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042节

关羽在大是大非的面前,分得比较清楚,刘易就担心张飞这个家伙,他虽然的确粗中有细,可是,就是有点小心眼,脾气一起来,还真的有点收不住,到时候会闹得大家面上都不太好看。

但是,现在对于徐晃而言,他觉得却是他这一辈子最踏实的时候。因为他没有想过,刘易居然会任命他为这一次远征的先锋大将,直接让他统率二十万骑军为先锋军。从刘易的这个任命来说,让徐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刘易对他的信任,让他顿时生出了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徐晃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个浑浑噩噩的徐晃了。他现在的见识,远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好勇斗狠的匹夫可比。

他纵观自己的一生,从开始只凭一股勇力闯出点名头,但是,却终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一开始跟着的人,都不是做大事的人,但却多少都对他有恩的人,这让他不得不无奈的为那些人卖命。

好比当年刺杀刘易,攻击振灾粮官府,那些其实都是他拿钱替人卖命而已。直到后来跟了曹操,才让徐晃感到多少都有了一点做人的方向。

可是,最后曹操也败了,他亦觉得,自己的这一辈子也算是出到头了。不会再有出头之日。

现在,刘易能够重用他,这让他觉得无比的惊喜,心底里更加的珍惜这次机会。

反正,以徐晃的现在的见识,他也很清楚了。他知道,现在的大汉,才是他心底里真正想要的大汉。这么一个天下国泰民安的大汉,如此的一个政治开明的朝廷,才是他真正要为之效力的朝廷。

难得刘易不与他计较以前的恩怨,这让徐晃心底里对刘易感到佩服之余,也更生出要为刘易效死命的决心。

但要说心思最为复杂的,得要数张合。

因为他几乎是从刘易开始冒头的时候开始,他就是刘易的敌人。

虽然说,刘易一直到现在,都活得好好的,张合多次针对刘易的阴谋或阳谋,都最终被刘易一一化解。可是,这三翻四次累积下来的恩怨。张合自问不会那么容易化解得了的。

换了是他,他还不恨死了刘易?

要知道,每一次,都几乎要陷刘易于死地,其实每一次,虽然最终没有对刘易形成最终的伤害,但是,每一次,都对刘易身边的人造成了伤害。起码,刘易的手下将士,就有不少是丧命于他的手上。

他本人,也一度恨不能灭了刘易而后快,因为他在与刘易的交锋当中,几乎都是落得一个比较凄惨的下场,有几次,还差点丧命刘易的手上。

但是,他与刘易就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宿敌一样,不,应该说刘易是他命中的克星一般,无论他对刘易使出什么样的阴谋诡计,最终他都没能得逞。

所以,如今要在刘易的帐下效力,他还真的久久难以平静。

不过,刘易也跟他私下谈过话,让他放下以往的一切,好好的为大汉效力。

他才不得不振作起来,决定不管如何,刘易既然还能起用他,能拜他为将,这个机会他还是要把握住的。

其实张合不知道,通过这一次随刘易远征,才让他真真正正的感受得到打胜仗的那种畅快淋漓的美好感觉。才让他真正的感受得到,原来胜利是一件这么容易获得并愉快的事。

如此,曹操的问题,及其旧部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所有的文官武将,都安就其职。刘易相信,随着曹操远征澳大利亚,他们在大汉朝廷的统治之下,将会如鱼得水一般,慢慢的感受得到这种为官为将的乐趣之后,他们肯定会慢慢的将曹操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也将会成为过去。

如此,就等军中的众将熟悉了远征军的情况,各方面的物资准备妥当之后,大军就可以开拨了。

各方面的物资准备情况,一个是粮草方面,一个是军械方面,三个是运输方面。别的杂项方面也很重要。比如药物,衣服等等。

不过,各方面虽然正在加紧准备,一切都基本安排妥当的时候,却让刘易有点头痛起来。

因为,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刘易的女人等等,居然都一致请求刘易留在帝都,没有必要再次亲征了。

现在的大汉,兵强马壮,谋臣军师,大将等等,人人都可以独挡一面,各方面的事情,都能够安排得妥妥的。众臣都认为,作为大汉皇帝,事关重大,关乎着整个大汉的国运。刘易现在,更应该的是留在帝都坐镇,主持大汉的军政。

大汉有刘易这个圣明的皇帝在,所有人都安心。

如今的刘易,已经是整个大汉所有人的定心丸。万一,刘易在远征当中出现了点什么的意外,这将会是对大汉的一个致命的打击。

大汉,冒不起这个险。(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七章 亲征的意义

其实,在华夏历史上,一代皇者,在展初期才会亲自率领人马南征北战,一旦时局稍为稳定之后,一般都会坐镇皇宫,号令天下。

当然,皇帝亲征的事也有不少,但是,却绝非如刘易这般,当了皇帝之后,就几乎没怎么在皇宫待过。一年或有三两个月在皇宫,但是其间也是随便的进出,想留在皇宫便留在皇宫,想离宫便离宫。显得随意又随便。

要知道,不要说现在,哪怕是在后现代的百多年前,皇帝每一次离宫,都会是一件大事,并且,没有什么事,也不会轻易离开皇宫的。事实,就算是在后现代,虽然没有皇帝的称谓了,但是以另外一个称呼的国家脑,他们也不会轻易的抛头露面,每一次离开中央,无论是出行或是拜访他国,都会是一件大事,都不能等闲视之。

可是现在的刘易,堂堂的大汉皇帝,掌管着整个大汉天下,不仅如此,还为大汉开拓了无数的疆域,将大汉的领土扩展到无边的地步。

可以说,刘易本人或者没有太多的感触及感觉,但是,相对于大汉朝廷的文武百官而言,相对于整个大汉汉人而言。刘易这个大汉皇帝,早已经被升为几乎越过了华夏以往任何一个皇帝的感望高度。

起码,就为汉人所立下的功劳,为汉人打下来的荣誉来说,以及对如今大汉的贡献来说。刘易在大汉百官及百姓的心目中,已经越了秦皇汉武之名,被当世的文人视为真正的华夏第一帝。

可以说,现在的刘易,尽管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好色,没有太多作为一代帝君的威严,甚至,亲民到让人觉得没有正形。

可是,这些相对比起刘易为大汉所做的事情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

如今的刘易,就等于是盛载着整个大汉所有人的希望,是所有汉人的精神领袖,是信仰。

这样的皇帝,是丝毫出不得半点差池的。

一旦刘易有点什么的意外,必然会天下震荡,万民恐慌。

说真的,若非刘易一直来都有着无敌之名,每一次出征,天下百姓都对刘易信心满满,是不败的象征,那么,恐怕刘易早就被朝廷文武死柬,不会让刘易到处游荡了。

刘易关乎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以前,或者是现在,一般的百姓,或者都觉得刘易亲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们,也不会去考虑到万一刘易出现什么的意外大汉会如何。可是,心底里的那一份担忧还是存在的。

当年试过一次刘易遇险的事,整个新汉朝的确是顿时陷入了一种人心惶惶的状态当中。

要不是及时控制了局面,并通过大汉新民报将当中的情况公示出去,恐怕新汉朝肯定就会陷入了内乱当中。就算内乱不至于当真的动摇了当时新汉朝的根基,但也一定会造成新汉朝的巨大损失及展的衰退。

可以说,那一次,的确造成了让许多汉人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情绪当中。

百姓自然难以阻止得了刘易常常亲征的举动。可是,朝廷的文武百官,他们就不得不为大汉负责,不得不考虑刘易的安全。

如果刘易留在洛阳,就等于是给整人大汉一根定心针。整个大汉的人,都会定心。

所以,在刘易征调好军马,任命了各部军马的大将统将,宣布要亲率大军向西域进军的时候。

就出现了朝廷的文武大臣,集体劝谏刘易,要阻止刘易亲征。

这一次大汉朝廷文武百官集体劝谏刘易的事儿,这些朝臣,肯定也有人与刘易的一众女人通过气了,在他们劝谏的同时,以皇后万年公主等为的一众女人,居然也到了朝堂上,一起劝谏刘易留在洛阳。

这事儿很突然,让刘易还真的感到有点头痛。

“皇上乃是万金之躯,岂能时时远涉番邦?长期处于一个危险之地?若有半点意外,叫我等文武又如何自处?”闵贡跪在龙座之侧,大声的劝谏道:“为了我们大汉社稷,为了我们大汉的展,为了我们大汉的振兴,请皇上三思,此次远征,万勿再以身涉险了!何况,万里征程,舟居劳顿,我等为人臣子的,本应为皇上分忧,又岂可让皇上如此劳累?请皇上留在洛阳,主持我们大汉展大局!”

首节上一节1042/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