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127节

  他能从史书中看出来,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有其自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他可能认为这是彰显秦朝国威、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

  而扶苏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到的是修建阿房宫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使得秦始皇可能难以理解扶苏的反对,甚至会认为扶苏过于妇人之仁,缺乏对国家大局的正确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为了让扶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对他进行一定的处罚。

  “当然了,我认为以始皇帝对于你的器重和爱护,或许也不会处罚。”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始皇对扶苏其实是寄予厚望的,扶苏刚毅武勇、信人奋士,且有仁爱之名,具备成为一位优秀君主的品质。

  秦始皇内心可能希望扶苏能够继承自己的大业,将秦朝继续发扬光大。

  因此,即使扶苏在修建阿房宫这件事上反对到底,秦始皇可能也会念及父子之情以及对扶苏的期望,不会对他进行过于严厉的处罚,或者在处罚之后也会找机会重新启用和培养他。

  无论是《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始皇都是有着开明一面。

  历史上的秦始皇并非完全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暴君。

  例如,尉缭曾说秦始皇的坏话,但秦始皇不但没杀他,还留下来重用为“国尉”;博士鲍白令之直言批评秦始皇,秦始皇虽然面有惭色,但也没有杀他。

  所以,当扶苏对修建阿房宫反对到底时,秦始皇有可能会因为扶苏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他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而对他网开一面。

  “始皇帝这边,我估计不会出现太大的情况。但朝廷上的臣子们,你还是要注意一下。”

  这种事情是肯定有的,当扶苏反对修建阿房宫到底时,群臣的看法可能会各不相同,甚至产生很大的分歧。

  比如支持扶苏派的有远见的忠臣,这些有远见卓识且心怀百姓的大臣可能会暗中支持扶苏。

  他们明白秦朝刚刚统一,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大规模修建阿房宫会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他们会钦佩扶苏的勇气和仁德,认为他的反对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负责;甚至会清楚,太子殿下心系百姓,深知民力不可过度征用的重要性。

  阿房宫之修建,虽显国威,然实损民利,扶苏殿下之谏,乃为国家长久计也。

  到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扶苏很明显未来要站在法家,甚至已经和李斯交好了关系。

  可这件事情,偏偏最后必然是儒家站在扶苏这边。

  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主张以仁政治国,重道德感化和民生福祉。

  他们会认同扶苏的观点,认为修建阿房宫是劳民伤财之举,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相悖。

  儒家以儒为本,当以仁爱为念。

  阿房宫之役,使百姓困苦,非仁政所为。

  扶苏之谏,正合儒家之道。

  反对扶苏派的,自然是迎合秦始皇的佞臣了,那些善于阿谀奉承、一心迎合秦始皇的大臣,会坚决反对扶苏的行为。

  他们担心扶苏的反对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也害怕触怒秦始皇。

  他们会指责扶苏不懂大局,不理解秦始皇的宏伟蓝图。

  比如指责:“公子此举,实乃不识大体。陛下修建阿房宫,乃为彰显大秦之威,岂是为一己之私?殿下之谏,过于鲁莽。”

  除了这些奸臣外,法家的人绝对会反对扶苏。

  儒家和法家是死对头,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儒家站在扶苏那边,他们自然要反对扶苏。

  法家大臣,这些推崇法家思想的大臣,必然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法令的严格执行。

  他们可能认为扶苏的反对是对秦始皇决策的违抗,是对法家治国理念的挑战。

  他们会主张对扶苏进行处罚,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君主的权威。

  “殿下公然反对陛下之决策,有违国法。当以法论处,以正视听。”

  陆煊给扶苏分析着这些。

  扶苏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可以说,以目前儒家和法家的对立态度,最终他是绝对无法拉拢到法家这边的。

  “我是否能够拉拢那些中立派大臣?”

  扶苏知道任何朝代,都绝对会有一批中立派的大臣。

  一些大臣为了明哲保身,避免卷入政治纷争,可能会选择保持中立,不发表明确的意见。

  他们会观察秦始皇的态度和局势的发展,再决定自己的立场。

  甚至他们心中的想法皆是:“此事关乎重大,吾等当谨慎行事,不可轻易表态,以免引火烧身。”当然这些中立派的大臣中,也不排除投机取巧的大臣,一些大臣可能会试图从中寻找机会,谋取个人利益。

  他们可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立场,以获取最大的好处。

  且看陛下之意,再做定夺。

  若有利可图,便顺势而为;

  若有风险,便退避三舍。

  “中立派的大臣,并不好拉拢。”

  陆煊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

  “这样,你先进行劝阻反对,然后看看这些大臣的态度,然后来找我,我思索具体方法。”

  扶苏点了点头,心中明白此事的艰难。

  但他也深知,为了国家和百姓,他必须勇敢地站出来。

  他告别陆煊,然后回到秦朝,很快扶苏就决定正式向秦始皇劝谏。

  他整理好自己的思绪,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宫殿;此时秦始皇坐于案侧俯首阅读奏疏,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

  扶苏恭敬地行礼后,缓缓开口道:

  “父皇,儿臣有一事相谏。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久历战火,十室九空;此时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百姓必将被征调服役,农耕荒废,家庭离散。百姓若不得安宁,国家又如何能长治久安呢?古之商纣,广建宫阙,穷奢极欲,致使民怨沸腾,最终国破家亡;今父皇若执意修建阿房宫,恐步其后尘,还望三思。”

  秦始皇听着扶苏的劝谏,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心中涌起一股恼怒,觉得扶苏不理解他的宏伟蓝图。

  但他也想起扶苏一直以来的仁德和聪慧,心中又有一丝犹豫。

  “朕乃天子,天下皆在朕之掌控;阿房宫乃朕为彰显大秦之威而建,此子竟不明白朕的苦心,实乃令朕失望。”

  秦始皇心中想着,但他没有立刻发作。

  扶苏见父皇没有回应,继续说道:

  “如今边境未宁,匈奴时常侵扰。当务之急应是加强军事防御,打造坚固的长城,训练精锐之师。若此时耗费巨资修建阿房宫,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将无力抵抗。国家之强盛在于经济繁荣。若将人力物力用于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贸易,百姓富足,国家财库充盈,而修建阿房宫只会徒增负担,阻碍经济发展。”

  秦始皇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

  他不得不承认扶苏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又不甘心放弃修建阿房宫的计划。

  扶苏接着说道:

  “父皇,古之圣王,皆以节俭为德。陛下乃天下之主,当为万民表率。舍弃阿房宫之奢华,弘扬节俭,必能赢得百姓爱戴,天下归心。仁德如春风,可暖万民之心。与其修建阿房宫彰显威严,不如施仁德于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

  秦始皇听着扶苏的话,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些。

  他看着扶苏,眼中露出复杂的神色。

  他知道扶苏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但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此事容朕再思。”

  秦始皇最终没有做出决定,只是让扶苏退下。

  扶苏离开宫殿后,心中充满了担忧。

  他不知道秦始皇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也不知道自己的劝谏是否会有效果。

  他决定去找陆煊,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再次回到后世,陆煊听了扶苏的讲述,微微点头道:

  “你的劝谏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想让始皇帝改变主意,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那我该怎么办?”

  扶苏急切地问道。

  陆煊思索片刻后说道:

  “你可以继续收集百姓的疾苦和反对修建阿房宫的声音,让始皇帝更加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同时,你也可以尝试与一些有影响力的大臣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扶苏听了陆煊的建议,颔首点头,由于这次的事情并不多,他决定立刻付诸行动。

  回到秦朝后,他开始走访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

  他看到了百姓们在战争后的疲惫和困苦,也听到了他们对修建阿房宫的不满和抱怨。

  扶苏将这些情况整理成奏折,呈递给秦始皇。

  他希望秦始皇能够看到百姓的疾苦,改变修建阿房宫的决定。

  同时,扶苏也开始与一些有影响力的大臣沟通。

  他以自己的仁德和智慧,赢得了一些大臣的尊重和支持。

  这些大臣虽然不敢公开反对秦始皇的决定,但他们也在暗中为扶苏出谋划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上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支持扶苏的大臣和反对扶苏的大臣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而秦始皇则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边境传来消息,匈奴再次入侵,秦军在边境遭遇了重大挫折。

  这个消息让秦始皇震惊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

  秦始皇意识到,修建阿房宫确实可能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了国家的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是否应该听取扶苏的劝谏。

  在这个时候,扶苏再次站了出来。

  他向秦始皇进言道:

  “父皇,如今边境危急,国家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将资源投入到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上,而不是浪费在修建阿房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卫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秦始皇听了扶苏的话,心中依旧犹豫。

  “这件事器,让朕再想想。”

  他依旧不肯放弃阿房宫的修建。

  第二次失败了。

  扶苏倒是并没有过多的泄气,他知道这件事情急不得。

  嗯。

  不如在前往后世一趟,询问陆师,到底该如何是好吧。

首节上一节127/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