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85节

  “哦,那回头你定要带吉他来给我演奏几曲。”

  “旧吉他已损毁,臣回头找匠人再制作几把,到时为陛下献唱。”

  屯营禁军护卫着天子和随驾的百官回长安,

  车马如龙。

  道路两边的地里,小麦苗生长茂盛,叶片甚至浓绿的发黑,此时的麦子最需雨水,产量高低就看雨水了。

  遥想去年这个时候,

  他还在雀鼠谷中急行军,正经历李仲文前军覆没的惨败消息带来的不安惶恐。

  这一转眼,河东战事平定,

  他都已经回关中躺平许久了。

  “莘国公鸿胪卿郑元出使突厥,被处罗可汗扣下了,朕也把热寒特勤给扣下了,现在和突厥闹的很僵。

  朕听说处罗可汗正在召集兵马,随时可能大举南下。

  你对此有何安定边疆之策?”

  “陛下,如果仅从军事上来说,我们现在需要趁胜收复代北,将忻州蔚州朔州云州,这些外长城内诸州都一举夺回,

  这样便能拒突厥于长城之外,派将领带兵驻于雁门关外诸城堡,就能限制突厥人南下抄掠,

  起码能有个缓冲区,不至于让他们随时能进入太原,深入到我们的平原地带,那是我们的产粮区,也是税赋重地。”

  李渊手捏着枚棋子:“如今突厥人驻守太原以北石岭关等,又派儿子郁射设统突厥万人驻马邑,是要硬保刘武周代北之地,奈何?”

  “处罗可汗继汗位不久,汗国中威望还不够,他想南下,可汗国中支持者并不多,更多的突厥贵族只是想抢掠,想跟我们维持绢马贸易,要保持边市畅通,想要中原的茶酒盐布铁器等,

  现在处罗可汗叫的凶,更多的也只是威胁。

  朝廷真要出兵代北,他们未必就会死战,也并没有做好准备。”

  李渊想了一会,摇了摇头。

  “如果仅是进攻代北刘武周,倒没什么,可要跟突厥开战,现在还没到时候。”

  “那就换一个方法,在太原和楼烦派大将驻守,多贮备些金银布帛,凡代北来降的都丰厚赏赐,一边又派奇兵,经常抄掠敌方城下,割踩他们的庄稼,抢掠他们的牛羊,甚至是人口,破坏他们的生产,

  则要不了几年,代北将缺粮,马邑等一攻必破。”

  刘武周和宋金刚虽逃回去了,可他们的兵马全丧失在中原,尉迟恭、寻相、张万岁、杨伏念都降了。

  如果不是突厥护着,只需数千人,就能横扫代北。

  皇帝现在态度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既想趁胜一举灭掉刘武周,夺回代北,可又还顾忌突厥,有些投鼠忌器畏手畏脚。

  良久,

  皇帝将棋子落到棋盘中间,

  虽不语,可李逸看明白了,皇帝还是想先拿下洛阳。

  攘外先安内。

  看来对突厥又得让步了。

  这种事情虽然让人觉得憋屈,但李逸也能理解皇帝的心思,只是他仍不赞成。

  几天后,

  御驾回到长安。

  此时,秦王李世民也兵至太原,秦王原本想着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到马邑,甚至攻下云中。

  可一道诏令从长安加急送到。

  皇帝令秦王回师虞州收复夏县。

  另有秘旨一道给秦王。

  秦王看过秘旨后,召彭城王李季真、楼烦郡公李伯远父子入城,然后当众宣布,李季真父子暗中勾结突厥谋反。

  直接将两人推出斩首,

  又将二人亲信心腹尽皆处死,

  两人部下稽胡士众,部份授官职,其余都收缴武器遣散。

  同时下令,将许多离石、楼烦稽胡部落,迁移到其它地方,并打散安置。

  李季真父子死前破口大骂,骂李渊言而无信,可唐军文武,没有一人替他们求情。

  李季真父子是否真的有勾结突厥,有没有谋反,这都不重要的了,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他们此前反复无常,左右横跳,早就埋下了今日的杀身之祸。

  如今朝廷收复河东,那自然就要清算他们,刘六儿此前已被李逸所杀,现在就轮到李季真父子了。

  李世民处死了李季真这位赐姓封王的稽胡,把并州交给李仲文,便率部南下。

  打到此时,其实河东还有一城未收复,那就是夏县。

  吕崇茂死后,他的部下仍还在拒守。

  隰州总管刘德威被召入朝,授太仆卿,淮阳王李道玄接任隰州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仍是晋州总管。

  而潞州总管则授给了安康郡公、太府少卿李袭誉,这位也是属籍宗正。

  原本这个总管之职应当是王行敏的,可惜他先前杀潞州刺史郭子武,事后被查明,郭子武并没有要投降刘武周,反而是查出郭子武和王行敏原本就有旧仇,两人以前一个是地方官,一个是贼军首领,王行敏无疑有借机公报私仇之意。

  皇帝最后处置就是王行敏召回朝仍任左屯卫将军,派李袭誉出任潞州总管。

  秦王李世民仍兼蒲州总管,而李逸这个并州总管只是遥领,由李仲文检校并州总管。

  代州总管,实际上是又取消了,因为皇帝不打算进攻代州。

  石州总管府,前总管李季真被杀,则由西河郡公张纶接任。

  蒲晋潞隰石并,河东保持了六个总管府,都隶属于陕东道大行台。

  甚至皇帝还特意下了道诏书,潼关以东,河东河南河北,都划归陕东道大行台了。

  不过整个河南,现在大唐也就控制着陕州、虢州、熊州和谷州,洛阳北面的怀州,也就剩下几座城堡。

  至于河北,也只剩下了幽州李艺和营州邓嵩了。

  形势并不容乐观。

  幽州燕郡王李艺还是非常能打的,窦建德在这段时间,不服气的又挥兵猛攻幽州,久攻不克,只能撤退笼火城,结果被李艺趁机袭击,斩首五千级。

  这个时候,窦建德不仅没好好反思怎么就打不过李艺,反而听信了诸将的谗言,把自己麾下勇冠全军的王伏宝以谋反罪杀了。

  其宰相纳言宋正本,苦心劝谏,结果又被窦建德听信谗言一并斩杀。

  而在李世民回师南下的时候,

  李渊又发了两道诏令。

  “显州道行台左仆射杨士林,加封为显州道行台尚书令,进封蔡国公,其长史田瓒授随州总管。”

  “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楚王李伏威,进封吴王,拜使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

  任命辅公为东南道行台左仆射,进封舒国公。”

  大唐有了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和显州道行台,四个行台。

  其中两个,都是归降地方势力。

  其中显州道行台尚书令杨士林,其家本世代是蛮族酋长,隋末是鹰扬府校尉,跟刘武周一样都是杀官而据有其郡。后来跟朱粲火拼得胜,率汉水东部四郡向当时的信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归降,也就是后来的唐、隋几州,这地方位置还是挺重要的。

  李渊也是大方的授他行台,只不过地盘不大,兵马也不多,因此虽授行台,可既没赐国姓也没封王。

  当然,没赐姓封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居于各方势力中间的杨士林,这两年一直在李密、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等之间暗里往来。

  李渊只是暂时还腾不出手来,只能是先尽量安抚着。

  尤其是眼下,大唐即将对洛阳王世充发起正式进攻,先拉拢安抚下王世充后方的杨士林就很有必要了。

  李逸回到长安,

  四下拜访亲友,去李靖家拜访时,才得知李靖因在山南屡次大胜,已被皇帝授通州总管,赐永康县侯。据说皇帝还让使者带了一张亲笔信给李靖,写着‘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卿竭诚尽力,勿忧富贵也。’

第355章 太子,你怎么看

  时隔一年,李逸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孟夏时节,青黄不接。

  田野里的麦子绿油油还没成熟,百姓家里大都已经没了粮,只能靠借粮,和采野菜度日。

  河东之战虽然朝廷打赢了,但关中百姓的日子反而越发艰难了。青黄不接春三月,初夏四月受饥荒。

  道路上,随处可见从河东、河南、山南等逃来关中求食的灾民,不时能看到倒毙的饿殍,靠近长安城郊,也是大量灾民聚集成营。

  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盛世百姓还能为牛马,可乱世百姓猪狗都不如。

  李逸看的心头挺沉重,妻子十娘说今年家里又招了不少流民佃户,安置于各处田庄、作坊。

  罗三娘说开春后借粮的人越来越多,

  “也只能先借给乡党们,阿郎先前几次来信说,借米谷者,只需还本色,借一石每月还五升,都是按此借出。”

  月利百分之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的利,比起那些春借秋还,借一还二,甚至要求借粗还细,又各种小斗出大斗进,以及借粮还钱,借钱还粮的变戏法加利,李家要好的多。

  但李家也不是谁都给借,尽量只借给乡党。

  “这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咱们家今年春耕种了三十亩金薯,等收获能得十万斤。”三娘说到这个时候很是兴奋。金薯不怎么挑土地,当然水肥好土地肥沃,精心伺弄产量也高,一亩能产两三千斤。

  “家里如今养猪也很兴旺,各处庄园都养了母猪下崽,咱家碾磨坊加工谷麦的糠敷,油坊的饼枯,拿来养猪正好,猪粪肥田,田里增产许多。”

  去年李家的养猪事业已经算是入了正轨,自家庄园养了不少,又给佃户、乡民们提供猪崽合作养殖。养猪收益挺大,特别是粪肥对庄稼增产不少。

  胜业坊李府,

  乌头门更高了,宅门更深。

  门内列十四支门戟,尽显威严。

  李逸回来后四处走动拜访着,

  从外面回来,在前院看到了来福和旺财嬉戏着,来福这只羌獒,长的跟一头猪般壮,还有专门的狗奴照看,把它那长长的毛打理的很好,身上挺干净没臭味。

  “傻狗。”

  李逸笑着叫它,它似乎也还记得李逸这个主人,歪头望着他。

  倒是旺财,这土狗也有四十斤左右,虽然在土狗里很壮了,可跟羌獒来福一比,立马就显得很细狗。它对着李逸摇尾巴吐舌头,过来闻味道舔鞋子,十足舔狗。

  看着这两狗,就想到当初在集市上买它们,那时一窝羌狗,还是跟存孝他们一起买的,一窝七只,四羌将存孝他们一人一只,存礼一只,黑子一只,李逸一只。

  如今奴仆存孝都已经官至车骑将军了,连刘黑子都成了骠骑别将。

  也就商人子存礼,一直在李家负责工商这块,现在也是大掌柜了。

  虽然羌狗来福喜欢惹事生非,吃的还特别多,可府里还是专门派人照料,一直精心养着,毕竟这是主人的狗。

首节上一节385/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