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45节

  他甚至都认可科学家参与战争。

  这一点,让无数人看到了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

  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完全不切实际的迂腐之人。

  对此,各国政府也不会反感。

  但是,李奇维的那句:如果我愿意,我有办法毁灭整个世界,还是被不少军方大佬们嘲笑。

  “哈哈哈,布鲁斯李教授的牛皮吹的真大。”

  “就他那瘦弱的小身板,我手下随便一个兵都能打他十个。”

  “哎呀,大科学家嘛,有点脾气是正常的。”

  “他这是在恐吓我们这些当兵的呢。”

  大佬们甚至还有闲心在吐槽。

  因为在一战的早期,没有人预料到它会演变为世界级的战争。

  最后是慢慢打出真火,双方都停不下来了。

  军方大佬们认为李奇维说这句话,只不过就是想增加科学家的影响力而已。

  根本目的就是给科学家优待而已。

  没有人相信他真的能成为灭世大魔王。

  因为现在威力最大的就是炸药,就算你能加大当量,又能加多少呢?

  至于李奇维说的未来,大佬们就更不在意了,未来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

  普朗克等人与政府和军方的交涉足足持续了2个小时。

  最后,德国终于同意放了爱丁顿一行人。

  不过需要被俘虏的人,全部填写中立保证书。

  一旦事后发现对方有参与战争的行为,德国政府将保留全部追责的权利,并强烈谴责。

  对于这一条,爱丁顿等人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因为他们是研究天文学的,就算搞武器研发,也用不着他们。

  于是,爱丁顿等人就在俘虏营里写下了保证书。

  查德威克被直接遣送回国。

  德国另派出一队士兵,一直护送爱丁顿等人到达德俄的交界处。

  他将横穿俄国广袤的领土,在日全食之前赶到克里米亚地区。

  英国和俄国是同一阵营,所以爱丁顿可以畅通无阻,不用再担心被当成间谍给抓了。

  爱丁顿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波澜。

  先是李奇维公开发文,表达了科学家对于战争的看法。

  紧接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公开发文,认为科学家有选择中立的权利。

  随后就是普朗克等德国科学家,秉持着对真理的尊重,请求政府放了爱丁顿。

  普朗克这一高光行为,也被无数同行称赞。

  “他是一个伟大的智者。”

  “不愧是布鲁斯教授的老师,普朗克教授展现了他作为老一辈物理学家的责任感。”

  “即便我和普朗克教授属于不同的阵营,但这不影响我尊重他的品格。”

  “让战争的归战争,科学的归科学。”

  爱丁顿虽然成功脱困,但是其中耗费了无数的人情和关系。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么幸运,能得到科学第一人布鲁斯的帮助。

  如果换个普通的科学家,境遇就完全不同了。

  这不是说布鲁斯或者普朗克偏心,而是这本身就是一件风险非常高的事情。

  李奇维对爱丁顿很熟悉,所以他才愿意如此。

  要是换成不熟悉的人,万一他真是间谍,那李奇维的声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公开提醒,所有科学家非必要不离国。

  现在是战争时刻,科学家虽然金贵,但也不能打破规则。

  枪炮不长眼。

  所有科学家都从中看到了一丝悲哀和战争的残酷。

  没有交流何谈科学的发展。

  战争虽然研发出各种新式设备,但对于科学本身并无促进作用。

  这样一对比。

  爱丁顿的行为更是让所有人敬佩。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甚至有着生命危险,他依然不忘初心,跋山涉水,一定要验证广义相对论。

  柏林大学内,普朗克和伦琴相对而坐。

  普朗克叹道:“这恐怕会是布鲁斯的唯一一次请求了。”

  “他那么高傲的性格,绝对不想把命运寄托在其他人身上。”

  “我现在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建造科学之城了。”

  “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爆发无穷的力量。”

  “科学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还是太弱小了。”

  伦琴吸了一口烟,眼神深邃,他反驳道:

  “我倒是觉得布鲁斯的文章是话里有话。”

  “实话实说,科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摆脱不了社会关系。”

  “科学家虽然可以选择中立,但是到了民族存亡、国家危急的时刻该怎么办?”

  “我想再中立的科学家,也不可能袖手旁观。”

  “当然没有人喜欢战争,但是很多时候是逼不得已。”

  “布鲁斯曾经说过一句玩笑话。”

  “他说:历史是螺旋上升的,科学家负责上升,政治家负责螺旋。”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从根本上看,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目的确实是不同的。”

  “就算布鲁斯再呼吁和平,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我估计也没有多少力量。”

  “科学家的最终极任务,应该是专注于上升的那部分。”

  “我们的职责是探索科学的尽头,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附带的技术,这些技术又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我认为,这不应该是科学家需要关心的事情。”

  “国家需要,他可以去造枪炮,国家不需要,他就可以做自己的研究。”

  “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哪怕是布鲁斯也不应该把所有责任扛在自己身上。”

  普朗克闻言久久不语。

  伦琴不愧是老前辈,他的分析非常深刻。

  战争、国家、情怀、科学,等等。

  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说清的。

  这不是对与错的简单划分,也不是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而是夹杂了人类命运的哲学难题。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个人角度看,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

  从国家角度看,科学家应该拥护祖国,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科学家应该为了全人类进取,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让人类有无限可能。

  但是当这些角度互相冲突后,又该如何抉择呢?

  普朗克朝着东方喃喃道:

  “布鲁斯啊,你写文章的时候,一定也很纠结吧。”

  “现在的你,是科学界的第一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无数人的榜样。”

  “希望爱丁顿的实验一定要成功。”

  “只要证明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你的观点。”

  “战争应该为真理让步。”

  

  爱丁顿当然知道自己这次任务艰巨。

  如果说一开始他的实验可以失败的话,那么经过了这次事件,则无论如何必须成功。

  不然岂不是辜负了布鲁斯教授千辛万苦的努力。

  爱丁顿憋着一股气,他带领实验组队员们不畏艰险,昼夜前行。

  蚊虫肆虐、暴雨青浦、高山大河,都没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终于在1914年的8月20日,众人赶到了克里米亚地区,找到了那个最佳观测点。

  一时间,所有人都累的虚脱了,直接倒在地上,但脸上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一次经历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甚至会被记录在历史之中。

  其中一个年轻的队员问同伴道:

  “如果测出来的偏转值,和广义相对论预测的误差很大怎么办?”

  同伴回答:“那爱丁顿教授肯定会发疯的,我们俩也别想毕业了。”

  二人相视一笑。

  这一次的观测任务,目标说起来很简单。

  那就是记录遥远星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

  光线经过太阳附近会偏转,那么观测到星体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非日全食状态的数据已经有了,只要测量日全食情况小的数据,对比计算出差值即可。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这个偏转值是1.75弧秒。

  所以只要届时两个观测组测出来的数据,都等于1.75弧秒,那么就意味着实验成功。

首节上一节445/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