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33节

  于天池则是升迁为广东省教育厅的厅长,真正主管一方的教育。

  王季烈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他自己虽然没有任何奖励,但是他在国内教育界的名望,却如日中天。

  他从一个前清的“封建”官员,到现在的现代化大学的校长。

  这种转变,让所有人都看到了王季烈的能力和性格。

  他笑着对二人说道: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真正帮助奇维了。”

  “他一个人在外面,为华夏的科技教育事业披荆斩棘,走出另一条路。”

  “我们就要替他管理好大后方,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奇维曾经说过,未来的某一天,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看的就是人才储备。”

  “不仅仅是顶尖人才,还有那些合格的,数以万计的大学生。”

  三人神色激动,他们能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未来,已经近在咫尺了。

  他们的目光齐齐看向婆罗洲的方向。

  在那里,有一个人和一座城,将是华夏未来的希望。

  至此,李奇维在国内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正式布局完成。

  政界、学界、工业界等等,都有他培养和支持的力量。

  只待时机成熟,他振臂一呼,几十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将会喷涌而出。

  到时候别说是小男孩了,沙皇都能给搓出来。

第394章 李奇维解惑!大世将临!

  婆罗洲,科学之城。

  随着第一届物理奥赛圆满落幕,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团就要返回了。

  亚洲代表团团长们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

  本次比赛让他们见识到了和西方各国的差距。

  同时,又对华夏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

  团长们都下定决心,回国后一定要呼吁和华夏展开相互交流,吸收先进经验。

  尤其是樱花国,石原纯和仁科芳雄感到无比的震撼。

  曾几何时,樱花国在教育领域,可以说是亚洲第一。

  不仅有最好的大学,还有最好的师资力量。

  然而现在,华夏逆天崛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

  这种速度,让二人觉得胆寒。

  仁科芳雄惊怕道:“哪怕一万个人中才能诞生一个吴有训。”

  “华夏也能有四万个这样的人。”

  “这是一个让所有国家都绝望的数字。”

  石原纯眼中失神,樱花国必须要改变了。

  他准备回去后就向学士院提交相关的资料,必须加大对自然科学的投入。

  然而,终究是徒劳。

  这一世,华夏注定是势不可挡了。

  李奇维现在的眼界,已经完全跳出了亚洲,望向了世界。

  这场比赛,让黄埔理工大学的名头如日中天。

  现在已经是亚洲最顶级的大学了。

  下一步,就是向世界级名校冲刺。

  虽然吴有训取得第一,华夏团体第三,但是目前的黄埔和剑桥等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幸运的是,华夏精英学子们,已经开始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为之奋斗了。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把西方大学当成至高教育殿堂了。

  李奇维也终于可以从国内抽出精力,全力经营科学之城了。

  同时,他也要为一战结束做好准备,继续他的物理事业。

  因为接下来的十多年,将是他最重要的时期。

  而战场,依然是在欧洲。

  此刻,无涯馆内,李奇维正按照顺序接见诸国成员。

  他们明天就要离开婆罗洲,结束这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所以,很多人极其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毕竟下一次想要再见到布鲁斯教授,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兰彻此时非常紧张。

  这是他第一次正式与布鲁斯教授见面。

  只有真正近距离接触时,他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布鲁斯教授那强悍的气场。

  霸天绝地,简直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兰彻心头震撼不已。

  “布鲁斯教授您好,感谢您能给我这样一个交谈的机会。”

  李奇维笑道:“兰彻,我知道你,听说这次比赛你很出名啊。”

  兰彻尴尬地挠了挠头,显然自己的光辉事迹已经人尽皆知了。

  “您说的我不好意思了。”

  “教授,我这次来,很想问您一个问题。”

  李奇维道:“你问吧。”

  兰彻立刻正襟危坐,说出了他早都想好的问题。

  “布鲁斯教授,您是物理学界乃至科学界当世最伟大的人物。”

  “您这样的存在,在国内开启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吴就是在这种培养体系下被挖掘出的天才。”

  “但是,恕我冒昧,吴代表的只是学习能力的极致巅峰,而不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为什么您建立的大学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不是更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一点,甚至西方的世界名校,剑桥哈佛柏林大学皆是如此。”

  “好像大家都在追求分数的提高,却没有在意科学的真正意义。”

  李奇维听完兰彻的问题后,没有明显的表情波动。

  他的眼神深邃无比,如宇宙星空般,让兰彻陷入其中。

  兰彻表示自己很慌。

  他虽然在学校怼天怼地,但是见到李奇维就老实了。

  双方实力差距过大。

  这个问题明显带有质疑的意味,很容易惹人不喜。

  十几秒之后,沉默被打破,李奇维开口了。

  “兰彻同学,你能思考到这种深度,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同时,你还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对此,我很欣慰。”

  “但是,我个人并不认同你的观点。”

  “我认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相互糅杂,难以区分的。”

  “以我认识的人举例。”

  “爱因斯坦、劳厄、玻尔、钱五师等人,他们在本科阶段受到的都是你口中的应试教育。”

  “学习已有的知识,然后通过考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人,就会取得高分。”

  “而他们几人,都是成绩最好的那批。”

  “结果很显然,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是最顶尖的。”

  “另外,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牛顿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这本书中,牛顿利用他极其扎实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推导出了他最著名的理论。”

  “我相信,一个连应试教育都不过关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写出这种书的。”

  “那些公式的推导体现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强到极致的基础能力。”

  “任何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在他年轻时都不可能是一个学渣。”

  “因为学习能力才是最大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你之所以觉得有学习能力强的人,他的创新能力不强。”

  “那是因为你判断错误,对方的学习能力并不强。”

  “当然,理论性的东西估计很难说服你。”

  “我相信吴有训在未来会给出答案。”

  兰彻听完猛然一惊。

  他被李奇维的霸道观点震惊了。

  学习能力强而创新能力不强的人,其实是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并不强,或者是没有强到一定程度。

  这种极度自信的观点,让兰彻的三观受到了冲击。

  这时,李奇维接着说道:

  “上面是从个人的角度分析的。”

  “下面我再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节上一节533/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