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72节

  渭水北岸,汉军大营巍然矗立。

  营内,留守的汉军将士们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呼雀跃之声此起彼伏。

  此刻,一封捷报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在汉营中传开。

  原来是太子刘禅传回的喜讯,信中称他及时赶到浮桥,曹操惊得丧胆失魄,率领着残部狼狈逃往长安。

  渭水之战,以汉军的全胜而圆满收尾。

  汉军将士们焉能不兴奋欢呼。

  大帐之中。

  赵云面带微笑,将目光投向了萧和,问道:

  “大司马,以你之见,曹贼接下来会如何行事?”。

  萧和端坐在一旁,手中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茶,他轻轻呷了一口,缓缓放下茶碗。

  “曹贼如今面临两条路可走,上策乃是放弃长安,退守凉州。”

  “凉州地处西北,陇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若他能凭借此地利,尚能苟延残喘几日,或许还能寻得一丝喘息之机。”

  “下策嘛,则是固守长安,继续做他击退我军,守住雍州的春秋大梦。”

  “长曹贼若执意坚守长安,无疑是自掘坟墓。”

  说到这里,萧和微微一顿,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至于中策……他如今已无其他选择,不过上、下两策罢了。”

  赵云微微点头。

  若有所思,片刻后,他又接着问道:

  “那依大司马对曹贼的了解,他会选上策还是下策?”

  萧和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冷笑,冷笑中带着几分不屑与嘲讽:

  “曹贼若会选上策,当初他就不会退守渭口,结果又一次折兵失地,落得个狼狈不堪的下场。”

  “如今的曹贼,家底已所剩无几,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已被现实的挫折消磨殆尽,早已没有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了呀。”

  言下之意,曹操舍不得长安,依旧会选择固守长安,做困兽之斗。

  赵云深以为然,他重重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坚定:

  “大司马所言极是,曹贼若这么选,对我们而言反而是好事。”

  “我们正好可以将他和魏军残部一举歼灭于长安,如此一来,便可一举灭魏,实现我大汉的统一大业!”

  赵云声音激昂慷慨,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一统的曙光。

  萧和轻轻放下了手中的汤茶,微微一笑,说道:

  “这都是后话了,咱们现下先拟一封捷报,将此次渭水之战的详细写明,等着太子过目之后,再送往邺城向天子报捷吧。”

  话音方落,马谡却凑上近前,他压低声音道:

  “大司马,据说太子殿下已写了一道捷报,先一步已派人送去邺城了。”

  萧和眼神微动,不由自主地和赵云对视了一眼。

  从彼此的眼神中,他们都看到了一丝惊讶与疑惑。

  这位太子殿下,此次的举动着实有些不按套路行事。

  早先,刘禅还是很尊重他们这些“老臣”的。

  无论是日常的奏报,还是重要的捷报,都会恭恭敬敬请他们来拟定。

  他会认真聆听他们的意见,待自己过目确认无误之后,再送往邺城给刘备。

  那时的刘禅,在他们眼中,是一个谦逊好学、懂得尊重长辈的太子。

  可没想到,这一次的渭水大捷,刘禅竟跳过了他们,自己亲自撰写捷报给老刘!

  而且,连捷报中的内容,都没有征询过他们的意见。

  这其中的变化,实在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大司马,太子殿下这是何意?”

  赵云没能看明白刘禅的动机,眼神茫然看向萧和。

  萧和淡淡一笑,笑容中却蕴含着意味深长:

  “子龙啊,你忘了么,我们这位太子殿下,本就是三军统帅,从名义上来说,他本来就有权不征询你我意见,独自向天子上奏的权力。”

  “只是以往他出于对我们的尊重,才一直如此行事罢了。”

  赵云心头一震,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立时听出了萧和言下之意。

  渭水一战,刘禅作为三军统帅,在这场一战中自然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如今,他自觉威名已立,翅膀硬了,便有了亲掌军权的意图,不想再受他们这帮“老东西”的钳制了。

  想到这里,赵云眉头一皱,不禁长叹一声:

  “当初也是他自称资历经验浅薄,说凡呈报天子奏书战报,皆由我们拟定,他稍稍过目便可。”

  “那时的他态度诚恳,言语何其谦逊,我们方才答应的。”

  “如今太子若想收回这份权力,大可明言便是,我们还能反对不成?他何必用这种方式收回,实在是没必要呀…”

  赵云也是心直口快之人,他毫不掩饰地将心中的不快坦诚相告,话语中透露出对刘禅做法的不满与失望。

  萧和自然听得出来,赵云对刘禅这个太子的做法,心下也颇有微词。

  于是,他便找了个借口,将马谡暂且支开。

  待马谡离开后,大帐之中左右无人,只余下了他们这两个老战友。

  萧和目光望向上游方向,语气玩味问道:

  “子龙,你觉得,咱们这位太子殿下,算得上是一位贤明豁达之主吗?”

  这一问,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萧和心中深藏已久的念头。

  他开始将那个念头,付诸于行动了。

  因为在萧和看来,刘禅近期的种种表现,让他心中隐隐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他觉得刘禅的身上,杨广的影子已是越来越重。

  杨广祸害的可不止是国家,让曾经繁荣昌盛的大隋王朝迅速走向衰败,最终灭亡。

  百姓在他的暴政下,生活苦不堪言,被他祸害致死的竟有几百万之众。

  而且,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功臣勋贵也毫不留情,大肆杀戮,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倘若将来刘禅继位,当真学起了杨广,那自己这个季汉第一功臣,能有好下场吗?

  想到这里,萧和不禁心中一寒。

  于国而言,若刘禅成为像杨广那样的暴君,必将使大汉江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百姓将再次遭受战乱之苦,国家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于私而言,自己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都将毁于一旦。

  因此,无论是从大汉朝,还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萧和都必须把刘禅,从太子之位上给拉下来!

第503章 废太子,子龙可为同盟!萧和:这个刘禅,就是个心机男啊!

  废掉太子,绝非一件轻描淡写,能够轻易达成的小事。

  在一个帝国的权力架构中,太子之位乃大厦之基石,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着国家的根本。

  一旦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朝堂动荡,甚至危及社稷安危。

  刘禅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心思深沉,颇有心机之人。

  就当下朝堂内外的局势而言,刘禅在朝野之间的风评还算不错。

  他凭借着自身的伪装,成功赢得了老刘的喜爱。

  老刘对他寄与厚望,视其为未来的江山唯一的继承人,平日里关怀备至,呵护有加。

  不仅如此,朝中那些举足轻重的臣子,如诸葛亮,以及岳丈关羽,对刘禅的表现也颇为满意。

  他们皆是认为刘禅,具备了贤明君主的潜质,能够在未来肩负起大任。

  而在蒲坂之战中,刘禅亲自坐镇指挥,一举打过黄河,重创魏军。

  渭水之战,他更是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增援张飞,惊退曹操,守住了浮桥。

  这两大功劳,让刘禅在军中树立起了相当高的威望。

  可以说,刘禅已成功演出了一位贤明太子的人设。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把刘禅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又谈何容易?

  即便萧和是大汉第一功臣,在朝堂上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老刘对他言听计从,几乎是言听计从,但在这废太子之事上,也绝不可能轻易答应。

  贸然进言,劝说老刘废掉一个有功而无过的太子,无疑是一场极其危险的赌博。

  这不仅会让自己陷入舆论的漩涡,成为众矢之的,更会丧失掉老刘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一旦天子对一个臣子,产生疑虑和不满,那么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曾经的功劳与荣耀,也将随之化为泡影。

  那么,究竟该以什么理由,来劝说老刘废掉刘禅呢?

  难道要直言不讳地跟老刘说,你这宝贝儿子将来会好大喜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百姓死活,祸乱天下?

  你儿子还会对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大开杀戒,导致朝堂人心惶惶?

  即便萧和真是神仙下凡,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发生的一切,老刘也不可能轻易相信他的话。

  毕竟父子之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岂是一个功臣三言两语就能破坏得了的?

  老刘对刘禅的疼爱与期望,早已深入骨髓,他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而不是萧和的所谓预言。

  况且,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光靠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拉拢到足够多的同盟,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才能够逐步推进计划。

  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谋略,慢慢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一旦引起老刘的警觉,整个计划将前功尽弃。

  在众多可拉拢的对象中,赵云成为了第一个被选中的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前番的一次军议上,刘禅已经流露出了对赵云的不满情绪。

  当时,赵云提出了一些与刘禅不同的见解,刘禅虽然表面上没有当场发作,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悦。

  相信赵云这样敏锐洞察的人,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刘禅对他的态度变化。

  而此次,赵云适才的一番话,更是显示其心中对刘禅的所作所为亦心存不满。

  他对刘禅的心胸气量产生了质疑,认为刘禅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宽宏大量、虚心纳谏。

首节上一节572/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