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上眉头 第611节

俞氏总归要称病迁到别的院子里,将宋家的管家权交出去。

旋即问道:“故而,你们今次前来,是替你们母亲求情的?”

“不是求情,是赔罪。”

宋福琪眼眶红极,却正色说道:“我自幼便得祖父教导,有些错可以犯,而有些错是绝不能犯的,一旦犯了,便没有退路,更不值得原谅——母亲毒害姑母,此乃不可原谅的大错。但……她总归是我们的母亲,母债子偿,请姑母责罚我三人,稍解心中之气。”

宋福瑾亦道:“母亲说,她如今百般悔恨愧疚,却已弥补不了任何过错……侄儿不敢替母亲求姑母原谅,唯愿姑母能够消气而已。”

宋锦娘微微叹了口气。

“母债子偿?这样的傻话,还不叫求情吗?”

兄弟三人皆惭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知道母亲罪不可恕,但这一切的发生对他们而言实在是突然至极。他们再如何恼母亲犯下了大错,可到底做不到一夕之间便将那个生他们养他们的母亲当作一个不相干的‘犯人’来看待。

下一刻,只听姑母的声音自石阶上传来。

“我知道此乃人之常情,你们若当真不来求情,我反倒要看轻你们了。”

宋福琪闻言,眼眶一热,紧紧咬着牙,“哐”地一声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他就知道,姑母一定不会怪罪他们“不讲道理”的。

“放心,不会有人要她偿命。只是,从今以后,她不能再住在静芝院中,便等同不再是你们的母亲了——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更改的。”

宋锦娘看着三个侄子,言辞坚硬而柔软。

此时她想,即便不必拿俞氏的存在来提醒云家,单是为了这三个好孩子,她必然也会留俞氏一条性命在。

母亲,可以不认。

却不能没有啊。

尤其是于一夕之间彻底失去。

这世间道理很多,看似不可违背的原则也有很多。人情有时是累赘与牵绊,却也是活在这世间的根本。

她认为,究竟要怎么做并无准则在,自己心中觉得对,那便是对——不妨碍外人的前提下,那便无需过多去听外人的道理。

兄弟三人先后皆颤声应了个“是”字。

“多谢姑母。”宋福瑾声音哽咽。

“不必谢我。”宋锦娘道:“更不必对我心中存有亏欠与愧对,错的人不是你们,你们是宋家子孙,日后也合该抬头挺胸地活在这个家里——可记住这话了?”

“记住了!”

三人下意识地挺直脊背,齐声答着,皆是满眼热泪。

宋氏也不禁红了眼睛。

“你大姑母这里,不必你们来分心,自有我照看着。”她道:“实则眼下最需要你们陪着的,应当是你们的父亲,这些时日,他才是最煎熬的那一个。”

宋锦娘点头。

“这话没错。且听你们二姑母的,都回去瞧瞧你们父亲吧。”

兄弟三人应了下来。

宋福琪心中揪痛无比——他总算是知道父亲那日为何大哭了。

他最先起身,一左一右各拉起大哥和三弟。

只是左边的胳膊下沉的幅度明显要吃力的多。

三人朝着两位姑母又行一礼,适才一同离去。

……

次日一早,锦清居内又来了客人。

近来上门探望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被请来锦清居的,却是不多。

这回来的是苏州知府文远家中的太太,吕恭人。

吕氏与宋锦娘交好多年,明面上来往虽不算太过密切,可暗中的交情却都当得起对方第一密友的名号。

“看来这回是真好了。”

二人坐在堂中吃茶,吕氏将宋锦娘打量了一番,大为松了口气:“听旁人说我是不信的,自己亲眼瞧了才算放心。”

“不是叫人给你送信儿了么,有什么不放心的,我还能骗你不成。”

吕氏笑嗔她一眼,“那可不一样。”

“别又是冲着我的东西来的,我久不曾出门,可没什么新鲜的好玩意儿。”

“啧,这嘴倒是比身子更先好利索了——”

二人玩笑了一阵,吕氏适才低声问:“究竟是什么病?我瞧着,这恢复的倒是快——说句不该说的,原先瞧你那模样,我暗下可都哭过好几场了……”

“同别人不好说,却是不必瞒你的。”

宋锦娘将茶盏搁下,但未急着往下说。

吕氏见状,忙叫守在堂外的贴身丫鬟又退远了些。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当真是遇到什么神医了,才恢复的如此之快呢!”

833 来信

“神医确是遇着了。但不是生病,而是中毒。”宋锦娘直言道。

“中……中毒?!”

吕氏掩嘴惊呼出声。

“可查清是何人所为了?怎么也不见你去报官呢?”她连连追问道。

“大致是查清了。”宋锦娘道:“但并无什么实证……对方是云氏商号,同是生意上的对手,其中牵扯也多,怕横生枝节,便未曾过明面。”

她未有细说这‘其中牵扯’,同为聪明人,吕氏也识趣未有多问。

只忍不住皱了眉道:“可你吃了这样的暗亏,险些将命都丢了,难道就这样算了?”

宋锦娘语气轻松:“日子还长着呢,往后如何谁也说不定……且商场上的事情,只要命还在,银子没少赚,其它亏算什么?”

见她好似浑不在乎一般,吕氏气得不轻:“你这心倒是够大,我是没瞧见哪个差点儿丢了命的,还能说出这种话的!你们这生意上的事情,我是愈发看不懂了,怎如今连下毒这种下作阴狠的手段都使了上了……这云家,是想银子想疯了吧!”

宋锦娘“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话倒没错,可不是想银子想疯了么。”

吕氏还欲再说些什么,却听她在前头讲道:“我将这话说与你听,只是叫你听一听而已,你可莫要背地里帮什么倒忙。”

“我倒是想帮倒忙呢,可惜没那个本事。”吕氏叹了口气:“你都说了不想经明面,难不成我还能替你去击鼓鸣冤?”

再者说,但凡是能经明面,又哪里轮得着她来出头,宋家家大业大不提,如今京城张家可还出了个未来太子妃呢。

既是说了牵扯太多,那必然就是不宜明着来了。

想到这儿,吕氏只能道:“总而言之,你既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日后还当小心些才是,别再叫人钻了空子……命若没了,可当真什么都没了。”

宋锦娘渐渐收起笑意,点了点头。

……

吕氏在宋家留下用了午食,之后又与宋锦娘说了会儿话,临近申时,才回了府。

“老爷还未曾回来?”

她回到院中,未见着丈夫人影,便随口问道。

今日丈夫休沐,她与丈夫同是一早出门各自访友,本以为她回来的足够晚了。

“回太太,老爷早早便回来了,此时在前头处理公务呢。”

吕氏听得此言,点头未再多问。

心中却有些叹息。

近来衙门里清闲地很,哪儿有什么公务需得连休沐之日都得去紧赶的……

怕是在书房里呆着揪头发呢。

说起来,她家老爷在苏州知府这个位置上,一坐便是这许多年,年年官员评考里都是不上不下,虽是无过,却也谈不上有功。

苏州这块地方,在旁人眼里是块肥肉,富庶又安稳,可正因是太过安稳……近年来又是风调雨顺……想要做出些什么真正的功绩,也是不易。

更何况,她隐隐听说,如今朝廷官员补缺这一块儿,本就比往年来得要更加严苛。

有些人背地里花了银子通关系,就想被调回京城去,然一等好些年,也是没个准信。

她倒是觉得天高皇帝远,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可她家老爷骨子里是个有抱负的,这几年来因此心中颇有几分郁郁不振。

待到了用晚饭的时辰,吕氏方才使人去请了文远。

简单地用罢了晚饭,孩子们退了下去之后,夫妻二人则在院中散了会儿步。

此时,一名丫鬟从前院回来,上前行礼道:“老爷,方才前衙有人送了封信过来,说是给您的。”

文远微一挑眉。

“可是邮驿里的人?”

丫鬟摇头:“说是一名年轻人,未有道明身份,只留下了这一封信。”

文远将信接过,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他没急着拆开,而是先回到了房中。

吕氏也跟了回去。

“原是权兄的回信……我还当是谁。”

文远已将信拆开,先看了署名与字迹,不由笑着叹了口气。

“那倒怪了,既是权大人的回信,送信的人为何不肯道明身份呢。”吕氏边坐下,边玩笑着说道:“又避开了邮驿,专程使人来送,倒像是什么要紧密信似得。”

但她再清楚不过,权恕这封信,回的应是先前她家老爷去信恭贺对方回京升任之事。

文远边去看信,边道:“我与权兄乃是同年,我比他还要早些被放到苏州来……”

这几年,他觉得着急时,最常想到的便是在泰安州任知府的权兄,二人时常互相在信中安慰。

咳,好吧,实则多半是他在求安慰。

可日后这打着互相安慰的幌子来求安慰的事情,却是不能再做了……

看来以后只能用权兄好歹比他老了几岁,来稍稍宽慰一下自己了。

去年泰山地动,却几乎无甚百姓伤亡,此等大功,足以叫泰安州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跟着往上升一升了。

权兄交接完手中的公事,也要回京了……

信上说,最迟六月底便要进京。

看到此处,文远微微叹息了一声。

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甚至还有些嫉妒。

但也心知,官海沉浮,这其中除了能力之外,时运也很重要。

首节上一节611/6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