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61节

  如今,皇后病情越发严重,终日躺在床上,根本没有劝谏陛下的能力了,所以自从皇后病重以来,陛下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谏言了,甚至让人感觉略有些昏庸!

  没看到,一向是硬骨头倔脾气的魏征,已经很明显看出来了问题的所在,但也一声不吱么?

  太子李承乾冷冷的看着魏王李泰唤侍卫,将史书呈现给父皇。

  心中冷笑。

  他又何尝看不出来这一切?

  偏袒也太过明显了。

  老东西,他这段时间表现的还不够好,父皇依旧犹犹豫豫没有做出决定,反而还在偏袒魏王。

  父皇真是昏了!

  他造反是对了,这不造反还得了,他已经表现的很不错了,父皇依旧偏袒魏王,若是他没有陆师的帮助,表现一般的话,恐怕未来迟早死在魏王手里!

  不过太子李承乾并未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些。

  而唐太宗李世民阅读着魏王李泰上交的各史书,脸色逐渐变化,最终忍不住道:

  “这数册史书,完全可以置放于兰台,以供后世学子读之、学之!”

第77章 太子魏王对峙!到底谁盗窃谁的史书?

  唐太宗李世民,直接给出最高的评价!

  对于魏王李泰府内诸多学士所制作出的数套史书,毫不吝啬的夸赞。

  因为这数册史书,编撰的确实堪称完美,除了《周书》有所残缺外,其他的史书几乎各种内容都已经涵盖全面了。

  甚至,唐太宗李世民已经决定,将这些史书放置于兰台!

  兰台,其自汉代起便是中央档案与典籍存放的地方,武德年间,唐高宗李渊延续了这一传统,到了贞观年间,兰台依旧是重要史书文献的存放处之一。

  将这些史书放置于兰台,就足以证明,这些史书将会成为大唐官方修订的正史史书!

  甚至会直接舍弃魏征、李延寿、颜师古等人撰写的史书。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让众多大臣脸色微顿,什么情况,陛下要将魏王李泰府中撰写的史书放置于兰台中,魏王李泰府所撰写这些史书的人,大部分都是昔日李泰招揽的学士吧。

  这些人,确实有些能力,懂得文学、史学,但他们的底蕴还不足,说白了点就是太年轻了,远远不如魏征、颜师古等人有学识,并且也没有其他史官的帮助,他们撰写出来的史书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文武百官或多或少有些不相信。

  唐太宗李世民有些不舍的让侍卫,将众多册史书依次传给臣子们,让他们阅读观览,他还没有看够呢,没想到魏王李泰招揽的学士们,如此博学。

  可比太子强多了,这些年也没见李承乾招揽学士,反而还想着提拔自己的力量。

  没法比!

  魏王李泰面色平静的看着大臣们阅读着史书,心中不免的有些得意,看来他赌对了。

  这,果然是天降祥瑞。

  苏勖就是太谨慎小心了,认为这可能是个阴谋,但他也说了,可能性太低了,难道就因为惧怕这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就不去赌一把么?

  既然选择压制太子,那么自然就要碾压,他所献给父皇的史书,比魏征等人编撰的史书还要具体、全面,这不是正能彰显出他的能力么?

  李承乾,看你这次如何应付!

  魏王李泰有意无意的扫向远处的李承乾。

  李承乾和李泰一样,保持着面色平静,李泰是忍着没有露出喜悦之色。

  而他也是忍着没有露出喜悦之色。

  中计了。

  魏王李泰所献给父皇的这些史书,果然是他从后世陆师那里带回来的。

  和陆师所想的一样,魏王李泰无法拒绝这种诱惑,并且胆子也很大,选择将这些史书献给父皇。

  他已经仔细查看过了,此般计谋没有任何失误的地方。

  每册史书上,使用的全部都是‘楷书’。

  也就是大唐时期所用的字体。

  这也是陆师特意给他购买的,根据陆师所说,‘网络’上各种字体的史书都有,别说楷书了,草书,隶书都能买到,既然这些史书要带到唐朝来使用,自然要专门购买‘楷书’字体的史书。

  现在不急着揭穿魏王李泰,先让他得意一些,毕竟现在李泰还没有说出,这些史书的来历。

  在他最得意之时,给予其重创,一举击溃魏王李泰心中的防线,让他知道这太子之位不是那么好夺的!

  魏王李泰、太子李承乾,心中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大臣们自然不知道两人心中在想什么,他们扫视打量着这些史书,仔细阅读着其中的内容,纷纷感到惊讶。

  就连魏征,颜师古,李延寿等人,也皆脸色愣了愣,有些无法置信。

  今年是贞观十年,年初陛下就令他们撰写史书了。

  现在已经接近年终了。

  接近于一年的时间,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学识,再加上诸多史官的配合,以及大唐兰台所有的史料帮助,才将《周史》,《隋书》等史书的初稿撰写出来。

  现在魏王李泰府中,那些还未进入朝堂,名声不显的学士,竟能创造出远远比他们所创造的,更加全面、具体、权威的史书?

  阅读过程中,众人发现有许多内容,连他们撰写的史书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漏,这让他们不由得汗颜。

  文学、史学,往往都是年龄越大,了解的越多。

  毕竟多吃了十几年的饭,多读了十几年的书,下意识的没有人会认为李泰府中的学士能比魏征等人更强,但现在解决已经证明了。

  老的,并不意味着有用。

  “这诸多内容,涵盖各个方面,并且都言词谨威,足以置入兰台!”

  “魏王府,有能人啊。”

  “魏王府中的学士能力如此之强?”

  其实也有人发现了这些史书的印刷技术和纸张,对比大家常用的雕版印刷术和硬黄纸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这个时候没有人说,毕竟魏王府撰写的这些史书,还未让他们的心绪平静下来。

  文武百官都有些惊讶,魏王李泰心中愈发得意。

  经过对比。

  魏王李泰府编撰的史书,完全强于魏征,颜师古等颇有学识的老臣编撰的史书!

  不对比,哪来的差距,魏王李泰心中这般想着,今日之事,他的声名将会传播开来。

  估计接下来,太子李承乾都不好意思将太子府撰写的史书拿出来了吧?

  诸臣仔细阅读后,唐太宗李世民看向魏王李泰,露出欣慰之色,在魏王李泰面前他无疑是一位慈父仁君,他缓声道:

  “魏王,这些史书,可是你府内学士所编撰?”

  李泰闻言摇头道:

  “禀父皇,这些史书是儿臣与房遗爱,苏勖,萧德言、顾胤等人共同编撰,并没有学士们的帮助。”

  他魏王府的学士数量太多了,人多则口杂。

  而且谁也不知道这些学士中有没有太子府的人,到时候再流传出去,这些史书是他魏王‘捡’来的,而不是撰写的。

  岂不是麻烦了。

  而房遗爱,苏勖等人跟随他多年,有足够的忠心,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到了‘夺嫡之争’来,属于是和自己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是绝对不会背叛自己,或者告发自己的。

  “哦?未曾让学士们撰写?”

  “魏王府,人才济济啊。”

  唐太宗李世民有些不信,不过依旧面露笑意,也并非没有可能的事情,毕竟魏王府的这些属官如苏勖般,也是从官多年了,并且苏勖还是昔日他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亦有撰写史书的能力。

  没有想到,他重用的老臣魏征,颜师古等,论能力,有朝一日竟然比不过魏王府了。

  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多想,随即笑着道:

  “哈哈,好!魏王李泰呈史书有功,朕有赏!”

  “魏王,你想要什么赏赐?”

  欣慰,这一刻,唐太宗李世民脸上尽是欣慰之色。

  魏王李泰闻言,立刻恭声道:“儿臣并不想要任何赏赐,儿臣认为父皇好久没有举行家宴了,想让父皇举行一场家宴,好久没有和父皇共同用膳了。”

  魏王李泰聪明的很,之前他和太子李承乾共同提出府兵制度改革方案时,太子李承乾提出的方案符合父皇心中的想法,于是父皇进行赏赐。

  而太子提出的赏赐,是想见母后一面。

  好人缘都让太子给捡尽了!

  还获得了孝名,引得文武百官好感!

  他现在也学会了,要什么赏赐?

  金银财宝有什么用,远远不如皇位重要,天下未来是他的,到时候什么他得不到?

  不如这个时候效仿太子李承乾,获得陛下好感。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深一层的谋划。

  大唐新的舞乐,他已经令众乐师舞者制作完毕了,正好能借助家宴这个机会,献给父皇,到时候自己势必会再压太子一头!

  他小的时候就遥领各地都督,可以说现在各个地方依然有一定属于他的势力,足足有着十六州刺史送来了大量各自的乐师舞者。

  群策群力,各地风俗文化,乐曲歌舞融合起来,他相信自己新创造的大唐舞乐足以让父皇感到满意和骄傲!

  而基于李承乾的‘前车之鉴’,父皇不可能不会对自己进行赏赐,估计用不了几天,父皇就会私自召自己进宫,然后到那个时候,自己再将所谓的赏赐,改为提拔魏王府属官的官职。

  父皇不喜太子李承乾,都能提拔太子宫官员,更何况他了,可以说他如此做的话,一举多得,关键是现在就提出来提拔官员,自己的用心昭然若知,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好。

  “难得魏王有如此心思。”

  “朕想,确实也很久没有举行家宴了。”

  唐太宗李世民欣慰一笑,越看魏王李泰越顺眼了。

  诸多群臣还在小声讨论着这些史书的内容,不时的发出赞叹,而明眼人已经发现不对了。

  特别是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等人。

  他们其实对于陛下现在的作为有些无言。

  太子和魏王同时编撰史书,陛下让魏王先献出史书,也就罢了。

  现在直接将太子撇到一边,不问不顾是何意思?

  魏王殿下这边已经献完史书了,也该轮到太子殿下了吧,可是陛下根本没有提这件事情,也不给太子机会,此时陛下依旧在表扬魏王,或者和官员们讨论着其他事情。

  陛下,确实有些太过于偏袒了。

  这已经不是私底下偏袒,而是公然偏袒了,魏王殿下只要稍微表现的比太子殿下出色一些,陛下就会全然忘记太子的好!

  这哪里是个做父亲的样子?

  已经有朝臣忍不住了,最先出列的是魏征。

  陛下,总不能因为此事,怪罪于他吧?

首节上一节61/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