快穿之拒做炮灰 第44节

  景宝摊手说:“我这两年一直有锻炼身体的,爹你还不相信我的身体素质?反正夫子说了我可以下场,我肯定要参加这次的县试的。”

  顺利的话,连府试院试一起考了,拿到秀才身份自己可以有点话语权了,不然一个十岁的孩子,用通俗的话说叫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而且,拿到秀才身份,家里可以免税免徭役,这两年他爹拿银子抵消徭役的,可大伯陶大柱去参加了,只一个月,人就跟脱了几层皮似的,养上一年也未必能养得回来,古代的农民太苦了。

  “行吧,景宝你决定了的事,爹肯定劝不回头,要不今天我跟景宝一起去学堂,问问要准备什么?”

  “好的。”元景没拦着。

  陈夫子当然不会有丝毫隐瞒了,将每个注意事项和该走的程序都跟陶大勇说得非常明白,他在陶元景身上也寄托了许多期待,可以说,教了这些年书,陶元景是他教过的最有天分的学生,所以觉得这次只要不出意外,凭元景的学识,秀才绝对可以考出来的。

  陶大勇欣喜万分,按照陈夫子所说仔细准备起来,并提前几天去县里在客栈订了房间,考试期间肯定不能天天回来了。

  县试是在二月天里,春寒料峭,温度依旧挺低,小宋氏按照夫子交待做了没有夹层的衣服,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兔毛的里甲让元景穿上,免得在考棚里冻着。

  老太太和小宋氏将元景送到村口,叮嘱大勇一定要照顾好儿子,有什么事赶紧叫人送个信回来。

  陶大勇当然要亲自送儿子去考试,家里山上养的羊就暂时交给大哥照看,没了陶玉珠,兄弟俩的关系缓和不少,陶大勇养的羊多了,当然要雇人照看,要是雇了别人不请自己大哥,说出去也难听,当然请陶大柱做事不亏,陶大柱干活一点不马虎的。

  小牛牛也来了,抱紧大哥的腿,他出生后陶家的条件改善不少,所以也算有福气的,养得虎头虎脑,叫村人看了就叫好,这家里他最黏的就是大哥,可惜大哥每天去学堂,小牛牛最期盼的事就是他能早点长大,跟哥哥一块儿去学堂。

  陶大柱一家子也来送元景,原来的陶四丫现在的陶三丫出生了,因为太小留在家里,原本该订亲的陶大丫,到现在还没着落,元景看得出她变得更不爱说话了,平时都是闷头干活带弟弟还有妹妹,陶二丫胆子也小了许多,这都是陶玉珠还有王氏造的孽。

  现在看到王氏将快四岁的陶金宝还抱在怀里,据说陶三丫都没得奶吃,都被陶金宝给吃光了,元景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大伯娘,以往没分家时,老太太虽也看重孙儿,可也没将孙女将草,可到了王氏这里就极端得多了,恨不得将唯一的儿子捧在手心里,老太太说了也没用。

  像自己家里,小牛牛犯了错,小宋氏舍不得教训,元景知道了却一定要让小牛牛吃个教训以后避免再犯,老太太在这事上也从不插手的,这就导致尽管小牛牛比陶金宝小,却比陶金宝懂事。

  怀里的儿子扭来扭去,王氏拍拍他哄道:“别闹啊金宝,以后要向你大堂哥一样去读书考功名,娘啊等着咱家金宝给娘挣面子呢。”

  小宋氏跟这嫂子从说不到一块儿,就陶金宝那人嫌狗憎的淘气劲,还考功名?王氏真以为是个孩子都跟她家景宝一样聪敏机伶?

  小宋氏理了理元景的衣领:“好好跟着你爹,在外面要听你爹的话,娘和奶奶在家里等着你回来,给你做好吃的。”

  元景一边摸着小牛牛脑袋,一边点头说:“娘放心吧,我跟着爹县城里跑过好几趟了,没事的,娘和奶奶回家吧,我跟爹要走了,牛牛在家要听娘和奶奶的话,知道吗?等哥哥回来给牛牛带好吃的。”

  “好吃的?”一听到这小牛牛就要流口水了,把拇指塞进嘴里。

  小宋氏赶紧抱起他,将拇指拉出来,拉着他的手跟哥哥挥挥,元景不再说什么,跟大家挥挥手,爬上牛车跟他爹走了。

  直到看不到牛车了,小牛牛突然哇哇哭起来,因为也感觉到这次大哥跟去学堂不一样了,至于有什么不一样他说不出来,事后也证实了,他好几天见不到大哥,天天一起床就跑大哥房间里,每天都要哭闹一通要去找哥哥。

  提前一天到县里,免得太过匆忙了,陶大勇比儿子还紧张,反而元景悠哉悠哉的,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符合的沉稳,该吃饭就吃饭,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该看的书都看过了,灵魂力的增长让他的记忆力也绝佳,都在脑子里记着呢,所以休息之余就在客栈里悠闲地练着大字。

  吃饭都是陶大勇盯着客栈厨房里做的,然后亲自端了送到儿子房间里,他打听过了,有的学子吃错东西,以致考到一半被抬出来的。

  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天没亮就起床去考棚,到那没多久,就看到陈夫子来送考,因为同一学堂,除了元景,还有三人前来考试。

  一熘烟地看过去,就元景的年纪最小,他站在那里排队,让别人频频投来打量的目光,元景全不在意。

  陶大勇光紧张,没觉得儿子的状态有多特别,陈夫子则摸着山羊胡须道:“元景年纪虽小,可身上的沉稳劲,是大人都比不上的,陶老弟不用担心,其他不敢说,这县试元景肯定能过,而且成绩不会低。”

  “托夫子吉言,元景能有今天,都是夫子的功劳。”好话陶大勇当然会说,将功劳都推到夫子身上,陈夫子听得当然高兴了,他也希望能培养出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

  轮到元景搜检完毕进考棚,他回身跟伸长脖子往里看的他爹挥挥手,然后提着考篮转身信步往里走,唱保完毕确认身份无误后,按照排号找到自己的位置,运气不错,不在臭号。

  一连五天,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要进考场,太阳落山再出来,早出晚归,一共考了五场,考结束后元景也松了口气,这古代的考试比起现代要辛苦多了。

  考完当日,还在县里停留了一晚上,第二天等元景睡醒后才雇了牛车回家,陶大勇只顾着照顾儿子的吃喝起居,一句关于考得怎样的话都没问,他是不想给儿子增加压力,没看那些一同考试的人,就他儿子年纪最小个头最矮,他心疼儿子受这么大的罪。

  吃了早饭拉上儿子外面转了一圈,买了只卤鸡带回去算是给儿子庆祝的,元景也惦记着给弟弟买点心,出了县城就往家赶。

  放松下来的元景心情挺好,穿到这个世界他的生活圈子就一直很小,从没跟家人分开过这么长时间,所以这一刻他挺想念奶奶,娘还有小牛牛。

  回到家快中午了,老太太和小宋氏自然对元景好一番问寒问暖,在奶奶和娘亲看来,就几天工夫,他们孙子(儿子)就瘦了,这两天在家得好好补补。

  元景哭笑不得,可没觉得自己瘦,他拿着买来的糖葫芦逗小牛牛,几天没见,这小家伙居然跟自己生气了,别扭地不肯过来叫人。

  “这小子,天天不见你都要哭闹一顿,你回来了反而闹起别扭了。”小宋氏没好气地刮小儿子的鼻子。

  元景作势要咬糖葫芦,小牛牛顿时不闹别扭了,喊叫着就扑过来,一下子扑到哥哥怀里,将元景逗得哈哈笑,这下可好,糖葫芦要了,人也不肯从哥哥怀里下来了,元景也就抱着他跟娘和奶奶说话,还有村里人过来探望他,他走后村里人才知道他去考试了,十分惊讶,但认为他能考过通的没几人,毕竟年纪放在这儿,比他年纪大得多的还在赶考呢。

  等到发案那日,陶大勇又亲自带着儿子一起去,这次是和陈夫子还有另三位考生一起去的。

  他们到得早,等了不少时间县试榜单才张贴出来,几百个考生还有陪同的人一起往那边挤,场面可想而知,来到古代,元景第一次见识这样拥挤的场面,陶大勇也有些发愣,然后就要跟着人流一起挤,被元景一把抓住。

  “爹,反正结果就在那里,我们再等等就是了。”

  “哈哈,我就说元景最沉得住气吧。”陈夫子笑道。

  另三位同学堂的考生与元景来往并不多,毕竟年龄差在这儿呢,陶大勇哪里坐得住,伸长脖子看了会儿,还是决定挤一挤,尽早看到榜单知道结果。

  就在这里有人叫起来:“这案首是谁啊,谁认识叫陶元景的考生?”

  一连叫了数声,没人响应,陈夫子和陶大勇却怔住了,陶大勇傻傻地回望陈夫子:“夫子,我没听错吧,案首叫谁的?”

  “没错,案首是陶元景,哈哈,你们不用找了,案首陶元景是我的学生!”陈夫子兴奋地大笑,顿时将许多目光吸引到这儿。

  陶大勇高兴坏了,一把抱起稳坐在一旁的元景,哈哈大笑:“哈哈,我儿子是案首,我儿子考中第一名了,儿子你真给爹挣面子。”

  旁人以为是坐在陈夫子旁边的十七八岁的少年中的一个,被陶大勇来这么一出,哪里不知道这案首还是个孩子,现在正被他爹抱起来,大家在震惊之余,又觉得这场面分外喜感。

  元景一个没留神就被他爹抱起来了,从八岁后很少这样了,而且还是大庭广众之下,老脸皮厚的元景也吃不消,看到那么多双惊讶的眼睛看过来,他脸“腾”地一下红了,用力挣了挣,又趴在他爹耳边喊:“爹,快放我下来,好多人看着呢。”

  一边说了三遍,陶大勇才意识到现在什么场合,嘿嘿一笑赶紧将儿子放下来,顺便还将儿子的衣服理理整齐,然后冲四周人抱拳拱了拱,大家回以善意的笑声,换了谁家这么点大的孩子考中案首,表现不会比陶大勇好多少。

  陈夫子看自己的学生罕见的脸红,也不由笑了:“陶老弟,元景现在可是童生了,你可不能再将他当孩童来看了。”

  陶大勇正色道:“是,陈夫子教训得是,是我太忘形了。”

  清醒过来后,他也提醒自己,以后可不能再这么做了,儿子考中案首,以后要跟这些比他年长得多的人来往,自己这举动,会让别人看低了他儿子。

  这样想着,他的嘴巴又情不自禁地咧到耳朵根了,他的景宝是案首!

  终于另三人也看到了榜单,其中一人落榜,另两人通过了,这个结果对陈夫子来说是非常好了,让落榜的学生来年再战,另两个通过的则在参加四月里的院试,而元景作为县试案首,直接获得童生资格,不必参加府试,而是要准备六月份的院试,等到院试通过,就获得秀才功名了。

  与陈夫子道别,回到陶家村,宋氏和小宋氏还有小牛牛,依旧守在村口,除了他们没几个人影,因为不觉得有他们想要的结果。

  老远的看到媳妇和娘还有小儿子,陶大勇再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扬声叫起来:“娘,阿兰,景宝考中案首成童生了!景宝是案首,第一名!”

  一连叫了数遍,喜得大小宋氏连忙跑出来,小牛牛跟在后面也捣腾两条小短路,叫着哥哥跑得挺快。

  牛车停下来,对迎过来的宋氏,陶大勇再度说:“娘,景宝第一名,案首,不用参加府试就是童生了。”

  “好!好,奶奶的心肝哦,就是这么争气。”宋氏一把抱住乖孙,乖孙从来没让她失望。

  小宋氏也激动得抹眼泪,这是喜极而泣,真的考中了!就是童生,在他们这儿也是极有地位的,陶家村自上一个老童生过世后,到现在都没再出一个童生,可想而知,这童生也不是多好考的。

  “哥哥,牛牛也要抱。”赶过来的小牛牛凑热闹。

  陶大勇兴奋地将小儿子举起来,举得高高的,小牛牛立即抛弃最爱的大哥了,拍着手就爹再举高高。

  村口的村里人也听到了,赶紧跑回村里,尤其是族长那里要通知到,这是整个陶家村的大事。

  所以没等他们回到家,族长就带着人迎了过来,一位拄着拐杖着的族老问陶大勇:“元景真的考中县试案首了?”

  “是的,”族老耳有点背,陶大勇特地放大声音,“是案首,成童生了,等六月去省城参加院试。”

  “哈哈,好!元景好样的!替咱陶家村争光了,陶大勇你也是个好了,养的好儿子。”族长高兴道。

  陶大勇得意地挺了挺胸膛,是啊,是他养的好儿子,他家的!

第075章

  还没拿到秀才功名,元景便发现村里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过去会将他当成孩子看待,比如永林叔看到他有时会拍拍他脑袋,有时会举高高来表达对他的喜爱,这回,陶永林习惯性地要拍上他脑袋的最后一刻,硬生生地刹住了,转而改拍了下他的肩膀。

  小孩子要找他玩闹时,也被大人阻止住了,看他的眼神里带了几分敬重,族老们的态度也客气多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微小的改变,让元景深深地意识到这个年代有功名的读书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多么神圣,这个认知可比现代社会要深刻得多,现代社会可不只有读书一条出路。

  元景回到家中,老太太就想好好庆祝一下,不说办流水席,也得请人好好吃上一顿,被元景连忙阻止了,就自家热闹一下便可以了。

  “奶奶,这才刚开始,六月份我还要参加院试,以后我还想要继续考下去,现在一个小小案首就要庆祝,让人知道了会觉得太过猖狂了。”

  但也不能让老人家失望不是,元景继续说:“奶奶,不如等我拿到秀才功名再一起庆祝吧,六月份的院试,孙儿还是挺有信心的,就隔了四个月时间。”

  “那好,奶奶就听乖孙的,到时候一起庆祝,今天就让老大一家过来一起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大勇啊,赶紧的杀鸡宰羊。”老太太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大声吩咐起来。

  元景看得哭笑不得,不过也能体会到老太太的心情,所以没再阻止免得让老太太扫兴。

  陶大勇高兴,小宋氏高兴,陶大柱和大丫二丫三丫也都高兴,心情有那么点不愉快的也许就王氏了,心道又不是她儿子考上案首,有什么可高兴的,但面上却不敢在老太太面前流露出来,否则以老太太的功力非得将她骂得狗血淋头不可。

  陶金宝也很矛盾,每回回大屋这边就能吃上好的,经常能吃到肉,可是到了这边,不管是奶奶还是叔叔哥哥们,都不准他撒欢,更不准他欺负自己的姐姐妹妹,老太太见了就要呵斥了,可在自家中,王氏却从来不管的,还觉得是应该的。

  “宝啊,以后你要给娘考个那什么案首回来,让娘也高兴高兴,娘看金宝一点都不比那元景差。”王氏抱着儿子嘀咕。

  正好这话让出来抱柴禾的小宋氏听到了,她就猜到王氏心里会不痛快,因为她儿子越好她的地位也会越高,王氏可一心想要将自己比下去,可不是她瞧不起这个侄子,就凭陶金宝能比得过她的景宝?她都不敢奢望小儿子能有大儿子一半聪明,王氏还真敢想。

  吃完了这顿元景就在家一门心思读书了,学堂不用日日过去了,夫子会布置一些针对性的功课,让他十天半个月去一趟。

  家人对他的期盼因为这次的县试案首而变高,这期间比他更紧张,不准小牛牛去书房闹哥哥,就是经过他书房门口时,都注意蹑手蹑脚免得打扰用功读书中的元景,元景自己倒不在意,也说过几次,可家人没一个改变的,元景也只得由着他们去了。

  这期间,元景还有闲心做了一副识字板,做成七巧板的形式让小牛牛边识字边玩乐的,小牛牛拿到后果然爱不释手,陶大勇空下来也会教小儿子认上面的字,这两年因为做生意,让儿子教了他不少字。

  转眼就三个多月过去了,陶家又忙碌起来,给元景和陶大勇收拾行囊前往省城赶考。

  这次给元景送行的人多了不少,元景怀疑整个村子都出动了,族长和族老们还对他殷殷叮嘱,让他放松心情去考,因为在他们看来,就算这次考不过,凭元景十岁年纪就能考中县试案首,这秀才功名是迟早的,甚至还敢再奢望一下举人的功名,那整个陶家村都会因此受益。

  “大家回去吧,我走了,考完就会回来的。”元景爬上马车,朝大家挥挥手。

  “大勇千万要把元景照顾好,不要马虎大意啊,不然回来后娘饶不了你!”老太太舍不得大孙子去那么远的地方,可不去不行,临走前又叮嘱陶大勇。

  “知道了,娘,回去吧。”陶大勇被叮嘱了不知多少遍了,可也没有厌烦的意思。

  马车远了,这次小牛牛没有嚎啕大哭,而是抽噎起来,哥哥又走了。

  这次出行,牛车换成马车了,是陶大勇特意到车行雇的,有专门的车夫,毕竟路上要花不少时间,到了镇上,与另一位通过府试同样要去参加院试的同窗汇合,学堂中两位参加府试的,最后只通过了一位,另一位又落榜了。

  这位同窗姓孙名文敏,今年十八,如果能通过院试得到秀才功名,在这一带也算很不错的成绩了,可是他吧,一点骄傲的情绪都没有,毕竟还有个十岁的县试案首就在眼面前呢,所以同行的路上,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时向元景请教功课。

  等到独处时,向自己的书童感慨:“难怪夫子这么喜爱陶元景,跟他相比,你少爷我都觉得这十几年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孔武有力的书童:“……少爷不用这么贬低自己的,今年全镇除了陶少爷,就只有少爷成为童生了。”

  孙文敏觉得书童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跟陶元景交流了才知道,他的功底比自己扎实多了,可他才读了几年书?据他所知,陶元景出身农家,到了六岁才送到学堂开始识字念书,到现在也才将将四年啊。

  除了用天才来形容,否则解释不了原因的。

  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七日的时间终于到达省城文昌城,别说,就连元景也松了口气,享受惯了现代社会的便利,到了这落后的古代,谁来谁知道,反正这屁股快不是自己的了。

  孙文敏家是个地主,不缺这点银子,陶大勇也很舍得在儿子身上花银子,所以当天住进客栈后,陶大勇就四处转悠,寻找到一处租房,第二天,连带着孙文敏一起搬进去了,果然这套一进的小院子比起客栈的环境清幽多了,陶大勇又去雇了个厨娘负责给他们做饭,让两个考生什么都不用想,就等到进考场那一天到来。

  到了考试那一日,元景和孙文敏才第一次走出小院子,之前看书累了就在小院子里活动一下,元景倒是有心想在这古代的省城里逛逛,见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城池的繁华,不过看孙文敏如此用功投入,他也不好意思太闲了。

  依旧天没亮到了考场外面,和县试要经历一样的程序,不过参加院试的人可比县试多多了,陶大勇跟儿子一样四处张望,他还看到不少不比他年纪小的童生前来考试,不由咋舌。

  少年童生不是没有,父子俩在看到一个约莫也就十一二岁的考生,提着考篮跟他们一样排队等待,对方也看到元景了,那瞬间元景就看到对方眼里燃起战意了,要跟元景一较高下,让元景不禁乐了。

  院试分两场,作为年纪最小的考生,元景表现得非常镇定,让主考官学政大人见了都多留意了几眼,可元景浑然不在意,前两世见多了大佬人物。

  定定心心考试,考完后提着考篮轻松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伸长脖子找人的陶大勇,看到儿子出来,陶大勇立马跑过来接过考篮,心疼地看着儿子,每一场考试都是对身体素质的一次考验,他在外面等的时候就看到有人吃不消被抬出来的,这让他越发担心儿子情况。

  “孙兄还没出来吗?”

  “没呢,爹来等,元景先到车里休息一下。”

  “好吧。”元景很享受他爹的照顾,自得到县试案首,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家不再喊他景宝了,别说,每次被这样叫,他都臊得慌,抗议了都没用,而一个县案首有这么大好处,元景有时想,他该再早一点去考的。

  没多久孙文敏就出来了,被同来的他的书童搀扶上马车,一起回去。

  孙文敏是文弱书生,回去洗漱完吃了点东西就倒床上睡觉了,元景倒觉得精神不错,也许有灵泉水的作用,也许是因为灵魂力增强的结果,这让陶大勇也看得稀罕,因为他儿子比孙文敏小不少呢。

  等孙文敏一觉睡醒知道陶元景的情况,他也表示羡慕呢,问了元景原因,元景告诉他,自己天天坚持早晚锻炼身体,时间长了,身体素质就好了,并不会影响读书。

  想到以后还要继续参加科考,孙文敏在考虑是不是要让他爹给他请个武夫子,教自己练练拳脚功夫锻炼下身体。

首节上一节44/456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