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庭汉裔 第200节

  首先是这十八人该如何安置的问题。

  若是一两人还好,但十八人又有些太多了。若他们加入随从中,实在太过显眼,很难向其余晋军解释耿会他们的来历。但也不可能将他们留在这里,经历了这么多艰辛苦痛,刘羡必须给他们一个好的交代。

  刘羡想了想,对他们说:“洛阳的事情,人多眼杂,容易出许多意外。你们不如先去夏阳,那里有我的朋友,也还有很多同胞在那,大家在那等我的消息,我在洛阳处理完毕了,就再带大家回家,怎样?”

  说罢,就让李盛留下,给了他一些银钱、食物、干酪、盐等物。让李盛给大家领路去夏阳,然后再来与自己相见。

  才相认不久就又要分别,大家都泪流不止,但他们也知道,这是眼下最合适的处理办法。耿会就对刘羡说:“只要殿下还记得自己的使命,就算再等十年二十年,又有什么所谓呢?即使活着不能回家,死后灵魂也会随殿下回家。”

  说罢,他们就听从刘羡命令,开始收拾行装,打算明日一早就走。

  只是诸葛延却不愿意,他对刘羡说:“诸葛既然遇到了汉室,哪有相互分离的道理,我要随你一齐走!”

  诸葛延比刘羡还大两岁,但大概是不经世事、长期纵横山林的缘故吧,他看上去比刘羡还要年轻。而且受身边人的关爱,还有对诸葛氏这个姓氏的自豪,他拥有一种自信无畏的气质。

  但刘羡知道他身世的来历,对此有些犹豫。给诸葛延安排身份倒好说,可他从小在胡人中长大,行为举止与众不同,而且又姓诸葛,这走到哪儿恐怕都会惹人猜忌。

  耿会看出了刘羡的犹豫,劝刘羡道:“殿下,南乔他这一生都没见过什么风景,其实该教给他的,我们都教过了,你就带上他吧。”

  想到自己家对他的亏欠,刘羡还是下定了决心,他对诸葛延约法三章道:

  “第一,平日里若有不懂的事情,直接来找我商议,不要自作主张。”

  “第二,对外不要说自己姓诸葛,就说自己姓朱吧。”

  “第三,做我的护卫,没有我的命令,不得离开我三丈。”

  “只要你能做到这些,我就带上你。”

  诸葛延自然是答应,他说道:“放心,我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他倒是挺自来熟,刘羡给了他一把刮刀,把脸上的胡须刮了,让他在一旁的石潭内洗澡,然后把头发也扎起来,换上一身武人用的戎服,束好腰带,换上靴子。在场众人都眼前一亮,诸葛延确实是一表人才,他身材伟岸而立,肤色又如玉石般白皙,可谓是英姿不凡,恍若仙人。即使多年的山林生活给他带来了一丝野性,可依然让人感到亲近。

  刘羡打量着他,笑道:“真是恍若玉山,即使放在洛阳,也称得上是伟男子。”

  诸葛延对身上的这身服饰颇不适应,他一面摇头晃脑一边说:“富贵人家都是这么穿的吗?真麻烦。”

  李盛在一旁说:“诸葛丞相以羽扇纶巾闻名,可比这还麻烦呢!”

  诸葛延顿时停止了抱怨,强忍着立直,而后听刘羡对耿会说:“耿公,那我们就夏阳再会了。”

  耿会等人就此与刘羡挥手告别,然后在李盛的引导下,缓缓消失在山麓之中。

  山林静了下来,然后又只剩下刘羡、张固、诸葛延三人。

  而后刘羡一行人又往回走。在路上,刘羡嘱咐诸葛延:若有人问他的身份,就说是从陇上逃下来的流民,打猎时碰巧遇到了刘羡,刘羡见他相貌奇伟,又孔武有力,便起了爱才之心,将他收入麾下。

  回到百顷塬,诸葛延果然引起了随从们的注意,不过得益于诸葛延的外表,刘羡编造的说辞成功蒙混过关,毕竟没有人会嫌弃身边多一个美男子。

  但大家的围观还是让诸葛延颇为气愤,等回到刘羡的住所,四周再无他人的时候,他对刘羡抱怨说:“诸葛氏是以才智闻名于世,何时成了供人观赏的猴子?”

  刘羡闻言,不禁颇为好笑,他对诸葛延道:“我还不知道,你都会些什么?”

  诸葛延顿时精神一振,对刘羡自述道:“我大人给我留的书,耿公都带我看过了,像什么兵法儒经,我都有涉猎,骑射之术,我也精通。”

  刘羡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考校他道:“真的吗?那南乔应该看过《兵法》吧!”

  “自然看过。”

  “那不知《兵法》中的九地是哪九地?”

  诸葛延顿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了,这也很正常,毕竟没有老师系统的教导,他能识字就极为不易了,怎么可能真跟刘羡掉书袋?不过他脸皮倒是很厚,直接话锋一转,说道:

  “大丈夫读书,重在观其大略,怎么能钻牛角尖呢?死读书还不如无书。”

  他的这种无赖劲还真是少见,刘羡接着打趣道:“哦?照这么说,南乔已经达到了诸葛丞相的境界了?”

  诸葛延哈哈一笑,说道:“当然还没有达到,不过四五分水平还是有的,不然怎么能将殿下生擒呢?”

  “这么说,那一日的主谋是你咯?”

  “当然!”诸葛延平日里并没有同龄人可以谈论,此时有了机会,顿时就滔滔不绝起来:

  “其实这些年,我们在山中四处游荡,与各个獠人部落打交道,根本不知道山外的形势。只是根据大量的獠人南下,连带着白马氐举族回迁,才知道山外应该出现了什么事情。”

  “耿伯本来想找杨茂搜合作,可惜,我们人太少了,他们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想南下回蜀吧,耿伯又不答应,说是万一我阿父回来了该怎么办,只好继续在这里混着。”

  “唉,不过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想做点事情。那天晚上,我在山脚看到你们,就知道你们大概是来招降的。所以我就想了个计策,要把招降搅黄。”

  刘羡听到这,不禁问道:“什么计策?”

  “山北面的这条小道,本来就是我发现的,我打算从这里摸上山,弄清楚你们歇息的地点,找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把你们这些人一把火烧了,到时候,人死在了仇池山,杨家怎么也说不清楚,只能和你们坚持打下去。”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计划,关键就在于发现山北面那条无人知晓的小道,诸葛延能够将其发现,就足以说明他的胆大心细。

  刘羡很欣赏他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草莽味道,这让他想起了杂胡少年阿符勒,不过又有所不同。阿符勒身上有一股游戏人间的味道,而诸葛延则更多地来自于经苦难打磨后的本能,不这样就无法生存。

  不过不读书还是不行的,刘羡把行李内的《诸葛亮集》拿出来,递给诸葛延说:“这是我老师留给我的,你可以一卷一卷看,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诸葛延也毫不客气,他接过来就开始翻,一边翻一边质疑刘羡道:“看殿下的样子,是已经什么都懂了?”

  刘羡微微摇首,如实道:“天下哪有什么都懂的人?我手中的难题无穷无尽,就在眼下这仇池山内,就有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

  诸葛延“哦”了一声,立马站起来问道:“什么事?说给我听听”

  刘羡正在思考如何劝杨茂搜妥协的事情,他本不想与诸葛延多说,但转念一想,这也不是什么机密,讨论一下也未尝不可。便如实说道:

  “我奉命来这里招抚杨公,但杨公却开出了一个朝廷无法接受的条件,导致招抚迟迟推进不下去,我正在思考对策。”

  “什么条件?”

  “他想要担任朝廷的阴平太守一职,又不愿交出人质。这条件太苛刻了,朝廷绝不会答应的。”

  “为什么不愿意答应?我在这山里转了这么久,只听说过阴平太守的名字,除了偶尔几个晋兵外,就没见过阴平太守的影子,晋朝皇帝应该不太在乎这个职位吧。”

  这是实话,阴平、武都两郡的杂胡太多,地形又过于复杂,导致国家对两郡的掌控力极差。若非这一次遭遇乱事,根本不可能令刘羡深入招抚。而上一次在这里大规模用兵,就要深究到邓艾偷渡阴平袭击成都了。

  故而在齐万年之乱的数年前,阴平、武都太守二职就已经虚悬,甚至连郡内的县令都无人愿意上任了。

  刘羡给诸葛诞解释道:“南乔这就不懂了。这个职位确实不甚重要,但朝廷不设,和被胡人要挟,这是两码事。所谓内圣外王,王道最重视名义上的威严,若是外夷不敬,就代表着以后叛乱并未彻底平定。”

  “此前朝廷从未有过胡人担任郡守的先例,此时若是开了这个坏头,就意味着胡人作乱反而能得到晋升。这实在有失天朝尊严,他们不会答应的。”

  诸葛延撇撇嘴,说道:“既然有失面子,那就打呗!洛阳朝廷难道不愿意打吗?”

  刘羡叹气道:“这么多胡人,要是一一打过去,哪里打得过来?就是因为难以用兵,所以才难办啊!”

  诸葛延听闻后,在原地来回踱步了一会儿,忽而灵光一闪,对刘羡道:

  “殿下,我觉得这也不是个难题。”

  “嗯?你说说看。”

  诸葛延分析说:“按照你方才所说,洛阳朝廷要的是面子,杨老头要的是实利,那我们大可以折中一下,各取所需嘛!”

  “折中?”

  “可以许诺让杨老头他们自己自称阴平太守,让他们自己刻印,自己管辖仇池山与郡内诸胡。但是名义上,还是要向朝廷写一封降表,极言这边的灾情困难,形势复杂,让朝廷不好派官员过来,不就结了吗?”

  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意!刘羡闻言先是一惊,但思忖一二后,又不得不拍手叫好。

  说白了,诸葛延的计策就是典型的欺上瞒下。反正天高皇帝远,两边又不可能相互查证,大不了跟孟观还有征西军司的人提前打好招呼,让杨茂搜出些钱财给他们,又有谁愿意往上捅呢?

  只是这个计策确实太目无君上了,但凡心里对朝廷的法制有一丝敬畏之心,恐怕都想不出来。毕竟这要是查出来了,就是大逆不道之罪,诛三族也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很显然,刘羡身上的罪行早就够诛九族了,也不差这一条。

  当日下午,刘羡就先去见杨难敌,和他商议这件事。杨难敌当然是大喜,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当即对刘羡表示说,杨氏家底虽不如李氏富裕,但些许赋税还是拿得出来的。于是立刻备好了三个箱子,总共价值九千金的珠宝,三千金给刘羡,六千金给孟观,并附上一封降表。连夜就往陈仓送去了。

  过了七日,孟观的回信也到了。这次前来的是一名亲信,他名义上是催促刘羡的进度,实则是偷偷带给了刘羡一个黑色包裹,刘羡面不改色地收下,然后在酒宴时悄悄转交给了杨难敌。

  如此一通手续下来,杨茂搜终于得偿所愿,刘羡的这一趟招抚之旅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临行前,杨茂搜专门给一行人开了一场饯别宴,在宴会上述说道:

  “刘使君,世上最让人难过的便是生离死别,可世上往往最不缺的也是生离死别。我并非是好战的人,只是这个世道就是这样,若不能用生命来抗争,死亡也就不值一提。可这么多年来,我心中的愿望也始终只有一个,就是天下安宁,家人团聚。希望今日以后,天下不再有战乱吧!”

  这八年来,刘羡也在关西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的惨剧,他对杨茂搜所言深有同感,也举杯应和说:

  “杨公说得好啊,我也希望天下不再有战乱,共勉!”

  可这么说的时候,刘羡非常清楚,这必然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奢望,就好像希望人生不再有生老病死一样。而他此行回去,必然是要动刀戈的。

  故而在下山路上,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但刘羡的心情却很沉痛。

  在大家的说笑声中,突然一颗小石子砸到刘羡眉头上,令他一愣,条件反应式地抬起头。

  左边的山坡上的一片灌木林,杨徽爱抱着白置身其中,她摇着怀中火狐的小脚掌,无声地对他说道:

  “喂,刘怀冲,祝你万事成功!”

  两人对上了眼神,未久,少女不可抑制地羞红了脸,随即落荒而逃了。

  此时是元康九年的正月。

第276章 归来已是名将

  归来路上,刘羡得到消息,齐万年已然败亡。

  在孟观困住陈仓的这半年时间,由于迟迟等不到援军,齐万年已然意识到大事不妙。他开始频繁派斥候外出打探消息,终究还是得知了陇上道路被晋军所攻克,陇上各部陆续向晋军投降的消息。

  齐万年知道大势已去,如果再继续试图固守陈仓,无异于自画牢笼,坐地等死而已。于是他趁夜率众突围,并且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向东突围。孟观留守的军队不到万人,其实也无法彻底围堵陈仓,竟然一时间让齐万年得逞。但是等反应过来后,孟观轻骑尾随追赶,也终于赶上了齐万年的大部队。

  看到晋军追来后,叛军可谓是树倒猢狲散,齐万年诸将或降或逃。但齐万年仍然不肯死心,即使大势已去,还是领着残部北上朔方。孟观派部将张林紧紧追赶,也就是元康八年腊月的时候,张林追及齐万年于黄龙山,将其余党一网打尽。

  齐万年与亲信十余人试图在山林之中与晋军绕圈子,奈何军心散尽,身边的人也不可靠了。其部下梁举过不下如此艰苦的日子,便串通王禾等人,趁齐万年睡觉时将其刺杀,同时被杀的还有其族子齐贵等人。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他们把齐万年的肚子剖开,掏出内脏,往里面撒了许多盐。

  齐万年的尸体被送到陈仓时,正好是刘羡率众返回的第三日。

  再次亲眼目睹到齐万年,刘羡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上一次见面,刘羡还记得他是一个比自己稍大几岁的中年人,雄心勃勃,胸怀壮志,尤其是他的乐观精神,让自己印象深刻。可没想到,下一次再见面,他就已经变成了一具苍白的尸体。

  被盐腌制后,齐万年的尸体显得苍白和衰老。刘羡还以为,像他这样的人,死亡应该也是轰轰烈烈的,要么像纣王一样引火自焚,要么像项羽一样自刎乌江,至少也应该留有一些振奋人心的遗言。

  没想到啊,最后竟然死的这样悄无声息。刘羡凝视着他死亡时的面孔,是如此恬静自然。

  如果他还能说话的话,刘羡真想和他聊一聊,他到底是为何而掀起这一场大乱的呢?他又为何而选择逃跑而不是有尊严的死亡呢?

  这些都没有答案了,在众将看过尸体后,孟观将齐万年的尸体枭首,首级在雍州诸郡传阅之后,然后煮了涂上漆,放入武库。这是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者才有的待遇,以此来彰显国家的赫赫武功。剩余的尸体则挫骨扬灰,撒至渭水之中。

  至此,纵横关西、陇右的一代胡人枭雄,终究落得一个尸骨无存、灰飞烟灭的下场。他所创的黑底红色乌鸦旗帜,也从此消失在历史的深渊中。

  如此一来,剩下的叛军残部也没法再进行抵抗。张轨此时还在陇西进行最后的招抚,他将这个消息传播开后,剩余的胡人纷纷献上人质,诸如姚弋仲、秃发务丸等人都向张轨献金投降。在元康九年的正月月底,张轨也正式向孟观报捷,宣布秦州诸郡彻底收复,这也意味着,时长快三年的齐万年之乱,正式结束了。

  但不得不说,平叛的代价有些太惨烈了。自从元康四年的郝散之乱开始,关中就没有一年真正平静过。五年来,战乱波及雍、秦、凉、梁四州。原本是司马氏苦心经营的龙兴之地,富庶不逊色于河北中原,可在大乱波及之后,良田长满荆棘,城郭化为灰墟,千里赤地,万民死亡。

  原本如日中天的晋朝国运,在西北处已经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平静,可实际上,胡人在关中的力量已经彻底压倒了汉人。想要花时间恢复到大乱前的状态,也不知还要多久。

  真正可怕的是,这可能还不是结束,朝中后党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太子党和宗王们蠢蠢欲动,一场新的血腥政变正在洛阳酝酿,谁也不好说,这场政变将会达到何等地步,到底是一场结束,还是一轮又一轮新政变的开端。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至少现在,一场大乱已经告一段落,是到了该庆祝的时候了。

  在二月癸酉,张轨率大军返回长安,晋军终于又汇合了。此时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孟观下令,让长安西边的昆明池大宴三日。负责后勤的傅祗特意从关东运来了一千头猪、一千头鹿,还有五千坛酒,以此来作为将士们的饮食。

  虽然这么大的数量下,酒水的味道比较寡淡,调料也有所欠缺,但和平的气氛还是成功感染了大家。大家举着酒杯到处喝酒,一边聊起这些年战事中九死一生的场景,有的人聊着聊着开始仰天大笑,有的人聊着聊着则开始掩面痛哭,也不知他们是想到了什么英雄过往与伤心事迹。

  刘羡倒是没有这么多想法,他和李矩、薛兴、张光、诸葛延等朋友下属围坐在一起,简单地聊些家常,也就是对未来的规划。

  “仗打完了,国家不需要这么多军队,接下来到治民的时候了,估计有很多军官校尉,要转为地方的治民官。”

  刘羡用竹签串起一连串猪心,架在篝火的烤架上翻动,然后对李矩问道:

  “世回,你有没有想过以后当什么官员吗?”

首节上一节200/2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