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832节

  从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一场物理学的变革激烈而至。

  绝世天才横空出世,高龄学者大器晚成。

  量子力学论道大会,布鲁斯教授只手挽天倾!

  矩阵力学、物质波、波动力学、概率波

  这一件件事情,一个个名词,代表了人类智慧的最巅峰!

  令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又让人热血沸腾。

  无数学者捶胸顿足,他们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出,什么样的大脑才能构造出这些理论。

  有人不甘地感慨道:

  “量子力学是一场只允许天才参加的游戏!”

  然而,到了年尾,戴维森和小汤姆逊的事迹惊爆眼球,激励了无数人。

  他们二人,几乎同时用实验证实了电子波动性!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成果。

  要知道,卢瑟福、居里夫人、密立根、劳厄等实验物理大佬,都有在尝试证明电子波动性。

  如今,却被两个在物理学界名不见经传的人完成了。

  戴维森不用说了,出名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员而已。

  若不是被聘请到阿尔法实验室,恐怕只能泯然众人了。

  小汤姆逊虽然是汤姆逊的儿子,但他的知名度比起父亲就差了太远。

  可是,就是这么普通的两个物理学者,却做出了很多大佬都搞不定的实验。

  这简直为所有在奋斗的普通学者熬了一碗大鸡汤。

  尤其是戴维森的经历,更是传奇。

  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证明了物质波理论。

  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很多人知道他的事迹后,连忙去垃圾桶里找自己的手稿。

  “说不定我也错过了什么伟大的发现。”

  总之,物理学界因为量子力学而彻底疯狂起来。

  真实历史上,在1925年-1927年之间,也就是量子力学的黄金两年半时间内。

  物理学界内一共发表了超过200篇关于量子力学的文章。

  这些论文可不像后世那种为了水刊而写的论文。

  而是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此可见,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性。

  种种原因,今年的第四届布鲁斯会议,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伦敦,量子研究所。

  新年刚过,所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办公室内,李奇维和薛定谔相对而坐。

  二人恰好讨论到最近的物质波验证实验。

  薛定谔笑着说道:

  “真是没有想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就被验证成功。”

  “量子力学的发展实在太快了。”

  戴维森和小汤姆逊的成功,意味着薛定谔的失败。

  他之前坚持的纯波动说不攻自破。

  这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不是纯粹由波动组成。

  不过,薛定谔倒是没有太过失落。

  反正他的波动方程是毫无问题的,只不过理解出了问题。

  李奇维感慨道:

  “接下来,量子力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释世界的本质。”

  “尤其是波粒二象性,是重点。”

  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薛定谔,希望你在新的地方新的岗位上,继续保持对物理学对量子力学的热爱。”

  薛定谔闻言,深受感动。

  算算时间,他在量子研究所正好待了四年。

  对他而言,这四年是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对于他的科研生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布鲁斯教授更是倾囊相授,令人尊敬。

  他郑重地说道:

  “教授,您放心。”

  “不论我在哪里,都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

  今天,他是专门来请辞的。

  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邀请下,薛定谔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物理系的代理主任。

  对于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而言,代理只是个过渡和流程,很快就能转正。

  原来的系主任是爱因斯坦,但是他实在不擅长管理,也不喜欢给学生上课。

  再加上他还身兼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一职,精力不够。

  于是,他就看中了薛定谔,希望对方能为他分担压力。

  量子力学论道大会上,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对薛定谔可谓非常满意。

  再加上对方是奥地利人,一切顺理成章。

  薛定谔本人也非常满意这个职位,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这样一来,他甚至连布鲁斯教授的推荐信都省了。

  李奇维又笑道:

  “柏林大学非常适合你。”

  “我也为你获得这样的职位感到高兴。”

  “希望你以后能多教出一些和你一样的学生。”

  “爱因斯坦他只知道埋头做研究,尽耽误人家。”

  薛定谔挠挠头尴尬一笑。

  二人又闲聊了一会后,薛定谔站起来,深深一鞠躬,最后真诚地说道:

  “布鲁斯教授,感谢您的栽培!”

  李奇维笑着点点头,目送他离开量子研究所,心中还有一丝不舍。

  随即,他又低声吐槽道:

  “泡利和海森堡,这两个小崽子什么时候才能走。”

  “烦的我不行。”

  

  1924年2月15日。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今天是实验室建成50周年纪念日。

  学校内彩旗飘扬,热闹非凡。

  虽然李奇维和卢瑟福只是想办一场低调的内部庆祝,并不想太过招摇隆重。

  但是剑桥大学显然很看重卡文迪许,因此非常支持本次活动。

  不仅在整个校园内宣传,而且还承担了所有来访人员的一切费用。

  开玩笑,剑桥大学的诺奖来源,大部分都是出自卡文迪许。

  学校领导层当然非常上心。

  没有诺奖级成果,都不好意思到外面忽悠那些有钱人捐款。

  虽然麦克斯韦是在1871年创立了卡文迪许实验室。

  但那时候只有个名义,一直要等到1874年,实验室才真正建成并投入使用。

  所以,纪念日也就以1874年为标准,距离今年正好是50周年。

  实验室虽然是麦克斯韦创立的,但名字却以卡文迪许命名。

  这肯定是为了纪念那个号称“称量出地球重量的男人”,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校友卡文迪许。

  而不是因为,卡文迪许的亲属,时任剑桥大学校长德文郡公爵,个人捐款8450英镑,用于实验室的筹建。

  建成之后,麦克斯韦成为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

  在他之后,第二任主任是瑞利男爵斯特拉特。

  后来,瑞利男爵又选择年仅28岁的汤姆逊作为第三任主任。

  接着,就是1919年,卢瑟福从汤姆逊手中接过大旗,成为第四任主任,一直到今天。

  历经四代人的努力,卡文迪许从当初的简陋实验室,发展成如今物理学界最顶级的实验室。

  从这里走出的人,大部分都成为了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而李奇维和卢瑟福二人,更是其中的翘楚,引领众人。

  上午9点,当李奇维抵达的时候,实验室内早已人头攒动,一片欢声笑语。

  威尔逊像门神一样,站在门口,迎接前来的宾客。

  当他看到李奇维的时候,两眼放光,立刻大笑道:

  “哎呀,布鲁斯,你终于来了。”

  “就差你和汤姆逊教授了!”

  说罢,他还向后面的泡利、海森堡、伊蕾娜三人点点头。

首节上一节832/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