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门阀税方为门阀,而为门阀者便是上户。赀算费事关考科任官,大族不敢不缴,而一旦缴纳便为上户。”
门阀税、赀算费算是古今未有之事,张虞凭兵马征讨天下,在他治下东汉时期的鼎盛大族绝大部分都落莫了。如袁氏因争霸之故,已沦为普通士族;杨氏因汉室衰弱之故,失去了旧时的富贵。
因此士族大洗牌,关西及颍川中小士族的崛起,旧大族的衰败让天下已无所谓的‘门阀’。为了门阀这一称谓,及能够在门前竖起阀、阅,许多士族跃跃欲试,尤其新兴的士族。
上党商人观感发生变化,感叹说道:“大族若能缴重税,我区区商贾又岂会不愿缴纳赋税!”
对上党商人而言,他之前最不满意的便是大族缴纳的户税与他相差不大,其中区别就是大族服徭役的人多。然今朝廷一系列针对大族的举措,刷新了他对朝廷的感观。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想法,他的念头很简单,大族愿缴重税,他便愿如实纳税。
三人聊了半响,各自付了酒钱便离去。然三人谈论之语,却被另外两人收入耳中。
“公理,以为朝廷新法何如?”
仲长统小酌了下酒,笑道:“孔明心中已有所得,又何须问我?”
仲长统,姓仲长,字公理,为山阳郡高平人,少年好学,博涉书记,长于文辞。自中国稍安以来,他便游学于关东诸州,于去年入京畿访学,遂与诸葛亮结识。
二人皆才华出众之辈,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仲长统佩服诸葛亮之谋略,诸葛亮敬佩仲长统思想之深厚。故二人经常相聚论事,从古论至今下,从今论至朝廷之政,及天下形势。
诸葛亮轻抚羽扇,笑道:“公理常有发人深省之言,故不敢不问!”
仲长统沉吟少许,说道:“如实而言,朝廷设中、下二等户,既有利于征收赋税,又有利于贫民减负。但上等户仅有一级,以朝廷公卿之智应另有谋划。故三等七级户制如能施行得当,天下富者多税,天下贫者少税,实乃利国之举。”
“除三等户制外,朝廷收取门阀税,是为百年首次。历代以来,门阀者由民间自评,而今由朝廷收费评价,乃亘古未有之事。”
仲长统大为赞叹:“昔前汉末世时,大族豪人强占民田,无主之民为官私之婢。故师丹辅政时,与丞相孔光上疏,行限田之政,欲让无田之民得有余田耕作。然哀帝置之不理,令前汉被王莽所代,绿林赤眉遂乱天下。”
“今陛下推行新税制,分户级而差收赋税,盖有劫富济贫之意。此政如能久行,岂不比师丹之策更好?”
师丹为琅琊人,在元帝时出仕,因才学出众,并得到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师丹升迁至侍中,并成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哀帝。
哀帝登基后,西汉流民问题严重,大量人口为奴。因此师丹欲推行限田限奴的救急之策,希望缓解当时社会矛盾。然因得罪权贵阶级,其救急之策无疾而终。
限田限奴之策虽没在西汉推广开,但却在西晋得到施行。彼时西晋依照官爵限制田亩及奴隶,但因西晋政治昏庸,最终无法推广开。
西晋灭亡后,其政策思想被北朝所沿袭,甚至演变出均田制。唐建立以来,李世民吸取历代王朝的灭亡经验,在唐朝推行限田限奴之策,但因社会实际情况,最终渐渐被后继者抛弃。
故严格来说,有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历代王朝都希望通过政策缓解贫富矛盾。而今张虞分户收税,本质就是希望缓解贫富矛盾。
诸葛亮抚扇颔首,说道:“贫富之差不可逆,自汉兴以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故因民情而治下,如能令富人多出赋税,贫民不出乃至少出,不亦可乎?”
“师丹限田之政为良政,但因吏治污秽,上无革新之意,遂无疾而终。而今朝廷之政亦为良政,但欲推广至天下,非郡县官吏效力报国不能成!”
仲长统欣赏说道:“天下之国因明主良臣而兴,因愚主昏臣而衰。两汉之所以兴,皆因明君良臣效力。之所以亡,非失天命,乃因君臣宣淫,上下同恶。故孔明见识长远,吏治清则国兴,吏治浊则国亡。”
诸葛亮与仲长统之所以能有共同话题,根本在于二人有一致的政治理念,认为天下兴亡与天命没有任何关系,根本是在于人。明君良臣执政,吏治清明,将能延续国祚;愚主昏臣主朝,吏治败坏,则有亡国之忧。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公理才学出众,今下如能出仕,可任尚书令尔!”
“那孔明呢?”仲长统眨了眨眼睛,问道。
“当为丞相!”诸葛亮自信而道。
“哈哈!”
仲长统大笑几声,说道:“若是他人所说,统以为不过是张狂之辈。但若是孔明所言,统深以为然!”
因为婚事之故,诸葛亮从荆州来到长安。而至长安以来,诸葛亮见识到中国俊杰之多,诸葛亮大为惊叹。但惊叹为惊叹,诸葛亮却依旧自信认为,他能够官至丞相,辅佐张虞开创盛世。
饮酒正兴时,仲长统微醺说道:“孔明为超世之才,但统以为有一人或能与君较高下!”
“何人?”
“河东温县司马懿,其人聪明大略,刚断英杰。统与之相熟,孔明不知愿见否?”
“劳公理引荐!”
诸葛亮兴致大涨道。
第535章 伐蜀粗略
“诏令布露于民,不知百姓有何反馈?”
廊道上,张虞负手缓行,郭图、贾诩二人随行左右。
“禀陛下,百姓既知三等七级制之令,无不欢喜庆贺,言陛下体贴民心,是为仁君尔!”郭图恭维道。
贾诩瞄了眼郭图,说道:“百姓虽说欢喜,但亦有暗忧。忧虑被评为上户,需多出赋税。”
“人心如此!”
张虞感慨了声,说道:“艰难之时,人能为五斗米折腰,何况数石米哉?”
说着,张虞谓二人,说道:“为求少纳赋税,必有人欲评下户。故七级户制能否施行,关键在于州郡官吏核查。”
三等分户制不是没有弊端,张虞想为基层百姓减轻负担。但百姓可不甘心,为了能少输赋税,必然想尽办法缴纳赋税,如以中户财产去缴下户的赋税。
“是为吏治之事!”
郭图说道:“图以为当广遣官吏巡查州郡,及广诏天下士民,准许检举上报不实家资之户。如有中户虚报为下户,上户虚报为中户,则依律法惩治,并治罪相应郡县官吏。”
张虞微微蹙眉,说道:“估算家资之事非一时所能成,何况中国去岁初安,不宜用猛药治之。”
停顿了下,张虞说道:“今岁估算家资,各郡每月需将进展上报,以便朕与尚书台评估情况。遣御史巡查州郡可,但百姓检举之事不急。”
“诺!”
趁郭图安排属下传令,贾诩进谏说道:“陛下,民间百姓生变频繁,一朝患病返贫者众,故陛下当开恩典,准许地方随机应变。”
“卿之意,朕岂会不知。但恐有大豪勾结官吏,向上虚报户级!”张虞担忧道。
贾诩笑道:“今岁准许随机应变,但明岁准许民众督察检举,岂不可乎?”
“况乡亭之中有乡贤,并告诫乡贤如核查资产不实,一并问罪治下。然若检举有误者,当受诬告罪。”
张虞脸上露出烦恼之色,依照家资交税太难了。毕竟农业社会返贫之事不少,如家中发生变故,或家中遭遇灾害,都有可能让小康之家返贫。但若不依资产交税,怎能做到公平呢?
沉吟良久,张虞说道:“百姓如若生变返贫,由里长与邻长手书,上呈至乡、亭,再由郡、县二级统计。下等之家由县自理,中等之家降至下等之户需由郡、县督办。依二卿所言,明岁起准百姓检举家资,如有差级而隐瞒者,依律治罪。”
“以上之事交由丞相、尚书台商榷!”
“诺!”
邻长为里长下辖人员,五户为一邻长,邻长之上为里长。邻长为最小行政官,主要职责包括纠察邻里过失、登记户籍迁移、协助政令执行。
所谓皇权不下县之语,其实值得商榷。毕竟不能因县级官吏流动,便认为皇权权利只到县。实际上因为乡、亭、里、邻等一级套一级的基层行政体系,确保了皇权能够了解基层户籍变迁。而基层行政体系能否良好运转,与郡县二级官吏关系莫大。
纵观古代中国大变法,前有商鞅变法、武帝算缗,后有唐宋变革、明清新税,其之变法或变更税制,哪一条没有触及到帝国下百姓?
因此皇权不能下县,何来商鞅变法、唐行两税之故事?
因此新税法在制定之初需从宏观考虑,在推行期间需从微观考虑。并且因微观情况而打上补丁,以免有因此得利之徒。
“陛下,将军徐晃求见,言为伐蜀之事。”侍从汇报道。
“诏徐公明觐见!”
“诺!”
为了便与徐晃谈事,张虞寻至廊道上的露台稍坐,郭图、贾诩陪坐,余者侍从站立服侍。
“臣晃拜见陛下!”
徐晃虎步生风,向张虞拜行大礼。
张虞笑着扶起徐晃,谓左右说道:“朕之周亚夫至矣!”
受到张虞的盛赞,徐晃神情愈发严肃,说道:“陛下,据晃命人探听军情,巴蜀自孙策病亡以来,州内多生动荡,更有兵将反叛。孙权率兵征讨虽说已平,但却可知蜀人心浮动。”
“依晃与枢密院诸公商议,窃以为今伐巴蜀,如能兵破险关,驱兵直入蜀,破其军,败其师,将能传檄而下。”
“好!”
张虞欣慰点头,说道:“孙氏骤丧孙坚、孙策二君,兵无久据之心,民无抗拒天师之念,故朕不忧公明野战破其军。然蜀道之险,非常人所能逾越,如汉中至蜀中有白水关之险。而白水之后,有葭萌之险关。故公明率兵南征,恐敌以此而据我。”
“先时,朕欲假迎亲为名,袭取白水,但恐孙氏有所戒备,奇袭白水不成。且纵使袭白水成功,沿途另有重重险关,不知卿有何方略?”张虞问道。
徐晃屈膝微坐,上身直立,拱手说道:“汉中至蜀中有三道,自西向东为阴平、金牛、米仓三道。其中金牛道为大道,阴平、米仓沿途崇山峻岭,需经蛮夷之地,方能至巴蜀。”
“臣如伐蜀,当遣大军出金牛,直取白水、葭萌,及求下梓潼。梓潼如破,则蜀中人心必然大恐,沿途郡县当传檄可下,甚至孙权会因惧而降。”
“若兵阻于金牛,偏军出米仓道,张鲁为天师道之主,人旧时多服之,故可以张鲁随军。以张鲁威望联络人,并以人为向导,沿途助运粮,直击岩渠。如岩渠告破,顺岩渠水(今渠江)直下,可取巴郡。巴郡降服,兵马西进,直击蜀中,可破蜀军矣!”
徐晃伐蜀之策不难理解,无非是兵分两路,一路为主力走金牛道,一路为偏军走米仓道,二道并行如有一路破敌,便能长驱直入,最终两军汇合。合军下蜀郡,再降孙氏。
张虞沉吟少许,问道;“阴平道与陇右相连,卿何故不趋阴平以入巴蜀?”
徐晃摇头说道:“我国虽有阴平,但因多生羌居住,故少有经营。且阴平道险峻,路比米仓、金牛二道更远,兵粮周转不便。今我国有上庸、汉中二郡,另有关中军民转运,走米仓、金牛便捷。”
顿了顿,徐晃迟疑说道:“除非二道兵马皆阻,方可遣奇兵出阴平,绕行至蜀中!”
“文和呢?”
贾诩说道:“枢密院与臣商讨,以为兵出二道便可。其中金牛道虽说险关重重,但米仓道因人烟稀少之故,其中隐秘小道众多,或能出奇制胜。”
见文武达成一致,张虞本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则,决意不再干涉。
“公明与枢密院既无异议,那伐蜀之策便依卿所言!”
“臣必不负陛下之望!”徐晃沉声道。
ps:前头张渭、张漳混淆,已全部更改。
第536章 大唐‘木马计’
伐蜀决意既已排上日程,唐朝上下便为战争而筹备,张虞率先秘密下诏南征事宜。
主副将为徐晃、满宠二人。徐晃以车骑左将军之职,持节,都督三卫。满宠以车骑右将军之职,副都督,假节。
高顺、许褚、柯比、程普、张丰、马超等将军各领麾下精锐兵马从征,外有雍州地方军。枢密院遣田丰为中军师,阎圃为参军,张鲁为巴蜀招抚使。
三卫合有兵力九万人,乃张虞起兵征讨四方所积之精兵猛将。显而易见,张虞对徐晃、满宠二将的信任,及对必下巴蜀的决心。
九万大军南征声势浩大,如算上运粮民夫,兵民能高达二十余万之多,故南征事宜注定无法急切。
因此在张虞秘密下诏后,为能够成功突袭白水关,徐晃率千骑先行至汉中,独留满宠于五丈原,等候关中及并州兵将的聚集。
在唐欲突袭巴蜀之时,经过两家多次遣使交谈,验算孙仁与张虞的生辰,两家定议二月遣送孙仁至长安。
时二月十一日,孙仁哭别成都的家人,携侍女上百人,车载金银数百斤,蜀锦五百匹以为嫁资。护从数百人,一路北上,欲经梓潼、葭萌,出白水关,至汉中。
白水关距阳平关有四、五百里,依照先前孙权所言,蜀军护送孙仁至阳平关交接,但被张虞以迎亲为由,遂改至白水关迎娶孙仁。
二月二十三日,汉中太守郭淮率千人至白水关接亲。
关城依托白龙水而建,其白龙水汤汤东注,与嘉陵水会于葭萌,最终在江州(今重庆)注入长江。
且历代以来,巴蜀以阳平、白水、鱼腹三关为门户,阳平守汉中,白水守蜀中,鱼腹守三巴。故孙氏入主巴蜀以来,因汉中在张虞手中,对金牛道沿线的关隘大有修缮,并驻兵留守戒备。
白水、葭萌二关兵马各有数千人,另孙策北伐汉中,途径金牛道剑门时,因剑门地势险要,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中间险峻之地修筑了关隘,留置阁尉,并有烽火台。
白水、葭萌、剑门三关层层依托,孙氏如失守了白水,尚能依托葭萌、剑门固守。甚至金牛道上三关失守,蜀军如有战意,固守金牛道口梓潼、阆中,亦是未尝不可!
等候孙仁出关之时,郭淮下马停于关外丘陵上,不断打量着周围地势,试图发现关口的漏洞。
“将军!”
鹿蚝从山林中钻出,经由侍从的通报,寻到丘上的郭淮。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