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 第169节

  而且高速发展期的诸多隐患和内部矛盾,此时也都纷纷暴露了出来。

  很多曾经的奠基之举,如今却已成了发展的阻碍,田泽不得不动刀解决,但却又不敢下手太狠,只能缓缓的消化。

  就比如辽东山脉内的诸多村落和田地。

  

  东北平原的开发,冀州、并州的拿下,使得地处偏僻的辽东已经不适合作为粮食的主产地。

  尤其是这些山脉沿河的村落,耕种出的粮食运送出来本就有一定的损耗,虽然看起来不大,但累积起来却也是不小的损失。

  而且再以如此远的运输线来考量已经不甚合算。

  田泽自然要将发展的重心进行调整,将人口逐步从山里面迁出来,不说全部迁往并州和冀州,起码迁往幽州的涿郡、广阳郡等地。

  同样,吉州、高州中多出的人口也是如此。

  而这其中,需要大量的水磨工夫。

  山里面的这群人,可不少都是田泽麾下的“老人”,有的在此聚居甚至已有十多年,落地生根,想要迁移,不是那么容易的。

  遗留下来的县村,还要对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再将产粮作为目标。能够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即可,大部分青壮都转而进入工厂,从事兵器制造、铜钱铸造等工作。

  而且,随着人口和地盘的增多,十二政部内部也开始出现了运转上的种种问题,行政效率持续下降,亟需内部改革调整。

  然而,曾经很多的有功之臣如今已经成为了既得利者,进行改革调整必然会侵犯他们的利益。

  虽说田泽凭借着自己的威信及陈宫等人的能力,也可以直接“一言定之”,将部分体系推倒重建。

  但打破自己所建立的规则,必然会再度埋下隐患,而且会伤害官员和士子之心。

  如今已经进入治天下状态的田泽已经不能像最初打天下那样“想一出是一出”,肆意妄为。

  随着势力的发展,出现这种情况是必然的,田泽也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在当初制定各项规则的时候,田泽都让陈宫等人尽量的考虑长远。

  等到大树长大后才发现长歪,再想扶正就难了。

  可境况不同,终究还是有着不小的局限性,当初为了应对眼前局面、为了提高效率的很多规则,如今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局面。

  陈宫等人只能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的修改完善。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其重要性分毫不亚于真正的战事,甚至尤有甚之。

  三国鼎立的出现,与曹魏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关系极大。

  田泽治下如今也慢慢出现了这种苗头,陈宫和程昱等人愈发频繁的争吵便是显象。

  他们如今代表的已经不仅是自己,更是身后无数的官员将士。

  田泽麾下多是忠臣、能臣,但忠臣、能臣也有党派之别,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需要梳理平衡。

  一统大汉并非是田泽的终点,而是起点,这也是田泽并不急着征伐的原因之一。

  他要在征伐的过程中借助战争产生的新的利益,尽快梳理解决内部的问题,在还能将蛋糕做大的同时,趁机将蛋糕分的更好。

第260章 水网建设

  第四个“五载计划”与此前的全然不同,更侧重于内部的梳理完善,其次则是东北平原的开发以及各地水网运河的建设。

  军事上的征伐司隶、凉州以及塞外,则被放在了最后。

  近百万人的官员队伍,梳理起来难度比之军中要大太多了,这还不算教学的士子、医师等。

  曾经为了满足管理需求赶鸭子上架的急速膨胀,如今却需要慢慢的消化,剔除腐肉、焕发新芽。虽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却并不需要过多的资源。

  原本耗资巨大的东北平原开发,如今却随着东北平原数千万亩良田的开垦,已经逐渐开始实现了收支平衡。

  真正的大头,还是在于水网运河的建设。

  看着庞大的沙盘之上,那遍布北方、纵横交错的巨大水网,陈宫等人不禁惊叹的陷入了沉默。

  “公台,这可是我花了好久才制作好的水网图谱。”田泽颇为自豪的说道。

  治下的很多政策,他都是参考后世的经验稍加改造后套用的。可这水脉图谱,却是他自己亲手打造。

  这种级别的规划,别说是现在,就是放在有着先进科技和极为恐怖算法的后世,也不可能做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两条河流勾连后会对周边产生相对有利的影响,但再连接另一条河流很可能就会变成有害的。

  遍布北方的河流,仅是长度较长、常年有水的便有数百条,若是再将季节性的河流和小型溪流等算上,成千上万都打不住。

  这根本不是人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但是靠着修真者对于水脉地势的掌握,以及天赋“小地图”的加持,田泽竟然硬生生的做出来了。

  虽然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每一处都能做到利大于弊,而且能够覆盖整个北方,甚至后面田泽若是有足够的时间还能进一步细化完善。

  “遍布我们治下十一州,纵二横五七条运河,外加数十条支脉,勾连数千条河流,另有大小数万个水库,其中数百大型水库都可借助天然地势而建。”

  “一旦建成,我们治下的粮产起码可以再增四成,而且基本无需担忧旱灾涝灾。”

  “主公真乃天人也!”陈宫不禁感叹道。

  田泽就仿佛一座永远挖不完的金矿,根本看不透他的极限在哪里。

  天下诸侯都以为田泽治下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多半归功于其麾下的文臣得力。

  尤其是他陈宫,甚至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在内政方面能够压过荀的天下第一文臣。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田泽麾下文臣在众诸侯眼中威胁最大的不是在前方出谋划策的荀攸和郭嘉,也不是总管兵马、情报的程昱和贾诩,而是坐镇后方的陈宫。

  正是因为陈宫的存在,田泽治下才能发展的如此迅速,实力仿佛吹气球一般的膨胀却并无虚胖之感,依旧看起来十分健康。

  然而,陈宫最清楚,这其中九成以上的功劳实际上要归功于田泽。

  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建议,却皆是直指要害、影响深远。

  田泽治下多数战略性的方针都是田泽自己一手定下的,他所起到的不过是细化完善和执行而已。

  即便没有他,田泽治下的发展也不会差多少。

  而在建设贯连各地的运河水网这种史诗性的浩瀚工程面前,田泽也是绝对的主导者。

  没有田泽的规划,陈宫能做的恐怕最多也就是纵横修两三条运河,再不敢多勾画。

  即便如此,陈宫也不敢确保这样是好是坏,根本无法与眼前的“神迹”相比。

  “非但如此。若是此水网真的能够修建完成,境内的运输效率将会提高数倍乃至数十倍,运输损耗及成本也会下降九成以上。”程昱不禁双目放光。

  相较于内政方面,他更关注军事领域。

  一旦真的按照这一规划修建完成,治下的兵力运输速度将提高数倍,后勤问题也会大大缓解。

  不说别的,起码日后征战中原,后勤的粮食损耗减少一半不成问题。

  听起来似乎不觉得什么,但是在大规模的战役之中,这一效果将意味着更加充裕的物资、更加高昂的士气、更加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和更加灵活的战略计划。

  诸葛亮要是有这条件,哪还用得着六出祁山。

  田泽微微一笑,即便在后世有着火车的存在,水运依旧是毫无疑问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

  运量最大、成本最低,唯一可诟病的速度在这个采用牛马运输的存在,那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修建水网,既能调节气候,又能促进发展,而且维护成本低,几乎全是优点。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怎么建?”张昭却并没有被美好的未来晃花了眼,而是冷静的说道。

  “按照我们现在的工程队伍和投入,想要修建完成这一水网,最快也要十年时间。到时候,天下都一统了。”

  田泽和陈宫等人闻言,皆是眉头一皱,他们明白张昭的意思。

  这种工程,自然是越快越好,最好在天下平定之前完成。

  因为身处乱世,用人的成本比较低,而且相对好驱使,一旦承平,再想启动这等浩瀚的工程,就难了。

  对比下秦朝修建郑国渠和隋朝修建大运河就知道了,虽然工程难度和成本相差的比较多,但是双方的国力也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

  而且在此时修建这种规模的水网,于战事和人口迁移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起码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损耗。

  几乎可说是仗打的越多,回报率越高。

  若是尽快于并州和冀州修建成水网,日后再攻伐中原,打一场河北之战这种规模的战役,就能省下来数十亿钱。

  “从各州的百姓中再抽出两成,将水网修建的队伍扩充至千万以上,可否?”程昱将目光看向陈宫、张昭和国渊。

  三人眉头紧锁,脸上皆是愁容。

  田泽治下的百姓,参与工程建设的人数一直稳定在五百万上下,但是其中从事水网修建的不过半数。

  程昱这一开口,将这个数量提高了三四倍。

第261章 砸锅卖铁

  无论是发展还是打仗,在陈宫等人心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笔经济账。

  打下并州是订金,所付出的不过是钱粮和士卒的抚恤等,虽然要投入近两百亿,但属于一锤子买卖。

  之后的人口迁移和建设才是大头,仅是一次性的花费不下五百亿,而且后续的持续建设支出也不在少数。

  一战下来,靡费逾千亿钱。

  所以陈宫才一直咬死明年只能拿下司隶,益州根本打不了。因为攻打益州,战线和补给线都太过绵长,靡费必然还要数倍于拿下并州。

  而程昱所说的再次抽调八百万百姓兴修水利,同样是一笔账。既要算这些人花费的工钱,又要算从务农的人口中抽出这些人亏损的钱。

  总体算下来,虽然比攻占益州的花费要少不少,但恐怕也得逾两千亿钱,而且是每年。

  这一工程,仅是田泽规划的第一阶段,如此多的人力只怕都要三年时间。

  虽然也很贵,但一想到修建好后,攻占草原、益州、中原都将减少至少数百亿钱的损失,而且治下百姓的总体产值也将提高上千亿钱,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五六年就能收回成本。

  毕竟自身治下的农业基础比较好,土地肥沃、粮产较高。

  寻常情况下开发运河,单靠农业或许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本,但“黑土”两三倍于寻常田地的亩产,直接可以将这个时间缩短两倍以上。

  而且田泽设计的水网早已考虑到了打造难度等问题,很大程度的利用了现有的水脉,再加上组织力、工具等等方面相对优渥的条件,开发运河的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

  能够这么短的时间就收回成本,容不得陈宫等人不动心,后面每年都是赚的,这可比放寻常民间高利贷赚的多,而且体量如此巨大。

  对于是否要干,陈宫从来就没有犹豫过,砸锅卖铁也要干,唯一的问题就是家底能不能撑得住。

  算了半天,陈宫实在是算不明白这账。

  基础的支出都不能省,人口生育激励和军事行动方面的支出也不能省,就算利用金融手段,左手倒右手弄出一大笔钱来,关键是就怕粮食产出跟不上。

  四千三百多万的人口,因为激励生育,其中孩童的比例太多,能够干活的青壮不到四成。程昱所说的再抽出两成百姓,其实就等于抽出一大半的青壮。

  “不可能。至多从百姓中抽出一成,而且……”陈宫最终叹了口气,将目光看向田泽。

  对于这项大工程,他的心情比程昱还要迫切,甚至巴不得把所有的青壮都拉去,但那不现实。

  “即使是抽出一成,我们治下百姓能够务农的数量也将不到七百万。”

  “虽然我们治下的土壤肥沃,但哪怕部分采取粗耕的方式,哪怕这些参与建设的百姓多数并非全脱产,也必然会有巨大的粮食缺口。”

首节上一节169/2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