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66节

  诸将大笑。

  程咬金更是直言:“无逸用兵确实了得,看着人畜无害似的,一不注意就惊天动地了。”

  封德彝提醒他:“陛下已加封李公为汾阳郡王矣,程将军可不能直呼名讳。”

  “我跟无逸那是拜把子兄弟!”老程笑道。

  众文武都感叹皇帝对李逸的偏爱,也佩服李逸的功绩。

  “好了,还是先说说我们吧,如今汾阳王彻底阻断了汾晋通道,宋金刚已成瓮中之鳖,

  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歼灭他。”

  “诸位有什么好的计划?”

  其实在李孝基东南兵团大败后,柏壁这边就很被动,一直在商议对策。

  夏县大败,东南防线出现缺口,宋金刚随时有可能从夏县前往蒲州,甚至是渡过黄河威胁陕虢,甚至是进入关中,袭击后方粮草大本营永丰仓的可能。

  但李世民在宋金刚的西北,手头兵也不多,分兵去堵夏县缺口,也很危险。

  就三万兵,如果分兵南下,两头防御,可能两头都薄弱,要是宋金刚全力进攻其中一路,就容易被各个击破。

  秦琼提议,“大王,末将觉得被动防御,不如主动进攻。现在汾阳王在北边大捷,还派了两万人南下,已经收复吕州霍邑,直逼晋州,

  宋金刚后方不稳,他必然要把先前南下攻夏县我军的尉迟恭等召回,或是北上防御,或是与宋金刚部会合,”

  秦琼说着,走到地图前,指着夏县和闻喜两地。

  “宋金刚主力在闻喜围城,尉迟恭寻相率一支精锐在夏县,两地间必经美良川,

  现在尉迟恭有很大可能是要经美良川返回闻喜,或是北上晋州防御。

  那么,机会就来了。”

  李世民看着美良川的位置。

  李逸打仗,喜欢防守反击,先守住,再寻破绽。李世民则是攻守兼备,现在秦琼的话,正说到他心尖上了。

  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觉察对方的动向,甚至是提前预判到对方接下来的动作。

  只要能准确预判,那能操作的余地可就大了。

  大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也是盯着美良川兴奋道:“大王,末将愿率一支精兵,悄悄前往美良川设伏,待尉迟恭寻相二将经过,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宋金刚主力在闻喜,李世民若直接进攻宋金刚,双方兵力相当,正面进攻打起来没什么机会,

  但如果能精准伏击,那可就不一样了。

  连宇文士及也很赞成伏击,“如秦将军所言,尉迟恭寻相现在必然要撤回闻喜,他在夏县大败永安王军,缴获俘虏众多,要撤也只能经美良川这条大道,”

  如果不是李逸在浩州打了这么大胜仗,

  那尉迟恭寻相所部,可能就会以夏营为前进基地,向蒲坂进军,联合王行本,会试图撕开黄河防线。

  可现在,他们必然要回去。

  美良川必经之路,地形上也适合伏击。

  李世民双眼放光,准备亲自率兵前往。

  可一众将领都不肯同意,伏击虽然有心算无心,赢的胜算大,可柏壁的主力还不能动,这里不容有失。

  那只能派偏师,对面尉迟恭寻相既然能够在夏县歼灭永安王三万多大军,足说明这两人很猛。

  不能让秦王涉险。

  “大王,不如请殷尚书统兵前往。”宇文士及提议。

  李世民很想亲自去,可大家都反对,最后只好决定由大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统兵,

  殷开山的心腹部将秦武通、卫孝节二将随行,

  李世民不放心,又点了秦叔宝和程咬金两总管。

  “我给你们八千步骑,间道绕行,悄悄迂回到美良川,伏击贼军。”

  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一直协助统军,而秦武通、卫孝节原都是隋将,骁勇善战,秦叔宝程咬金是谷州之战归附的,虽在大唐还没什么了不得战绩,但人家在中原也是威名赫赫。

  一次派出四大猛将,可知李世民也是下血本。

  程咬金把胸脯拍的砰砰响,“无逸在北边这么露脸,我跟叔宝这当哥哥的哪能落后,这次定要提尉迟恭、寻相二贼人头来见。”

第338章 美良川

  长安。

  太子建成监国,李纲留守京师辅佐。

  永安王李孝基夏县全军覆没消息传回,长安的粮价直接暴涨到了十匹绢一斗,许多贵族更是直接往武功,甚至是岐州跑。

  等到李逸浩州接连大捷,朝廷张榜告之,总算才安抚了一点民心。

  东宫。

  太子建成看着皇帝加封诸王的诏令,不由的撇嘴,他那三个弟弟,大的也不过两岁多,小的才一岁多点,就封王,有那个必要么。

  当然,他自己两儿子,其实也才两岁。

  “李逸封王,就有些过了。”建成对王道,“不过斩首几千人,夺了一座县城,就封王了?”

  “殿下此言差矣,”太子詹事李纲出声,“刘武周入侵以来,兵锋甚锐,从太原到浍州,我唐军屡战屡败,失地千里,宋金刚都快打进关中了,圣人都亲自坐镇长春宫,秦王亲自驻军柏壁,

  国家危急,

  此时李逸不但能稳住局势,还一直能赢,这是多么难得。

  况且李逸属籍宗正,也是皇族,其如今立下的功绩,并不比当初李孝常献永丰仓迎驾小,封王也无可厚非。”

  “况且朱粲这等人此前都能封楚王,李逸宗室封汾阳王有何不可。李神通李神符兄弟俩,为陛下堂弟,一人七个儿子,于朝廷无寸功,不也全都封郡王了吗?”

  建成对这老头越来越不满意,不管他做什么,似乎总不能让这老头满意,这也劝谏,那也反对。

  建成道:“要我说,河东局势如此,其实秦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之前一次次请兵,口口声声说给他三万精兵,他就能殄平武周,扫清汾晋。结果十一月出兵踏过黄河,

  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他做了什么?

  率麾下精兵三万,却屯兵柏壁,什么也没有做。

  正因他的毫无作为,这才导致永安王被尉迟恭袭击。”

  李纲挑起白眉,“太子此言又错矣,老臣虽不擅兵,却也能看的出秦王屯兵柏壁,并没有错。

  永安王夏县兵败,难道过错不是在永安王、独孤怀恩等统兵之人?怎么能怪到秦王头上?

  秦王和永安王是各受皇帝旨意统兵,互不统属。

  永安王错在轻敌大意,屯兵夏县城外,自己不扎好营寨,加强防御,被尉迟恭率军打的全军覆没,自己都成了俘虏,丧师辱国。”

  建成望向太子左庶子郑善果,

  这位荥阳郡公五十出头,是太子妃娘家人。

  他爹是郑诚,他叔父是曾矫诏拥立杨坚的郑译,郑善果如今山东五姓荥阳郑氏的当家人,九岁袭爵,十四岁就拜刺史,在隋朝官绩不错,曾考绩位列第一。

  官至大业朝大理卿,后来跟着宇文化及北上,授民部尚书,被窦建德俘虏,结果农民出身的窦建德对裴矩等人很好,却对高高在上五姓子出身的郑善果很不满,

  骂的郑善果羞愧自杀,

  被救回来后,不被重用的他干脆就逃奔李神通,被送来长安。李渊倒是最喜欢这些名门贵族,一来就封荥阳郡公,还拜他为太子左庶子,还检校大理寺卿。

  郑善果一进东宫,深得李建成信任。

  反倒是太子詹事李纲,越来越被建成嫌弃。

  “荥阳公,你说孤自请代秦王统兵如何?”

  郑善果想了想,“临阵换帅,军事大忌。不过临近年关,臣以为殿下可以请求出镇长春宫,请陛下御驾还京。”

  李纲不客气的道:“殿下就在京师好好监国留守,为何又要去掺乎前线战事?

  殿下难道统兵比秦王更强?老臣看未必,夏天原州之事可不远,殿下当吸取教训。”

  建成被李纲这般嘲讽,气的脸都涨红了,李纲是故意揭他伤疤,怒道:“原州之事孤也早说的明白,非孤游猎,而是在练兵。”

  “练兵练到士卒逃亡过半?”李纲一点面子不给。

  “那是因为”

  “殿下无需再提旧事,臣只是想提醒殿下,统兵征战,秦王比殿下更擅长。

  现在河东战事稍有好转,但依然不容乐观。殿下此时就当在长安做好监国之事,而不是看到河东果子快要成熟了,就想着要去摘桃。

  殿下乃是储君,怎么能妒忌兄弟军功,想着抢功呢?”

  建成被气的肺都快炸了,哪有如此说他的。

  “李公,你可是东宫官。”

  “殿下,正因臣兼太子詹事,所以才更加要直谏”

  李建成气的甩袖离开。

  李纲还不依不饶冲着他背影道:“臣所言如水投石,又岂敢久污天台,辱东朝乎,臣乞骸骨!”

  李建成头也没回的走了。

  李纲直接就在东宫提笔给皇帝上表请辞。

  太子左庶子郑善果、太子中允王不由的苦笑相劝,但李纲脾气上来,根本不听。

  “太子猜忌兄弟,亲昵小人,你们身为东宫官不劝谏,也是严重失职!”

  郑善果和王也不劝他了,各自扭头走了。

  郑善果、王来见太子,李建成仍很愤怒:“李纲身为孤的太子詹事,总领东宫官属,结果却处处向着秦王,真是岂有此理!”

  “殿下也不必跟李纲置气,他这人脾气向来如此,辅佐过不少人,人品还是很忠直的,这也是陛下特意委他为太子詹事原由。”郑善果劝说这位侄女婿太子。

  建成摆手,“算了,不说那老家伙了。孤是没想到,李逸这次在河东,能够立下如此大功。”

  王也感叹李逸功绩:“确实是出人意料,还有淮阳王,也是表现出众。”

  太子道:“孤待李逸也是向来不薄的,可总感觉他跟孤不亲近,反倒是跟秦王那边很亲近,此事孤很苦恼。”

  郑善果没见过李逸,但来长安后,也听了李逸很多事,“殿下多市恩亲近,他出征在外,殿下可派人多照顾其家眷,

  也可以让他妻妾经常入东宫陪太子妃饮茶插花等。”

  几人聊着天,

  典膳丞任粲进来禀报,

  “殿下,河东奏捷,秦王遣大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率总管秦武通、卫孝节、秦叔宝、程咬金率步骑八千,于美良川伏击尉迟恭、寻相,大败之,斩首两千余级,

  救回工部尚书独孤怀恩等数千被俘将士,又夺取大量粮草辎重。”

  太子听到这个捷报,并没有面露高兴之色,

  反而是皱了皱眉头。

  “哼,斩首两千余级而已,算什么大捷?出兵一个多月了,就打了这么一个小胜仗,也好意思奏捷,

首节上一节366/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