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相赶紧道:“这是卑职母亲。”
李世绩也解释:“我义母在河北人称霍总管,大业八年就在河北率义军征战了,擅骑射懂兵法。”
女将军李逸在唐朝还是头回见,不过既然李渊安排的,李逸也就不反对。
“跟大家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便是李逸,表字无逸,这次出征山南,还得多仰赖诸位久经沙场的大将。”
李世绩等也一个个自我介绍。
李逸听完,便是总结出他们一个共同特点,都曾经打过败仗当过俘虏,连李弘节这个原来的文职,隋末时在夷陵郡剿贼时被攻破城池俘虏过。
但是他们还有一个特点,
一个比一个胆大。
比如李弘节虽成了俘虏,可最后凭一张嘴居然说服了贼首受招安。
李大亮当土门县令,赶上闹饥荒,遍地流贼,李大亮这个县令,居然跑去跟山贼们借粮,招亡散抚贫瘠,带领大家垦田,当年丰收,他带着粮去还山贼,然后一张嘴又招安了众山贼,然后带着招安的山贼,围剿了那些做恶、顽抗的山贼,境内贼匪平息。
李文相、霍氏母子更不用说,手底下三千人,就敢对拥兵五万的曹旦下手,还摆鸿门雁,一口气灌醉曹旦手下二十三将全杀了,还假传军令,开船去北岸运兵,运到河中心就杀了。
要不是有人逃脱,李文相能一直一船船的运兵到河中心杀了。
事泄后,徐世绩郭孝恪直接跑路,他们娘俩还杀过河,连败夏军,最后还要带着兵去投唐,彪悍如此。
反倒是徐世绩,能屈能伸。
当年李密火并瓦岗,翟让被杀,徐世绩被砍了一刀,赶紧归顺李密。被窦建德夺了黎阳,带着二百轻骑逃出来了,可一想爹被俘了,又回去投降。
甚至帮窦建德攻下好几座城,
但一转身,就暗里谋划要弄死窦建德,抢了他地盘。虽说最后失败了吧,但也是果决就跑长安去了。
就是不顾人家霍氏母子,有点不够义气,还结拜兄弟呢。
跟他们一比,
李逸倒是个常胜将军了。
事实上,不论是徐世绩还是李大亮,又或是霍氏,这几人都挺尊重佩服李逸的。
毕竟都是沙场打滚的人,看重的是胜负,不是年龄、外貌等。能赢,那才是真的。
去年河东之战,李逸的表现,足以让他们服气。
“跟着大总管,也是我们运气,要沾光立功得勋了。”李世绩笑道。
这位其实也不大,今年二十一,李文相今年十八。
李弘节才二十八,李大亮三十四,
霍氏也才三十出头,风韵犹存。
第361章 太子少保
皇城兵部衙门里,
一侧偏厅中,李逸见过自己行营主要将领们,兵部侍郎殷开山进来。
“陛下旨意,拨给晋国公三万兵马,兵部依旨调战兵两万一,辅兵九千,
战兵中步兵一万八千七百五,骑兵两千二百五。”
“骑兵战马四千五百匹,战兵按十人配一驮马,两千一百匹骡马。
战兵甲配六分,拨给一万两千六百领,战袍四分,枪十分。牛皮牌,两分,马军团牌四分。
弩二分弦三分,弩箭一百分,合弩四千二百把,弦一万两千六百支,弩箭四十二万支。
弓两万一千张,弦六万三千条,箭一百一十万支”
李逸听着兵部给他们的兵员装备,
骑兵少了点,三万人马,骑兵才两千二百五。要是按照一个标准的野战军团两万人,中军四千人,战兵就两千八,其中骑兵就有八百了。左右虞候军还各有骑兵四百,前后左右四厢军,骑兵也各有四百。
本来两万人,就至少有三千二骑兵了。他这三万人,理应配四千八骑兵,等于只给了他一半。
甲也不多,战兵也才六成披甲率,辅兵没有。
弓弩倒是挺多,人人配弓,弩有百分之二十的装备率,甚至是按全军三万人算的。
可惜没有重骑兵,两千来骑兵全是轻骑。
甚至没给他配重步兵,也没有调拨陌刀,只给了一些大棒、链枷。
驮马配备的有点少了,居然是十驮制而非六驮,十人才配一匹驮马,还是战兵十人配一匹。
李世绩比较关心的是那两万一战兵,“敢问殷侍郎,这两万一战兵,从何处调拨?”
战兵也分好几种的,最精锐的自然是关中府兵,然后是山南等地新置府兵,再就是地方州县兵,不少都是原来各方割据势力人马,甚至是些豪强武装,他们的装备就差。
关中府兵,尤其是元从禁军,他们基本上都有马,既有战马坐骑,也还能一伙人再自备驮马,还会自备弓箭等,甚至还会带子弟、部曲从征。
可地方上的那些兵,别说缺甲,就连弓弩都不齐备,更缺马骡,也不会有部曲。
兵员素质、士气等也相差很大。
殷开山倒也挺客气的回答:“这两万一战兵,将从关中抽调一万两千五百人,其中一万关中府兵,两千五百天子元从禁军,另外八千五战兵,则会从山南征召,从金州总管府到商州等地征召。”
李世绩听了微微皱眉。
这意味着他们这三万大军,实际主力也就是关中这一万两千五。而骑兵,全来自元从禁军。
李世绩目光瞥了一眼主帅李逸,比他年轻好几岁,年轻的过分。心里不免有些打鼓,倒是诸将中唯一的女总管霍玉,很爽快的道:“有一万关中老府兵,还有两千余禁军骑兵,
再有晋国公这样常胜将军统领,我觉得这次会很轻松。”
霍玉更关心的是装备问题:“朝廷真能调拨这么多的铠甲、武器?”
特别是一万两千六百领的铠甲,几千张弩,两万把多弓,和两千余骑兵,如果真能如数供给,霍玉觉得他们这支军团去山南,已经很彪悍了。
山南淮西那边,本就缺少骑兵,朱粲当初纵横淮西山南,手底下却只有一支骡子骑兵。
杨士林那种地方豪酋,弓弩也缺。
“这是自然,卫尉寺会根据兵部的调令,很快给你们调配盔甲器械到位。”
“粮草呢?”
“会从永丰仓给你们调拨粮食。”
霍氏很满意,对着李逸微微一笑:“大总管,我觉得这仗好打。”
李大亮原是金州总管府司马,这个金州就是汉水上游的安康,原来李袭誉家乡,他召集兵马起兵之处。
在庐江王李瑗坐不稳信州总管位置后,皇帝让李孝恭接任信州总管,在今年信州总管避讳他外公独孤信讳,改为夔州总管。李瑗,也改任金州总管。
在山南这块,
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坐镇奉节。许绍为峡州总管,坐镇宜昌,而李瑗为金州总管,在汉水上游。
这三人组成铁三角,不仅扼住了通往四川的三峡要道,同时也挡住了萧铣进军汉中的可能。
三人对江汉平原,完全居高临下俯视。
要不是大唐此前也没多少余力,加上李孝恭李瑗经验不足,其实早就应当顺江而下拿下江陵了。
正因萧铣一直据守江陵,堵住了这三总管,大唐才对山南东道的汉水下游,和南阳盆地掌控不足。
他现在调入行营,给李逸提建议:“我们兵出武关,攻打襄邓,最好还是能请朝廷让信州总管河间王孝恭、通州总管永康侯李靖,以及金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和峡州总管许绍同时出兵,
还可以调黔州刺史田世安出兵顺沅江而下。
这样,李孝恭李靖许绍出三峡顺长江而下,田世安出沅江,李瑗出汉水,既可牵制江陵萧铣,也可威胁襄阳的王世充侄子王弘烈,
我们则可先集中力量收复邓州,
这样就能隔绝襄阳与洛阳的联络,让其成为一座孤城,能从容扫除外围,再来攻襄阳。
拿下襄阳后便可顺汉江而下,直取汉东淮西诸州。”
李逸看着兵部的地图,李大亮的这个计划还是不错的。
李逸和李孝恭他们同时出兵,相互声援,他们打萧铣,李逸打襄邓显州。
让敌人难以联合、救援。
襄邓地区这两年反复争夺,归属不定,更被朱粲搞的残破,如今就算被王世充捡了漏,
也并不足以让李逸过于担忧,
放在太平年月,南阳盆地还算是不错的地方,可这几年被朱粲糟蹋的跟鬼狱一样。
王世充夺取时间也不久,根本没什么统治根本,他也没多少兵力派来。
唯一能倚仗着不过是城池。
但没有根基,空有城池有什么用。
大唐在山南也一直不稳,前后几个安抚使都安抚不了局面,招附的地方官将、豪强也是反复,或是被朱粲、王世充等攻灭。
不破不立,
终究还得是大唐出兵攻下,然后屯兵镇守,另选派官吏才行。
否则如杨士林、朱粲这些人,给他们赐姓封王、拜大行台也是没有用的。
虽然兵部只从关中抽调一万两千五战兵,李逸却也已经满足了。接下来一些详细手续等,他便交给李世绩、李大亮、李弘节他们负责,又让郭孝恪、李文相、霍玉三总管去接收兵马。
任粲来到兵部,
“太子请晋国公前往东宫。”
李逸毕竟还兼着东宫官,只好前往。
金殿争帅时,太子使眼色让李逸站出来推他为帅,李逸当没看见,估计李建成肯定心里很不爽。
最后秦王反推举李逸挂帅山南,太子估计越发会觉得他跟秦王是一伙的了。
可李逸反正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不可能跟太子的。
一进东宫,
太子上前相迎,倒是满脸微笑,十分热情,弄的李逸有些意外。
“无逸可知孤为何高兴?”
“臣实在不知。”
“一来是高兴你终于得授行营总管了,虽然陛下留孤辅政,不能亲自统兵东征,但你能挂帅安抚山南,孤还是很高兴。”
“再则,李纲致仕了。”
李建成丝毫不掩饰他对李纲的不满,如今老头子终于辞职了,皇帝已经同意解其礼部尚书、太子詹事之职,
加他太子少保。
“李纲虽拜太子少保,但以后也不会常来东宫,更不用他总管东宫事务,少了个迂腐的老头子,孤感觉耳边都清净了许多。”
“陛下已经让窦抗兼太子詹事,无逸你兼少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