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400节

  曹操扶起刘备,笑道:“天下能为张虞心腹之患者,无非你我二人。如能成姻亲之交,两家则汉室必能兴。”

  “谢丞相厚爱!”

  面对突如其来的婚事,刘备瞬间忘记了借兵一事,连连点头应和,打算先回营帐,与左右商量一番。

  刘备晕乎乎离开,曹操捋须冷笑。张虞假借迎亲之事,趁机夺取了白水关。而他为何不能借姻亲之事,将刘备诓骗至江东囚禁。时有天子在手,何愁荆楚兵将不能听令。

  周瑜说道:“丞相,姻亲之事商谈非同小可,瑜以为当遣亲信友善之人与刘备磋商,并劝刘备至江东迎娶。”

  曹操沉吟少许,说道:“鲁子敬温厚体仁,忠于公事,今让他为使,何如?”

  周瑜说道:“瑜闻夏侯将军侄女为张翼德之妻,今不如让夏侯渊将军为媒!”

  “恐妙才粗鄙!”

  周瑜笑道:“粗鄙之人自有粗鄙之法,若是智谋之士出面,反而弄巧成拙!”

  “有理!”

第561章 美人计(23)

  “兄长怎么样?”

  见刘备回来,关羽、张飞领着文武上前,问道:“曹操可愿借兵?”

  刘备迟疑了下,说道:“我言借兵一事,曹操并未答应,而是欲嫁长女于我,以便成姻亲之好。”

  “主公答应否?”李严关切问道。

  刘备摇了摇头,说道:“我暂言语婉拒,言容我思量一日。”

  张飞诧异说道:“此乃好事,兄长何故推辞?”

  刘备说道:“曹操城府深沉,今忽然嫁女于我,备恐其中另有玄机!”

  “今唐人已下巴蜀,大敌当前,唇亡齿寒,曹操又安敢设计害我?”张飞说道。

  “曹操把持朝政,操天子如傀儡。若非兄长匡扶汉室,岂能与他互为同盟。今兄长为此疑虑,倒是符合情理。”关羽说道。

  “那不知兄长何意?”张飞摸着脑袋,问道。

  刘备蹙眉微思,看向李严问道:“军师有何想法?”

  “以严之见,主公或能应诺亲事!”李严说道:“大敌为张虞,主公依靠与曹操互盟,方才得以侥幸立业。今主公欲成大业,非借曹操之力不可。”

  顿了顿,李严说道:“但如主公所言,曹操生性多疑,今忽然欲招主公为婿,难免令人生疑。故以严之见,主公不如先应诺婚事。如曹操有不轨之心,不妨再寻他事婉拒,或是拖延婚事。”

  “嗯!”

  “正方之言深合我意!”

  刘备说道:“曹操亲自招婚,我若拒之,则恐令曹操大失颜面。故不如先应诺婚事,再随机应变。如婚事能成,两家结为姻亲,则能齐心御敌!”

  说着,刘备吩咐道:“稍后差人通报曹操,言我答应婚事!”

  “诺!”

  且不说刘备答应曹操提出迎娶其女的婚事,而曹操为了实现‘美人计’专遣夏侯渊为媒人,前往刘备大营,商谈公、私之事。

  大帐内,夏侯渊坐于侧席上,向刘备拱手道:“知皇叔答应亲事,丞相欢喜不已。今遂以渊为媒人,至营帐拜见皇叔。”

  刘备正襟危坐,问道:“不知将军有何赐教?”

  “不敢!”

  夏侯渊说道:“迎娶之事,丞相别无要求,仅言欲在撤军之后,两家尽快成亲,以免耽搁大事。至于借兵西征之事,丞相也一一应诺。”

  “那多谢丞相了!”

  不等刘备高兴,夏侯渊马上说道:“丞相别无吩咐,仅是丞相夫人恐会不同意,或需玄德公前往江东一趟,让丞相夫人满意。”

  “丞相夫人?”

  刘备凝眉问道:“恕备冒昧一问,丁夫人膝下无子,何故言夫人不愿?”

  夏侯渊说道:“丁夫人乃某外妹,其嫁于丞相以来,虽终无所出,但刘氏却生二子一女。因刘氏早故,外妹遂收刘氏子女为己出。故丞相爱女似为庶出,但待比嫡女。”

  “丁夫人欲选适宜子弟为婿,故玄德公若欲迎娶丞相爱女,非亲至金陵,以悦夫人之心!”

  “丞相之言无用?”李严问道。

  “额~”

  夏侯渊苦笑了声,说道:“玄德恐不知渊外妹脾性,外妹性情刚烈,因膝下无子之故,视继子女如己出,更深爱之。莫看丞相为辅国上卿,但却不敢逆外妹逆鳞。”

  “如外妹知爱女嫁于玄德,必因诸事而芥蒂。若外妹不愿嫁女,而丞相欲嫁之,或会与丞相断绝往来。”

  刘备不敢相信问道:“丁夫人果真性烈至此?”

  夏侯渊说道:“实不相瞒,渊之妻与丁夫人同出一族。而玄德公不信,不妨询问翼德。他为夏侯婿,岂会不知某外妹之名?”

  东汉社会下,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其嫁娶联姻对象首选是门第相近、乡里优先。在此之外,常有与邻县邻郡联姻,仍不脱‘同乡’这一概念。

  如张虞娶王霁时,王宏之所以答应,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邻郡子弟,纵不及同郡温氏来得近,但至少有同乡这层泛化关系。

  至于为何优先与乡里嫁娶,大部分看重各族资源互补,强强联合确保家族昌盛。

  因此,沛郡中曹氏与夏侯氏关系紧密不说,另与曹氏同县的丁氏因常年优先与曹、夏侯两家联姻。

  如曹操、曹嵩父子两代人都与丁氏联姻,即便丁夫人无己出,依为正妻;丁夫人既是夏侯渊所娶妻子的族姐,又是夏侯渊的表妹。故三家关系之复杂,超乎常人所想象。

  历史上,丁冲与曹操交好,年少一同住行。在曹操割据兖州时,丁冲在内部亲自主导汉献帝招曹操勤王事件。事成之后,丁冲被封为侯,升任司隶校尉。

  丁冲之子丁仪、丁,深受曹操喜爱,在为长女招婿之时,将丁仪与夏侯纳入联姻对象。而二人之所以被杀,无非是因参与夺嫡中,得罪了曹丕其人。

  丁氏另一脉丁斐、丁谧父子,因丁谧效忠曹爽,在政斗中站错队,被司马懿灭了三族。

  陈寿在《三国志》中忽略丁氏,并非丁氏不予千石粮给陈寿,而是丁氏在魏晋两次政治大动乱中,无一例外站错队,故作为曹氏集团中最重要的丁氏子弟事迹被抹去许多,无法详细记载。

  见刘备看向自己,张飞如实说道:“夏侯将军所言属实,丁夫人性烈,诸亲内外尽知。兄长迎娶其女,若不得夫人钟意,恐兄长迎娶不易!”

  “玄德公勿疑!”

  夏侯渊说道:“丞相言,大敌当前,同舟共济。两家结亲,盟上加亲,互无疑虑,唐人不敢小觑东南。公如至金陵,或能顺道拜谒陛下。”

  刘备考虑一番,问道:“不知借兵一事如何?”

  夏侯渊笑道:“公若不弃,渊愿领兵万人以助使君西征。”

  “有劳妙才奔波了!”刘备喜声道。

  “奉命行事!”

  夏侯渊说道:“况玄德公与曹、夏侯二族有姻亲之故,既为亲友,何须这般客气!”

  互相寒暄一番,夏侯渊在刘备送别下回到曹营,向曹操汇报交谈情况

  及夏侯渊离开,刘备召集亲信,问道:“曹操求亲联约之意不假,况我今下又有求于曹操。故是役西征之后,我当东使江东,与之结姻亲之好,共力抗敌!”

  “主公如若东行,不知以何人督守荆南?”简雍问道。

  “我若离之,由云长督守荆南,正方督荆州诸郡钱粮。此番一去,无非拜谒妇人,前后所费时间不超两月。”刘备说道。

  “诺!”

  约好婚事后,刘备、曹操二人因蜀中陷落之故,遂放弃攻打江陵。而曹操以夏侯告急之故,撤兵回国,独留夏侯渊率兵万人资助刘备西征。

  曹操从江陵撤兵属于是无奈之事,除了巴蜀陷落,江陵久攻不下之故,则是淮南出了问题。

  曹操让夏侯守寿春,张辽奉命率兵征讨淮南,以分荆州大敌之力。时袁尚、袁熙北上袭扰徐州,张辽率兵东进,于海西大破二袁,先斩袁熙。又追击百里,在淮浦斩杀袁尚。二袁首级遂被张辽送至长安。

  剿灭二袁,张辽率兵南下渡河,趁着夏侯避战不出之际,遣骑深入劫掠淮南,迁民安置于淮北。夏侯见张辽兵马四散出击,于是欲率兵突袭张辽。

  营寨受袭,张辽临危不惧,指挥兵马击退夏侯,又暗发骑卒追击,夏侯兵败而走。至此,其退守寿春,任凭城外唐军如何诱敌,皆不敢出城。

  寿春危急,二袁被斩,自然遣送军情于曹操!

  曹操担忧淮南,无意停留太久,需率兵尽快赶回。而刘备急于西征,担忧独自留于北岸,与曹军一并撤离。

  见曹、刘各有率兵撤离之意,郦嵩收到张虞的书信,采纳贾诩之计,挑选精锐,招募先登。令吕布、黄忠为将,令二将率骑挑之,屡示必攻之势。

  两军夜遁而走,唐骑追至沙口,受汉军阻击。及郦嵩率大军至,奋战之下终破汉军,斩获三千人,收曹、刘二军辎重而归。

第562章 推己及人(33)

  九月,长安。

  “郭淮千里浮江之策,反助郦嵩破敌,实乃神来之笔!”

  张虞笑谓左右,说道:“而郦嵩知兵略,挑选先登,率骑挑之,反复冲击,并破敌军。大军取胜,乃因得乎良计!”

  国中四大名将出征,或多或少皆有斩获,令张虞颇是满意。毕竟他的身份变了,不再是以前打天下的诸侯,今作为皇帝不可能事事躬亲出征,眼下四将建立功勋,至少证明他选将用人没错!

  如张辽在淮南摧枯拉朽的表现,不仅连斩袁尚、袁熙二人,肃清了袁氏余孽,且还击破夏侯,大掠淮南。

  满宠、徐晃二人不用多说,在蜀中战场上优异表现,完成半年灭蜀的目标。而郦嵩南下解围,虽说战绩不显赫,但至少完成目标,且还有所斩获。

  “恭贺陛下,清除余孽,荡平巴蜀,击退南寇!”

  钟繇作揖庆贺,笑道:“待平东南,辽东、交岭传檄而下,天下不日一统!”

  张虞放下巾帛,说道:“元年时,朕暗自许言,五年内还定天下。大江上下盟约,若蜀中不能下,则南征难成。而今二年灭巴蜀,据有上游之地,广建舟舸,精练兵马,三年之内必能灭东南。”

  刚称王时,张虞便暗暗立誓,五年内一统天下。而今过去两年时间,巴蜀、中原先后征平,连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都重新安置官吏。

  今下除了东南大敌外,剩下便仅辽东公孙氏、交岭士燮二大割据势力。以士燮性情,见南方承平,大概率献表归降。而辽东公孙氏不好说,或要遣兵远征,方能纳入中原。

  “大江本为天堑,今同享大江之利,则天堑消亡,所难者无非水师能否胜敌!”荀攸说道。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刘备屯兵夷陵,有西伐巴中之念,令郭淮精练兵马,固守险关,莫要让刘备杀至江州。”

  说着,张虞看向荀攸,说道:“巴蜀、荆汉、淮南三役封赏尽快筹备,务必在年前封赏下去。留守巴蜀兵卒额外赐拨钱粮以为奖赏,以为驻兵异地贴补。”

  “诺!”

  钟繇趁机说道:“陛下,蜀中贤士众多,今欲安巴蜀,恐需征辟乡人至京畿。”

  “丞相是为何意?”张虞问道。

  “益州刺史由满督兼任,其需顾及军政之事,恐分身乏术。臣以为或需选上卿南下,代陛下征召蜀中贤士,并举荐至尚书台。”钟繇说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卿之言有理,今拜雍州刺史孙资为益州招抚使,招抚蜀、巴、南中三地兵民,察风俗,识人情,知地理,以便朝廷治蜀。”

  “那雍州刺史呢?”钟繇问道。

  “由太原太守卫觊出任!”

  卫觊字伯觎,乃卫仲道之兄,河东安邑人。张虞下河东时,卫觊在朝中任侍郎,及破李时,卫觊与刘协共受张虞都护。时张虞手下缺少贤士,蔡邕遂举荐卫觊,张虞拜为茂陵令。

  卫觊治茂陵以来,便依照彼时关中情况,越级向张虞提出诸多建议。其中有一封奏疏非常关键,帮助关中迅速安稳下来,并成为张虞每破一地的主要施政方针。

  其言关中为膏腴之地,董氏西迁之民二十万家,人丁无食,兵戈频发,田亩荒乱,人民多有流亡。故为安关中,宜当速安诸县,以招百姓归乡,授予田亩。

  国库空虚,无法安民,而盐乃国之大宝,宜置盐铁丰府库,易市买犁牛以供流民民,劝民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时天下知关中太平,远近之民必日夜竞还,以弱临近诸侯国力,而济强关中兵力。

  凭此封高屋建瓴的上疏,卫觊便被张虞记在心中!

  在茂陵治理两年,茂陵人民安康,人皆有田,赋税缴纳足额,遂迁升临渭郡守。在郡多年,广开水利,民众丰收,授夷耕作,夷人大悦,汉夷顺服。

  时司马朗升迁刺史,卫觊转迁太原郡守,沿袭先人之政,打击郡中豪强子弟不法所为。今在尚书台中广受好评,且在岁初还向张虞上疏,关于律法教化之事。

首节上一节400/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