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16节

  中学堂(四年),与之平行的是中等实业学堂;

  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与之平行的是高等实业学堂;

  大学堂(三年);

  大学院(年限不定,类似于后世研究生院)

  全学程总计共20年。

  可以看出,张百熙拟定的这个学制,基本就和后世差不多了。

  当然他也是参考了此时欧美各国的教育制度。

  这个学制有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注重实业教育,里面教授的内容,基本都是所谓的干货,很实用。

  第二,保留有浓重的科举痕迹。

  因为清廷规定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毕业生,分别给以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称号。

  所以名义上是沟通学校与科举,实际上则是科举影响着学校。

  直到1905年9月2日,清朝正式废除科举,科举取士才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目前这份《章程》还未实施,真实历史上,它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行过。

  可能就是做出来交差,给上面的人看的。

  然而,如今李奇维来了,一切都将变得不同。

  没错,光绪给自己所谓的密旨,其实就是提前许诺,给自己一个管学副大臣的职位。

  只要自己回国后,愿意辅助大清实行新政,则就让自己参与教育改革。

  这也是光绪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新政中关于新军、外交、官制等改革的实权油水部门,李奇维是想都不用想了,不可能轮得到他。

  而且光绪认为李奇维本来就是科学家,因此搞教育改革最为合适。

  光绪在密旨中对李奇维大肆夸奖,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并且光绪还提到,他召见英国公使时,对方曾当众说李奇维在西方,是一个大学者级的人物。

  这种人物,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礼遇和重用。

  因此,光绪认为李奇维就是他要找的人了。

  这让李奇维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英国佬闲的没事了?竟然在光绪耳边吹风,这是准备把自己抬上高位啊。

  李奇维心中跟明镜似的,别看光绪顶着个大清皇帝的名头,在国内,恐怕是所有官员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

  几年前的杀头景象,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没有哪一个人敢和光绪走的太近。

  现在慈禧同意变法新政,光绪觉得自己又行了,他的机会来了,于是显得急不可待。

  他的想法很美好,那就是尽量往新政中塞人,培养自己的势力,为真正的亲政积蓄力量。

  但是,在国内,迫于慈禧的淫威,官员们几乎都不会真心辅佐光绪。

  所以,他就把目光放向了朝堂之外,想从民间寻找特殊的人才。

  而李奇维就是他选中的可造之材之一。

  年轻、背景干净、精通西方格物、而且还有巨大名气。

  这样的人,让光绪感觉非常放心,在朝堂上也不容易受到攻讦。

  到时候他略施手段,动以真情,那李奇维还不纳头就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当初他是笑着给张德彝密旨的,他被自己的智慧折服了。

  李奇维理清了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后,浑身通透,轻轻一笑。

  他才不管新政背后有多少大佬在博弈,在争权夺利,充满多少阴谋诡计。

  他也不担心英国从中作梗,不怀好意,密谋着什么。

  一切都要以实力说话。

  这个管学副大臣,非常符合李奇维的要求。

  既游离于朝堂权力之外,不遭人嫉妒,又能让他合理合法地推动教育改革。

  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职位。

  本来他还担心,自己回到国内,擅自办大学,会不会受到清廷的威胁。

  现在来看,自己是多想了。

  只要你愿意出钱出力,清朝才懒得管你,只要不公开宣扬某些思想就好。

  而且他怀疑张百熙恐怕很乐意自己做他的副手,然后他本人当甩手掌柜。

  毕竟,教育领域不容易出成绩,不好升官。

  甚至干的太好了,反而惹得慈禧不喜,那就欲哭无泪了。

  现在的大清,做官之道只有一句话,舔好慈禧,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突然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李奇维,难得开起了玩笑,他问张德彝:“张大使,这个管学副大臣是多大的官啊?”

  张德彝还以为李奇维被说动了,心道年轻人果然沉不住气。

  任凭你西洋知识再多,哪怕能获得物理诺奖,但是论为官之道,依旧只是个雏儿。

  同时,他还感叹光绪的手段老辣,几句话就把李奇维收为己用。

  “陛下才是真正的天纵英才啊。”

  “李奇维的物理知识只是小道尔,陛下的用人手段和胸怀才是大道啊。”

  自己在心里拍了一通皇帝的马屁后,张德彝笑道:“如今新政初立,职位草设,和以前大不相同。”

  “很多职位无法用以前的等级划分。”

  “但管学副大臣,位卑权重,若要对比,恐怕至少是个员外郎级别的。”

  “奇维贤侄,可千万不要看低了这个职位啊。”

  “以你如今的年龄,已然是皇上圣恩,超擢提拔了。”

  李奇维假意笑了笑,心中了然。

  说白了,这个新政,只是慈禧和众多势力妥协的结果。

  恐怕从上到下,都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它能干什么。

  说不定哪天就被取消了。

  如今清朝的正统决策机构还是军机处、内阁,下面行政机构则是六部。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这是一部之内的等级。

  真实历史上,清朝在1905年设立了学部,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等级与六部平齐。

  设学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两人,负责管理学部工作。

  学部之下,则设立5司12科。

  所谓的管学大臣,大概就是学部下属的改革司的正职长官。

  类比其他各部,应该就是郎中级别。

  而管学副大臣作为副职,自然就是员外郎级别。

  各科长官则是主事级别。

  如今李奇维只要回到国内,就能从一介草民,直升从五品的员外郎。

  这在张德彝看来,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至于李奇维本身的英国爵士身份,则自然被他们忽略了。

  清朝的统治者全部都是鸵鸟心态。

  你李奇维虽然是英国的爵士,我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动你,但也绝对不会承认你。

  李奇维笑了笑,他反正也不在乎官职大小。

  他现在有点期待回国后的生活了。

  到时候,看他如何以小小的管学副大臣,搅动大清的风云。

第135章 历史小人物的时代局限性

  在张德彝的百般挽留下,李奇维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和他一起用膳。

  他觉得这个小老头也挺有意思的,几十年的海外生活经验,让对方侃侃而谈。

  从亲眼目睹巴黎公社革命,到见证英国铁路运输业发展。

  从在美国批判基督教,到成为第一个进入金字塔参观的华夏人。

  研究过英法日俄等国的钱币,也抨击过西洋“肾衣”违背人伦。

  从张德彝的讲述中,李奇维完全感受不到他是一个清朝人。

  对方好像就是后世那种全世界到处旅行的游客,只不过这老哥全是公费游玩。

  撇开后世的经验,李奇维觉得张德彝在关于西方的见闻上,比自己这两年所感受到的,要超出太多。

  和对方交流,让他有一种回到了后世的错觉。

  而且几杯酒下肚后,这老哥彻底打开话匣子了,果然不愧是搞外交的,特别能说。

  “奇维,你是不是觉得欧美科技发达,故而他们的文化也发达,领先我华夏。”

  李奇维想听他说,于是道:“我对文化研究较少,不敢妄言。”

  “我跟你说,这是大错特错的结论。”

  “我游历美国旧金山时,曾经遇到一个国内人,他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还穿着美国的衣服。”

  “我当场就训斥他:你已经剪了的辫子,你又怎样有脸回到国内呢。”

  “我大清礼仪之邦,尊崇孔孟之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可轻易毁伤。”

  “额。”李奇维无语,自己现在就没有辫子了,看来张德彝是真喝多了。

  “你别看西洋诸国,有火车,有轮船,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但是他们的文化内核,离我们差远了。”

  “他们不敬上位,追求个性,这天下百姓还怎么管理。”

  “他们的领先都是暂时的,西洋格物也没什么难的,奇维你不就学的很好嘛。”

首节上一节116/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