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借助钱庄的兑换功能,可以进行纸币与金银、铜币的兑换,再由官府为钱庄背书,保证纸币的价值。”
“同理,银票也是如此,只是额度更加大一些,须得与本人身份对应,做好更加严密的防伪工作,主要用于方便商人的大规模贸易。”
“如此一来,我们便很大程度上缓解民富带来的诸多隐患,通过造币和钱庄的借贷等,获取大量的财富。”
众人闻言,皆陷入了沉思。
田泽所说的内容信息量巨大,而且此事意义重大,牵一发动全身,他们必须思考清楚。
过了许久,贾诩开口道:“主公,纸币确实很好,但现在还不方便在汶县推行,以免为朝廷所知,这是大罪。不过在长兴岛和辽东山脉中的各村推行,应该没有问题。”
陈宫紧接着说道:“我们需要储备大量的金银铜钱,合理制定兑换比例,还要高度关注天下物价和金银的变动,做好钱庄的经营和守卫,这需要很多人手和擅于商贾、数术之人。”
程昱也说道:“钱庄和银票只能在汶县流通,如何让商人相信并愿意使用银票?他们都千里迢迢把钱运来了,本就能直接交易,没必要使用银票。”
田泽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此前一直没有提及此事的原因。
只是一个汶县,没必要折腾这些,也不具备充足的条件。
但钱庄和纸币的推行需要漫长的过程,要让百姓和商人逐渐习惯、建立信任,所以现在开始尝试,日后推广时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正如文和所言,纸币暂时只在长兴岛和辽东山脉之中的各村推行,新的流民抵达时,发放的铜钱改为对应的纸币,一些贷款也是,只能以纸币支付和偿还。”
“相应店铺内同样的物品如果用纸币购买,可以稍微降低价格,让百姓们习惯使用。”
“此外,如果百姓将纸币存在钱庄,每存千钱,每月可额外获利一钱,让百姓们习惯将多余的钱存到村庄。”
“纸币暂且命名为辽东币。”
“先让这批人形成使用习惯,后续再推广发展就会容易的多。”
先回答了贾诩的问题,田泽继而对陈宫道:“公台提醒的很好,辽东币的价值总量必须与我们的铜钱和金银储备对应,日后待熟悉了其中门道,再考虑该如何加印。”
“兑换比例综合天下金银价格制定,留有一定空间以防有人钻空子,并适时调整。”
“人员方面先储备着,有多少人开多少钱庄,宁缺毋滥。慢慢铺开,不用着急,务必要加强安保和监管。长兴岛和辽东山脉内的村庄暂时不用开展银票业务。”
“至于仲德所言,我早有考虑。我们可以只在蓼县和汶县县城内开2家钱庄,负责银票兑换。”
“如此一来,这些商户可以将在汶县贩卖粮食所得的铜钱,就地在汶县钱庄换成银票随身携带。乘船回到蓼县后,再从蓼县的钱庄内把银票换成铜钱。”
“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同时也降低了丢失和被盗的风险。反之同样,虽然只是倒腾了一手,但却能建立信任和使用习惯。”
“而且汶县的贸易存在顺差,在蓼县钱庄内的铜钱,除了保障商人兑换的那份外,多余的完全可以直接作为招引流民的费用,交给周边三县的县长,省的我们还要从各地运钱过去。”
听到田泽这番话,贾诩等人思索之后都赞叹道:“主公英明!”
随后众人又仔细商议了其中细节,花了数日方才彻底敲定。
第31章 暖冬日常
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天地间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清早起床的李三伸了个懒腰,不情愿的从被窝里坐了起来,呆呆地看着窗外的雪景,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了去年的冬天。
那时,一身薄衣的他,那时跟着父母、奶奶和二位兄长,每天都缩在家里,不敢轻易出门,仅靠着那少得可怜的柴火和两袋糙粮勉强度日。
天气异常寒冷,生在中原的他,第一次见到大如鸡蛋的冰雹。
那如雨点般密密麻麻、接连不断的冰雹,将他家茅屋的屋檐砸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洞。
在凛冽的寒风下,破旧的茅屋根本无法让人生活下去。
为此,父亲不得不将家中仅剩的五亩田地,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给了当地的李财主,用卖地所得的钱,修缮加固了房屋,又高价购买了少许木柴和粮食。
一家人这才勉强熬过了那个冬天,没有被冻死。
然而,代价便是他们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
次年,他们找上李财主,希望能成为他的佃户打工,却发现村里的百姓大多都是同样的处境。
见到无地可种的百姓如此之多,又都生活极为困苦。
李财主不仅没有同情,反而趁火打劫,直接开了二八分的苛刻条件。
若是答应下来,辛苦耕种一年,自家只能得到两成的粮食,便是搭配野菜之类的,也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而且各家粮袋都已空空如也,村内的宗族也没有多余存粮,李财主又不愿借粮接济。
没了生路的他们,无奈之下只能沦为流民,一路漂泊辗转,吃尽了苦头。
二哥在外出寻找食物时,不幸被野兽残害吞食。
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以河蚌、野草和树皮为食,饿到极致时,为了缓解那种灼热的痛苦,甚至连泥土都往嘴里塞。
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很多人的底线便不复存在。要不是他常年劳作,身体底子还算可以,差点他就被其他人抓去当作人肉粮食吃掉了。
那时的他,只觉得人间仿佛炼狱一般。
直到他们来到了蓼县。
那是他记忆里几年来第一次吃上了饱饭,那浓香的小米粥,虽然掺杂着一些难吃的苦菜渣子,但在当时的他口中却与美味佳肴无异,至今想起来都让他回味无穷。
后来,在官府的安排下,他们上了船,来到了这里。
他不知这里是哪,只知道是辽东,很远的地方。
但他非常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他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和房子,还有一些老乡相伴,令人感到十分亲切,仿佛原来的村子又回到了,而且更加美好。
这边的冬天,似乎比中原还要寒冷得多,但他不再恐惧,因为他每天都能吃得饱饱的、穿的暖暖的。
住着的房子结实无比,官府曾经带他们试验过,几十个壮汉拿着锤子四处敲打,都无法将其损坏。
温暖的火炕、火炉,墙角还囤积着一大堆官府提供的低价煤球和柴火。
暖和厚实的棉衣棉被,甚至就连帽子、手套都有。
在床角被挡住的墙缝里面,还藏着几百辽东币和几十枚铜钱。
老娘和奶奶在这冬天,一直在家中为官府加工棉服,每天都能挣到不少辽东币不说,家里的棉服也是人手三套。
院内的地窖里,不仅堆积着几十袋粮食,还有大量的肉食和蔬菜。
李三第一次发现,原来冬天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温暖幸福,美好得犹如梦幻。
这几个月,家里的男丁们除了在地里忙活外,剩余的时间都在铁器场做工,因为表现不错,光是工钱每人就拿了大几千辽东币。
母亲也养了不少鸡鸭,甚至还有两头猪。
赚了钱后,他们第一时间提前还清了钱庄的借款,又将剩下的大部分钱存进了钱庄。这里不仅有利息,而且十分安全,只有他们自己拿着身份牌才能取出。
手里有了不少余钱,看到周围的农户都响应官府的号召购买肉食,父亲在买足粮食后,一咬牙,从官府那购买了一头猪和一只羊。
命都是田县长给的,田县长说只要他在,我们以后会一直过这种好日子,让我们吃好点、把身体养得壮实些,听话照做就是。
身体壮实了就能赚更多的钱,表现好的话还可以被军队选上去当兵。
不得不说,这辽东币确实好用,不仅带着方便,而且买这些东西比用铜钱节省了足足十文,,差不多够他一天的饭钱了。
官府教授的一些食物制作方法,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据说能够滋补驱寒,如今在各家各户都流行了起来。
“来了!羊肉馅的饺子,一大锅,敞开了吃!啊!”老娘那中气十足的声音忽的出现在耳边。
李三闻言,赶忙从炕上爬下来,火急火燎的跑到了桌边。
四方桌上,已经摆上了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
那浓郁的香味,馋得李三直流口水,伸手就想拿两个尝尝。
却被正在放置碗筷的老娘一巴掌打了回去:“洗漱了吗就吃,连手都没洗,还想上桌?”
正在一旁倒醋的父亲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李村长交代的事你忘了!必须得讲究卫生,不洗漱干净,今天你都别想吃饭。”
李三讪讪的摸了摸头:“知道了,我这就去。”
说完,连忙跑去洗漱,却发现大哥早已占了位置。
一番嬉笑打闹后,洗漱干净的兄弟二人都围坐在了饭桌旁,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眼前的饺子,不停的咽着口水。
直到父亲扶着奶奶坐到了主位上,奶奶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
在父亲点头示意后,李三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皮薄馅嫩的饺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鲜香味。
李三手中的筷子和嘴巴一刻不停,像个无底洞一般,一个接一个地将饺子吞进肚里。
“吃慢点,锅里还有呢,够吃的!吃得太快不好消化,等会儿你们还得干活呢。”看着二人狼吞虎咽的样子,差点被噎到,母亲连忙倒了碗饺子汤。
“嗯嗯。”嘴里塞满饺子的李三含糊不清地应道。
“娘,今天怎么包了这么多饺子?”兄长李大好奇地问道。
包饺子可是件非常费功夫的事,家里也就刚入冬的时候吃过一次,平时为了方便,都是炒菜。
“以后咱家天天都能吃饺子,管够!”母亲笑着说道。
“咋的了?”
父亲李茂开口说道:“你娘手艺好,昨天村长在村食堂招人包饺子,你母亲被选上了。以后就在家里给官府包饺子,比做衣服轻松,挣的钱还不少。”
“你们赶紧吃,等下咱们还得去村食堂拉原料,包好饺子晚上再给人家送过去。”
“真的?”李三惊喜的问道。
他最喜欢吃饺子了。
“那当然。以后这饺子咱家管够,村长说了,咱自己吃的话,只需要付个成本价就行。”母亲笑道。
“我就知道,母亲的手艺最好了!”李三拍起了马屁。
“而且像是和面、洗菜之类的活,你奶奶也能帮忙,算下来能挣两个人的工钱,比做衣服可强多了。”李茂道。
“村里做这么多饺子干什么?”
“听说又要有流民来了。这大冬天的,这些人只怕有不少感染了风寒。”母亲说道。
听到这话,几人不禁心中一沉。
他们去年的处境不也是一样吗?二哥甚至……
“好了,别想那么多了,赶紧吃饭。吃完饭后干活,今天得去趟食堂,要早些。”
第32章 准备扩军
吃饱喝足后,李三兄弟二人跟着父亲赶着驴车来到村里的食堂,将早已准备好的白面、羊肉、韭菜还有一堆中草药运上了车。
食堂的管事不住地叮嘱着,一定要按照要求处理制作,绝对不能偷工少料,包好后会有人进行抽查。
一旦质量不合格或者发现其他问题,非但会被取消这份工作拉入黑名单,而且还会遭到大量的罚款,整个村子都得跟着受罚。
这种饺子的配方是田泽麾下的医师长期试验后研究出来的,加了不少中药,主打的就是驱寒滋补、食用方便。
李茂不住地点头称是,将话牢记于心。
待将物资送回家后,把管事所言再次和李母重述强调了几遍,父子三人便径直朝着村子河边的铁器厂走去,准备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