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98节

  作为有着未来经验,和当世已成为科学第一人的李奇维,他的视角更广,看的问题更远。

  自然可以帮助年轻学生们拨开迷雾。

  只有从心底树立了无敌的自信,才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对国家更认可,更充满热爱。

  尤其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这两个领域是非常关键的。

  于是,李奇维开口了:

  “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知道我在樱花国发表的演讲。”

  “在那场演讲中,我阐述了对于物理研究本质的理解。”

  “分析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我不知道你们会解读我的演讲内容。”

  “或许有人会认为,李教授看不起华夏文化,认为华夏文化诞生不了科学。”

  “毕竟我引用了墨子和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定律的例子。”

  “说明了只有欧洲才有真正的科学思维。”

  “而且我自己都是在剑桥大学留学后,才做出成绩的嘛。”

  台下瞬间出现了嗡嗡声。

  显然不少人是这个想法。

  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们,感受最深。

  他们在学习基础物理的时候,书上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华夏人的名字。

  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

  这些西方人创造了璀璨的科学文化。

  不过,幸好从1900年之后,李教授横空出世,镇压一切。

  不过李教授的理论太过深奥,目前本科阶段还没有系统级的课程。

  只有欧美的研究生才会开始接触,真正研究。

  因此,大家觉得,华夏的文化,确实不适合科学。

  不过,这种场合,没有人敢直接站出来,因为在座的所有人都尊敬李奇维。

  而且,所有人都知道李教授的演讲以翻转著称。

  凡是前面的观点,到后面必定会被颠覆。

  不出所料,李奇维继续说道:

  “但我想说的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科学思维和文化属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和华夏文化一样。”

  “青花瓷是文化,蒙娜丽莎也是文化。”

  “山水意境是文化,光影明暗也是文化。”

  “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个欧洲人,恐怕很难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意境。”

  “同样,我作为华夏人,看了好几遍蒙娜丽莎,说来惭愧,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

  “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历史等等综合的因素,形成的文化符号和特征。”

  “不是在那种环境下长期浸润的人,很难感受其中的精髓。”

  “而科学就不同了。”

  “在我看来,科学更像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

  “不管是哪国人,都能感受到勾股定理的美妙之处。”

  “既然是普适性的,说明所有人都能够欣赏,同样都能够学习。”

  “因此,并不是华夏文化不适合科学思维,而是他们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我们华夏人学习科学的难易程度,和西方人应该是一样的。”

  台下无数的学生们无不点头。

  李奇维通俗易懂的话,很容易就让人理解科学和文化的关系了。

  是啊,我们华夏人也可以毫无障碍地学习科学。

  忽然,李奇维转折道:

  “但是,既然东西方的人学习科学没有差异。”

  “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更愿意到外面去留学呢?”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你们王校长告诉我的。”

  “现在北方的HQ学校非常火热,就是因为在那里读书,可以有保送去M国留学的机会。”

  “这所由M国出资建设的大学,哪怕才刚刚起步,依然吸引了很多的学子。”

  “我想它的师资力量,并不一定能比得上GD大学。”

  “但是两者的竞争力却存在巨大差距。”

  “第二个例子,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昨天,我家老管家的孙子,孙海,让我给他指点迷津。”

  “小伙子明年毕业,目前有三条选择。”

  “其中一条就是去欧美留学。”

  “他说这是他的同学推荐的,因为大家的第一目标,都是希望能去欧美留学。”

  “最不济,哪怕是去YHG,都觉得比在国内要好。”

  台下的孙海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所有人都朝他看去。

  他在学校从来不张扬自己和三少爷的关系。

  就是担心有人说他张狂。

  没想到现在三少爷自己公开了。

  而且还用他举了例子。

  这让平时有点害羞的孙海,有了成为众人瞩目中心的畏惧感。

  “也是,三少爷什么身份地位,我所担心的东西在他老人家眼里,就是浮云而已。”

  李奇维继续说道:

  “现在国内的那些风云人物,不管是文科生、理科生,都是有国外的留学经验。”

  “所以好像年轻人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必须要去外国留学。”

  “我是学物理的,所以我只关系理工科的情况。”

  “各位同学,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众人交头接耳,会场内开始嘈杂起来。

  这时,一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鼓起勇气说道:

  “李教授,我认为您说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内的教育比不上外国的教育。”

  哗!

  所有人都朝着说话之人看去,心道这小子胆子很大啊。

  李奇维微微一笑,他就喜欢敢于发表观点的人。

  “这位同学说的不错。”

  “我想他的话,也是在场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那我再追问一句,你说的这种教育差距,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到底在哪里?”

  “额?”这个学生顿时语塞起来。

  他就是觉得欧美大学好,但是真要分析好在哪里,自己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毕竟,他也没去过外国,了解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周围的同学,还有那些留学归来的学长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外国大学牛逼。

  虽然最近这些年黄埔理工大学异军突起,但是在众人的心中,黄埔可亚洲称雄。

  放在世界范围内,那就是属于第二梯队了。

  即便有李奇维在,但李奇维又不可能给每个人上课。

  所以黄埔的综合实力弱了一筹。

  李奇维见对方回答不上来,也只是微笑着说道:

  “还是让我来帮你们分析一下吧。”

  “不过,我想再用一个故事,来引出我今天的主题。”

  “我在回国之后,曾经在国内的某份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短故事。”

  “说是有一个教育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分别给一个A国学生和一个B国学生一杯水,让双方不用火就能让水沸腾起来。”

  “A国学生把水拿到太阳底下,晒了整整一天,都没有让水沸腾。”

  “而聪明的B国学生,拿来四杯25℃的水混合在一起,轻松地就把水升温到了100℃,水沸腾了。”

  “于是,教育家得出结论:僵化的教育,永远无法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

  噗!

  故事刚一说完,台下先是安静,接着就爆发出哄堂大笑。

  “哈哈哈,这个故事也太好笑了。”

  “没想到李教授那么伟大的人,也喜欢看这种笑话。”

  然而,会场内有少部分人并没有笑,他们在感受李教授讲这个故事的深刻含义。

  李奇维轻轻挥手,众人又恢复安静。

首节上一节498/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