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歆气的拍案怒喝,“新兴郡公也是在前朝就为鹰扬府司马的人,怎么能说出这种无知的话来?
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你不知,就是有你这样的人误国,面对刘武周宋金刚区区两万人进犯,结果自大到只派一百人去拦截,
那一百人全都战死后,又立马畏敌如猛兽,把太原周边的兵马全都调回太原,导致诸城防守空虚,
敌人趁机各个击破,你们却见死不救,这才有如今连失七城!”
李元吉听出这是在点他,不满的眯起眼睛,“宇文将军议事就好好议,拍什么桌子?”
“刘武周大举来袭,还引来上万突厥精骑,我们不退守大城,难道还要分兵摊大饼,每个城里都放上千八百人,那不是更要被敌人各个击破?
太原乃是我大唐龙兴之地,绝不容有失!”
“张达轻敌,全军覆没,李仲文轻敌,九千人被围歼,难道这还不够教训惨烈?”
李元吉将小刀深深扎进桌案,
“只要守好太原城,咱就立于不败之地,要是丢了太原城,我们才是大唐罪人。”
刘德威捧着卷册:“大王,太原城现在还有三万兵马,敌人现在也还没来围城,只是在附近驻扎了万余人马牵制我们,守城并没有什么困难,完全可以抽调个三五千人去增援浩州。”
“浩州确实不容有失,否则我们可就真成孤城了。”
李元吉望向长史窦诞,他跟这个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姐夫,其实还挺玩的来。
窦诞看着众人,想了想微笑着开口道:“宇文将军和刘司马说的也有些道理,我看可以派一千步骑增援浩州。”
“一千人管什么用?”
“一千步骑已经不少了。”
李元吉听着他们讨价还价,“那就依窦长史所言,派一千步骑增援浩州,”他本来想点宇文歆的名,让他统这一千步骑前去浩州。可突然眼睛一转,改口道:“赵监你率一千步骑去浩州,务必守住浩州城。”
宇文歆指着沙盘上太原西南的清源和交城两城,“刘武周的人马也在攻打此两城,应当也派兵增援。”
李元吉却冷哼一声,“这两城也跟浩州一样绝不容有失?孤说了,太原才绝不容有失,现在没有那么多兵力分散各处。”
说完,他起身甩袖离开,军议就此结束。
李元吉回到总管府后院,立即召来了自己头号心腹猛将谢叔方。
谢叔方二十出头,在齐王任任驱直。
齐王有自己的部队,还有亲事府和帐内府,又有库直和驱直,库直隶亲事府,驱直则隶帐内府。
库直和驱直,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或东宫的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
能充任的多出自名门亲贵子弟。
谢叔方就出身陈郡谢氏,他爹是隋朝太府卿阳夏公,他祖上就是谢玄谢灵运。
李元吉对比自己大三岁的谢叔方道:“我看浩州有可能也要守不住了,李仲文真是个烂怂,让他来增援,结果走半路被人全歼,最后自己倒是跑出来了,直娘贼怎么就没被砍头,”
“叔方啊,咱们得早做打算啊,浩州刺史刘瞻,一介文人,根本不会打仗。现在朝廷又让李逸做吕介浩三州总管,那家伙比我年纪还小一些呢,
他去年这个时候还是个道士,他懂个屁啊,也不知道圣人怎么想的,居然让他做了总管。
李仲文八柱国之后,都还被俘虏,李逸估计要不了多久也得被俘虏。
我已经让赵文恪带一千步骑去浩州,我们也赶紧收拾东西,随时准备找机会离开。”
谢叔方十分勇悍,跟元吉一样都喜欢玩马槊,平时元吉打猎,甚至让奴仆妾伎们拿长矛对刺,跑街上乱射人,甚至是半夜私闯民宅侮辱妇人,这些混账事,谢叔方也没少跟着干。
“太原精兵三万,存粮够我们士兵吃上十年的,城高墙坚,刘武周就那几万人,用不着跑。”
“太原城这么大,真打起来,到时谁知道这城里谁会通敌内应?介休城不就是被个和尚给内应打开的吗?”
李元吉深知自己被太原百姓怨恨,平时嚣张跋扈惯了,为所欲为,也没有人敢拿他这个齐王、并州总管怎么样,但现在大敌当前,谁知道哪个人会给敌人做内应呢。
再坚固再大的城,要是有人内应通敌,可就守不住啊。
那个该死的张达,不就在黄蛇岭倒戈,引敌军破了榆次城。
张达、道澄和尚这样的人,谁知道太原城里有多少。
平时亏心缺德事做多了,元吉可不敢留。
让赵文恪带一千人去浩州,就是他为逃跑做的一个准备。
“等赵文恪去浩州时,先帮我把一批钱帛和马匹等,混在辎重里带过去,”
他准备让赵文恪先把五万段杂彩,还有他攒下的那些金银,以及跟突厥人私下贸易的好马千匹,先送去浩州,免的到时仓促之间,无法带走。
李元吉其实想现在就回长安,
但他也不敢轻易就弃城逃跑,能守一下就先守一下,先做好准备,一旦形势不妙立马就可以轻装跑路。
“这事你赶紧办,要办的悄悄的,一定不能让宇文歆和刘德威他们知晓。”
五万段杂彩,千余匹好马,这可是他攒了好久的,可舍不得跟太原城一并丢失。
太原丢了就丢了,那是国家的,但这五万段杂彩千余匹好马,可是他私人的。
谢叔文领命离去,
可片刻后又去而复返,
“怎么又回来了?”
“大王,李逸派人来了。”
李元吉不屑冷笑,“让我说中了吧,定是来求援的,撑不住了,还是已经败逃了?”
谢叔方表情有些奇怪,“不是,李逸派人是来送捷报的。”
“捷报,是击退了敌人侦骑,还是啥?”
“是大捷!”
第301章 李逸的敢死军团
“大捷?李逸?”
李元吉一脸怀疑,“叔方,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大王,捷报我拿来了,大王自己看,写的很详细的,真的挺惊人的大捷!”他在大字上加重了几分语气。
“他一个十七岁的家伙,比我还小几个月,能打什么大捷?”
李元吉接过,
翻开一看,卷轴上的字倒是写的挺好,“这就是传闻中的李逸瘦筋体字吧,确实还挺有特色,”
他很快不言语,
眼睛瞪的很大,一目十分,迅速的把整个捷报内容都看完了,确实写的很详细,从李逸派李仲文率三千人马增援浩州,成功破敌入城,再到永安堡姬思恭派于筠劫离石胡粮队,让浩州城下离石胡面临断粮危机,
敌拓定王刘六儿奉命攻永安堡,却在永安堡下主动向李逸请降。
李逸调刘六儿三千人马,让他进攻黄子英的贾胡堡,粟特萨保虞闰内应开城,一举生擒黄子英,
黄子英五千部下投降,李逸还解救出李仲文先前中伏被俘的五千部下。
如今李逸在冷泉关整编兵马,
居然拉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团,正在向浩州进军。
“这,”
“这怎么可能?”
李元吉吭哧半天,也只憋出来这么一句话。
“是有点让人惊讶,可这捷报盖着李逸的大印,他可不敢谎报。”
李元吉把捷报又看了一遍,然后有些气愤的扔到一边,“这家伙走狗屎运,好事都让他碰上了啊。
离石胡缺粮,刘六儿率七千人主动投降,贾胡堡萨保虞闰,跟黄子英生隙,又主动向他请降,愿为内应。
最后贾胡堡是刘六儿率自己的三千人,在虞闰的内应下开城,擒住了黄子英,然后黄子英劝降了自己手下,顺便救出了五千官兵,
你说这不是狗屎运是什么,
这前后他李逸出了什么力气?”
谢叔方也不得不点头道:“确实,难怪圣人都几次称李逸为福将,这家伙确实运气惊人。”
“他娘的,老子怎么就没这么好运气。”李元吉很生气,这些大捷,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原本介、浩都是他并州总管府下,但现在已经被皇帝划出到了吕州总管府。
他这边丢了五城了,
李逸却打出这么大胜仗。
同样是十七岁,他怎么这么牛逼?
“大王,还要把绢马金银,悄悄送去浩州吗?”
“送,李逸虽然运气好,可也改变不了什么,这小子还真以为自己本事了得?还他娘的组起两万大军,这黄子英、刘六儿的人马就一万多,这整编在一起,能信吗?”
“只怕一打起来,就都跑了,甚至说不定人家来个阵前倒戈,把他俘虏了。”
“这样整编,确实有点太想当然了,隐患挺大。”谢叔方也同意这观点。一万四的战兵,这降兵倒占了一万,这家伙胆子太大了。“
李元吉得意的笑了起来,“等着吧,估计要不了多久,这败讯就传来了。”
冷泉关,
扼守雀鼠谷北口,地处晋中盆地南端,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
冷泉关守将李德奖向李逸介绍此关,“据说此关最早是汉高祖刘邦为拒匈奴而设,因关口附近有一寒冷泉水而得名。此处还有一个名字,叫阳凉关。”
冷泉关设立在太岳山余脉高高的山峰上,高耸的堡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三晋雄关,河东重镇。
冷泉关还有一座冷泉驿,充分的见证了此地的重要性。
“没想到总管突然就干了这么件大事啊,”李德奖看着在关下汇聚扎营的各路人马,充满着羡慕。
不声不响,立下大功。
羡慕啊,
李仲文率三千人马突破浩州城外几万敌人封锁,甚至直接正面击败一万敌人拦截,进入城中,还斩首几百。
于筠率数百骑就敢绕道敌后,劫其粮草五千石,斩首数百,夺马骡数百。
而现在李逸更是夺贾胡堡擒黄子英,还解救出五千被俘官兵,收降一万两千敌军。
他在冷泉关,是连点汤都没赶上喝啊。
“无逸啊,咱们可是好兄弟啊,你不能忘记哥哥啊,打浩州,一定要带上我。”
“可冷泉关我放心不下啊。”
“不行,一定得带我,不能你们光大块吃肉,我连汤都捞不着一口啊。”
“行。”李逸磨不过这家伙,谁让他爹是托塔天王呢,按说李德奖外号当叫木吒,可惜李靖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