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74节

  大佬打架,他们可不敢插手。

  “这位是利克天文台的柯蒂斯教授。”

  “他是宇宙岛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戴森介绍完后,众人瞬间闻到了一丝火药味。

  沙普利和柯蒂斯,对于宇宙的看法完全相反。

  前者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而后者认为银河系只是宇宙中无数星系中一个普通的星系而已。

  二人可谓是针锋相对。

  当然,这只是学术之争,大佬们在一起依然谈笑风生。

  只不过沙普利和柯蒂斯隐隐对视了一眼,眼中意味深长。

  接着,戴森又隆重介绍了一位特别的人物。

  “这位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勒维特女士。”

  “就是她在分析了几千张照片后,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造父变星】。”

  所谓的造父变星,是指一类高光度的脉冲变星。

  也就是星星的亮度会随时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基于这个特性,该种星星可以被当成标尺,用于测量宇宙间天体和星系之间的距离。

  因此,造父变星被誉称为“量天尺”。

  这体现它在天体测量中的巨大作用。

  在早期的天文学领域,由于缺乏超精密的仪器,测量一直是天文学的难题。

  虽然也有好几种间接的测量方法,但精度和准确度都不尽如人意。

  造父变星的发现,则大大弥补了这种缺陷。

  所以介绍到勒维特后,在场的大佬们无不表情严肃,非常敬佩眼前这位女性长者。

  不仅仅是对方的成就,更因为她在先天失聪的条件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在场上诸多绅士中,显得尤为可贵。

  李奇维对她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您好,勒维特女士,见到您很高兴。”

  在这个时代,一个女性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都一定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而勒维特的成果,更是和一件学术界的轰动新闻密切相关。

  真实历史上,在1920年,天文学领域发生了一场世纪大辩论。

  辩论的主题就是“宇宙的尺度”。

  而辩论双方正是沙普利和柯蒂斯。

  沙普利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柯蒂斯认为银河系外还有其他星系。

  两种观点的最终分歧就是:银河系到底有多大?

  沙普利利用球状星团当测距工具,测量出银河系的直径为30万光年。

  他认为这个惊人的尺寸,足以装下整个宇宙。

  而柯蒂斯则利用黄矮星当测距工具,计算出银河系的直径只有3万光年。

  这个尺度远远不可能是宇宙的全部,因为当时发现的不少星星,与地球的距离都比这个要大。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这场辩论让双方都名声大噪,前途光明。

  沙普利很快就成为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而柯蒂斯也从研究员变成了台长。

  但是问题却没有解决,始终困扰着天文学家们。

  直到三年后,哈勃出手了,他直接终结了这个问题。

  原来沙普利和柯蒂斯都错了,因为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测量工具。

  哈勃利用造父变星当测距工具,测量出仙女星云距离银河系至少相距100万光年。

  这个距离远远超越了银河系本身的直径。

  说明仙女星云必然位于银河系之外。

  这个结论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巨大轰动。

  哈勃把他的发现写信寄给沙普利后,对方哀叹道:“这封信摧毁了我的世界。”

  后来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找到了更多的造父变星。

  经过了大量重复测量后,大家证明了哈勃的理论。

  至此,天文学界达成共识: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

  很快,戴森介绍完毕。

  从他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美国,在天文学领域非常强大,和物理学的孱弱完全不同。

  因为天文学太依赖于工具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天文学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高鲁三人一直跟在李奇维身后,当听到美国已经有2.5米口径的望远镜时,简直惊掉了下巴。

  要是不参加这种国际会议,他们永远无法切身体会到这种差距。

  “来对了,来对了。”

  李奇维在戴森、海耳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走上演讲台。

  这时,原地还站着一个男子,表情极其懵逼。

  “哈喽?哈喽?哈喽?”

  “你们是不是把我忘了啊?难道就不介绍我了吗?”

  “我可是现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耶鲁大学天文台台长啊。”

  “就这么没有牌面吗?”

  施莱辛格满脸苦闷,但是他却不敢大声逼逼。

  因为海耳不仅对他有提携之恩,更是他在天文学上的领路人。

  不是老师,胜过老师。

  所以,在强大气场的海耳教授面前,他只能低调了。

  此刻,李奇维已经在戴森的热情介绍下,登上了演讲台。

  会场内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很开心,能够得到在座各位的信任,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

  “科学生来就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而天文学则很好地印证了这种思想。”

  “宇宙之浩瀚,迫使我们必须联起手来才能探索它的奥秘。”

  “欧洲战争之前,德国天文学会曾公布了星表第一册。”

  “这份仅仅记载了14万颗恒星位置的图表,就耗费了7个国家13个天文台50多年的观测数据。”

  “而银河系中的恒星,何止千万!”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去完整描绘我们头顶那片无垠的星空。”

  “所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科学的必须。”

  李奇维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成立天文学联合会的必要性,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同和掌声。

  场下,樱花国天文学会会长、东京天文台台长,小林正照,满脸羡慕和讨好地与高鲁交谈。

  “高鲁阁下,希望未来在联合会中,华夏和樱花国可以携手共进,参与到国际天文学的伟大事业中来。”

  高鲁轻哼一声,心中依然对樱花国有怨气。

  曾经的我你爱答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解气,太解气了。

  在场众人都知道,一旦世界各国天文台联合起来,庞大的数据共享下,一定能催生出很多成果。

  而谁能在联合会中占据话语权,那么对于自家的天文学发展,好处不言而喻。

  而华夏天文学会因为李奇维的存在,绝对是联合会的核心之一。

  高鲁的地位,在亚洲天文学领域,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华夏天文学也会迎来爆发式的发展。

  高鲁冷冷道:

  “小林阁下,以后贵国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目中无人了。”

  小林正照谄媚一笑:“嗨以!”

  很快,二人又被台上李奇维接下来的话吸引住了。

  此时,李奇维又笑着说道:

  “相信诸位一定听说过物理学领域的布鲁斯会议。”

  “这是物理学的至高会议。”

  “它代表着物理学最前沿的方向。”

  “引导着物理学家们对最关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我认为,天文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所以,在此,我以主席的身份提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体会议。”

  “在会上发表和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一起让天文学迎来全新的繁荣发展。”

  哗!

  李奇维极具蛊惑力和煽动力的发言,让在场的天文学家们瞬间高潮了。

  所有人都激动地瞪大双眼。

  尤其是像哈勃、爱丁顿、沙普利这样的年轻一辈,更是无比憧憬。

  这种天文学至高会议,才是最适合他们的舞台。

  爱丁顿同学唉声叹气,他觉得自己证明星光弯曲的时间有点太早了。

首节上一节574/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