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着,只要李奇维在一天,他就永远是剑桥大学的教授。
演讲取得了圆满成功。
不过,李奇维还不能休息,因为他还有下一场。
告别了汤姆逊众人后,李奇维又直接去往曼彻斯特理工大学。
卢瑟福已经在翘首以盼了。
1913年2月5日。
李奇维应卢瑟福之邀请,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发表了演讲。
和剑桥大学的演讲不同。
这次演讲,李奇维主要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分享了科学研究的逸闻趣事。
并提出了几个有效的研究方法,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演讲过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仿照剑桥大学。
先是授予李奇维荣誉博士学位,接着又颁发荣誉教授的聘请证书。
可谓一步到位。
李奇维突然想到,这样看,普林斯顿大学还欠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呢。
从象征意义看,博士学位要比教授职称更有价值。
因为一个人可以到任何学校当教授,但是他的博士毕业学校只有一个。
怪不得民国有位大佬,要了那么多的荣誉博士学位。
李奇维不甘其后,要超越大佬。
接着,卢瑟福把李奇维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参观,开心地炫耀道:
“布鲁斯,看看,现在我的实验室已经是全球最顶级的原子研究实验室了。”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产出一大批成果了。”
李奇维边看边啧啧称奇。
卢瑟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甚至比卡文迪许的还要高端。
而且配置的更加合理,非常有专业性。
怪不得汤姆逊教授能放心把卡文迪许交给他。
当实验室主任,可不是光看个人研究能力就行的。
还要考虑其它各种素质,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很明显,无论从哪方面看,卢瑟福都是当之无愧的顶级人才。
“厉害,卢瑟福。”
“不得不承认,虽然你学术比不上我,但是论建造实验室,我不如你。”
周围一群卢瑟福的助手和学生,都在那抿着嘴笑。
布鲁斯教授果然和传闻中一样,他和卢瑟福教授的关系非常好。
这种玩笑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开的。
而且卢瑟福教授在学生面前虽然平和随意,但绝不会像在李奇维面前这样。
“来,布鲁斯,我给你介绍我新招的一个学生。”
“查德威克,你过来。”
人群中一个看起来只有20出头的学生,满脸兴奋地站了出来。
他长得高大帅气。
放在后世,这种条件的人是绝对不会学习物理的。
查德威克被点名后,激动的浑身颤抖。
作为物理系的学生,李奇维就是他最大的偶像,毕生追求的目标。
卢瑟福笑着说道:“布鲁斯,这个年轻人可不得了。”
“我有预感,他在未来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李奇维好奇地看着查德威克,脸上带着微笑。
他当然知道对方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真实历史上,查德威克因在1932年发现中子,从而获得1935年的物理诺奖。
妥妥的大佬!
而且中子的发现,更是原子弹诞生的重要一环,意义深远。
关于查德威克,还有一个趣事。
一战期间,因为英德交恶,在德国的查德威克被当成俘虏关了起来。
不过因为他是科学家,所以受到了优待。
但是他在俘虏营里无所事事,闲得发慌。
后来俘虏营里又来了一位被抓的英国青年军官埃利斯。
于是查德威克就开始热情高涨地给埃利斯讲解物理。
战后,埃利斯转行,成为了一位研究原子的物理学家
估计是被查德威克给感化了。
后来在德国科学家们的交涉下,认为科学家不应该被战争裹挟。
科学家要有自己的权利。
于是,查德威克获得了在俘虏营里建起了一所实验室,专门研究放射性的权利
他并没有被释放。
真是足够奇葩的。
直到战争结束,查德威克才重新获得自由。
所以,除了极个别的野心分子,全世界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反战的。
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会影响他们对科学的尊重,对彼此的尊重。
李奇维脑海里想着这些,伸出手笑道:“你好,查德威克。”
查德威克口干舌燥,脸色潮红,他连忙伸出双手迎上,激动地说道:
“您好,布鲁斯教授。”
“见到您,我太激动了。”
再牛逼的大佬,此刻在李奇维面前也是迷弟。
就算是以后查德威克获得诺奖了,依然是迷弟。
只不过是从小迷弟变成了大迷弟。
李奇维笑了笑,随意地问道:
“你们卢瑟福教授很看好你啊,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查德威克激动说道:“我最近在研究原子的放射性。”
李奇维鼓励道:“不错,好好努力,将来超过你的导师。”
查德威克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心中非常开心。
以他的身份,如果不是卢瑟福的学生,这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到李奇维。
更不用提得到李奇维的指点。
这就是老师和平台的作用。
那些学术顶端的大佬们,每个人掌握的资源,都不是散修能够想象的。
即便在后世,如果课题组里有个院士大佬,那几乎就不用愁经费了。
反而要考虑该如何才能把钱花完。
因为花不完钱,结题考核就会不及格。
这时,卢瑟福笑着说道:“好了,布鲁斯,你得给我实验室的这帮天才们讲点干货。”
“今天你要是不拿出点压箱底的东西出来,我可不会放你走啊。”
众人哈哈大笑。
接下来,李奇维又接连在好几所英国的大学发表演讲。
他在科学领域的人脉实在太庞大了。
几乎所有知名的大学,都有他的好友和认识的人。
为了接下来科学之城能吸引更多的人,李奇维也是来者不拒。
而且他还能得到一堆荣誉博士头衔,感觉非常有意思。
李奇维幽默诙谐却又专业深刻的演讲风格,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甚至已经开始有人专门收集他的演讲,编撰成册,成为科学领域最畅销的科普读物。
英国境内的大学演讲完毕后,李奇维开始准备全球之旅。
明年初他就要返回婆罗洲了,所以趁着这段时间,他要尽可能地亮相。
一方面积累名望,一方面宣传他的科学之城。
就在这时,英国皇家学会传来了消息。
第342章 布鲁斯学术成果汇总!无可争议!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13年3月17日,英国皇家学会。
距离第二届布鲁斯会议结束还不到半年,礼堂内依然残留着浓烈的知识气息。
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们,此刻齐聚一堂,进行每年一度的院士评选。
作为当今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历程。
它一直贯彻着真理至高的理念,成为无数学者心目中的圣地。
此刻,礼堂内足足有超过300名院士,还有不少是在其他国家没有赶过来。
这个数字在后世或许算不上什么,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很庞大了。
这主要是因为皇家学会包含的研究范围非常广,基本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方向。
虽然早在1800年时,皇家学会就有了超过500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