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5节

  毕竟他们可是相识于草莽之中,甚至连星火计划最核心的秘密都知道,而且目前只有他们三人知道。

  接着,李奇维对何育杰三人说道:“我兼任的目的,就是先帮你们把关,不至于毫无经验,手忙脚乱。”

  “估计要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卸任院长。”

  然后,他宣布任命:

  “何育杰,你为物理学院代理副院长兼物理教授。”

  “夏元,你为数学学院代理副院长兼数学教授。”

  “徐启泰,你为化学学院代理副院长兼化学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将暂时由我亲自授课。”

  听完李奇维的安排后,何育杰三人激动的差点要跳起来了。

  那可是教授啊!

  想当初他们在剑桥大学,离教授还差着无数距离呢。

  如今回到国内,竟然起步就是教授了,任何人都把持不住这种惊喜。

  李奇维主管教育,后面会确定教学职位的等级,并给出严格的待遇区别。

  而且一切像欧美的大学对齐。

  换句话说,他们的教授头衔和欧美的教授是一样的。

  至于水平有差距,那完全可以弥补嘛。

  李奇维从来不是迂腐之人,搞什么教育平等。

  学术研究是平等的,但是教育体系,可不能平等,不然就乱套了。

  而且失去了动力,也不会有人全心全意教书。

  这个世界上,纯粹靠理想吃饭的,终究是少数人。

  “不过,你们三个也不要高兴的太早,我可是会不定期考察你们的。”

  “若是不过关,那就是给我丢脸了。”

  “到时候,哼哼,直接贬为讲师,慢慢从头晋升吧。”

  三人丝毫不担心,依然嬉皮笑脸。

  开玩笑,他们也是正儿八经的剑桥本科生,回到国内,那还不是降维打击啊。

  李奇维做出这样的安排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夏元成绩最好,逻辑严密,非常适合数学。

  何育杰物理天赋最高,而且喜欢翻译各种专业文献,适合物理。

  至于徐启泰性格跳脱,喜欢动手做实验,适合化学。

  而且,他们三人虽然是教授,但是工作的重心并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教书育人。

  李奇维对他们的考察,也是看他们的教学水平如何,带出的学生成绩如何。

  在李奇维的计划里,黄埔理工大学在十年内,所有师生都不要想着做原创科学研究。

  这在目前的清朝根本不现实。

  何育杰三人的工作就是扫盲,扫科学盲。

  仅仅把现在欧洲已有的科学体系,完整地教授出来,就已经是一项超级庞大的工程了。

  他们要编排教材,打磨课程,设计考试等等,所有工作都要从头做起。

  西方的大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而国内才刚刚开始,可想而知前期的难度有多大。

  更不要谈在别人的基础上,做自己的研究了。

  没办法,现在大清的底蕴连隔壁的樱花国都比不上,只能慢慢猥琐发育了。

  “你们接下来的主要工作,除了教材外,还有一点就是开始招募讲师。”

  “育杰、元、启泰,你们一定要好好寻找国内的科技人才,想方设法把他们争取过来。”

  “比如启泰,你甚至可以让你的父亲来开设几门课程。”

  “在前期,大家就不要划分的太细。”

  “你们三人虽然是各自学院的教授,但不代表就不需要讲授其他专业的课程了。”

  “能者多劳,既然当了教授,就要以教学为中心。”

  “带出的学生越优秀,说明你们的工作越出色。”

  说罢,李奇维又看向周子余。

  “周大哥,国文这一块,我就全权交给你负责了。”

  “你暂时可以先招募两个人,至于给他们什么待遇,由我亲自面试后,再做定夺。”

  周子余全程都在兴奋之中,明明只是一个院长而已,比不得他之前自己创建学校。

  但是李奇维的院长却让他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他内心有个声音一直在提醒他,千万要抓住这个机会,不然以后一定会后悔终生。

  “奇维你放心,我在国内也算有点人脉。”

  “理工科的人才,我不好找,但是国文,保证让你满意。”

  李奇维笑着点点头。

  接下来,几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有不懂的地方就问李奇维。

  然后兵分两路。

  李奇维去筹措资金,开始设计和建造黄埔理工大学。

  力求将东方古典与西方科技完美融合,让所有师生能发自内心感到一种宁静祥和的知识氛围。

  而其余四人,则开始编写各自的讲义,招募人手,为上课做充足的准备。

第163章 慈禧召开新政朝会

  就在李奇维规划黄埔理工大学时,广东学政于式枚也没有闲着。

  他将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整理并润色后,便动身出发,北上面圣,呈奏这份纲要。

  从广州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直达天津塘沽,然后马不停蹄赶往京城。

  1903年4月15日,于式枚终于顺利抵达京城,并下榻在贤良寺,等待明天的朝会。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里,对古代皇帝最熟悉的事情,恐怕就是上朝处理政务了。

  有的皇帝懒惰,二十年不上朝;而有的皇帝是工作狂,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上朝处理国家大事。

  清代的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在每年的元旦、冬至及万寿节,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参拜庆贺等。

  大朝是一种单纯为体现国家礼制而设立的朝会制度,皇帝在朝会上不会处理任何政务。

  说白了就是一种仪式,一年只有三次。

  而常朝则是为处理日常政务而设立的一种例行制度,也叫“御殿听政”。

  根据皇帝的喜好不同,常朝的时间也不同。

  但总体来说,常朝每个月会举行三四次。

  可以看到,哪怕是常朝,时间也很少,皇帝几乎不可能处理太多事务。

  所以,在大朝和常朝之外,还有一种朝会,叫“御门听政”。

  它才是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朝会形式,后世影视作品中所谓的“上朝”都是指御门听政。

  至于御门听政的地点有太和殿、乾清宫、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等。

  到了清末晚期,由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再加上西学冲击,清朝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朝会的程序和流程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大起”就是一种特殊的朝会,也叫“御前会议”。

  皇帝为了应对重要的政治与外交问题,召见军机大臣、全体部院大臣,甚至有时把官员等级放的更低。

  御前会议往往参加的官员人数众多,讨论的都是重大问题。

  此外,因为慈禧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垂帘听政的制度,即太后临朝听政。

  朝会的地点也经常转移到慈禧的居所,仪鸾殿。

  所谓的御前会议,其实也就是慈禧主导的会议。

  而光绪一般会在乾清宫或者坤宁宫召见臣子。

  当然现在的他已经被软禁,住在瀛台,只有需要他参加朝会时,慈禧才会派人去接他回紫禁城。

  怎一个惨字了得。

  4月16日,紫禁城。

  上午巳时一刻(十点十五),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在仪鸾殿东暖阁召开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御前会议。

  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员参加,还有不少从京外赶来的官员,于式枚就在其中。

  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新政的实施情况。

  仪鸾殿是南北朝向,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背窗向北坐,众多大臣则依次跪在御案旁。

  众臣跪地叩礼后,光绪和慈禧让众人平身,会议开始。

  慈禧在明黄色的珠帘子后,影影绰绰,让人看不清她的表情。

  三年前,就是在这里,她和百官商讨对八国联军宣战一事,结果就是被揍得屁滚尿流。

  如今,她又要在这里听人讨论,她最反感的新政改革。

  慈禧的内心很不舒服,却又无可奈何。

  她善于玩平衡政策,但当群臣众口一词,一致同意某件事后,她也只能妥协。

  政治是很复杂的。

  而反观光绪,此刻却显得意气风发,总算找回了一点当皇帝的感觉。

  让你们当初都不支持我的变法,现在还不是得乖乖照做。

  他的内心极度畅快,倒想看看你们这帮人把新政搞成什么样了。

  庆亲王奕首先出列,他是新政的负责人,一切结果都由他上报。

  奕首先对慈禧和光绪拍了一通马屁,赞叹太后和皇上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让大清重新恢复元气,国力蒸蒸日上。

  然后又大肆美化新政的成果。

首节上一节145/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