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的,尽量还是往蔚州转移,毕竟有瓶形关挡着,更加安全。”
如今的繁峙县的思结人虽走了,但这一马平川的也并不安全。
至于刘弘提出的向山里寺院、庄园借粮这事,李逸让刘弘这个本地人,负责试试看。
估计也借不到多少,就算有他这个司空的名头,也难借到多少的。
李逸现在也没什么精力派人进山,跟这些人动真格的,眼下首要任务,还是迎战突厥。
在繁转了几圈,
也跟刘弘这样的本地豪强深入了解了一番,他才发现,这繁县不仅是原来从陉北迁来的,
就是迁到忻定盆地后,县址也是几经搬迁过了。
如今的繁县,春秋时是霍人邑地,汉朝置霍人县,东魏时,置武州,领吐京郡、齐郡、新安郡,寄治繁峙城,北齐改为北灵州。
这个时候的繁县城,在现在县城的滹沱河对岸的水头村。
到隋开皇十八年,繁县城因地处平川无险可守,便迁去了东面六十里的大堡戍。
等到大业朝,又移于最早的武州城。
然后就是经历杨广雁门之围后,繁城被突厥人所破,抢掠一空,还被一把火烧了,
于是战后又把县城东移,仍在滹沱河北岸,这次选的位置较要险要,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在先前,曾从代州析分出来,分置坚州。
可后来,刘武周夺取代州,其兵败后,李大恩从蔚州进入代州,繁县城又毁于战火,李大恩把繁县城移于石龙岗,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
如今这座城,原来是滹沱河南岸的一座城堡,并不算大,经过扩建,也才城围三里,高三丈二,护城河深一丈五,开有三道城门。
滹沱河畔的繁县城,从武州城到水头村,再到大堡戍,然后是坚州,再如今河南岸的石龙岗,先后换了四座县城,这还没算上恒山北浑河畔的那座最早的繁故城。
一个边塞县,居然有过四个县城。
不得不说也是很特别,都是因战乱而换的治所。
“武州城、坚州城、大堡戍,还有如今这石龙岗城,”李逸道,“除了现繁县城,其余三地我也都去过了,除了旧武州城水头村,其余二地,位置都不错,虽经历战火,但之前也都有屯兵戍防。
我打算把那三个城堡也利用起来,分兵屯驻,这样突厥若大军来犯,这位于滹沱河北岸的三座旧县城,就能成为我们繁城的外围屏障堡垒,
可屏藩繁城,还能威胁突厥侧后,并能与连接应州五峪的五座堡寨,成犄角之势,守望相助。”
守城,
也不能死守。
就好比守大城必野战,守城不能堵死城门都是一个道理。
两万人都缩到繁城里,那就只能被动挨打,在外围分守城堡,更为有利。
虽说这样也有被各个击破的风险,可那三座城,与繁县城都只相距不远,一字排列滹沱河北,东西最远也才六十里。
单独守一座城,
肯定不如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外围城堡,既能迟滞敌军,分散敌军兵力,减少主城的压力,
最主要的是,有外围城堡在,守的一方就不只是被动防守,也可以灵活出击,战术上也能掌握更多主动权。
滹沱河在繁县城这里,宽达六七十丈,但非汛期时的水并不深,也就半米左右,步骑都可直接渡河。
但毕竟有那么宽,打仗的时候,也是比较好迟滞敌人的,能成为繁县城的一道防线,而李逸要是把河北岸的三座旧县城也给分兵把守,
四城包夹着滹沱河,那依托城池、滹沱河,就能建立多层次、更立体的防御体系。
“往这三城,各放一千五百步兵,五百骑兵,一千辅兵,诸位以为如何?”
河北的八千后续援兵到达的话,那李逸在繁城,仍有战辅兵两万。
而北岸三城,战辅兵九千。
再往北是恒山五个峪堡,各六百兵,也是三千人。
而更外围的陉北应州,有三千轻骑,后方瓶形寨,五千步骑。
如此一来,以繁为中心,一百余里范围内,多层防线体系,总共四万战辅兵。
诸将听完李逸的计划,都能感受到司空这回是真要在这里憋个大的了。
第546章 大将军炮
“传说,文殊菩萨原来是龙种上尊王佛,他在海里度众生,后来他来到五台山传道,从龙宫借来了清凉石,五台山才变成了清凉山。”
繁峙城头,李逸对几位刘弘从五台山请来的僧人道,这几位都是大寺的管事僧人,负责庄院钱粮这些的。
刘弘亲自跑了一趟山里,向三十二家大寺,挨家挨个登门拜访,提出想借点钱粮,并暂时安置点百姓在他们的寺院、庄田。
可大多数都是各种推脱,只有七家寺院派了人来。
他们都只是送了几车粮食,和一点钱绢。
这点东西,塞牙缝都不够。
“诸位大师,文殊菩萨都能从龙宫借来清凉石,清凉山上的一众寺院,就不能也借我些粮食吗?”
“这也是普渡众生,救世济民啊。”
“我是借,不是向你们劝施募捐,说句实在点的,若是朝廷不能击退突厥,若让颉利可汗夺取了代州忻州,那以后五台山还能再清凉吗?
真当突厥人不会进山抢掠?”
李逸说完,摆了摆手,让马周和刘弘带他们去商议借粮事宜了。
五台山、恒山都有许多寺院,不少寺院规模不小,拥有不少寺产,此时也有不少储粮,李逸找他们借粮,也是无奈之举。
哪怕有霍玉替他去江淮一带采购粮食,可千里迢迢,哪怕有南北大运河的便利,一趟下来也需要很长时间,到了河北,又还得翻越太行山。
一支支兵马,正开拔出城。
李逸的纵深多层次防御体系,得到了众将支持,颉利不来则已,若是来,那绝对是数万大军前来。
万一雁门城没守住,那颉利破了雁门后,更是会全军扑来,那可就是十万以上的大军。
这座繁城,虽然北枕滹沱河,建立在南岸的高岗上,但毕竟是座小城。
西望长安,
仍没等来蒲州太子李建成的军令,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自己上了。
城里,
辅兵、工匠,正在劈树锯木,打造车。
攻城必起,守城同样严重依赖。
,主要还是人力拉拽的抛石车,七梢重,能抛射三百斤的石弹,但需要二三百人拉拽。
也有如弩车一样利用弹力的弹射投石车,也称弩,弹射的石弹就要轻不少。
越是大城攻防战,越离不开,尤其是重。
守城方最大的倚仗就是高大的城墙,而攻城方的云梯、冲车、盾车、壕车等都是对付城墙、壕沟的,
那些攻城器械,往往会披覆生皮牛,一般的箭弩都没什么杀伤力,只能用投石车、重弩车打击。
城内工匠、辅兵正在加紧打造车,
而城外也在忙碌着,三座城门外,都在赶工加筑瓮城,并在城门护城壕沟对岸,再修筑一座逻城。
而在那道护城壕沟外,士兵们正在埋设尖木桩。
在距离城墙仅八尺宽处,
一根根腿粗的木桩斜斜的深埋地中,然后上头削尖,高出地面半米,埋设五道。
这些尖土桩也被称为鹿角,
在这五道尖桩之外,士兵们还在担木夯筑土墙。
这道土墙也并不算高,半人高而已,被称为羊马墙。
三丈二尺高的城墙、五排鹿角尖桩,一道半人高的羊马墙,然后是两丈宽一丈五深的护城壕。
如果时间上来的及,
李逸还计划在护城壕沟外,再安排上五排鹿角尖桩、半人高羊马墙,然后再撒上蒺藜,
甚至还可以再挖上许多陷马坑。
不过时间上可能来不及了,突厥人不可能不来。
城周三里,
绕城一周,这么几道防御,其实也挺费时间的,
但现在多流点汗,战时就能少流许多血,
每一道防御工事,都不会是无用功,
敌人需要层层推进,守军就可以利用城墙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也可以出城作战,背倚城池。
刘世让在雁门城,去年颉利率十万人攻城,李大恩坚守了一个多月,如今颉利率更多兵马来攻,刘世让守雁门更是已经守了三个多月。
这既说明李大恩和刘世让都挺擅守,也说明雁门城防御工事很强,
侧面说明了颉利和突厥人是真不擅长攻城。
李逸现在准备了四城五堡一关,颉利更得头疼了。
天越来越炎热了。
都说游牧部族不喜酷热,
李逸也不喜欢,更不喜欢在这种暑热季节打仗,光是披上全甲就能闷一身汗,更别提披甲战斗了。
这个季节,让攻守双方的战斗力都下降了不少。
晚上,
马周来向李逸汇报,说那几家大寺管事僧已经口头答应,愿意出借一批粮食,最少的愿意出八百石,最多的愿意出三千石。
“繁境内五台山三十二座大寺,我准备亲自再去拜访一遍,想向司空借三百甲兵,
直接把这里的几千难民,护送进山,分别安置,顺便跟各寺借粮。”
李逸笑着道:“他们不借,你准备派兵动刀吗?”
“应当用不着动刀,三百甲兵,足够让他们清醒和大方。”
“要真有不识时务的呢?”
马周轻笑,“刘司户佐在县衙多年,甚至他爹当年也是繁县司户佐,后来率子弟响应圣人,从龙入关,刘司户佐对各寺的情况很了解,
这些寺庙这些年,都有不少案子,有侵占民田的,有放高利的,甚至是伤人、人命官司的,
许多案子被压着不了了之。”
李逸听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