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大军阀 第285节

刘伯昭的话让在场的军官们连连点头,所有人都认可他的这个估算。实际上大家都能根据情报得出差不多的数据,这也是庞炳勋不愿意现则外线作战的原因,实在是己方的兵力不足。

“我们现在的难题是兵力只有敌人的四分之一左右,而敌人又采取攻势。同时我们不能让部队伤亡太大,因为倭国始终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我认为一味防守太过被动,也会让部队损失过重。只有攻击其弱点,让罗刹军不战自乱,才能降低部队损失。”刘伯昭的话掷地有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伯昭,你说说自己的计划,如何攻其弱点。”蒋方震示意刘伯昭继续说下去。

刘伯昭指着地图道:“我看可以兵分三路,一路从东面进攻赤塔,不求攻取只求袭扰,迟滞罗刹军从远东调集援军的速度。一路向西打,经过中大陆进逼乌拉尔山口,借机阻断罗刹国从西大陆地区调集兵力与补给的道路。真正的中路主力军则从外匈奴古直插伊尔库茨克,消灭那里的北利亚集团军。鉴于罗刹国伊尔库茨克军区驻守的北利亚集团军是一个超过七万兵力的大兵团,我们需要快速出击,让敌人没有展开兵力的机会,然后利用优势炮兵将其聚歼。”

第六百一十三章 攻取尼布楚

“好计划,看两头打中间,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蒋方震听得眼前一亮。刘伯昭的计划可行性非常高,一旦能够成功,华兰不但可以占据大量罗刹国领土,还能截断罗刹国西大陆与远东的联系,让其首尾难顾。

刘伯昭继续道:“北利亚集团军是罗刹军在乌拉尔以东领土上,除了远东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只要消灭了北利亚集团军,等于是消灭了北利亚地区半数罗刹军的有生力量,我们可以借机横扫附近地区,将罗刹军在北利亚的军队和物资补给一扫而空。按照我的估计,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能完成这个目标。到时候我们可以观察两个方向上,哪个方向的罗刹军进展最快,择一路歼之。”

“你似乎忘记了,如今正值冬季,我们的运送速度会下降不少。短短两个月内是否能横扫北利亚?如果罗刹军援军抵达,我们没有完成任务,他们完全可以联合力量对我们进行反击。何况北利亚的温度极低,我们需要将非战斗损失计算在其中。”庞炳勋提出了疑问。

“我已经向军工部门做过了解,自从上次外匈奴古平叛之后,都督提出了一系列防寒设备的研制要求。经过几年的研制,如今我们已经能够配备各种轻便保温的冬装,防寒的手套、风镜和帽子。此外还有专门的步枪保暖套、保温水壶、大头防寒靴,就连汽车也有专门的防冻润滑油。除此之外,根据我的了解,匈奴马耐寒能力极佳,我们可以打造马拉雪橇用于兵力和物资运输,这样的行进速度反而会加快。”刘伯昭的调查非常详细,几乎是滴水不漏,所有人都听得暗暗点头。

“非常好,按照这个想法拟出一个详细计划。各部门尽快的完善它,我们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计划发下去。”蒋方震扫视了一下在座的参谋们道:“罗刹军已经开始入侵,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这是西部特区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华兰民族复兴之路的开端,我们务必要取得完胜。希望大家各展所长相互配合,为特区的强盛贡献力量。”

“是。”所有人都立正站好,面向蒋方震大声应和着。

计划很快发到了赵守宏那里,他看完之后拍案叫绝。他当即批示通过,同时要求将刘伯昭任命到中路的第一军去担任第二师师长。所有西部特区的军队都接到了命令,整个特区都被动员起来,进入了战前紧张的准备阶段。很快一车车的军用物资,大量的武装士兵都开始向北集中。各条铁路线上都忙得不可开交,加开的货车班次没日没夜的运输。

赵守宏从多年前开始构建的铁路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仅仅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所有预定参加战斗的军队就全部到位了。作为中路的进攻主力,第一军潘文华部,第一炮兵师,第十二步兵师王柏龄部,第十四步兵师俞飞鹏部,内匈奴骑兵师刘鸿逵部,外匈奴骑兵师马鸿逵部都编入了这个作战序列,由陆军总长吴子玉担任总指挥。

这支部队能够得到新建成的匈奴铁路线支援,大军被直接运送到了买卖城。不过最先出动的并非是中路军,而是作为东路军的第三军徐海清部。这一路的总指挥由徐海清兼任,除了第三军以外,这一路还包括第二炮兵师的两个团,第十七步兵师,匈奴卫戍师吴禄贞部。大军依靠着匈奴铁路支线的便捷运输,很快抵达了克鲁伦。

集结完毕之后,徐海清迫不及待的指挥大军进入罗刹国境内,进攻博尔贾。博尔贾的驻军不多,又是遭到突然袭击,很快就被西特军攻取了。依靠这里作为前进补给基地,头脑灵活的徐海清没有直接攻击拥有重兵防守的赤塔,而是转为进攻尼布楚。

尼布楚是当年后金帝国康明帝与罗刹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地方,后世的史学家们认为,虽然后金朝历史上将康明帝吹嘘的英明圣武,但他所签订的这个条约,实在是华兰历史上第一个割地的不平等条约。

如今尼布楚早已归入罗刹国的版图,被更名为涅尔瑟斯克。这里虽然也处于北利亚大铁路之上,却因为距离赤塔太近而不受重视。徐海清进攻这里不但可以避开罗刹军主力,还能达到切断铁路线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在得知西特军进攻涅尔瑟斯克之后,赤塔守军司令勃然大怒,他立刻命令罗刹军一个师沿铁路线向东进,援救受到攻击的涅尔瑟斯克。这位罗刹军指挥官实在有些眼高于顶了,他也不想一想涅尔瑟斯克守军两个团,才刚刚遭到攻击就请求支援对方的兵力怎么会少。对于这么多敌军,一个师的罗刹军又管什么用。

实际上如今的罗刹军高层全都是由贵族担任,他们毫无军事素养,每天只知道尸位素餐,变着法的搜刮油水。

罗刹军官兵上下,始终认为华兰军队就是个摆设,根本不存在战斗力的评估这回事,即便上次罗刹军在外匈奴遭遇大败,也没有让他们多么清醒。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不少大臣才会在西大陆战局严峻的情况下,同意了对华兰开战。

罗刹军援军很快就遭到了西特军的阻截部队,铁路已经被截断,罗刹军乘着火车而来的罗刹军只好下车步行前进。不过罗刹军很快就遭到了打击,而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整个师的华兰步兵。

接到报告的徐海清也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罗刹军竟然如此大意,只派出这么点部队就敢来增援,简直不把自己当回事。接到罗刹军增援部队数量少的消息,徐海清立刻又抽调了邓锡侯的第十七师和炮兵第二师五团,配合正在阻击罗刹军的第二军四师围歼援军。

第六百一十四章 四面出击

罗刹军师长是个酒囊饭袋,他不顾对方的火力密度比自己还要大,而是带队疯狂的发动冲锋。然而对面的军队并不比他们少,武器装备和训练都更加精良,又是处于有利的防守位置。结果罗刹军损失大量官兵,却依然无法冲破对方的防线。

趁着罗刹军发狂进攻的时间,邓锡侯部分兵为两个部分,从两翼包抄罗刹军后方。随着第二炮兵师五团的阵地布置完成,他们与师属炮兵团联合起来,对罗刹军发动了大规模炮击。

罗刹军士兵骤遇炮击,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炸得血肉横飞。半个小时不停歇的炮击之后,来自三个方向的西特军端着步枪冲了上来。罗刹军被大炮炸得晕头转向,他们还未清醒过来,就再次遭遇了刺刀的威胁。

白刃格斗本应该是身高马大的罗刹国人占优,不过可惜他们遭遇了西特军。西特军不但拥有先进的三人拼刺队形,还有刘庆顺编撰的刀法。拥有这两大利器,华兰军队的拼刺能力可谓冠绝全球。

炮轰、枪打、刺刀见红,罗刹军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功,在遭遇了重大损失之后,罗刹军不得不选择了后撤。邓锡侯部的官兵们可不会放弃这块肥肉,他们立刻带队向铁路沿线挤压,将对方的退路阻断了。

双方的大战越来越惨烈,一方是拼命要逃走,另一方却是紧追不放。因为西特军各部的大胆穿插,这个罗刹军步兵师最终没能退回赤塔,他们被全部消灭的时候,距离赤塔只有十二公里。

罗刹军增援的步兵师被消灭之后,赤塔指挥官明显迟疑了。对方如此干净利落的消灭一个师,可见战力不俗。如果他再派兵援手,人数少了就是给人家添菜,人数多了赤塔又难以保全。两难之下,他只好决定置之不理。

徐海清同样不会主动进攻,连续作战造成弹药消耗很大,伤病员也需要处理。如今有尼布楚作为据点,他们可以就地休整,等待从过来送来的物资。东路军暂时休整,而西路军的进攻才刚刚开始。

这个方向上的任务实际上分为两个,按照蒋方震的建议,西路军的任务不光是骚扰北利亚大铁路沿线,监视西大陆方向罗刹军的动向,还有将整个中大陆及以南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

因为任务的复杂性,西路军的部队一点也不比中路主力少。除了当地的北疆卫戍师、青原骑兵师和白狼佣兵团以外,第二军、第十五步兵师、第十九步兵师、第二十一山地步兵师、第二炮兵师第六团都被抽调到了这个方向,总兵力超过了十三万人。

这一路任务太过复杂,在经过各军师主官的商讨后,大家制定了细节方案。西路军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二军、第十九步兵师、第二十一山地步兵师和第二炮兵师六团作为主力部队,向北进攻北利亚大铁路。剩下的几支部队则继续巩固中大陆地区已获得的地步,并向南进攻。

北上的一路由周道刚负责统帅,而南下的偏师则是高语罕统帅,由马福祥、杨增新、以及熟悉当地情况的白朗辅助。

任务安排之后,周道刚立刻带兵北上,沿着额尔齐斯河向鄂木斯克方向前进。经过白朗的经营,巴尔喀什湖周边的广大地域都成了西部特区的隐形领地,这些地方的百姓大多支持白狼佣兵团,而反抗的罗刹国人早已经在刘麻子的阴招之下,选择北返了。

在这个地方,罗刹国人已经成了瞎子聋子,得不到丝毫有价值的情报。借助着这样的优势,周道刚才得以沿河而上,却不被罗刹国军队获知。当北上的西路军突然出现在鄂木斯克附近的时候,罗刹国驻军这才如梦方醒。

西特军的进展之所以如此顺利,与罗刹国如今的窘境有很大关系。罗刹国作为资本主义大国之中最为衰弱的一个,从战前开始就有许多先天不足。在战前的1913年,罗刹国的钢铁年产量只有420万吨,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十分薄弱,汽车制造业完全没有。许多机器,甚至包括武器都要依赖外国进口。战前罗刹国的机器进口量就占到了全部用量的37%,重要的机器和车床自给率甚至不足1%。

战争爆发以后,罗刹国的国力被进一步削弱,与撒尔国和高卢国的商业联系被切断,机器的进口也大幅度下降。在开战之后到1916年的这段时间里,罗刹国机器工业虽然有微弱增长,但其产品绝大多数都被战争所消耗了。

据统计,这期间罗刹国的123个大机器制造业的产品从20030万卢布增加到95460万卢布。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40%。到了1916年,农业机器产品的产量只有战前的10%。

国内的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同样被停产,到了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

前线的罗刹军武器、弹药同样严重不足,他们每月至少需要6万支步枪的补充,而1914年8至12月的四个月间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挺,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挺。

运输业遭到的打击更加惨重,罗刹国的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了16%,车厢减少了14%。

到了1916年,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有的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匮缺,但在北利亚、乌拉尔、里海、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却有大量粮食、肉、鱼烂掉。1916年,储存变质的粮食达15万车厢。

海运也非常不妙,波罗的海、黑海早被条顿国、奥匈所封锁。罗刹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但是,内地和摩尔曼斯克之间没有铁路。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之间的铁路是窄轨(1916年才刚刚着手改为宽轨),运输很不方便,海参崴又离罗刹国腹地又太远。

第六百一十五章 罗刹的窘境

大批货物被堆积在港口,无法运入内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码头堆着一箱箱供兵工厂使用的车床。在摩尔曼斯克,船只等待卸货要等几星期、几个月。

大战爆发后,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应征入伍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达1500万,这些人主要来自农村。据1916年的调查,在罗刹国西大陆部分的50个省份内,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3.4%,耕地面积减少八百万亩。耕畜从1914年的1800万头减少到1916年的1350万头。

运输的困难使罗刹国的城乡联系实际中断,造成了粮食供应更加困难。在莫斯科的市场上,粮食、肉、糖和其他农产品日见短缺。1916年,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计划供应粮食的14%。地主、富农和商人却掌握着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积居奇,投机倒把。

粮食往往从商店消失,却又在黑市上以高价出售。1916年初,彼得格勒粮食价格已经比战前提高1.5—3倍,肉和糖尤其昂贵。广大人民处在饥饿线上,怨声载道,不得不起来斗争。仅1915年在罗刹国西大陆部分国土上,因饥饿引起的农民暴动就达684起。

罗刹国的国内困境不小,外部困境也非常严峻。随着德奥联军的进攻压制,罗刹军不得不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线上。尽管驻守边境的罗刹军高达六百万人,但因为战斗力低下,武器弹药难以供应,面对着不足两百万德奥联军却难以招架。

除此之外,随着农民暴动越来越频繁,尼古拉二世不得不派出大量部队,在人口稠密的西大陆领土上维稳,同时保护各大城市的安全。自从1914年底,土耳其参战之后,罗刹军又要在高加索一线维持大量军队。

这么多军队的外调,除了征兵只能从依然和平的东大陆和中大陆抽调,所以到了1916年的时候,罗刹国整个东大陆和中大陆领土上,兵力已经只有一百五十万了。

一百五十万兵力乍一看非常多,但分布在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单薄的不像话了。此时能够集结重兵的大城市大多都在远东地区,而在西特军进攻方向上的罗刹军数量严重不足。

首节上一节285/62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