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15节

  “而是一件另外的事情,让我大受震动,贤侄,你能猜到是什么事吗?”

  李奇维摇摇头,心道我猜你个鬼。

  张德彝哈哈笑道:“这件事还与有关。”

  李奇维更摸不着头脑了,他啥时候去过扶桑了。

  张德彝道:“我在扶桑听到了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

  “当时扶桑国,几乎都在讨论你。”

  “他们把西洋的一切都照搬国内,自然知道物理诺奖的重要性。”

  “甚至他们的天皇还下令内阁,扶桑国在十年之内,也必须出现一个物理诺奖获得者。”

  “这就是你带给他们的危机感。”

  “扶桑国也在恐惧,害怕我大清效法西洋,重视科技。”

  “以我大清之体量,一旦启动改革,那必然声势浩大,远超扶桑国百倍。”

  “他们以前只是险胜一局,一旦我大清回过神来,自然势不可挡。”

  “小小扶桑,弹指可灭。”

  说到这里,张德彝激动地拍着大腿,看着像是个性情中人。

  李奇维也被张德彝的见闻震惊,他的名字都已经传到扶桑国内了?

  我靠,小鬼子不会动歪心思,搞刺杀吧。

  那些变态,可不能按照常理去思考他们的脑回路。

  看来以后回国内得小心一点了。

  李奇维问道:“大使,那扶桑国真的如此关注物理诺奖?”

  张德彝说道:“当然,如今的扶桑国对于西学科技人才,万倍重视,一切待遇都是最好的。”

  “我们大清称呼匠人,在他们那里,已经是科学家了。”

  “扶桑国也派遣留学生,去往美国、欧洲等强国。”

  “可惜我大清,却派最多的学生去往扶桑,岂不是本末倒置。”

  “扶桑再强,也强不过大英帝国啊。”

  李奇维点点头,忽然问道:“张大使,你今天找我来,不会就是为了和我说这个趣闻吧。”

  果然,张德彝表情变得严肃,收起激烈的情绪,郑重说道:“今日邀你前来,实乃有大清皇帝陛下的密旨。”

  李奇维一愣,光绪给自己带信?

  这时,张德彝忽然脸色变得很古怪,“李奇维,你为何不跪下听旨?”

  曾经作为光绪的外语老师,在别人眼里,他张德彝自然就是光绪的人了。

  若不是他本性低调,早就被弹劾,不知道被发配到哪个犄角旮旯里了。

  他在上任前,曾被光绪单独召见。

  在言谈中,光绪对于李奇维赞不绝口,直呼为股肱之臣。

  他让张德彝传达自己对于李奇维的重视,希望对方回国后,能为大清效力。

  这让张德彝大感震惊,同时还有一丝喜悦,甚至感激涕零。

  深受皇帝如此信任,这不就是古时候的衣带诏吗?

  张德彝觉得作为臣子,今生能蒙此圣恩,足以死而无憾了。

  虽然他仅仅只是帮助光绪传达几句话而已,远远谈不上什么密谋。

  这就是张德彝的愚忠,恐怕正是这种迂腐,才让其他利益集团对他很放心。

  所以,当他看到李奇维听到天子之名,依然无动于衷时,感觉很不可思议。

  哪怕是西方诸国,臣子见到君主也会单膝跪地。

  李奇维顿时无语,他以为张德彝乃开化之人,看来是自己想多了。

  这个时代的官员,就算睁眼看世界了,也依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

  在张德彝眼里,大清在不改变自身制度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发展科技,超越西方列强。

  从这一点看,他和所谓的“保皇派”有点像。

  都是觉得可以保留君主,教化君主,实施新政。

  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对皇上的旨意下跪听宣,在张德彝心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李奇维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他这辈子只会跪天地,跪父母,绝对不会跪其它任何人。

  他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名望、实力,就是为了超脱这个世界的束缚。

  “张大使,我有英国爵位在身,恕我不便下跪。”

  张德彝大吃一惊,不会随后又释然了。

  “你你.哎,也罢了,反正在这海外天边,也没人管你我二人。”

  他又想到了临行前,光绪告诫自己,若是李奇维脾性迥异,且不可以大清之礼苛责。

  皇恩浩荡到这种程度,令他闻声落泪,当场保证一定感化李奇维,让其为大清效力。

  “我这些年游历诸国,遇到过很多和你一样的年轻人。”

  “他们剃发易服,学习西洋的那一套,心中早已没了礼法。”

  “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想到,奇维你竟然也是这一类人。”

  “我惊叹于你的才华,衷心劝告你一句,切不可走向极端之路,那是要杀头的。”

  李奇维没有辩驳,只是点头微笑,感谢对方的善意提醒。

  他知道如果此时和对方辩论,该不该下跪,他一定会输的一败涂地。

  张德彝绝对能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无数的先贤之语,论证对皇帝下跪的合法性。

  而且还要一日三跪,才合乎圣人之礼。

  辩经永远辩不出胜负,只有枪炮才会让人闭嘴。

  这时,张德彝终于说出了他邀请李奇维的原因。

  随着对方的娓娓道来,李奇维也感觉到一丝诧异。

  他仿佛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第134章 只要你开口,给你一个管学副大臣

  1900年的庚子事变让清朝遭受巨大打击,由此也激发了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政治局势糜烂,财政亏空,清朝的统治者感觉到统治根基已经动摇。

  再加上英法等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其迅速改变当前的无序状态,保护英法的利益。

  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实施新政。

  作为清朝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慈禧太后,面对扑面而来的压力,也不得不接受。

  就连当时支持她的保守派都要求改革,因此慈禧别无选择。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其主要内容基本和几年前的变法类似,这是何其讽刺啊。

  当初的慈禧对于变法百般阻挠,大发雷霆,不惜大杀特杀。

  如今被洋人一顿胖揍后,就老老实实主动变法了。

  所以对于慈禧老妖婆这种人,千万就不能玩手段。

  要么打到她怕,要么打到她死。

  当时的光绪就是太懦弱了,想亲政,就下狠心搞死慈禧就行了。

  现在,慈禧被迫实施新政后,依然把持着朝政,光绪还是个傀儡。

  她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进行详细议奏。

  1901年4月21日,慈禧下令,成立以庆亲王奕(读【框】)为首的督办政务处。

  这是一个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教育、官制、吏治、财政、商务、军政等事务。

  其中任命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瞿鸿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任命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为参预政务大臣。

  以上这些人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督办政务处又下设提调两人,章京若干人。

  如今,督办政务处虽然成立一年多了,但是以清朝那不忍直视的效率,现在依旧是个花架子。

  而且这些负责新政的大佬们,不敢贸然推进,生怕哪一天慈禧又变卦了,那真是后悔莫及。

  不过,即便再差,国家机器运转起来,还是有一点成果的。

  其中在教育领域,主要是办学堂、派留学,废科举。

  1901年9月4日,督办政务处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其实就是后世小学、中学、大学的雏形。

  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

  1902年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

  慈禧害怕新政教育影响民众思想,于是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要求其制定一个符合她意思的章程。

  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中“钦定”二字的来由,它是由慈禧太后钦准颁布的。

  章程规定,明确办学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以及“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第一个词才是最重要的,忠爱谁?当然是忠爱大清朝,忠爱慈禧,这是学堂的根本。

  不得不说,老妖婆看问题很透彻,知道在新政中怎么掺杂沙子。

  《钦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年龄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蒙学堂(四年);

  寻常小学堂(三年);

  高等小学堂(三年),与之平行的是简易实业学堂(类似后世技校);

首节上一节115/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