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就是方既明疑惑不解的地方。
既然钦差大人有圣旨在手,何必与对方虚与委蛇?
直接让靖安司校尉查封都水司,人和卷宗都带回来,到时只要大刑一用,还怕那些人不开口?
只是出于对沈望的敬重,方既明默默将这些疑惑藏在心底,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沈望又询问袁诚和陈智等人,得到相似的回答。
简而言之,今日没有太大的收获。
堂内气氛略显沉肃。
沈望见状微微一笑,淡然道:“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诸位试想一下,你们各自衙门里真能做到干干净净,没有任何问题?本官觉得不太可能。因此工部都水司这种招数算不上厉害,不过是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我们只需再耐心一些,从他们中间找到突破口,其他人便不攻自破。”
这番话让众人的精神提振不少,他们来这里当然不是为了混日子,都想在沈望的带领下,向天子和朝廷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沈望转头看向左侧下首的薛淮,问道:“你那边情况如何?”
薛淮有条不紊地答道:“回侍郎大人,下官和诸位同仁已将扬州府近十年与河工有关的卷宗都搬了回来,此外下官还带回运河大部分水利设施的营造档案。”
沈望沉吟道:“这些卷宗便是我们需要发力的方向,我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最好能在七天内找到确凿的证据,这样对方就没有任何狡辩的余地。”
众人齐声应下。
沈望起身道:“暂且这般安排,本官这段时间会与你们同吃同住,我们齐心协力,争取早日结案。”
“谨遵钦差大人之命!”
众人充满干劲地行礼,然后在薛淮的分配下,每个人都领到十几本账册和卷宗。
官场上查案大多是这般枯燥,基本不存在灵机一动就能水落石出的情况,这种较量主要看做账的人能否天衣无缝技高一筹,还是查账的人心细如发察觉端倪。
薛淮当然不会偷懒,他给自己留下的便是当年扬州大堤落成之后,这十年来工部的重修、加固和维护的记录。
回到自己的值房,薛淮迅速投入工作,途中只是囫囵填饱肚子和去了一趟茅房,其余时间都伏案桌前。
不知何时,一道平和的嗓音在身旁响起:“可有发现?”
薛淮抬头见是沈望,起身见礼道:“老师,您来了。”
沈望看着桌上一摞摞的案卷,温言道:“歇息片刻罢。”
“是。”
薛淮请沈望落座,然后给他倒了一杯茶,在他对面坐下说道:“老师,工部的账目做得很精细,我暂时没有发现问题。”
“你那位族伯父既然敢让我们带走这些账簿,短期内肯定查不出问题。”沈望微笑道,“他在工部待了二十多年,单论做账的本事恐怕只有户部尚书比他稍强,都水司这些账目固然杂乱,他只需翻看一遍就能发现是否有不妥。”
薛淮心中暗伏,他想了想还是说道:“老师,弟子有一事不解。”
“直言便是。”
“您带我们去工部,像只是去走个过场。”
薛淮选择在这个时候保持原主直言敢当的本色。
他心里有着和方既明类似的疑惑,今日查办处一行人风风火火杀去工部,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没带回来一个工部官员,只有那几大箱子账簿和卷宗。
沈望凝望着他的双眼问道:“你觉得我为何要这样做?”
薛淮没有仓促作答,他认真回忆着今天的细节。
沈望不是言行不一的人,至少他不会在自己的弟子面前表现出来,昨日他那番慷慨激昂的陈述让薛淮很受震动,总不至于隔天就自食其言。
薛淮心思飞转,沈望想要将工部这把火烧旺,可他偏偏选择温和的行事作风。
表面上看沈望只是想完成天子安排的任务,不愿横生事端。
问题在于朝中那些熟悉他的大人物,会相信这就是他真实的想法?
薛淮脑中闪过一个名字,再看向面容沉静的沈望,刹那间心中一凛,缓缓道:“老师,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
沈望微笑,语调隐含期待。
薛淮字斟句酌道:“老师是想逼迫那些人主动跳出来将事情闹大,这样我们继续查下去便师出有名。”
第29章【传承】
“说具体一些。”
沈望端起薛淮斟给他的茶,饶有兴致地示意。
薛淮道:“老师从一开始就不止想查都水司,但是对方并非您肚子里的蛔虫,他们不能断定您想做到哪一步,所以只能靠分析您的举动来猜测。就拿工部薛尚书来说,他既不能得罪老师,又必须谨慎地提防您。”
“然后呢?”
“按照常理而言,老师只需要彻查都水司,最后能向陛下复命即可。但是像薛尚书这样的重臣,他们自认为对您很了解,所以肯定不相信您这次会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薛淮顿了一顿,只觉思路逐渐打开,继而道:“如果薛尚书觉得您会以小博大,那他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什么都不做任由我们施展,其二便是直接将更多的人拖下水,用他们来对付查办处。”
沈望不置可否,又问道:“那你猜猜今日我与薛部堂谈了些什么?”
薛淮沉吟道:“您既然想引蛇出洞,势必要先引起薛尚书的怀疑,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一反常态。只要您主动向薛尚书示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不再刻意划清界限,依薛尚书的性格,他定然会觉得您是在麻痹他。”
这一刻沈望觉得书吏们准备的茶叶滋味很不错,比起薛明纶视若珍宝的兰渚玉露强不少。
他放下茶盏,并不掩饰赞赏之色:“那么薛部堂会怎么做?”
薛淮心中豁然开朗,坚定地说道:“薛尚书肯定不会站出来和查办处打对台,他十分懂得明哲保身,多半会祸水东引,就像上次他用我对付顾衡一样。在不确定对手的真实目的之前,薛尚书更习惯借刀杀人,所以我认为他会搬出那些与工部有利益纠葛的大人物,依靠他们来逼迫老师您主动罢手。”
“继续。”
“这样一来,您的目的便直接达成。您原本就没把都水司当做唯一的目标,薛尚书这样做可谓正中老师的下怀。只需要稍稍等待,各路势力相继踏入这个旋涡里,便是陛下也很难直接平息事态。”
“很好。”
沈望对薛淮的悟性很满意,其实他一直没有看轻薛淮的聪慧,原先只是因为无法改变薛淮的固执,因此略微有些失望。
此刻他微笑问道:“最后一个问题,按照你的推断,我似乎不需要这么麻烦,直接摆明车马去找工部的麻烦,那些藏在幕后的大人物同样坐不住,他们一样会跳出来,所以我何必这般画蛇添足?”
薛淮也笑了起来,从容道:“老师,您是钦差。”
沈望故作不解道:“此言何意?”
“您的权力来自陛下的授予,但是陛下肯定暗示过,这桩案子不宜闹得满城风雨。今夏汛情造成南方多地严重的损失,一方面是因为天灾无情,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地方的防洪堤坝存在隐患,都水司需要负责,再者陛下也希望能从那些贪官污吏手里拿回本该属于朝廷的银钱,以此来填补空虚的国库。”
薛淮胸有成竹地给出解答:“您不能大张旗鼓,更不能主动将这把火引向都水司之外的人,因为陛下不喜。倘若您真的这样做了,即便陛下不会明着责怪,往后肯定不会再让老师接手类似的职事。”
明亮的烛光中,沈望脸上笑意湛然,颔首道:“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能想得这般透彻,着实令我刮目相看。”
薛淮心中平静。
虽说他前世没有走进如今这样的核心圈子,但是有些事的道理本就相通。
在官场上做事不能一味只想着做事,必须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顾及上位者的态度。
揣摩上意不是褒义词,可是如果不管不顾横冲直撞,往往没有第二次机会。
想要认真做事很难,想要在不引起他人厌憎的前提下做成一件事更难。
薛淮抬眼望去,只见沈望的笑容似乎掩盖着些许疲惫,他不禁问出那个藏在心底很久的问题:“老师,先父当年真是陛下的股肱之臣?”
“为何这样问?”
“弟子并非对陛下不敬,只是观今日之朝廷,总觉得陛下或许会重用先父,想做到君臣相谐却有些难。”
沈望看着面前薛淮年轻俊逸的面庞,想起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精明能干的大理寺卿,心中不由得浮现一抹怅惘,徐徐道:“景澈,陛下是真命天子,但他同样是人,这世上哪有一成不变的人?譬如你,前两年总是沉不下心,如今不也变得张弛有度?”
薛淮默然。
沈望的意思很简单,当年那个励精图治、提拔一大批能臣忠臣的天子不是虚假的记忆,如今这位只在意权柄和享乐的陛下亦非伪装。
同一个人,不同的性情。
亦或天子本就是如今这样的秉性,只是他登基之初曾受过不少质疑,所以一心想着证明自己是明君圣君。
等到那几位三朝元老乞骸骨,朝中再无人能够影响他的威仪,他就不需要再像当年那般夙兴夜寐。
“好了,过去的事情不必多想。”
沈望收敛心神,淡然道:“虽说我们的目标不只是都水司,却也不能让他们继续逍遥自在,七天之内一定要坐实都水司官吏们的罪名,这件事不能拖得太久。”
薛淮应下,又问道:“老师,除了彻查都水司之外,下一步我们要如何做?”
虽说他推演出沈望的谋划,但这是因为对方给了他不少提示,当下他不认为自己有布局的资格和能力,更遑论洞悉座师的想法。
“下一步?”
沈望略显好奇,随即反问道:“哪有什么下一步?”
薛淮微微一怔,他以为接下来看到的场景会是沈望智珠在握,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盘大棋,连薛明纶那样的老狐狸都成为他驱使的棋子。
沈望这会也明白过来,失笑道:“你会下棋吗?”
“略懂,不是很擅长。”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和旁人对弈是你来我往,还是你先在棋盘上布置数条大龙,等着对方乖乖地将棋子填入其中?”
薛淮不禁汗颜,他知道自己进入一个思维误区。
或许是沈望身上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致他想得太过复杂。
沈望缓缓道:“布局如下棋,走一步看一步,得等对方落子我们才能决定接下来如何做。这世上有些人迷信所谓阴谋权术,却不知越复杂的阴谋越容易失败,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便会满盘皆输,一如你先前遭遇的那个局。”
“是,对方将线拉得太长,顾衡和刘平顺最终不受控,导致局势瞬间崩塌。”
“这就是我要教你的道理。”
沈望微微停顿,语重心长地说道:“所谓谋定后动,指的是你在做事之前,先考虑清楚这么做的后果,弄明白各方的需求和利益。而不是你闭门造车,妄图用一个极其精美的布局,让所有人都像你的提线木偶一般行动。”
薛淮正色道:“弟子受教了。”
“当然”
沈望话锋一转道:“这次我们取得先机,因此可以多走一步。”
薛淮努力跟上他的节奏,试探道:“老师是想让鱼上钩?”
“不错,如今查办处密不透风,外界根本不知我们在做什么,薛明纶也只是猜测而已,这是我故意为之,就是要让那些人焦虑不安。”
沈望看着薛淮,满含期许地说道:“但是这种状态不能一直维持,否则就会演变成假戏真做,我们需要松开一丝缝隙,好让那些人主动找上来。鱼饵已经放下,总得给他们一个能咬的鱼钩。”
薛淮抬手指了指自己。
沈望微笑道:“没错,你身为我的亲传弟子,又是那位薛尚书的族人,自然是最合适的鱼钩。你过几天回一趟家,替我向令堂问好。”
薛淮这会已经完全理解他这样安排的用意,并未迫不及待地应下来,反而思虑片刻问道:“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
“你问。”
“您为何这般信任我?”
薛淮知道原主和沈望最近大半年的关系很不融洽,可沈望这两天对他几乎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如果他怀有二心,沈望的谋划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对于这个问题,沈望的回答很简单:“我从未怀疑过你的秉性。”
薛淮点了点头。
“继续做事罢,莫要熬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