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659节

  当时所有物理学家都不太信。

  “反物质,听着就像科幻概念一样不可思议。”

  而赵忠尧,就是第一个正式发现反物质,证明了狄拉克理论的人。

  他发现的就是所谓的【正电子】,即带正电荷的电子。

  如此发现,区区诺奖简直不在话下。

  然而,就因为他是华夏人,他发表的论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仅仅两年后,密立根的另一个学生,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从而获得物理诺奖。

  要不然的话,赵忠尧就是华夏第一位诺奖得主了,而且还是含金量最高的物理诺奖。

  后来物理诺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教授,曾公开表示: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不过,赵忠尧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他远渡重洋不是为了拿学位,也不是为了获得诺奖。

  而是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回来报效祖国和民族。

  1931年,他又远赴英国,在卢瑟福的手下学习。

  卢瑟福非常喜欢这个华夏年轻人,他的身上既有对科学的纯粹,又有对国家的热爱。

  再加上赵忠尧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些深深打动了卢瑟福,他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在卢瑟福挽留无效,赵忠尧学成毅然要归国后。

  卢瑟福赠送了他50毫克的镭,希望他在回国后能继续从事研究。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50毫克的镭对于华夏物理学界而言,简直称的上是“无价至宝”。

  赵忠尧将镭带回国内后,就在华清大学任教。

  然而很快,樱花国事件爆发,樱军占领了华清园。

  华清大学被迫转移临时转移到长沙。

  赵忠尧和梁思成冒死返回华清,秘密把那50毫克镭带走。

  时年35岁的赵忠尧将镭藏在咸菜坛子里,紧紧地抱在胸口。

  他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了华清大学在长沙的临时校门前。

  从一位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

  他的胸口早已被坛子摩擦的血肉模糊。

  当梅贻琦校长认出他后,赵忠尧放声大哭,两人死死地抱在一起。

  这就是著名的“咸菜坛子”的故事。

  赵忠尧正是凭借这50毫克镭,创办了华夏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他开设了第一门核物理课程,成为华夏原子能研究的开拓者。

  他培养了许多后世耳熟能详的大师人物。

  而这些大师,最后不少都成为了华夏“两弹一星”的元勋。

  纵观华夏近代的科学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这些辉煌的成就,有一半的技术人才,都是来自于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

  因此,他也被大家尊称为“大师的大师”。

  而此刻,就是这样一位未来的超级大佬,却满脸崇拜地看着李奇维。

  赵忠尧、周培源、严济慈三人站的笔直。

  他们想在李教授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

  作为从华夏几百名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尖子生,他们对于此次的机会格外珍惜。

  能和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同台竞技,对于年轻人,尤其是他们这样的天才而言,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而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个男人给予的。

  没有他,就没有华夏现在的高等教育体制。

  学生们也就无法提前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

  他是所有华夏学子心中的科学信仰与图腾。

  赵忠尧三人对于见到李奇维教授的真人,显得格外激动。

  那种强大的气场,让他们忍不住呼吸加重。

  “李教授!”

  三人异口同声,尊敬地喊道。

  李奇维听完颜任光的介绍后,站起身,走到三人面前。

  他分别给三人整了整衣服,笑着说道:

  “这一路跋山涉水,远离家乡,你们三个辛苦了。”

  “怎么样,来了感觉还习惯吗?”

  严济慈作为三人的老大哥,代表说道:

  “李教授,我们感觉很好。”

  “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也能经常见到洋人教授,还跟他们交流。”

  “所以对于这里的环境,我们可以很快地适应。”

  李奇维点点头。

  现在华夏在科学和教育领域,与欧美的很多大学都有深入的交流。

  严济慈等人相比真实历史上,他们的见识和视野,都有很大的提升。

  这一世的他们,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时,李奇维笑着问道:

  “能被颜教授看中,你们三人肯定都有着过人之处。”

  “肯定也是同学们口中的天才。”

  “怎么样,这一次有没有信心?”

  “能不能像你们的吴有训学长那样,独占鳌头!”

  赵忠尧三人顿时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

  他们都是理工男,不会吹嘘拍马、胡侃乱吹。

  对自己有很真实客观的评价。

  虽然自信,但绝对不自大。

  这个时代,还是要承认西方的强大的。

  吴有训的成绩,是一个奇迹,但奇迹不会总是发生。

  他们三个来的时候,就已经听颜教授分析过了。

  颜任光作为团长,自然负责着摸清其他国家选手实力的责任。

  甚至,还有一些报纸期刊,专门对本次奥赛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其中就包含了参赛选手的相关信息,甚至还煞有介事地给出了排名。

  李奇维昨天也刚买了一份报纸。

  看过上面的排名后,还真被吓了一跳。

  “好家伙,这届物理奥赛,可以称的上是大神打架了。”

  按照报纸上的分析,本次奥赛的一些重点选手排名如下:

  英国:狄拉克,沉默寡言的物理学神,超天才级。

  德国:海森堡,害羞的慕尼黑数学小王子,超天才级。

  奥地利:泡利,实力强劲的上帝之鞭,超天才级。

  意大利:费米,意大利科学辉煌的传承衣钵者,天才级。

  美国:劳伦斯,美国的秘密武器,天才级。

  荷兰:乌伦贝克、古德斯米特,荷兰最后的荣光,学霸级。

  印度:拉玛纳桑、克利希南,善于学习,学霸级。

  华夏:赵忠尧,善于学习,学霸级。

  不得不说,这份名单还是有点意思的。

  其中费米最出乎李奇维的意料。

  真实历史上,费米的成果就太多了,而且每一项都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第一个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即中子β衰变理论。

  他和狄拉克共同发现费米-狄拉克统计。

  他还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被命名为“芝加哥一号堆。”

  这可是一位真正的物理大神。

  没想到现在的年龄,也能参加第二届物理奥赛。

  说不定后面去罗马开会,还能见到对方。

  不过,他们把忠尧大佬评价的这么低,李奇维就不能忍了。

  “等着吧,将来惊爆你们的眼球。”

  不过这一次的比赛,李奇维确实有点信心不足。

  因为前面几人的实力都太强了。

  后世不少人认为那些牛逼的物理学家们,可能创新能力强,但是应试能力不强。

  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像狄拉克,在学生时代,考试那几乎就是门门满分。

  不然他也拿不到全额奖学金,去剑桥大学读书。

  海森堡、泡利等皆是如此,他们的天才是做任何事都是天才。

  所以,这些大神在年轻的时候,也都是标准的学神级人物。

首节上一节659/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