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是最强原子弹的100倍。
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长度8米,直径2米,重量高达27吨。
当时最大的轰炸机,都得把各种不重要的零件拆掉,才勉强携带上。
甚至飞机最后都差点没飞出“沙皇”的爆炸范围。
由此可见,一味追求威力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未来还是弹道导弹的天下,导弹的携弹量可比飞机低太多了。
但是它的精准度,不是飞机投掷能比的。
因此,核武器的小型化才是关键。
一个重量250千克的氢弹,只有小男孩重量(4吨)的1/16。
但是其威力却可以达到30万吨TNT,是后者的15倍。
这就是氢弹和原子弹的实力差距!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氢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它必须在原子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迪尔贝克很快平静下来,庆幸地说道:
“总统阁下,如最后结论所见。”
“核聚变武器的威力固然超越了想象,但是它的制造难度同样超越了想象。”
“想要启动这种武器,至少需要几百万度的高温,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像布鲁斯李在论文中提到的,只有太阳内才能产生这种核聚变效应。”
“因此,我们判断,这种武器人类目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当然,不排除以后科技突破,或许有新的可能。”
“不过,对于布鲁斯李教授,国防部综合考虑,无必要限制其人身自由。”
威尔逊听后,放心地舒了一口气。
果然,所有的禁忌都是有代价和门槛的。
如果这么容易实现,那人类估计早都灭亡了。
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刻,他也不愿意和布鲁斯撕破脸皮。
毕竟以对方现在的身份,那样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威胁,这么做性价比太低了。
甚至还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现在的美国,可还算不上当世第一。
绝对不会牛逼哄哄的,敢与全世界为敌。
于是,威尔逊命令道:
“迪尔贝克先生,这份文件依然要以最高级别的保密条例封存。”
“同时,情报小组要密切关注各国的动态。”
“如果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这种武器必须掌握在我们美利坚的手中。”
“只有美国,才能让世界和平!”
迪尔贝克郑重道:“请放心!总统阁下!”
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强国的领导人都在秘密召开会议。
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德国总理
他们的办公桌上,都放着类似的分析资料。
虽然最后的讨论结果都一样。
那就是核聚变武器的存在,可能性非常非常低。
但是,它也让这些统治者们胆战心惊。
他们还停留在坦克飞机大炮的阶段。
认为这已经就是人类武力的巅峰了。
而科学家们却已经恐怖到这种程度了。
他们创造的理论,甚至能够制造如此可怕的灭世武器,简直和魔法一样。
核聚变之威,让科学家们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毕竟万一哪天这种武器真的有实现的可能。
任何国家都想是自己第一个掌握的。
而科学家就是重中之重。
李奇维,布鲁斯李的大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诸多领导人的面前。
他们不敢再用工匠的思维,来看待这些顶级科学家了。
谁知道对方智慧的脑袋里,还装着什么惊天动地的魔法奥术。
此刻,还留在纽约的李奇维,自然不知道他的资料已经是绝密。
甚至各国都有专门监视他的人。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什么。
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第452章 脑电波!脑机接口!人造飞剑!布鲁斯教授的想象力天马行空!
1920年5月30日。
布鲁斯大厦。
随着核聚变论文的发表,李奇维再一次被推上新闻之巅。
每天想来集团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
全是各行各业的权威领军人物。
甚至就连美国战争部,都派人前来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经此,李奇维也知道了这些大国的态度。
他的内心倒是轻松很多,至少不用疲于应付了。
这时,布鲁斯集团的员工们才明白,为何那天他们感觉头顶上有太阳了。
原来是被董事长的论文照耀到了。
此刻,李奇维的办公室内,他正在接待《科学》期刊的主编,卡特尔教授。
“你好,卡特尔教授。”
“感谢贵刊对我论文的支持。”
李奇维的论文之所以能这么快发表,当然是因为走了绿色通道。
卡特尔连忙笑道:
“布鲁斯教授,你太客气了。”
“《科学》期刊要是不尽快发表你的论文,那我可就成为了科学界的罪人喽。”
李奇维听后,突然觉得十分感慨。
在他的前世,能认识《科学》的主编,那是何等的人脉。
至于在上面发表文章,不仅是他,连他的导师都不敢想。
纯物理论文想发《科学》这样的顶刊,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现在,大名鼎鼎的《科学》主编却因为自己的一篇论文,觉得十分荣幸。
为了弥补前世的遗憾,李奇维准备狠狠报复。
“嗯,以后我的课题组内,想毕业,必须发《科学》和《自然》。”
这标准要是放在后世,简直能吓死所有硕士博士。
卡特尔看着眼前这个科学界的天纵奇才、伟大人物。
虽然他不是第一次见到布鲁斯教授,但是如此近距离观察,还是很不一样的。
他作为心理学家,擅长捕捉一些微表情和动作,从中就能窥探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然而面对布鲁斯教授,他的方法不奏效了。
卡特尔内心十分震撼。
“上帝啊!他的眼睛就和宇宙星空一样深邃。”
“我差点都陷入进去了。”
“我只能感受到一种浩大而永恒般的气息。”
“真是难以想象,布鲁斯教授的脑海里,到底存在着什么可怕的东西!”
这一刻,卡特尔不敢再观察了。
这个男人浑身散发的生物气场太强了。
他在面见一些美国高级官员的时候,都没有感受过这种压力。
他现在对于李奇维的好奇已经达到了极点。
“布鲁斯教授,我代表《科学》期刊,想邀请你担任名誉主编一职。”
“以后如果有我们拿不准的论文,还希望你能帮忙把把关。”
卡特尔这个邀请是真心实意的。
他从《自然》的改革中,看到了时代浪潮的轨迹。
在如今这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时不时就会出现惊天动地的论文。
它们完全打破了人们的常识,甚至是打破现有科学的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能力和眼光,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然就会埋没一些天才论文。
真实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有不少。
比如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后,就把他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物理学周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