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84节

  这说明了无线电信号,真的通过高空中存在的某种反射面,顺利跨越了地球的弯曲表面。

  这个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全球无线通信,指日可待。

  而且不再需要铺设昂贵的电缆,大海上的通信将实现可能。

  这项成就简直令世界上所有人疯狂,远远盖过了第一届诺贝尔奖的风头。

  世界格局甚至都会因此而改变。

  马可尼对李奇维是完全相信,他甚至在去加拿大的时候,就邀请了《泰晤士报》的记者跟随。

  让他们一起见证伟大奇迹的诞生。

  马可尼毕竟是商人,他知道只要通过报纸宣传这件事,以后自己的公司就会家喻户晓。

  “无线电通信之父”的名头也会按在他的头上,尽管他不是第一个使用无线通信的人。

  如今,试验大获成功。

  马可尼瞬间名声大噪,他的研究在军方和民用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不少国家和巨头公司,已经准备开始进军无线电,想要分一杯羹。

  马可尼在随后《泰晤士报》的独家专访中,更是语出惊人。

  总编巴克尔:“马可尼先生,据我所知,在英国和加拿大之间同时进行试验,需要花费的财力物力非常巨大。”

  “当初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认为这个试验一定会成功呢?”

  马可尼:“说实话,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当时就已经在考虑跨洋无线通信了。”

  “但是理论层面显示,这个试验是注定要失败的,我甚至还去大学请教了一些物理专家,得出的结论都是如此。”

  “我当时一度悲观地认为,无线通信也许只能当成一个玩具,无法商业化应用。”

  总编巴克尔:“哦?那最终又是什么让你改变主意了呢?”

  “我想它一定是个不可拒绝的理由。”

  马可尼:“因为我在今年8月份参加了一场会议,不得不说,那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刻。”

  “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贵人。”

  总编巴克尔:“哦,可以详细说说吗?”

  马可尼:“在8月30日,我参加了第一届布鲁塞尔物理青年学者交流会。”

  “它是由第一届物理诺奖得主布鲁斯李先生组织,比利时实业家索尔维先生赞助。”

  “哦,当然,那时布鲁斯李还没有得诺奖,不然恐怕也不会邀请我了,哈哈哈。”

  “在会议上,我提出了无线跨洋通信的难题,当时其他在场的一些物理学家都束手无策。”

  “他们虽然也给了我一些替代建议,但真正实施起来很麻烦,可能还不如有线电缆。”

  “就在我想要彻底放弃,再也不痴心妄想无线能代替有线时。”

  “布鲁斯李站出来了,他就像一道光,彻底照亮了我心灵中的灰暗。”

  “没有人能理解我那时候的心情,就好像遇到了神灵一般。”

  巴克尔听到这里一惊,竟然又是布鲁斯李,好像物理学界到处都是他的身影。

  如今连无线电都和对方有关系。

  马可尼:“他通过物理理论计算,大胆地预测,在地球的高空中,存在特殊的物质,能够反射电磁波。”

  “他坚定地认为,无线通信是可以跨越全球的!”

  “说实话,我当时没有看懂他的计算,因为那实在太复杂了。”

  “但是他那从容的语气,深邃的眼神,精妙的公式,当场就折服了我,这就是顶级物理学家的魅力。”

  “后来的事,们都知道了。”

  “现实结果和他的理论预测,分毫不差。”

  “甚至连电磁波通过反射层后的强度消耗,都被他的理论计算出来,基本吻合。”

  “除了惊为天人这个词,我实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词语去形容他。”

  “在这里,我想借贵报对布鲁斯李说一声:无线电通信需要感谢您的贡献。”

  “没有您的指点,无线全球通信可能还要再等几十年。”

  哗!

  当马可尼的这份采访,一字不改地登上报纸后,所有人再次被震惊。

  布鲁斯李这个名字仿佛有着魔力一般,任何重大物理理论和应用的突破,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马可尼的无线通信,还有最近很火的钨丝灯泡,据说也是对方的专利。

  更不用提他本人还是第一届物理诺奖的获得者了。

  一时间,本来被马可尼压下的诺奖风头,又因为李奇维的原因,再次被推上新闻头条,被无数人津津乐道。

  更有不少家长,不惜胖揍孩子一顿,也要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物理。

  长大后能像李奇维一样,做出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

  当李奇维在家里看完这些报纸后,顿时又被王路遥等人疯狂膜拜。

  李大哥在他们的眼里,已然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毕竟都能指导别人发明顺风耳了,难道还不是神仙吗?

  被马可尼公开夸奖,还被捧的那么高,李奇维总得回应表示感谢。

  于是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封面上,刊登了李奇维的专题署名论文。

  开篇几句就是:毫无疑问,马可尼先生的伟大成就是物理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

  尽管它不是物理基础理论的突破,但是作为应用层面的技术,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理论。

  很惭愧,我在其中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当不得如此大的赞誉。

  轰!

  这一下,瞬间就把马可尼抬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众所周知,现在的物理诺贝尔奖经过颁奖典礼的加持,早已奠定它在物理领域的至高地位。

  只要得了诺奖,就代表你的成果是突破级的,世界级的。

  而且诺奖颁奖可不管身份,无论你是学生、教授、工程师,只以学术成果论英雄!

  所以,作为第一届物理诺奖的得主,李奇维的话也许在别的领域影响力很小。

  但是在物理领域,他的话就是圣旨,是所有物理从业者的指路明灯!

  他说无线通信能得诺奖,那么大概率就能得。

  无数人羡鸡紫。

  也许在未来几届的诺奖颁奖典礼上,就能看到马可尼的身影。

  同时,大家也被李奇维的谦虚所佩服。

  明明他的理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就连当事人都承认这点。

  他自己却认为微不足道,可见人品之优秀。

  可怜的老外们,哪里明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人家的自贬才是最大的夸奖!

  接着,李奇维又在简短的论文里,把他对地球高空存在电离层的想法进行阐述。

  他的无心之举,将大气科学的正式研究提前了十几年。

  这也变相导致了,后面各种飞行器的提前设想和出现。

第105章 新年伊始,双喜临门!

  在无线通信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中,1901年悄然结束。

  当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翻开编年史,仔细研究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时,他们才发现,原来当时很多苗头已经出现。

  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科技,但是还没有普惠到底层的老百姓。

  因此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那也只是稀松平常的一年而已,最多有个叫布鲁斯李的清朝人非常出名,是人们口中的谈资。

  1902年1月1日,剑桥家中。

  李奇维正在对何育杰三人,进行日常课程教学。

  他们有了一年的基础后,果然开始展现出天才的学习能力。

  如今李奇维只需要稍微在大方向和部分细节上指点一二,剩下的都是三人自学完成。

  物理、化学、数学三门课,基本已经被三人学完,但离融会贯通还有不小的距离。

  李奇维估摸着,等今年年底,三人应该就能达到后世普通大学生的水平了。

  在后世不算什么,但放在1902年,绝对算是天之骄子,科学精英了。

  剑桥大学的毕业时间有三个:1月份、6月份、12月份。

  李奇维给何育杰三人安排的就是12月份毕业,因此他们需要提前在7月份提交论文,然后准备答辩。

  剑桥大学的博士毕业,不受时间限制。

  本科毕业,虽然理论上来说,只要论文合格且优秀,是可以提前毕业的。

  但是没有院长和校长的同意,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个本科生做不出什么“优秀”的成果。

  当然李奇维这种妖孽除外。

  因此他内心还是挺感谢桑德斯和卡德维尔的,能够同意提前毕业。

  就在他一边脑海里盘算毕业事宜,一边监考三人的化学测验时。

  李三找到了他,并拿出一份看起来档次很高的信件。

  “少爷,这是刚刚一位自称是英国政府工作人员的人,送来的东西。”

  “我担心比较贵重和紧急,所以立马送来。”

  李奇维点点头,拆开一看,发现上面竟然盖有英国首相的印章。

  嚯!

  来头不小。

  他仔细地阅读信件,内容很短,很快他就看完了。

  李奇维嘴角露出笑容,心中仿佛有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李三看他突然变的开心,问道:“少爷,有什么喜事啊,你这么开心?”

  “哈哈哈。”李奇维大声笑道:“我的封爵提名被通过了。”

首节上一节84/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