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直接引爆了会场的气氛。
无数学生甚至吹气了口哨,那意思不言而喻。
“玻尔,都到这个份上了,难道还想退缩,不敢挑战布鲁斯。”
在场的老师们,全都目光灼灼的看着李奇维,心中佩服的五体投地。
对方简直就是天生的大师,而且是善于教育的大师。
对待玻尔这样的学生,普通的教育是不行的。
必须给他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才能完全激发出对方的聪明才智。
就连克里斯丁教授此刻也激动地看着儿子。
他明白,从现在开始,他儿子的人生将非比寻常。
如果一旦挑战成功,那么玻尔的名字将传遍世界,远远超过自己这个父亲。
而就算失败了,也无所谓。
大家也都会敬佩,玻尔是第一个挑战布鲁斯的人。
无论如何,今天这场讲座都将令所有人终生难忘。
它不像其他的讲座,听的让人昏昏欲睡。
面对李奇维的刺激,面对众人的起哄,玻尔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绪,大声说道:
“布鲁斯,我向你发起挑战,早晚有一天,我要推翻你的某个理论。”
说话后,玻尔感觉全身的每个毛孔都在欢呼雀跃,那是一种爽到灵魂的快感。
他感觉自己的人生都不一样了。
而随着玻尔的强力回应,会议终于达到了最高潮。
这是一场哥本哈根大学有史以来最刺激的讲座。
并且在未来,会被所有人津津乐道,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的一桩美谈。
甚至这间会议室,也在未来被命名为“挑战室”,是所有哥本哈根大学学生最喜欢的辩论地方。
少年玻尔,一战成名,将在未来开启属于他的神话。
求一波月票,感谢各位老大们。
第144章 讲座结束,环游诸国,告别大佬
在少年玻尔发出雏鸟豪言,挑战李奇维后,会场内的气氛彻底达到高潮。
许多人对着玻尔竖起大拇指,敬佩他的勇气。
当知道他明年就要入学哥本哈根大学后,大家更兴奋了,同时抱有一丝期待。
如果玻尔真能推翻李奇维,那么对于哥本哈根大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荣耀。
就连丹麦物理学界也会一战成名。
虽然说科学不分国界,但科学家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爱国情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是最好的,自己学有所成,必为国家效力。
接下来,众人在热烈的气氛中,不停对李奇维进行问题的狂轰滥炸。
就连很多老师,都插不上嘴了,抢不过这帮疯了的年轻人。
李奇维索性放开含蓄低调,来者不拒,到最后,甚至出现了数学、化学等问题。
本以为能难倒这位物理学天才,没想到人家的化学水平也能吊打在座众人。
在场的两位化学教授直言,李奇维的化学知识,可能在他们之上。
他对于化学问题,有着很独到的见解,也许能改进现有的结构体系。
当然,大部分人感受不到这其中的奥秘。
不过依然被李奇维的天赋震惊。
物理牛逼就算了,现在连化学也是非人级的理解,这就恐怖了。
李奇维的博学多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有不少学生甚至称呼他为科学全才。
最后,奥斯特发表总结和感谢致辞,并邀请李奇维下次还要来办讲座。
哥本哈根大学原子结构讲座,在所有人意犹未尽的留恋下,完美结束。
无数丹麦科学界的年轻人,都目睹了李奇维那睥睨天下的绝世风采。
他的身影深深刻在了所有人的灵魂深处。
果然不愧物理学第一天才的名头。
年轻,智慧,自信,随和,维护女性,鼓励后辈。
在他身上,几乎能找到所有的优点,对方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人。
没有天才的偏执与古怪,反而又合群又幽默,让人忍不住亲近。
同时,玻尔这个名字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的事迹被大家津津乐道。
当年布鲁斯公开挑战开尔文勋爵,现在又有后辈挑战布鲁斯。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啊。
这件事顿时成为物理学界一桩美谈。
知识就是在挑战权威中不断前进的。
李奇维在离开哥本哈根大学之前,又和玻尔进行了单独聊天。
他告诉玻尔,好好在大学学习,最起码要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去英国进修。
目前英国是物理学的中心,那里有很多知识丰富的物理学家。
他的一番勉励,让玻尔深受感动,并表示一定不会让李奇维失望的。
于是在奥斯特和克里斯丁的感谢与挽留下,李奇维毅然离开了丹麦,踏上了欧洲环游之旅。
此行只有他和王路遥二人,旅途注定多“姿”多“采”。
1902年12月4日,李奇维到达德国柏林。
他带着王路遥买好礼物,拜访了普朗克教授,受到了对方的盛情款待。
普朗克的夫人梅尔克,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晚餐,并拉着王路遥谈心,她非常喜欢这个东方小姑娘。
“布鲁斯,你回国后,也不要断了和我的联系,可以经常书信交流。”
“放心吧,教授,我在国内也不会把研究落下的。”
“反正我的广义相对论也用不着什么仪器设备,有我这个大脑就足够了。”
普朗克哈哈大笑,“布鲁斯,我都怀疑你就是怕做实验,才想出相对论的。”
“对了,你不是说要深造数学吗?需要我给介绍几个有名的数学家吗?”
李奇维欣喜道:“我求之不得。”
于是,在普朗克的引领下,李奇维见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数学教授,希尔伯特。
碰巧的是,李奇维还见到了格罗斯曼,对方目前就在希尔伯特门下攻读博士。
好兄弟见面自然免不了一番寒暄。
当得知李奇维要回国后,格罗斯曼非常不舍,并嘱咐李奇维一定要经常和他写信。
同时补充一句:如果数学有问题,随时找我。
格罗斯曼现在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的数学强的可怕。
李奇维笑着答应他,表示一定会经常请教。
今年40岁的希尔伯特,一双明亮的眼睛,深邃至极。
他在1900年8月8日,于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大会上,提出了20世纪数学家应该努力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
这23个问题统称希尔伯特问题,被认为是20世纪数学的至高点,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和开尔文勋爵的物理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奇维一直秉持一个观念,数学大佬才是所有自然科学背后的男人。
物理学家之所以比数学家更有名,是因为高深的数学,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想象。
再牛逼的数学家也不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让普通人明白自己在研究什么。
和希尔伯特的交流,让李奇维获益匪浅。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不如这个时代的人,对方的数学功底实在太深厚了。
难怪对方被称为“数学界的无冕之王”,“天才中的天才”。
但同时,希尔伯特对李奇维的震惊丝毫不低。
这个物理学的第一天才,给他的感觉就好像汪洋大海一般,深不见底。
自己引以为傲的数学知识,对方能了如指掌,虽然不是特别精通,但也足够骇人了。
于是,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见完了希尔伯特后,李奇维又分别拜访了伦琴等人,最后去往下一站。
1902年12月15日,李奇维到达瑞士苏黎世。
他和爱因斯坦在“大都会”咖啡馆内,肆意畅聊,从学术到生活,无所不谈。
这里是他第一次来瑞士,和爱因斯坦聊天的地方。
甚至当时还成立了苏黎世学派。
不过自从相对论研讨会结束后,二人不约而同地决定暂缓抛出这个名头。
毕竟现在的狭义相对论,还不够资格成为一门学派。
爱因斯坦热切地看着李奇维,问道:“布鲁斯,你真的有把握在十年之内,创造广义相对论吗?”
李奇维笑道:“我回国后,主要就是潜心研究广义相对论,我认为问题不大。”
爱因斯坦被他的信心打动,他伸出手,“布鲁斯,预祝你圆满成功,王者归来!”
李奇维坚定地说道:“一定!”
“爱因斯坦,未来物理学界必有相对论一席之地。”
结束和爱因斯坦的道别后,李奇维带着王路遥去了瑞士的滑雪圣地。
为了帮助王路遥学会滑雪,李奇维煞费苦心,手把手教,害的自己都摔了好几次。
王路遥最后终于学会了滑雪,高兴的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