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说不定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前提是他能摘下第一届的奖。
因为明年,他就要发表狭相了,肯定直接博士毕业。
到时候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甚至都不敢给这个理论颁奖。
而且,李奇维的脑海忽然出现一个大胆的想法。
在未来,有没有可能,会出现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
那些得不到李奇维奖的候选人,就会被颁发一个诺贝尔奖,表示安慰
光想想那种场景,就让他热血沸腾。
威尔逊看李奇维表情不对,立刻拉开另外两人,因为他知道布鲁斯要开始装逼了,现在得赶紧走。
德国,慕尼黑大学物理研究所内,作为主任的伦琴教授,此刻正在批改文件。
他的学生劳厄,这时满脸兴奋地走了进来,汇报完自己的工作后,请求要说一件事。
伦琴教授好奇,便示意他可以继续。
“教授,您知道吗?现在慕尼黑大学到处都有人说,您有极大概率获得第一届物理诺奖!”
“据说他们还排了一份名单,您位居第一位。”
伦琴教授对这帮年轻人的举动表示无奈,笑道:“比我成就高的人多了去,谁也不能保证获奖。”
劳厄又羡慕地说道:“布鲁斯被他们排在第九位,也是诺奖的强力竞争者。”
伦琴摇摇头,好似自言自语道:“排低了,依我看,排在第一名都名副其实。”
然后,他突然又假装严厉,“你看看布鲁斯,再看看自己,你其实论智商不比他差。”
“他能获得那样的成就,完全是因为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研究上,你应该向他学习。”
“上次你在比利时参加的会议就很不错,里面有些内容,对我都非常有启发。”
“你平时遇到难题,要多与布鲁斯写信交流,我有预感,他的未来绝对不可限量。”
劳厄嘀咕道,“我也不差。”
伦琴道,“好,那我就等着,你也给我获一个物理诺奖回来。”
劳厄立马愁眉苦脸,吃瓜不成反被教育一顿,伦琴教授就是太严苛了。
另一边,柏林大学,普朗克的办公室内则充满了欢声笑语。
他的得意学生施里克,早已没有当初骄傲冲动的模样,变得非常沉稳,而且意气风发。
普朗克喜欢这个学生,甚至超越了李奇维。
因为他和李奇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知己,忘年交。
“老师,现在外面都在传您和布鲁斯的量子论,绝对是诺奖级的成果。”
“有很大可能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普朗克微微一笑,他对这些荣誉看的很淡,后辈有所成就才是他的心愿。
“恐怕每个学校的传闻都不一样吧,大家都想自己的学校能出一个物理诺奖者。”
“以后出去介绍时,都会觉得更有面子。”
施里克一下就被看透,尴尬地笑了笑,“不过,我真是羡慕布鲁斯啊,他如果能获奖,那也太年轻了。”
普朗克闻言,思绪也飘到了远方,他也想期待一个奇迹。
法国,巴黎大学,物理实验室内,居里先生正带着郎之万做实验。
结果对方好像心不在焉一样,竟然接连犯了几个小错误。
居里先生问道:“郎之万,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
郎之万反应过来,连忙道歉,“哦,教授,我刚刚走神了,在想物理诺奖的事情。”
居里先生闻言笑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沉不住气,到了那一天自然会揭晓,你为什么要提前在意。”
郎之万突然嬉皮笑脸,辩解道:“那是因为我希望教授您能获奖,这样以后我出去多有面子。”
“我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随便哪个大学都会聘请我吧。”
居里先生被郎之万逗笑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怎么能奢求获奖,贝克勒尔教授才是实至名归。”
郎之万道:“那也有您和夫人的功劳。”说到居里夫人,郎之万突然神色变得柔和,不过居里没有发现。
美国,芝加哥大学,密立根教授正在和同事们交流。
自从他把在布鲁塞尔青年学者会议上的见闻带回去后,顿时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他们几所大学之间,经常举办一些交流会,主要都是年轻人参与。
密立根现在被年轻人打击到了。
玻恩、郎之万、劳厄、爱因斯坦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但是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天赋,还是肉眼可见的那种。
密立根有时都觉得,自己从事物理领域是不是错误的选择。
搞物理,可能只需要最顶尖一批人就行了。
他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李奇维的身影,那个耀眼到无法直视的天才,他能获得第一届物理诺奖吗?
刚刚同事们还和他抱怨,美国现在的科学实力,离欧洲还有很多一段距离。
本次能争一争的估计只有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迈克耳逊教授了。
大名鼎鼎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证明了以太不存在,如此成果,绝对是诺奖级的。
除了这些有资格争夺诺奖的极少数人,大部分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在观望和猜测。
这些天,不论大报小报,不管是科技期刊还是新闻杂志,头版永远都是诺奖。
政治家们从和平奖中看到了舆论。
作家们从文学奖中看到了不服,自古文人相轻。
只有自然科学从业者们,从三大奖项中看到了权威,看到了未来奋斗的目标。
外界讨论的热火朝天,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偶像祈祷,一派疯狂的景象。
然而在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秘密会议上,却出现了极大的分歧。
最终候选人,一直没有确定,小组五成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
感谢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希望还没有首订的给个首订哦。
第84章 物理诺奖最终候选人
1901年9月2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
古朴的建筑散发出浓郁的科学气息。
成立于1739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建院之初起,组成人员主要有贵族、官僚,还有一部分大学教授。
因为当时的权贵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加入能给科学院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没有遭到非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人员结构已经不满足科学院的要求。
所以在十九世纪中期,瑞典皇家科学院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要求入选院士必须是瑞典各学科的杰出代表。
通俗地说,没有真才实学(自然科学领域),你就评不上院士。
从此,科学院才迈入新的正规发展时期,变成学术领域权威的代名词。
整个科学院只有一个专职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其他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院士都是业余的。
他们不领任何工资,没有行政权力,就是单纯为科学做奉献。
院士是一种荣誉头衔,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学士、硕士、博士、讲师、教授才是学术职业等级。
当然,这些都不影响每个院士的含金量和学术权威。
而现在,科学院的某间会议室内,里面的院士权威大佬们,却正在为诺奖的最终候选人苦恼万分。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五名成员,都是从瑞典皇家科学院推举产生,他们分别是: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艾瑞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哈维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萨维奇、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奥洛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斯特(外籍院士)。
其中艾瑞克就是当初给汤姆逊写信的那位,他希望听听老友的建议。
而哈维兰是安德斯的舅舅,安德斯就是在法国放射学会议上,挑衅李奇维的那个纨绔学二代。
此时,艾瑞克开口道:“各位,根据前面几轮的评选,现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实我们已经延期了,按理来说,应该在8月份就确定最终候选人。”
“不过考虑到是第一次举办,所以科学院允许我们延长,但时间也只到这个月底。”
“按照奖项的规定,最多只有两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时获奖;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则应共同奖励。”
“但是一次最多只能有三位获奖者。”
“所以各位,让我们再好好看看手里的资料,请大家再次陈述推荐理由。”
艾瑞克带头翻看起资料,上面详细写着各候选人的资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龄,国籍,职业身份,主要成就等。
1、伦琴,56岁,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发现X射线及其应用。
2、汤姆逊,45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发现电子。
3、贝克勒尔(49岁,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教授)、皮埃尔居里(42岁,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玛丽居里(34岁,法国,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对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4、洛伦兹(48岁,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塞曼(36岁,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共同研究。
5、普朗克(43岁,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共同发现量子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6、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解释光电效应定律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看完手中的资料后,艾瑞克眉头紧皱,内心纠结。
如果不是奖项规则的限制,六个成果应该统统获奖,处理非常简单。
但是现在,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不能选出一个让所有物理学者都满意的结果,恐怕很难再举办下去了。
他首先开口说道:“我先说下我个人的看法。”
“六个候选成果中,其中伦琴的X射线是时间最早得到确认的,它开启了物理学新现象的大门。”
“在此之前,物理学一直被三大分支统治,没有它们解释不了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伦琴可以作为最终候选人之一。”
剩余四人微微一愣,艾瑞克说的是之一,那表示他还要再加一份成果,难道是他的好友汤姆逊?
众人是知道他和对方的关系的,不过这样是不是有裙带关系的嫌疑。
不料艾瑞克接着说道:“至于第二份成果,我认为量子论很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