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知道,自己的论文一旦发表,肯定会轰动物理学界。
他本人也不会动不动就被冠上“奥赛金牌”的称号。
而是变成了“天才物理学家吴有训”。
但是,他拼尽一切的成就,也仅仅只是证明了校长随手一篇的论文。
由此可见,他与校长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所谓的天才与校长的差距有多大。
不过吴有训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笑着摇摇头。
“我为什么要和校长比呢?”
“他是天上的太阳,照耀的是整片华夏大地。”
“而我就是大地上的一棵树,我只要保证我所在的区域能够水土丰沃就可以。”
“我靠我自己证明了,华夏本土也可以产生科学家,这就足够了。”
“再往后,我就要像校长一样,保持研究的同时,注意培养后辈。”
“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这一刻,吴有训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校长,我终于明白您的苦心了。”
“要是当初我请求成为您的博士生,您恐怕一定会失望吧。”
“您想要的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华夏,而不是一个只能依附别人的华夏。”
李奇维努力了十九年,他的心血在吴有训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吴有训不再是真实历史上,那个在论文上只出现一个名字的华夏人。
他不再是康普顿的学生,在国际物理学领域可有可无的存在。
而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证明者,华夏著名国际物理学家吴有训。
1919年7月20日。
《自然》封面发表了吴有训和康普顿的论文。
题目是《X射线受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
在论文中,二人首先阐述了他们发现的一种全新现象。
即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后,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会变长。
使用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能够完美解释这个现象。
论文一经发出,瞬间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哦,上帝啊!光的波粒二象性竟然真的被实验证明了。”
“几百年的争论终于可以结束了。”
“牛顿没错,光确实是微粒。”
“托马斯杨也没错,光也是波动。”
“光具有二元性,它既是波动也是粒子,是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存在。”
然而,最让人惊讶的还是论文的作者。
“康普顿说实验的方案设计,几乎都是华夏的吴有训一己之力完成的。”
“当初可是有很多人不看好他们啊。”
“这就是物理奥赛金牌得主的实力吗?真是恐怖如斯。”
“这个成果应该可以获得诺奖了吧。”
“应该没有问题,毕竟这可是一个全新的发现。”
很快,物理学界就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吴-康普顿效应”。
以此表彰他们对这个效应的贡献。
吴有训的名字也再一次响彻物理学界,激励了无数的学生。
剑桥大学,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
威尔逊看着手中的论文,神色激动。
没有人能形容他此刻的心情。
苦尽甘来!
吴有训和康普顿在实验中用到的云室,是威尔逊这辈子的最得意之作。
这个设备自从被他发明以来,很少产出重要的成果。
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是把它当成一个辅助设备。
然而在吴有训的实验中,威尔逊云室成为了关键。
可以说,没有云室的显影,吴有训二人就不可能测量出角度。
在威尔逊看来,这个成果毫无疑问是诺奖级别的。
那么作为云室的发明者,他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威尔逊微微一笑。
“布鲁斯,我终于也快要有一个诺奖了。”
其实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威尔逊已经对诺奖没有那么执着了。
他更在乎的是物理史上会不会有他的名字。
而现在,他可以确认了。
如果物理学史有光学这一篇,那么一定会这样记载:
“物理学家对于光的准确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从古希腊的先贤,到中世纪的启蒙科学家。
人类一直在以朴素的观点认识光。
直到物理学正式建立。
牛顿、胡克、惠更斯、托马斯杨等一批物理学家,为此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是粒子,有人认为是波动。
后来,布鲁斯教授横空出世。
提出震惊世人的“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没有任何人赞同他的观点,哪怕当时他已经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了。
接着,两个年轻学者,吴有训和康普顿,发现了吴-康普顿效应。
完美证明了布鲁斯教授的观点。
而他们在实验室中用到的关键仪器云室,则是威尔逊发明的。”
第413章 惊天质疑!BKS理论!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错了?
光电效应和吴-康普顿效应,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到了此刻,哪怕是再顽固的物理学家,也开始逐渐接受这个匪夷所思的概念。
反正现代物理学已经在离谱的路上狂飙不已,多加一个波粒二象性好像也没什么。
而李奇维则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再一次震惊物理学界。
所有人都明白,那个花了四五年建设科学之城的男人,他并没有远离物理的前沿研究。
他依然保持着对物理学最敏锐的直觉。
一出手,就能搅动风云,为物理学又新增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种一直维持在巅峰的状态,让物理学家们无比羡慕。
“布鲁斯教授难道就没有极限吗?”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光的本质要盖棺定论时,意外发生了。
丹麦,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玻尔这些年,一直致力于研究所的发展。
他拒绝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大学给他伸出的橄榄枝。
而是毅然回到祖国丹麦,发展物理学,建设国际研究中心。
玻尔在物理学领域出身正统,又师从布鲁斯教授。
再加上他是玻尔-李模型的提出者,所以其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
玻尔在丹麦的地位,就等同于李奇维在华夏的地位。
此外,玻尔非常注重平等、自由的讨论,和互相合作的学术研究氛围。
因此,他在哥本哈根建设的研究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物理学者。
此刻,研究所内。
一场讨论正在进行中。
玻尔、斯莱特、克拉莫斯、科罗尼格四人围坐一圈。
斯莱特是美国物理学家,他这段时间游历欧洲,正好拜访玻尔的研究所。
克拉莫斯则来自荷兰,他目前是玻尔的博士生。
真实历史上,克拉莫斯会继任埃伦费斯特在莱顿大学的职位。
四人讨论的内容正是吴-康普顿效应。
玻尔一直以导师为榜样,在学术交流中注重人人平等的辩论。
他认为只有在辩论中,才能共同挖掘科学的真谛。
一个不会辩论的物理学家,说明他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观点,就算碰巧发了论文也成为不了伟大的物理学家。
但辩论的结果是,每次都是玻尔赢。
怪不得他喜欢辩论。
而现在,玻尔准备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导师,布鲁斯教授。
“我认真看了吴和康普顿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