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他正在为一件事焦头烂额呢。
李奇维在交流会上虽然对着樱花国一通忽悠,但是有一件事他没有说谎。
那就是黄埔理工大学目前确实只招到了50多名学生。
甚至李奇维怀疑,就在这50多人中,恐怕有一半都是动机不纯的。
这个时代,还没有高考,哪怕清朝灭亡后二十多年内,也没有高考。
李奇维也没有想过,现在就开始在全国实施高考,因为那根本不现实。
高考作为一项筛选人才的超级工程,只有稳定的大国才有能力举办。
因为它需要绝对的公平,任何人,无论你的官职有多大,都无法插手。
而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国内是想都不用想了。
真实历史上,清朝灭亡后,民国成立,也没有能力举办大范围的高考(有过短暂的几年)。
一个学生如果高中毕业了,他想读大学,带着毕业证书,直接去想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
如果大学同意入学,缴费填写个人信息后,选择想读的专业,就可以入学了。
当然好的大学会自主设置入学考试,只有通过的人才会被录取,而且这种考试选拔方式弹性极大。
因此还发生了几件考大学的趣事。
比如1917年,罗家伦参加京师大学的入学考试,当时的阅卷老师是胡适。
他兴奋地说道:“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
然而,当学校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时,发现他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科目也普通至极。
于是准备放弃,最后还是校长蔡元培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罗家伦。
还有华清大学破格录取数学15分,但是国文特优,英文满分的钱钟书。
所以说,没有高考,对于那些偏科的天才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们的才华得以被看到和欣赏,从而成为各自天赋领域内的大佬。
当然,这也需要校长有极大的魄力,因为他们做出这种决定时,是会遭到很多人反对的。
就像李奇维分析的那样,别人会以为这个考生是校长的亲戚或者子侄呢。
所以,特招在公立大学是极为难得的事情。
但是,没有高考也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大学没有办法大规模选拔那些好苗子。
真正极度偏科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尤其是理工科,牛逼的人往往每门都牛逼。
就算差一点,也不会有零分或者几分。
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是通过考试选拔,而不是让其上门自荐,那样效率太低了。
对于物理学而言,其真正的开始是在清朝灭亡后,才陆续有大学开设了物理专业。
现在,由于李奇维的改变,虽然物理专业提前了,但是人还是那么多。
目前这个时间点,那些后世有名的物理学家要么才几岁,要么甚至都还没出生呢。
仅存的几个也是跟何育杰他们一样,都是属于华夏物理的奠基人才,名气还不够大。
李奇维凭借本身的记忆,还真就想不起来。
他虽然脑子里有名人数据库系统,但那是被动的。
只有当他听到或看见某个名字,或者见到真人,才会触发,瞬间了解这个人的生平。
要不然的话,他哪里需要费这么大劲招生。
直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让李三逮人就行了,一抓一个准,保证都是后世的大佬。
但他也只能想想了。
所以现在的黄埔理工大学,就遇到这个棘手的问题了。
李奇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报考,设置的条件非常优渥。
不仅学费低,而且包一日三餐,并承诺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这就让有些人产生了浑水摸鱼的心思,他们不是想进来学习的,而是想白嫖饭菜的。
这年头吃饱饭可不容易。
那点学费完全不够四年的伙食费,所以入学就是赚到了。
李奇维之所以知道部分人是来投机取巧的,是因为他们在个人信息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
这肯定不行。
李奇维的终极目标虽然是提高华夏整体的科学水平,但是在开始时,必须实行精英教育。
如广东大学等倒是可以放低一点入学要求,但是他的黄埔理工大学是领头羊,绝对不能马虎。
招的学生不要求天赋异禀、绝顶聪明,至少要是这个时代的精英。
而所谓的精英,也就是念过书,接触过西洋知识而已,好点的当然是无师自通。
为此,李奇维拉着何育杰等人商议,最后还是他自己给出了解决方案。
他决定,也像后世一样,设置入学考试。
已经有意向报名的人,还要通过入学考试,才会被录取。
“周兄、育杰、元、启泰,你们四人辛苦一点,抓紧时间把试卷编出来。”
“入学考试暂时定5门: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
“对了,数物化这三门考试的题目,难度不要太大,要符合实际情况。”
“如今的清朝连知道科学这个词语的人都不多,更不要谈做物理化学题目了。”
“我们主要还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真正的好苗子。”
“至于国文和英文,周兄以前也是办过学校的,应该能把握住重点。”
“每门考试的满分都是100分,60分及格。”
“其中若有物理成绩超过90分的人,我会亲自再面试确认。”
“考试时间就定在4月1日吧。”
因为马上就到华夏的春节了,到时候肯定没人能来参加。
所以李奇维给了充足的缓冲时间,同时也留下出题的时间。
四人都点点头,这样看,他们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
从今天到4月1日,也就只有不到60天的时间了。
而试卷可不是那么容易出的,他们也是第一次。
周子余知道黄埔理工大学教学的核心是理工科,而理工科的核心则是物理。
虽然他不知道李奇维为什么对物理如此看重,但想必一定有对方的道理。
自己作为院长,只要完成校长的任务即可。
有时候,周子余也琢磨不透李奇维这个人。
作为黄埔理工大学的校长,他在某些方面极为霸道,几乎是一言堂,不容任何反驳。
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又完全放手,给他们这些院长非常大的权力。
周子余心想,可能这就是个人魅力吧。
李奇维在分配完任务后,并没有闲下来,因为他还有一件比招生开学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他和王路遥的人生大事。
回到国内已经快一年了,李奇维终于准备实现他对王路遥的承诺了。
李父在去年11月份,就已经向王家正式提亲。
双方计算黄道吉日后,将成婚仪式定在了2月16日。
那一天正好是华夏1904年的春节。
第180章 洞房花烛夜
时间进入2月后,李奇维能明显感受到广州城内更热闹了。
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
和后世年味越来越淡不同,这个时代的春节,哪怕是最穷苦的人家,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过个好节。
给孩子们织点新衣服,再做一顿好吃的,大部分人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
虽然生活艰辛,但是那种喜悦的气氛,会一直影响着所有人的心情,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哪怕此刻再穷再苦再累,也会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期待。
毫不谦虚地说,华夏人民是世界上最坚韧的种族。
正是这种优秀的品质,让我们的文明五千年来不曾断绝。
当然,任何国家,都是有穷有富。
而李家作为广州城内的大家族,家主李庭照一直秉持着节俭持家的观念,从不铺张浪费,骄奢淫逸。
但是今年李庭照却破例了,不仅整个李宅被装扮的花团锦簇,就连他家所在的街道上也全铺上了喜庆的彩纸。
因为除了庆祝新年,李家还有一件更开心的事情。
那就是李家三公子,当今大清皇帝帝师,李奇维,将在新年完成大喜之日。
婚姻应该是古往今来,普通百姓家最隆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而女方家里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家,据说家里的资产以百万计。
春节这一天,李宅周围挤满了围观的群众。
虽然说新年一般都在家团圆,但是遇到这么热闹的事,看戏的百姓更多。
最关键的是,李家太大气了,门童一直在往外撒钱,感谢大家的捧场。
过年相比捡钱,还是捡钱更重要一点。
于是,乌泱泱的百姓一边捡钱,一边聊着八卦。
“乖乖,听说女方家里,光嫁妆就陪了二十万两白银,这也太有钱了。”
“切,以李家的财富,肯定看不上这点钱。”
“李家三少乃是当今皇帝的老师,这点钱自然是毛毛雨。”
“二十万两很多吗,虽然我一年只能赚40两,但我还是要说,二十万两是小钱。”
“.”
就连李奇维听到这个数字后也是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