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蚂蟥一样趴在这个老大帝国身上吸血,虽然不够大快朵颐,但胜在长久。
萨道义知道,如李奇维这样的年轻人,要是不能做出一番事业,那还不如杀了他们。
所以对方一定会在改革中,与保守派产生剧烈的冲突。
到时候,英国就有机会下手掺合了。
毕竟,李奇维还顶着一个英国爵士的头衔呢。
第三方势力则是慈禧。
虽然老妖婆不喜欢李奇维,但不代表她傻,她也知道教育是好的。
不然她也不会同意练新军了。
只有国内的底子打好了,大清才能繁荣昌盛,有恢复到康乾盛世的可能。
而且慈禧有自信,把李奇维完全掌控在手中。
孙猴子永远逃脱不了如来的手掌心。
真把她逼急了,老妖婆失心疯把李奇维杀了,估计也能做出来。
到时候大不了和英国再干一架。
什么,大臣们说打不过?
那是你们的事,不是我的事,我就在园子里听你们的消息。
慈禧再牛逼,本质还是个没见识的女人而已。
她根本不知道如今的世界格局发展成什么样了,她也不知道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
或者说,就算她知道,她也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反而更痛苦。
不如当个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
至于最后一股势力,则是此时华夏的汉族精英们。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汉族的实权派,其实心中都有着秘密。
他们也许预测不到未来,但是看穿满清的命运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目前时机未到,他们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把机会留给后人。
不过,却可以现在就打好国内的底子,搞教育,搞工业。
不管最后怎么发展,肉始终是烂在锅里的。
从没听过国内争霸,有哪方势力专杀读书人,专门破坏道路桥梁的。
在华夏人的思想里,这种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只能割据一方,当个土霸王,不可能有能人投靠。
华夏,永远讲求一个“正”字。
堂堂正正!
当李奇维分析完四股势力后,李父和李仲星跟见了鬼一样。
李庭照心道,这真的是我的三儿子吗?
“维儿,你在英国难道还教这些政治的东西吗?”
“这分析的也太鞭辟入里,条理清晰了。”
“我感觉我对国内局势的判断,都不如你。”
李仲星:“我感觉我当了个假官。”
“我也混了三四年了,从来没有想过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那都是大清的绝对高层啊。”
“三弟,你怎么就像看小孩一样,把他们的底裤都给摸清了。”
李奇维微微一笑,他一个穿越者,结合后世的历史,自然能把很多事情想清楚了。
其实核心就一个词:利益。
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欣赏或者喜欢李奇维,他也有自知之明。
自己又不是国色天香的美人,人见人爱。
至于一身西学本领,在普通人眼里当然是惊为天人,文曲星下凡。
但是在光绪、慈禧、张之洞等人的眼中,仅仅是一门技术而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再厉害的物理学问,也只是“力”而已。
可惜他们不知道,如果力大到一定程度,完全能够以力破万法。
管你什么阴谋诡计,玩弄人心。
我拥有绝对的武力。
第156章 备受关注,广东学政的邀请
在李奇维回国半个月后,他的消息逐渐传开,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报社、酒馆、集会、学校等各种场合,都有人议论他的事迹。
相比于之前《申报》报道李奇维获得诺奖,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具有话题性。
那就是他的英国爵士身份。
无数老百姓津津乐道,对李奇维佩服的五体投地。
之前消息传到清朝时,就已经引起了轰动。
如今,这位大清的洋贵族老爷回国了,那就更有好戏看了。
大家只在乎一个问题,李奇维见到清朝官老爷还用下跪吗?
那要是见到皇帝怎么办。
“乖乖,我听小道消息说,李爵爷很有可能直接在朝堂当官。”
“据说是上面的某人提名的。”
“切,你的消息太落后了,李奇维要被封为礼部侍郎了,同时兼管全国的教育事业。”
“胡说,我怎么记得李奇维马上就要当帝师了,教当朝皇帝物理。”
“.”
老百姓完全把李奇维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怎么刺激怎么编排。
然而,在真正的圈子里,他的事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光绪帝在朝会上御口亲封,让李奇维当管学副大臣。
此举得到了慈禧太后和朝野诸多大佬们的同意,不久就会以正式的文件下发。
这个消息的劲爆程度让那些底层官员目瞪口呆。
老子寒窗苦读十几年,又在官场摸爬滚打十几年,到头来竟然还不如一个毛头小子。
这还有天理吗?
不少官员在四下无人时,都偷偷骂光绪和慈禧昏聩无能,大清国迟早完蛋。
李奇维还什么都还没做,满清就失去一次人心了。
然而,抱怨归抱怨,但很少有人把李奇维放在心上。
毕竟,他这个官只负责搞教育。
说白了,就是一个技术性官员,权力很大,但都是对物的,而不是对人。
而且年少登高位,未必是好事。
华夏讲究刚过易折,过犹不及,不少人都等着看李奇维的笑话呢。
但是,在教育体系的官员眼里,李奇维那可就是香饽饽了。
消息灵通的官员已经知道,新政对官职也有很大的改革。
不少总督级大佬已经上奏朝廷,在传统六部之外,还会增设几个平行部门。
其中教育很可能被单独拎出,自称一体。
未来也许李奇维就能成为一部堂官,主管全国教育。
现在打好关系,相当于多条人脉。
官场从来如此,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的小喽,明天也许就一步登天。
同时,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即便如今,教育体系的官员在大清国也是非常清贵的。
尤其是在地方各省,更是如此。
满清的地方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第一级,就是总督和巡抚。
总督一般是管理两省或者数省,负责民政军政事务。
而巡抚只管理本省或者数府内部的事情。
虽然从名义上来看,总督比巡抚高半级,但是两人并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这也是中央的制衡之策,为的就是防止封疆大吏做大。
总督和巡抚都是由皇帝任命,可直接上达天听。
比如现在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就负责广东和广西的一切要务,位高权重。
是清朝八位总督级封疆大吏之一。
历史上,很多时候两广总督都会兼任广东巡抚。
但也有例外,比如现任的广东巡抚是张人骏,不是岑春煊兼任。
要到1905年之后,广东巡抚就会被永久裁撤,由两广总督兼任。
巡抚下面,就是第二级:布政使、按察使、省学政。
布政使虽然名义上是地方行政长官,但是因为总督和巡抚的存在,在实践中已经沦为了两者的下级,职权受到严重侵蚀。
而且总督和巡抚还有权推荐布政使的人选,就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总督和巡抚都没有直属官,也就是他们没有下设部门,只是一种差使。
而布政使有直属官,下面根据政务的不同,还有细分的衙门,所以它是一种官职。
这是布政使和总督巡抚的最大区别。
按察使掌管司法刑狱,职能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以布政使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