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唐太宗李世民就知晓长孙皇后病情逐渐康复的事情了,但他没有立刻去见皇后,生怕耽误了对方的病情恢复。
也就是这两日,在确定长孙皇后的身体已经接近完全康复了后,唐太宗李世民立刻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立政殿。
可将他憋坏了!
“你不知道,这段时间,太子和那些谏臣,如何的欺负朕!”
“朕是宽容,是大度!但朕给了他们脸,他们也应该要这个脸,而非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帝威!”
“古往今来,又有哪位帝王能够如此虚心纳谏?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王,但凡臣子说些不好听的,立刻拖出去,杀了!现在这些谏臣真的是胆子大了,伙同起来共同谏言,说朕是昏君,朕不过只是想修个宫殿而已,朕自继位到现在,才修建了几座宫殿啊!”
唐太宗李世民喋喋不休,看着端坐在床榻上的长孙皇后,那嘴就没有闲下来过。
长孙皇后抿嘴露出笑容,安慰道:
“这才是忠臣,他们宁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谏言,纠正陛下您的错误,难道这不是好事么?”
“太子能这般做,也很明显成长了。”
说着说着,长孙皇后站起身来,来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身后,很是轻柔的为他捏起肩膀来,唐太宗李世民心头顿时火气大消。
“但,朕还是生气!他们难道就不能话语说的,稍微轻一些么,这分明是在教训朕!”
长孙皇后又道:“若是不重言进谏的话,陛下您怎么会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错误呢?正因为如此,陛下你才知晓,这件事情的后果啊。”
长孙皇后不断安抚,她知道陛下心中的郁闷之处。
无非是,太子和大臣们不给陛下面子而已。
陛下一直以来都想当一个圣君,想当一个能听得去谏言的圣君,但陛下其实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允许大臣谏言,而所谓的谏言,若是说话说的太好听的,又怎么会是谏言呢?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
陛下希望大臣谏言,让他成为一个能‘容纳谏言的圣君’,但陛下又觉得大臣们的谏言,话说的太难听了,不给他这个皇上面子。
因此,陛下时常郁闷、难受、生气。
长孙皇后也清楚自己在这个‘君听臣谏’环节中的作用,安抚陛下,让陛下丢失的面子,从自己这里找回来。
“嗯,你说的确实有理。”
“若不是你开导朕,朕恐怕会处罚这些忠臣啊!”
被长孙皇后安抚了大半,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气彻底消了,开始感叹起来了,随即他立刻正色道:
“对,朕要好好赏赐这些谏臣,太子也要赏!”
“若没有他们纠正我的错误和过失,朕又如何当一个圣明君王呢?”
唐太宗李世民经过长孙皇后良久的苦心开导和安抚,最终心中的火气还是消了,若是处罚大臣和太子,后世的史书又会如何记载他,他和魏征等谏臣维持了这么多年的‘君听臣谏’大戏,岂不是寥寥收场了?
后人是否会嘲笑他这个皇帝,装不下去了?
不行,即使在生气,也要装下去。
他,李世民,就是圣明君王!
“陛下圣明。”长孙皇后很合时宜的道,这让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情更好了许多。
“明日朝会,赏赐太子和众多谏臣的同时,也该让房玄龄等人制定新的律法了,之前的律法,略有些严苛。”
历朝历代,对于后宫干涉政事,都极其忌讳,甚至忌讳到皇帝在皇后、嫔妃的宫内时,都不会谈及政事,但在唐太宗李世民这里,却自由的多,畅所欲言,他直接在这里,和长孙皇后商量起了明天朝会上的政事安排。
“有的皇子们,也该到地方上就任了。”
长孙皇后提醒道,她也知道魏王李泰的事情,皇子们长时间留在宫内,并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还仅仅只有魏王李泰夺嫡罢了,若是其他皇子也产生夺嫡的想法,那事情就更麻烦了。
毕竟,汉朝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二》中一则故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道理所有人都耳熟能详,谁不懂得呢?
或许有的皇子已经认为,最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会双双溃败,最后便宜了其他皇子。
“这件事情,也在明日朝会上宣布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心情很舒服,长孙皇后病情好了之后,总是能提醒他很多事情,还能安抚他的心情,开导他。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
大唐,已经连续数日没有朝会了,也没有人去怪唐太宗李世民,其实大臣们心中还是很佩服他们的陛下的,陛下确实有容人之量,而且各个方面做的也确实远超历代帝王。
基本上,对于连续数日没有上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大臣们不会有什么怨念。
毕竟,谁不知道这两日,陛下刚刚被气到了呢?
第二天,众多大臣接受到朝会正常进行的消息后,纷纷提前到了朝堂上,很多人都知道了长孙皇后病情彻底恢复的事情。
而魏征、王、马周等人心情也很是不错。
根据他们的推测,不出意外。
陛下这次,必然会赏赐他们。
然后还会说一些,‘哎呀,要不是有你们这群忠臣的谏言,朕就犯下了大错呀’这种话,可以说这个流程他们已经很熟悉了,现在就等着领赏赐就好。
太子李承乾这边,其实也知道今日会发生什么,不过他想的是远在后世的陆煊。
若非陆师为他提供治疗哮喘的药物,恐怕母后的病情不会恢复的那么顺利,而父皇也不会很快消去心中怒火。
一切,都是陆师的功劳。
同时,李承乾也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今天可以将陆师交给自己的众多‘贞观十一年律法制定’交给父皇了。
第100章 提交新的律法!唐太宗大喜,重赏!
朝堂上,似乎众多大臣都已经隐隐知道,今天将发生了什么,因此一个个看起来心情都还算不错,互相交流着,魏征等谏臣则面容严肃,等待着陛下到来。
太子李承乾的神色也很是轻松,正在脑海中不断滚动着陆师交给他的贞观十一年新制律法,他虽然已经令人书写了出来,但自己起码也要对于这些律法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露馅了。
唯独魏王李泰的神色有些阴沉,他同样也知道今天将要发生什么,父皇到了之后,必然会重赏前段时间谏言的大臣们,其中就包括太子李承乾。
而那一日,他做了什么?
说的好听点,歌颂赞扬父皇的英明神武,说的难听点,就是在阿谀奉承!
他成什么人了?奸佞小人,群臣如何看待他,又如何看待太子李承乾,这种对比之下,形成的两人印象更为直观。
唉,母后的病情,好的也太不是时候了,就不能晚一段时间,再恢复么?
脚步声缓缓传来,唐太宗李世民面露英武之气,虽然也有不小的年龄了,但仍然处于壮年,那种常年身居高位而形成的不怒自威气势,格外强盛。
他坐在上方,俯视着下方,目光扫过一个个大臣,同时也看了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良久后,缓声道:
“若非有你们这些忠臣谏言,朕,险些为了修建飞山宫,而犯下大错!”
“朕,有赏!”
唐太宗李世民的声音响起,然后唤侍卫宣读赏赐,所获得赏赐的人,自然是魏征、王、李承乾之前在朝会上谏言的大臣了,不过这些赏赐基本上都是丝绸、布匹、金银等等,至于爵位官职,并没有提升。
谏言确实是好事,能够纠正君主的行为,但若仅仅通过一两次的谏言,就能升官的话,势必会养成群谏之风,那到时候朝堂上就没有办事实的臣子了,全部都想的是如何抓住皇帝的小毛病,然后谏言升官。
魏征等大臣,与太子李承乾纷纷获得赏赐,众臣皆早已经猜到今日朝堂上就要发生的事情了,自然也没有感到太多的奇怪,只有魏王李泰,脸色越来越不好看了起来。
赏赐结束,自然就开始政事了。
无论是哪个王朝,但凡是大一统王朝,可以说每天的政事都很多很多,而唐太宗李世民数日没有上朝,这些事情积累了起来,自然要这一日全部解决。
很快就有一名名大臣上书言事。
太子李承乾并未立刻出列,而是一直在等待,等着一些重要的事情处理完之后,他才出列道:
“父皇,儿臣有事上书。”
太子李承乾出列,魏王李泰不由自主的向着这边看了一眼,太子又有什么事情?
最近,太子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动向啊,而他魏王府这边,这段时间也并没有寻找到打压太子府的方法。
现在,自己这个大哥心机可是深的很,并且让他感觉到很恐怖,似乎其只要一出手,就会产生对于魏王府不利的事情、或者对于太子府有利的事情发生。
自己这个对手,越来越可怕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向太子李承乾,只见李承乾言道:
“目前,儿臣与太子府属官商议研讨,发现隋朝时期祖孙与兄弟连坐都要发配服劳役的规定,并不是很完善,所以重新确定了一下,让这条律法更加规整严明,合情合理。”
“并根据隋朝时期的各种律法,确定了律条五百条,制定了二十等刑名;与隋朝的法律相比,太子府建议削减九十二条死刑条目,将七十一条流刑改为徒刑,同时将大量严苛律法删繁就简、变重为轻的条目;对了,太子府还制定了一千五百九十多条令,删除了武德年间以来的敕格,保留了七百条,并确定了刑具枷、、钳、锁、杖、笞的长短、宽窄规格。”
太子李承乾缓缓道,然后从怀中将律册拿出,侍卫见状立刻接过,呈给唐太宗李世民。
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微微震动。
他本来就准备,这一年更改隋朝律法,减轻一些严苛法律和连坐法律,同时规定刑具大小的。
因为,隋朝时期的律法并不算是很完善,隋朝之前整个中原经历了数百年的混乱时代,即使隋明帝杨坚励精图治,依旧无法利用一代的时间,将各项法律制定的既完善又合理。
毕竟,有的律法制定的时候,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应用在百姓身上,有时候就会发生很多问题,法律一直会变的。
本来他准备今日朝会上就宣布这件事情,然后令房玄龄等人去做,甚至之前在立政殿内,他还和皇后商讨了一番。
这件事情,他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并且他昨日才去的皇后那里,即使昨日太子李承乾见了长孙皇后,得知这件事情,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把律法完善制造出来。
太子府,必然在很早之前,就在做这件事情了。
太子,是怎么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的,还是说太子并不知道他准备改革律法,而是太子和太子府的官员,经过仔细的调查、商讨,从而发现了目前唐朝所沿用的隋朝律法的不足,所以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造出这些新的律法?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微微震动,然后接过律册,观阅起来。
“和我所想的一样,削减大辟条目...”
观阅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心中自语。
所谓大辟,就是死刑。
在隋朝法律中,对于某些盗窃特定数额财物且情节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判处死刑。
而在太子李承乾等人制定的新律中,将这种情况的刑罚改为了较轻的徒刑或流刑。
又比如,对于一些在边境地区因疏忽而导致军事失误的行为,隋朝法律可能会处以极刑,但新律对此进行了调整,不再判处死刑。
他心中一直认为,这种事情判处死刑确实过于严格了,没想到太子和他的看法一样,将这条法律修改了。
还有关于减流刑为徒的条目。
在隋朝时,即使有人犯了较轻的贪污罪,依旧会被判处流刑,流放到偏远地区服劳役多年。
而太子等人修改的新律中,对于类似的犯罪行为,将流刑改为了徒刑,在本地或较近地区服一定年限的劳役。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这则修改很不错,新律法能够使得,既达到了惩罚犯罪的目的,又减轻了罪犯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痛苦,同时也有利于罪犯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改造。
总之,他很满意这些新律法,太子制定的律令通过对隋朝法律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法律更加合理、人道,符合他的仁治思想。
“很好,你们也看看吧。”
唐太宗露出满意之色,随即令人将太子李承乾呈上来的新律令,依次传给下方的大臣们。
远处的魏王李泰,此时的心情很难受,因此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关于太子府内制定新律法的消息,并且据他所知,太子府的那些属官和太子的幕僚,也没有所谓的法律大家啊。
那太子是如何制定的律法?
而且还是新的律法,要知道律法的制定,比制定史书还困难的多,其中可不仅仅是删删减减那么简单,有的律法太重了,需要适当减轻惩罚,有的律法太轻了,需要适当加重处罚,有的律法不适合惩治当前罪名,有的律法不适合应用在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