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保安团 第208节

  聂司令员眼放jīng光,沉声道:“如果拼着数万人的牺牲呢,能不能在冀东站住脚?”

  郑卫国暗暗心惊,没想到八路军方面的决心这么大。凭心而论冀东的地位确实非常重要,如果牺牲几万人能够拿下来也是值得的。即便不能顺势进入东北,也能钳制关内外的陆路运输,甚至威压平津,让华北的rì军动弹不得。但rì本人也不是傻子,这么重要的位置他们难道看不出来?

  历史上rì军为了阻止八路军向关外渗透,不惜花费重兵驻守冀东。1943年至1944年的最高峰期,驻热河及承德的总兵力约达10余万人。重点地区如兴隆县兵民比例达到惊人的1:7,即七名老百姓就要面对一名rì伪军。密集区域甚至达到1:2或2:1。

  同时rì军还采取“多头并进”、“合围聚歼”、“反转电击”等战术对敌后游击区进行疯狂的扫荡。仅43年一年的时间,便向兴隆境内的雾灵山、五指山、狗背岭等抗rì游击根据地进行“讨伐”、“围剿”、“扫荡”438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扫荡”有50余次,先后出动rì伪军达3.7万多人次。

  更加丧心病狂的是,rì军还在长城内外建立了长达千里,宽数十里的无人区,rì本人称之为“无住禁作地带”,即不许居住,不许耕作,不许进入。无人区内的百姓被强制迁入所谓的“集团部落”。亦称“部落”或“人圈”、“围子”,对不服从的百姓进行惨酷的“三光”政策,导致大批无辜百姓死亡。当时有一首民谣称:大好河山敌侵占,烧杀抢掠修‘人圈’,死走逃亡家破产,十七八的姑娘没裤子穿!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说了这么多无非一个意思——rì军对冀东势在必得,你增兵他也增兵。你建根据地他就搞“无人区”,总之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八路军进入东北。所以历史上八路军虽然在冀东、平西、平北、大青山一带建立了游击区或者根据地,但始终进不了东北,只能眼睁睁看着抗联被rì军剿灭。

  思前想后,郑卫国建议说:“聂老总,冀东地势狭小。rì军又极为重视,短时间建立稳固根据地是不现实的。我们抗战不怕牺牲,但无谓的牺牲还是避免。如果这几万人牺牲在关内,我认为价值更大。”

  聂司令员叹了一口气,疲惫地说:“事关重大。我必须要向总部和延安汇报。毕竟冀东是同志们付出巨大代价才打下来的,说放弃便放弃。对内对外都没法交待。”

  郑卫国点点头表示理解,又强调道:“还请聂老总早做决断,现在撤还来得及,要是等到第11师团赶到山海关,再汇同北平的第21师团、天津的第27师团同时向唐山发起向心攻势,恐怕说什么都晚了。”

  聂司令员悚然一惊,忙问道:“那63军什么时候撤退?”

  现在冀东虽然以李运昌的抗联武装人数最多,声势最大,但均为新兵,没有战斗力。真正起着核心作用的还是冯占海那一万多正规军,其次便是八路军四纵。但四纵装备差,兵力也只有数千人,其作用难以跟63军相比。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我会立即通知冯军长着手准备撤退事宜,不过考虑到你们的困难,七天以内我军仍会坚守在第一线。如果七天之后你们决定撤退,我可以命令63军再掩护一周的时间。如果你们决定死守,那我只能让他们独自返回了。”

  聂司令员急道:“就算要撤,半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

  郑卫国苦笑道:“是很短,但足够rì军从山海关一路横扫到天津了。参谋长,你立即着手推演rì军的推进速度,并制订撤退方案。”

  周参谋长敬了一个礼,点点头便出去了。

  聂司令员见郑胡子执意不肯坚守,又对贺师长说:“贺胡子,120师能否前进接应一下?”

  贺师长想了一下,说:“只要老郑给我一个旅的装备,我可以试一下。”

  郑卫国说:“一个旅的装备没有问题,但我不建议贺老总去。不是我灭自家威风,rì军只要派出一个联队就能将120师挡住。冀东地形复杂,一不小心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120师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延安、晋西北和绥远等地都分派了很多部队,直属主力不过9000多人而已,在缺乏重装备的情况下未必打得过rì军一个联队。而且120师现在是八路军唯一的机动部队,万一打残了怎么办?

  聂司令员生气地说:“郑胡子你手上还有两个军嘛,就不能再派一个?”

  郑卫国苦笑道:“我也想啊,可天津的敌军呢?”

  聂司令员和贺师长相顾sè变,刚才只想着怎么支援冀东,却忘了近在咫尺的大敌。新登陆一个师团再加上三个dú lì混成旅团,好家伙。都赶得上两个甲等师团了。再加上原有的第21师团和第27师团,就算把第四十一集团军拼光了也无济于事。

  “唉!”聂司令员一拳锤在桌上。抬头说:“借你电台一用,我要马上跟冀东方面联系。”

  冀东各部在战斗中缴获了不少电台,虽然都是rì军的垃圾货sè,但联络还是不成问题。聂司令员跟第四纵队和抗联武装(冀东)分别取得了联系,发现他们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对于正在逼近的敌军根本一无所知。这也不能怪他们情报落后,实在是关内外隔绝,就是想打听也无从着手。

  聂司令员把情况通报了一下。然后征询他们的意见,没想到四纵首长和抗联的领导人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四纵是从平西根据地历经千难万险才冲到冀东的,途中跟第21师团的守备部队多次交手,深知rì军战力。得知来犯的是第11师团之后便极力主张撤退,甚至要求马上就撤,生怕被rì军主力粘上撤不回来。

  而抗联武装虽然也打过县城,围攻过rì军的jǐng备队。但主要交战对手还是分驻各地的伪jǐng察,一推二五六便拿了下来。后期得到63军援助之后更是秋风扫落叶,便生出了rì军也不过如此的心思。听说只来了一个师团,大部分领导人无论国共都表示想打了一打,否则“不甘心”。毕竟冀东是他们的家乡,流再多的血也愿意。

  “怎么样。老聂?”贺师长出去抽了一卷旱烟又转了回来。

  聂司令员很少发火,这回脸sè却非常难看,哼了一声说:“一边畏敌如虎,另一边骄傲自大,这仗还怎么打!”

  贺师长伸手将电报拿了过来。看了看说:“也别这么说,四纵谨慎一点是对的。抗联是新部队,杀敌热情高涨是好事嘛!”

  聂司令员长叹了一声,感觉方寸大乱,只好问道:“贺胡子,你看这一仗该怎么办?”

  贺师长敲了敲烟斗,沉声道:“撤!郑胡子说得在理,再不撤就来不及了。要是等rì军合围,只怕我们好不容易拉起来十几万抗联武装就要全军覆灭。老聂,西路军的惨剧不能重演啊!”

  聂司令员身子一颤,终于下定决心,说:“好,那我们立即拟定一个撤退方案来。”

  贺师长说:“这样的事情是不是该先征询总部的意见?”

  聂司令员解释说:“总部没有我们了解情况,不如先列出一个方案,以供总部参考。”

  贺师长点点头说:“好,那我们干脆和第四十一集团军一起商议,也便于前线部队调动。”

  聂司令员说:“嗯,那我们这就过去!”

  于是一行人匆匆赶到第四十一集团军,和周参谋长他们一起商量撤退的事宜。这个时候周参谋长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是众人中唯一个擅长参谋作业的人,所以很快就成了安排计划的主导者。

  “铁路、公路、桥梁均要彻底破坏。本来各县城墙也该拆掉的,但现在时间肯定是来不及了!”

  “新征招的士兵要复员一批。他们刚接触军事,不能适应长途行军,会拖累部队的行军速度。”

  “复员可以,但在复员之前要进行教育,最好是能发展成地下人员。以后形势好转,还可以重新征招。”

  “缴获的物资不要全部带进关内,数量太大,以我们目前辎重的能力无法承担。所以我建议就地掩埋一批。”

  “咱们现在急缺武器,埋掉是不是太可惜了?能否让骑兵部队用战马驮载,由战士牵马步行?”

  “那骑兵就没法机动了,失去了他们的侦察,部队就成了睁眼瞎,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武器就地掩埋也好,以后冀东的形势必然非常险恶,游击队恐怕很难取得到补给。有了这些武器,就了东山再起的本钱。”

  “让新部队单独行军是不行的,只怕半路上就跑散了。所以我认为必须将新老部队混编,同时保留一些战斗力强的老部队以应对突发情况。”

  “同意!还可以让部分新部队先行撤退,老部队殿后。”

  “留在冀东的部队要jīng干,以当地干部为主,各县游击队要尽量地方化。局势恶化的时候可以回家躲藏,条件好了再拿起枪跟鬼子干。”

  “大部队撤退集中在一条路上太危险了,容易造到敌机空袭和大兵围堵。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随八路军四纵队经燕山山脉撤入平西,一路随63军渡过cháo白河、永定河杀回冀中。”

  “如果天津的敌军中途拦截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是派部队接应,第四十一集团军和120师都要动起来,但不能过永定河,否则太过危险。二是请八路军各部协助,同时向平汉线、津浦线、正太线、同莆线等主要交通要道发起佯攻,迫使天津之敌只能尽快分赴各地。”

  “嗯,这个办法好,还可以请一、二战区和冀察战区的**配合!”

  ……

  商量了差不多一晚,确认无误后又紧急发到八路军总部,并同时向延安通报。可怜的机要员忙得手指头都肿了。八路军总部获悉后也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尚不清楚rì军的异动,待天津地下党发回情报之后才敢相信。

  见前线指挥员意见一致,彭老总深知局势险恶,便立即答应了下来。于是一场艰难地撤退行动终于开始了。郑卫国站在院子里朝冀东方向看去,双手紧握成拳,心想历史上牺牲五万人的惨剧不能再重演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 去留

  撤退命令下达后,冀东各部迅速行动了起来。63军和八路军四纵队都确定要撤了。抗联人数太多,新招部分已经决定遣散,此外还要分派力量在当地坚持游击斗争,所以只能撤走一少部分。好不容易才打下这么大一场地盘,说撤就撤,大家心里都很不舒服。一想到牺牲的战友心里就更难受了。

  其中抗联武装是最舍不得走的,因为他们大多是本地人,冀东是他们的家乡啊!大部队这一走,父老乡亲又要在日军的铁蹄下当亡国奴了。抗联副总司令李运昌最不甘心,获悉命令之后难过得差点掉眼泪。

  八路军四纵队宋司令员安慰道:“老李啊,你就别难过了。咱们只是去平西整训,又不是一去就不回来了。冀东也不是完全放弃,咱们还是会留部队打游击嘛!”

  四纵队邓政委也劝道:“是啊,老李!咱们先在平西把兵练好了,等时机成熟再打回来便是!”

  “不,我决定了,还是要留下来!”李运昌说:“抗联武装是冀东党委好不容易才拉起来的。我们都走了,部队就没有主心骨了。”

  宋司令员反对说:“冀东接下来的局面必然险恶万分,你还是先随大部队撤到平西,条件允许的话再回来也不迟。反正有电台联络,在平西照样可以指挥。”

  李副司令摇了摇头,说:“冀东和平西相隔甚远,遥控指挥是行不通的。至于局势险恶。越是险恶,越得留下来。否则我们前番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烈士们的鲜血岂不是白流了?”

  宋司令员和邓政委相视一眼,都没有办法,只好向晋察冀聂司令员汇报。聂司令员考虑了一下,最终同意了,并任命李运昌为新成立的冀东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是四纵队的支队长包森,他将率领一千余八路军作为冀东敌后游击的骨干力量。

  至于抗联李运昌所部的七万人马则分成三部分,两万老弱经抗日教育后复员,三万训练较好的部队跟四纵队混编。带到平西整训。剩下两万人则归冀东军区指挥。分配到各县打游击。

  抗联除了李运昌麾下的这七万人马以外,还有洪麟阁率领的忠义救**和高志远的民团。忠义救**大约有两万人,跟军统天津站有些关系,但实际权力在洪麟阁等军官手中。高志远所部人数最少。只有近万人。但战斗力却是最强的。因为他们在31年就有发展。部队里多是经历过多年战斗的骨干,经验丰富,枪法也是极准。

  洪麟阁想了一下。对高志远说:“总司令,只留抗联一部力量是不是太单薄了?要不咱们也留下来吧!”

  高志远也有此意,便点头答应。但两人最终还是被冯占海军长给说服了,决定跟63军撤去冀中。现在63军尚不满编,郑卫国已经同意将他们收编到第四十一集团军,并归冯占海军长指挥。

  接下来几天就是冀东各部疯狂“转进”的时候了。大批新发展的部队被遣散,多出来的武器被集中收存,并密藏数处。训练稍好的部队则分别与63军、四纵队混编,分为数路向西突围。

  根据上级的指示,突围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八路军四纵队及其收编的抗联武装向西北方向突围,经燕山山脉撤回平西根据地。这一路均为山地,非常难走,但对八路来说却不成问题,反而有利于疏散和隐蔽。63军及高、洪两部向西南方向突围,强渡潮白河、永定河撤回冀中。这是一条大道,比较近,路况也较好,便于63军将重装备带回来。当然,日军拦截起来也要容易,到时候搞不好就要打几场硬仗。

  主力撤退之前,又派了两支小部队打前站,一方面是为了摸清敌清,打探道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执行战场屏蔽,防止撤退的情况被敌探侦知。

  四纵队是由于宋司令员亲自带队,向兴隆方向侦察前进。63军则由参谋长阎明志领着一个团西渡滦河,向海河流域搜索而来。在他们身后则是双方的大部队,由于补充了太多新兵,臃肿不堪,行动非常迟缓。冯军长和邓政委只好各率一部主力殿后,防止敌第11师团突然从大军背后杀来。

  当然,就目前来看第11师团尚未抵达山海关,威胁不是很大。关键是天津之敌猬集一团,其动向不明,让人颇感忧虑。周参谋长拟定的方案是请友军在华北各地发起佯攻,迫使敌军分遣各处,以减轻冀东方面的压力。目前华北各部均已按计划行动,但天津之敌却还没有动静,让郑卫国他们非常着急。

  蠡县,第四十一集团军指挥部。这几天贺师长和聂司令员也没时间回去,索性将指挥部搬了过来联署办公。

  “报告!”机要电讯员放下耳机,转身说:“总座,天津的日军动了!”

  一直在等消息的郑胡子忙站起来问道:“怎么动的?”

  电讯员忙答道:“敌独立混成第6旅团沿津浦线南下,独立混成第8旅团从天津坐火车向北平方向去了,目的地何处暂时不明。”

  郑卫国又问道:“那敌110师团和独立混成第7旅团呢?”

  电讯员答道:“暂时没有查到动向,可能还在天津休整待命。”

  聂司令员忧虑地说:“天津没必要囤积这么多兵力呀,会不会是要北上夹击冀东我军呢?”

  前面曾介绍过,冀东本身就是三面受敌,从东北南下的敌第11师团和驻北平的第21师团、驻天津的第27师团已成合围之势。如果加上第110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七旅团,那冀东可就真的危险了。

  贺师长倒吸一口凉气。着急地说:“娘西匹的,肯定是各地的动静太小给敌军造成的压力不够!依我看干脆给小鬼子来几下狠的,把平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彻底掐断!”

  现在八路军主力均运动至山西东部和河北中西部一带,所以贺老总就没提同蒲铁路和津浦铁路。

  郑卫国忙问道:“贺老总的意思是?”

  贺师长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厉声道:“集中十几个团的主力部队对两条铁路进行大破袭,切断小鬼子的大动脉!”

  郑卫国心想这不就是38年版的“百团大战”吗?搞的话好处明显,但后遗症也很麻烦。他犹豫了一下说:“咱们可以先做这方面的准备,但别急着动手。日军很可能还有其它的部署,咱们先静观其变。”

  果然,敌独立混成第6旅团迅速南下。接管了津浦线上的重镇沧州。原驻该地的第27师团一个联队则回缩至天津。独立混成第8旅团抵达北平后又沿平汉线南下,接管了石家庄地区的防务。原驻该地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沿正太线西进,负责山西阳泉等地的防务。

  顺便提一下,历史上这里本应是独立混成第4旅团负责的。但现在该部早已在黄河边上的贯台村全军覆灭。所以北支派遣军只好调独立混成第5旅团来顶缸。

  随后没过几天天津的日军又开始调动。敌第110师团沿平津铁路北上,然后从平汉线南下,一路赶到石家庄。刚刚驻防该地的独立混成第8旅团则南下邢台。对太行山南段的**和冀南的八路进行威慑。

  与此同时,敌独立混成第7旅团又沿津浦线南下,接管了沧州地区的防务。独立混成第6旅团则继续南下并驻防山东德州。驻济南的敌114师团则从鲁西南收缩兵力,全力对付山东腹地的**。

  看着日军这一番眼花缭乱的调动,郑卫国和八路军两位老总都感到有些不妙。郑卫国想了一下,突然叹了口气说:“唉,咱们被寺内寿一这条老狐狸给算计了。”

  贺聂两位老总忙问道:“此话怎讲?”

  郑卫国解释说:“本来以华北日军的兵力虽然处于劣势,但守住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还是不成问题的。敌人却偏偏弃守唐山,又接连放弃冀鲁边等大片地区,造成华北朝不保夕的假象,从而迫使日本大本营从国内增兵。”

  聂司令员想了一下,苦笑道:“嗯,确实如此,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增不增兵,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敌人手中。从大局来看,增兵华北总比增兵武汉要好吧!”

  郑卫国点点头说:“嗯,多消耗一点日本的战争潜力也是好事。不过日本国力比中国要雄厚得多,尤其是在得到东北以后,国力几乎翻了一倍。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日军这回在武汉也增兵了。”

  贺师长惊呼道:“什么,又增加了!那增加了多少?”

  郑卫国伸出三根手指,心情沉重地说:“3个师团!其番号分别是第15、第17和第22师团。本来还有第27师团的,因为冀东暴动未能成行。”

  贺师长算了算,吃惊得说:“那华中敌军总兵力岂不是有13个师团了?”

  郑卫国点点头说:“是的,还有一个波田支队。”波田支队军官是日本人,士兵却多为台湾人,与东北的于芷山旅团堪称抗战时期的两大汉奸部队。更让人不爽的是,这两支部队还算挺能打的。

  贺师长叹了一口气,喃喃道:“武汉这回是真的危险了!”

  早在武汉会战进行之初,日军便增派了第106、116两个师团到新组建的华中派遣军。七月中旬战争呈胶着之时,又急调第15、17、22等三个师团增援,只是因张鼓峰事件缓了一缓,不然**只怕很难撑过八月。

  现在张鼓峰事件一解决,日军便迫不及待地对武汉增兵,使得华中日军总兵力增至13个师团外加一个支队,实力空前强大。尽管比历史上少了一个第27师团,但**应对起来还是非常吃力。就好比两个人打架,一方疲惫不堪,只剩招架之功,而另一方居然气定神闲还叫了一大票帮手过来,怎不叫人震惊!

  聂司令员眉头微皱,说:“华中的事情我们是鞭长莫及,还是想想怎么把冀东的部队接出来吧!”

  天津的日军虽已逐步撤离,但冀东的形势依然不甚乐观。敌第11师团的推进速度极快,在通过满洲时几乎没打盹儿,直接就到了锦州,然后沿北宁线迅速南下,可谓来势汹汹。照这个速度只怕冀东各部还没撤到一半就被日军追上了。

  郑卫国随手拉开地图前的帷幔,指着北平和天津说:“还是按原计划,先牵制住这两个地方的兵力,然后让冀东各部迅速撤退,实在撤不了的就地分散打游击。”

  贺师长说:“好,我马上率部从平南方向袭扰北平,不过老郑你的承诺是不是该兑现了?”他指的是一个旅的装备和两门山炮,虽然不多,但对120师来说就很阔绰了。

首节上一节208/3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