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中的房玄龄、李世二人忽然微微变色。
房玄龄手忍不住抖了抖,有些后悔,前两日房遗爱请教他‘大唐府兵制度改革’之事。
他细看了看,觉得房遗爱总结出的改革建议不错。
不过谨慎小心的他,特意询问,房遗爱为何要产生‘府兵制度改革’的想法。
房遗爱只说是觉得当今府兵制度不妥,为帝忧心,他想了想也就信了,于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房遗爱提出了一些建议。
现在看来,这哪里是房遗爱为帝忧心啊,分明是陛下准备拿‘府兵制改革’这件事情,考验太子和魏王!
当今太子和魏王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谁看不出来,谁又不清楚?
他甚至想让房遗爱辞去魏王府幕僚一职,但又考虑到陛下宠溺魏王,于是作罢。
现在可好,自己这个逆子,让自己间接性的参与到了太子与魏王的夺嫡之争里面去了?
若是魏王拿出的府兵制度改革方法,是自己所提出建议的,那等到这件事情让众人知晓,自己以后在群臣眼中将是魏王派系的人。
“逆子,终有一天这逆子要犯下大错!”房玄龄即使脾气温和,心中也忍不住暗骂。
至于李世,很快就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李思文前两日请教他改革府兵制度的建议,他没有细想这件事情,随口指点了李思文两句。
没想到,李思文这是在帮魏王请求指点。
他身为人父,岂能不知李思文与魏王府司马苏勖交好?
“孽子,看我回去如何收拾你...”李世神色未变,但心中已经在想朝会结束后回到家,如何让李思文感到伟大父爱的方法了。
“父皇,儿臣已经总结出一套府兵制度改革方法!”
魏王李泰面露正色,将怀中书折拿出。
“念吧,让朕听听魏王有何建议。”
唐太宗李世民看向李泰道。
“儿臣认为,府兵制可有三点改革。”
“其一:府兵选拔上,可放宽标准,不必过于拘泥于财富等级。
“其二,对于府兵的番上制度,可适当减少番上频率。”
“其三,可在府兵的装备上稍作调整,允许部分府兵使用质量稍次一些的武器。”
太极殿内寂静无声,唐太宗李世民静静的听着李泰提出的三点建议,良久后道:“不错。”
说是不错。
实际上,魏王李泰提出的这三点建议,用处不大。
属于是改革了,但也没啥作用。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用,略微有那么一点作用吧,和他心中实际想象的差太多了。
而且,这其中有一条,怎么看起来像是某一次,自己和房玄龄商议的内容呢?
魏王府幕僚房遗爱,出面请教了房玄龄?
但他也清楚,给魏王李泰的时间太短了,并且李泰府中的幕僚虽说是饱读诗书的贵族,但论能力,还差很多。
即使有着房玄龄给出建议,但这些想法亦然用处不是很大。
如此短的时间,能拿出这三条建议来,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
他之所以说不错,一是赞扬李泰的恪尽职守,将他所说的话当做一回事,二是给房玄龄些面子。
群臣中的房玄龄和李世两人面色平静,李世倒是没有说什么,他觉得自己提出的方案不错。
房玄龄却脸色紧绷,这里面的建议,其中有一条是他和陛下商讨过的啊,李泰就这么原原本本的给搬出来了?
“太子,有何想法?”唐太宗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这时,李泰也有意无意的瞥了李承乾一眼。
哼哼!
太子能有什么想法?
从小就是最不喜欢读书的那一个。
而今太子府内幕僚只有寥寥三五个人,论学识能力远远不如他魏王府众人。
他也调查过了,今日李承乾并未出面请任何大臣指点。
李承乾能有什么想法?胡编乱造罢了,岂能和他精心请众多幕僚,以及房玄龄、李世两位大臣的建议总结相比?
“启禀陛下,儿臣在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之前,想先驳斥魏王所提出的三条建议。”
“在儿臣看来,魏王李泰提出的三条建议,完全是荒谬可笑、哗众取宠、不但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反而会对大唐有害!”
李承乾看了身旁的李泰一眼,向高坐上方的唐太宗李世民行礼道。
这段时间他在背诵陆师交给自己的‘贞观十年唐太宗府兵制’改革的过程中,也彻彻底底的了解了这所谓的府兵制,以及改革前后之间的区别、好处。
所以在听完魏王李泰的建议想法后,他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对方提出的建议弊端。
对于李泰,他已经视为敌人!
自古以来夺嫡之争历来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对于敌人不应抱有任何兄弟之情,这个时候他绝对不会放过驳斥魏王李泰的机会。
让群臣清楚的知晓,魏王李泰所提出的三条建议,不但无用,而且有害!
“你...”魏王李泰被李承乾的话气的脸色涨红,立刻忍不住道:
“太子何至于如此无礼!”
群臣中,房玄龄和李世也忍不住看向太子李承乾。
什么意思?
他们提出的建议想法,至于如此荒谬吗,不但对大唐无益,反而有害?
“太子有何看法,直言吧。”
看着魏王李泰被气的身躯发颤,唐太宗李世民有些心疼,立刻制止两人即将的唇枪舌剑,淡淡道。
李承乾看了李泰一眼,声音微冷道:
“魏王建议,在府兵的选拔上,可略微放宽标准,不必过于拘泥于财富等级。然而,此举若是实施,府兵放宽标准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兵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提升,且亦然会能增加管理难度!”
“魏王建议对于府兵的番上制度,适当减少番上的频率,若如此一来,府兵在本地停留时间增长,或许会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好处,但同时也会使得京城的守卫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且长期不参与京城宿卫可能导致府兵纪律松散,军事素养下降!”
“魏王建议在府兵的装备上稍作调整,允许部分府兵使用质量稍次一些的武器,此举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府兵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却会降低军队在战场上的装备优势,影响作战效果,届时我巍巍大唐之兵,如何抵御外族?”
“三条建议,看似有用,实则反而处处对大唐有害,也不知魏王殿下提出这三条建议,是何居心?”
李承乾冷冷的看向李泰,势气逼人。
这股势头,确实压的李泰脸色发红,甚至忍不住身形倒退。
“太子殿下说的有道理啊...”
“确实,若细看的话,这三条建议确实用处不大...”
“无论府兵制度如何改定,也不能影响我大唐军队的战力,不然的话无法使得诸国臣服啊...”
臣子们小声的私语,就连房玄龄和李世二人,也面色微顿,太子殿下这么一说,他们确实感觉到自己提的建议,有些弊端啊。
“李承乾,你!”李泰脸色骤变,忍不住伸出手指着李承乾,他想说什么,但却忽然发现自己无从开口。
不知道该如何辩驳李承乾的话。
“好了,太子,你既然驳斥魏王的建议,那么就将你的建议想法说一说吧。”
唐太宗见李承乾作势欲想开口,继续打击李泰,声音立刻响起道。
第54章 府兵制度改革方案
唐太宗李世民的声音响起。
文武百官皆看向了李承乾。
众人皆充斥着好奇,李承乾能侃侃而言指点出李泰所提建议的不足和弊端,那么他对于府兵制度的改革,想必定然有一定的高见。
可惜,太子不学无术这件事情或多或少他们也有所耳闻,府兵制度改动这等大事,陛下已经和群臣商议很久了,至今未能拿出妥善的方案。
太子,真的能行么?
唐太宗李世民静静的看着李承乾,他面无表情,但心中却下意识的认为自己这个太子,不行。
魏王李泰依旧被气的胸膛起伏,身躯发颤,冷冷的看着李承乾,他倒要看看,太子能拿出来什么建议!
李世和房玄龄两位大臣也有些期待,毕竟李泰提出的府兵制度改革,有着他们的建议和指点,太子殿下否定驳斥李泰观点的同时,也相当于认为他们提出的建议无用。
那么,太子殿下能拿出让文武百官都赞同、并且有用的建议么?
这一刻,李承乾感觉很多目光汇聚于自己的身上。
犹如那一次的诸国使臣觐见的宴会上。
他略微调整呼吸,声音有力道:
“儿臣认为,我大唐府兵制度改革,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军事机构与编制调整,儿臣认为大唐府兵制度管辖机构,应调整为:规定左右卫等十二府和东宫六率府为管辖府兵的最高军事机构,直接隶属陛下,如此可以加强陛下对府兵的直接掌控。”
“改革军府名称与长官设置,军府改称折冲府,设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为正副长官;应该明确军队编制等级与人数:军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下面又分团、队、火三级,人数分别为二百、五十、十人;全国设立六百三十四个个军府,按内重外轻原则分布,京师所在的关中占二百六十一府,如此才可加强朝廷军事力量,形成“居重驭轻”的军事布局,有利于巩固朝廷统治地方。”
李承乾话未说完,众多大臣脸色皆微微变化,从原本的或不屑、或疑惑、或好奇、或淡视,转而一个个聚精会神,聆听着李承乾所提出的府兵制度改革方法。
感觉,有点东西啊!
之前的府兵制度在府兵的管理和指挥上,存在一定分散性。
简单的说,就是部分权力掌握在地方军事长官手中,而不是在朝廷手中,不是在陛下手中。
若是采用太子的方法,通过改革,明确左右卫等十二府和东宫六率府为管辖府兵的最高军事机构,直接隶属皇帝,这便使得军权更加集中于朝廷、集中于陛下。
如此可减少地方势力拥兵自重的风险,强化了朝廷、陛下对军事力量的掌控,巩固了皇权统治和大唐的统一稳定。
这建议看起来确实不错!
完全不像李泰那般,看似提出了建议想法,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如同鸡肋般。
不,还不如鸡肋呢,食之无味,弃之亦不可惜。
李泰脸色也变了变,怎么感觉李承乾所说的建议,很有道理的样子?
并且似乎很有用?
“继续说。”唐太宗李世民沉声道,语气似有变化。
“儿臣所提出的第二点改动,为兵源与服役规定方面,我大唐应确定征兵对象与方式,从富裕农民中征兵,改变了以往府兵来源的构成;贞观十年之前,大唐府兵主要有两种,一是三卫,从五品以上高官的子孙中征取;一是卫士,从普通百姓中拣点;儿臣认应该以均田制为基础,将农民按贫富分为九等,六等以上的农民,每三丁选一丁为府兵。”
“同时完善拣点办法,实行征兵制,与招募的职业兵不同,府兵多少有保卫家乡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忠诚度。”
“明确服役年限与任务,府兵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离队,府兵平时主要轮流到京城宿卫,称番上,其制度儿臣建议改为:五百里内为五番,五百里外为七番,一千里外为八番,各一月上,两千里外为十番,倍其月上,战时则出征作战,战事结束便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避免了将领在外长期拥兵自重。”
李承乾缓缓道。
这些,他早已经背的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