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73节

  赵云素来忠肝义胆、刚正为国,自然是对君主的德才有着极高的要求。

  如果赵云觉得刘禅做太子,于大汉有害的话,定然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对,成为支持废太子计划的一员。

  以赵云车骑将军的身份,他跟随老刘多年,乃从龙之臣,国之柱石。

  有他相助,萧和的废太子计划,自然更添几分把握。

  何况,赵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除了赵云之外,萧和自然也会觅得时机,再拉拢说服其他有份量的重臣,站在自己这一边。

  果然,面对萧和的提问,赵云并没有顾虑太多。

  他面带着忧虑,直言说道:

  “以云之见,太子殿下表面上有天子之风,似乎是从谏如流,谦逊仁义,实则却与天子大不相同相。”

  “甚至,他与天子还是背道而驰。”

  萧和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喜。

  显然,赵云慧眼如炬,也看出了刘禅身上的破绽。

  这就说明,赵云至少在对刘禅的看清上,是跟自己有着统一立场的。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废太子的决心,也看到了计划成功的希望。

  “子龙何出此言?”

  萧和却不动声色,继续问道,他还需要进一步试控出赵云的心意。

  赵云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太子殿下嘴上满口仁义,然则蒲坂一战,他竟眼都不眨一眼,就要将一万多降卒坑杀。”

  “此举表面看是为震慑伪魏,让敌军心生畏惧,实则可见太子之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若换作是天子,莫说这一万俘虏已愿归降,放下武器,表示愿意为大汉效力,就算他们不降,天子也绝不会杀他们,反而会赐给他们盘缠,放他们归乡。”

  “只此一事,云便觉太子殿下是嘴上仁义,实则手段残暴。”

  顿了一顿后,赵云接着又道:

  “再说前几日时,太子他想以粮草为饵诱歼魏国骑兵,云只是点出了其中破绽,提醒他此计存在风险,可能会被敌军识破,导致我军陷入被动局面。”

  “太子殿下明显便心中不喜,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

  “如此道理明白之事,若换成是陛下,定然是从谏如流,非但不会不高兴,还会欣慰于我们的忠言进谏,认为我们是真心为大汉着想。”

  “只此一事可见,太子并非是虚心纳谏之人。”

  “还有今日,太子殿下竟绕过我们,直接向天子进献捷报,明显是…”

  赵云果然是忠直刚正,毫无避讳,当即将对刘禅的种种负面看法,尽数向萧和倾诉而出。

第504章 论忠义为国,我不如你!萧和:子龙,可愿与我联手废掉太子?

  萧和嘴角微微上扬,暗暗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深意。

  对于赵云,他是很了解的。

  赵云,忠勇之名如雷灌耳。

  然忠勇归忠勇,赵云绝非那种愚忠之人。

  他有着过人的智计和敏锐的见识,并非一味的盲从,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

  刘禅作为太子,身上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

  这些缺陷,或许在旁人眼中,因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掩盖,但以赵云的能力和眼光,却能看得清清楚楚。

  正所谓“意同道合”,当他和赵云对刘禅有着相同的判断,那这事儿便已成功了一半。

  萧和目光看向赵云,缓缓开口:

  “是呀,子龙所说,也正是我心中所虑。”

  “想当初,太子殿下痴症突然痊愈,那一段时间里,他言行举止,着实让我以为,这是上天庇佑我大汉,给了我们一位贤明的太子。”

  “然如今再看太子殿下的种种表现,恐怕我们当初的期待只是一厢情愿了。”

  “他身上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让我担心,若有朝一日太子继承了大汉基业,我是真担心我大汉会步秦……”

  萧和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下来,话未说透,意味深长的眼神和语气,已然将未尽之言清晰传递给了赵云。

  赵云听到萧和的话,心头猛的一凛。

  他自然听得出,萧和言下之意,是担心刘禅会成为一个如秦二世那般昏庸无道的君主,而大汉朝也会因此步秦朝的后尘,在短短时间内走向灭亡。

  想到这里,赵云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他一生忠义为国,怎能坐视大汉有步秦朝二世而亡的危险,而无动于衷呢?

  于是,赵云略一沉吟,神色变得异常严肃,正色道:

  “大司马,这大汉朝是你和我们这些忠臣义士,辅佐天子历经百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方才得以中兴。”

  “多少忠义之士,为了中汉我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如今,我们焉能坐视其有二世而亡之危,我们却无动于衷?”

  “大司马,你我皆食君禄,乃天子肱股之臣,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天子的基业毁于一旦。”

  赵云的话在萧和的引导下,终于开始涉及实质内容。

  这正合萧和的心意。

  但他并未急于表态,而是轻轻一叹。

  “当年我只不过一乡野村夫,幸得天子知遇提携,对我委以重任,方有机会与你们这些英雄豪杰并肩而战,辅佐天子扫灭群贼,中兴大汉。”

  萧和缓缓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接着说道:

  “我自然不愿看到,我们好容易中兴的大汉,步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后尘。”

  “那将是我们这些臣子的失职,是我们对天子的不忠,对天下百姓的辜负。”

  慷慨激昂过后,萧和话锋一转:

  “可如今,太子之位已定,这是既成事实,我们也无法轻易改变,你我空自担心,又能如何?”

  “难道,仅仅凭借我们的担忧,就能改变太子的品性?”

  萧和佯作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依旧并未向赵云挑明自己的意图。

  此事关系重大,以他的身份地位,必定是废太子一派中的主心骨。

  一旦付诸行动,就得押上身家性命,绝无回头之理。

  所以,他必须要赵云先表态,确定赵云的决心,方能有所回应。

  赵云听后萧和之言,陷入了沉默。

  思索良久后,赵云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心中似乎已下了某种决心。

  半晌之后,他深吸一口气,正色道:

  “古往今来,做过太子之人不计其数,可做了太子,却未必就一定能继承皇位。”

  “史书之中,有多少的例子,又有多少太子因为自身的不贤,或者种种变故,最终未能登上皇位。”

  “大司马,既然太子不贤,那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管!”

  “我们可以上表天子,将太子的种种问题如实陈明,请天子另择一位贤德的皇子来做太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汉的江山社稷得以稳固,不至于二世而亡!”

  “云请大司马以江山社稷为重,万不可袖手旁观才是!”

  萧和心头一震,他缓缓回过头来,敬佩的目光望向了赵云。

  不愧是常山赵子龙,忠勇义无双,国家有事,他是真敢上啊。

  凭心而论,萧和承认,作为一名穿越者,他虽然也有家国情怀,但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自保。

  就比如当年,他在被关银屏捡回樊城。在樊城的日子里,他也是念着老刘的仁义和宽厚,所以决定辅佐老刘。

  而他选择辅佐老刘,首先也是冲着老刘仁义,跟着老刘能混个善终,得一个平安退休。

  所以在立太子这种事上,当初他极力回避,不愿参与其中。

  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不站队,不得罪人,确保无论谁做未来的大汉天子,自己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赵云却不一样。

  赵云是一位纯臣。

  他一生忠肝义胆,事事心怀国家。

  在他的心中,只有大汉的兴衰,只有社稷安危。

  为了大汉社稷,他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所以,赵云才敢在萧和未明确表态前,直言不讳地的向他提出要更换太子。

  要知道,赵云此举,可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啊。

  倘若萧和反对,将此事告知刘禅怎么办?

  赵云就等于公开得罪了这位储君。

  将来刘禅若能顺利继位,以刘禅的心狠手辣,他肯定不会放过赵云。

  到时死的不只是赵云一人,只怕赵氏满门皆有性命之忧啊。

  想到这里,萧和对赵云这份舍身为国、不计生死的气节,不由深感敬佩,同时也自愧不如。

  而面对赵云的坦诚相待,萧和自觉若再拐弯抹角,倒是显得自己小人了。

  何况,他本也有拉拢赵云,加入他废太子团队的意图。

  于是,萧和深吸一口气,他向着赵云一拱手,正色道:

  “子龙适才所言,正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敢问子龙,可愿与我萧和联手,废掉刘禅太子之位,为我大汉另择一位贤德皇子担当储君?”

首节上一节573/573返回目录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