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80节

  “那不知陛下之意?”郭图问道。

  张虞沉吟几许,说道:“朕欲效周汉之制,将诸子分封于边郡之地,以为中国屏障。”

  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不同,如果站在帝制角度上看,郡县制必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但若从社会层面上看,其结果又是不同。

  如郡县制下的国家为了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及保持政权的稳定性,不断会限制地方上的自主性。而观分封制下的国家因外部敌人会不断强化自我,以保证强大的军队,及先进的科技。

  当然了,分封制下的国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消弭内部矛盾,扩展文明边界。

  华夏一词源自于周,然在周朝时华夏文明所覆盖的地区仅雒阳至长安的京畿地区,晋封于河东乃是为抵御赤狄,卫是为了控制殷商旧民,甚至在雒阳的熊耳山地界当时都有蛮夷。齐鲁二国更不用多说,乃是为抵御东夷与淮夷。

  燕国之所以会分封至幽州,乃是周人沿太行山追击殷商旧部,一直追杀至燕地,之后被周王室留封于幽州。因道路断绝之故,燕人长期与华夏诸国断联,甚至一度差点被蛮人亡国,最终由齐国出兵,北援燕人,方助燕国延续国祚。

  不过周文明(华夏文明)因分封而兴,其王朝也因分封而亡国,但分封诸国却让中国、华夏二词概念深入人心。

  至西汉中期之前的封国,极大扩展汉人这一概念,扩展了汉帝国早期的领土,经汉武帝儒家文明改造,遂让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但边缘地区因种族、文明冲突之故,华夏文明不能覆盖,未能将大一统深入人心。

  故对张虞而言,他有一种自我的使命,那便是延续周汉之政,将华夏文明进一步向外扩展,尤其是南中、交岭、辽东、河西、河套诸地虽有被汉帝国所据,但汉文明并未深入到以上诸地,蛮夷在当地依旧强大。

  故基于以上之想法,分封诸子于边地乃有利于华夏文明的扩展,并能将大一统概念深入于边地。

  “前汉分封诸王,遂有七国之乱,陛下宜当三思啊!”郭图劝道。

  张虞望着天下舆图,自信说道:“七国据有富庶之地,起兵反叛不足为奇。然朕分封诸子,乃欲令诸子守疆,如封于南中、辽东、河套、河湟、交岭诸郡,是为屏蔽蛮夷之用。以上贫寒之地不及中国富庶,安会有诸国反叛之事?”

  张虞并不担心他设计的分封制会危及中央,毕竟以上诸郡不说内部蛮夷需汉化,其势力与中国相比,其差距实在太大。

  如果真有诸侯王能凭一隅之地灭了中央政权,复刻朱棣靖难之役,张虞怎会不欢喜呢?

  与朱允相比,朱棣不优秀吗?

第530章 分封利弊,诸国戍边

  纵观历代王朝,在制度设计上,张虞最佩服者莫过于刘邦。

  在刘邦称帝之后,汉帝国所面临的局势很差,几乎是看不到有两百年国祚的可能性。其中关键在于刘邦在有生之年,将齐、吴、赵等关东诸国收归中央,再封于刘氏宗亲的操作,极大强化了汉帝国抗风险的实力。

  莫看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七国之乱,但正是因关东诸侯国的存在,帮早期的汉帝国渡过两次危机。

  首先刘邦病逝后,吕后专政朝野,但因关东诸侯国的存在,让吕氏子弟大为忌惮;其次,汉文帝登基前后,虽有受到关东诸侯国窥探皇位的威胁,但因关东诸侯国的存在变相帮助汉文帝稳定朝政,让陈平、周勃等高祖老臣不敢放肆,最终一一被汉文帝解决。

  故概述刘邦的政治手段,可用封诸侯镇抚六国旧人,以勋贵阶级钳制关东诸侯王,并用关东诸侯威胁关内的勋贵,形成互相牵制的政治格局。

  关东诸侯为何不与勋贵阶级合作,只能说因为利益不同无法合作,勋贵们的利益维系于皇帝,而关东诸侯自有手下。如果关东诸侯入主关中,新、老两派系会因利益问题无法共处。

  如群臣迎汉文帝入长安,事先就有考虑汉文帝的背后势力,见文帝母族弱,及属下实力不强,方才选择迎奉汉文帝,以保证勋贵阶级自身的利益。

  而汉文帝深知利害,为了表现出自己人畜无害,前往长安时,一共才带了六人。且第一时间封赏勋贵功臣,以确保勋贵们的利益。

  因此如从结果来看,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政治平衡机制。如果无刘邦的政治平衡机制,一连串的政治危机下来,汉帝国怕不是很难活到两百年。

  反面例子如曹魏,无远图的曹操父子既未建立起勋贵阶级,又没有分封宗亲,反而严格限制宗亲,最终方有司马氏篡位。如果将司马家换到西汉早期,即便司马懿熬死所有人,但有关东诸侯国,司马家便不敢滋生取代曹魏野心,而是乖乖为曹氏打工。

  当然了,分封不是没有反例,西晋吸取曹魏限制宗亲的教训,大肆分封宗亲诸王。然司马炎不得分封之精髓,或是说司马炎对反叛之事深度担忧,不仅将宗亲分封至诸州,更是将宗亲分封到统治核心区,遂爆发了八王之乱。

  然西晋虽因分封而亡,但至少渡江建立了东晋,得以延续国祚百年,勉强达到了司马炎的目的,封建亲戚,以延续国祚。

  分封制与郡县制争议之大,千古以来持续存在。故当张虞决意启用分封制起,诸卿多有欲劝谏者。

  殿内,张虞头戴冕冠,身着衮服,威仪坐于榻上。文武分列左右,各持笏板而立。

  “陛下,高祖分封诸国,故有七国之乱。世祖改制诸侯,封而不专兵,遂诸侯不为大乱。”田丰神情严肃,劝谏说道:“陛下封诸子为王,并予专兵之权,臣恐为后世之祸。”

  “望陛下慎行!”

  杜畿说道:“周行分封之制,乃因中原蛮夷多寇,为行制衡遂分封子弟。然此制非长久之政,两因废除诸侯,以郡县治国,方才令天下太平。而今陛下不以七国之乱为鉴,而复行古制,恐会扰乱法纪。若有不肖子孙触犯国家,将有手足相残之事。”

  张虞神情不满,沉声说道:“前汉之所以有七国之乱,非因分封之罪,乃因分封地域辽阔,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朕分封诸子,无跨州连郡之国,故诸卿勿以七国之乱而进劝!”

  说着,张虞环顾众人,说道:“至于郡国安世之语,朕以为不然。天下之广非一人能独居,故需与人共守之。是以为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衰一心。昔周之兴盛,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国祚悠长,有数百之寿。”

  “秦之季世,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亲以阉逆,颠覆国制,横征暴敛,遂二世而亡。封建之策,犹如枝叶疏密,密则风大难拔,疏无根基可捣。我唐室无封户之人,宗亲无立锥之地,是如外无城郭,内无磐石镇国。”

  见张虞以延续国祚为由,意分封诸子为王,众臣遂寂静下来。毕竟宗亲封藩确实有利于巩固唐室的统治,毕竟七国之乱本质还是诸刘内乱,不管怎么说肉烂在锅里,没有被他人所夺。

  庾嶷犹豫片刻,持笏板出列,说道:“陛下,今天下尚有余孽未平,且中国人口单薄,一州不及昔汉一郡之人口,国无储蓄。故若分封诸国,赋税由本国度支,恐会难以维持国家运转。纵陛下平南寇,今后如遇兵事,钱粮从何而来?”

  庾嶷算是聪明,知道不能从唐室安危的角度出发规劝,反而从财政角度着手。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国之根本在中国,在京畿、河北、中原、江南,而不在边患之地。昔封国太强,跨州连郡易为噬脐之患;国封太弱,数县固本难为固本镇边。”

  “由此而言,朕众建宗亲,非封大国,而是众建少力,轻重相镇,互为牵制,互为屏障。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是乃朕之所得。”

  说着,张虞踱步深思,说道:“历代以来,边郡赋税难收,常需国家度支,今如能让藩王经营郡县,或能少远调钱粮之困。至于作乱之忧,周围有诸郡监视,上有州刺史都护,欲生乱难矣!”

  分封制的弊端,张虞岂会不知道。刘邦设立的郡国并行制虽让他敬佩,但刘邦不是没有问题,他分封诸国太大,以致于地广兵强积势,爆发了七国叛乱。

  故吸取经验教训,将藩国封地控制在一郡之内,并且让两个及其以上藩王守边,既为互相牵制,又为互相扶持。如果开疆扩土的话,便依照推恩令限制与瓜分藩王的土地。

  张虞感慨说道:“藩国是为安边,郡是乃治下。诸卿所忧,朕岂会不知!”

  见张虞将诸事都考虑进去,群臣为之沉默。

  “禀陛下!”

  钟繇考虑少许,出列说道:“陛下如欲分封,为唐室国祚而忧。陛下需以郡县相隔,互相牵制,方能同心协力,共扶唐室。藩国所置官吏不可自命,需由尚书台录用,兵马需依枢密院调用。除朝廷法令外,不准藩王擅行法令,所制律法不得与国制相背。”

  “准!”

  张虞说道:“朕诸子年纪皆小,及十八岁方外镇藩郡,故今以国相治政。如有制定律法,不得与国法违背,且不得私自铸造钱币。每岁钱粮度支由计司统算,兵将升迁上报于枢密院。”

  “诺!”

  分封诸侯国可不代表将所有权利给藩国,张虞本质是希望将藩国看作唐朝向外扩张的殖民地,剥夺人事、铸币权,仅授兵、政二权,受州郡监督。如果后期能行,张虞不介意出台任期制,限制藩王在任时间,避免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大争议已消,继而便是针对藩国制度而商议。因张氏成年男丁仅张杨一人,经君臣的讨论,决意以张杨藩国为示范区。故依张虞诏书,更改张杨封地,从中山改封至上谷,并正式册封张杨为上谷王。

  接着,早时的‘代王’张弼被正式册封云中王,统治云中故地及郡内鲜卑、匈奴诸部。

  三子张漳在郦嵩的求情下,被张虞近封为北地王,封国在北地郡故地。

  四子蔡袭虽以蔡为姓,张虞考虑张氏人丁单薄之故,封为辽东王,令其生一子姓张,余者子女自便。

  五子张渭(王霁子)封为西平王,封国为河湟谷地的西平郡。

  六子张泗(邹绮子)封为交趾王,封国在交州的交趾郡。

  ps:晚上还有一章。

第531章 国家大计

  诸子封国虽说有远有近,但本质却是将诸子封于边郡中。依照张虞长期规划,西南、东南、东北、西北至少要有两个张氏诸侯王,甚至可以三个诸侯王。

  如西南封三王,需要覆盖南中最肥沃、最关键的三块地,即分别为后世的昆明(建宁郡)、大理(云南郡)、贵阳(柯郡)三地。其中柯郡乃是南中连通荆州的核心枢纽。

  若是东南封三王,大概是交趾、合浦、建安(福建)三郡为岭南最肥沃一郡,控制交趾便能辐射交州。纵中央衰弱,如有宗亲封于交趾,绝对能够割据于岭南,以保证不滋生异姓军阀。

  封于合浦、建安二郡的作用主要是加快汉化当地蛮夷。如中原衰弱,三王能够遥相呼应,以确保唐王室在东南统治。

  东北封三王,为昌黎、玄、乐浪三郡,昌黎郡辐射作乐水草原(科尔沁草原),尽可能威慑生活在草原上的鲜卑、乌桓等胡部;玄郡向东北辐射,控制白山黑水间的渔猎民族;乐浪郡向朝鲜半岛扩张,逐渐占据半岛。

  西北封三王,大体在北地、云中、西平,北地郡即后世银川市,东汉时期因羌乱而内迁,今封一王至银川,便是为了恢复汉人在后套平原上的统治,以为屏蔽关中安危,及庇护河西至关中的道路。

  云中王比东汉云中郡大些,原云中旧郡及囊括黄河以南的美稷、曼柏等匈奴故地。云中郡东汉内迁废弃,今封匈奴王于此无非将匈奴迁至云中郡,一来恢复河套旧地云中,二来以外迁匈奴保塞护边。

  封国于西平郡,无非是坐镇河湟谷地,以威慑、安抚河谷的生羌,并且看能否打通河湟经西海至西域的通道。

  累计下来,张虞至少需十二位子嗣封至边郡,才能达到屏蔽中国,外扩疆域的宏伟构想。而与实际子嗣相比,分封诸子算上由甄宓刚生不久的一子,其中差距不小。

  故为了达到目标,张虞竟有强烈的欲望造娃,在分封后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夜夜宠幸妃嫔,既幸福又是痛苦。

  “陛下,鹿血已煮好,今饮否?”张夯端着漆碗,问道。

  自放纵欲望以来,张夯生怕张虞纵欲过度,遂命人猎鹿以为张虞滋补。

  “放那吧!”张虞揉了揉太阳穴,说道。

  “诺!”

  张夯放下碗后,面露犹豫之色,似乎有难言之事。

  “怎么了?”

  张虞瞧出张夯心思,问道。

  “陛下已是连续一月宠幸妃嫔,近来神色有所憔悴,是否要休息几日,以免伤到元气。”张夯说道:“仆为陛下身体着想,若陛下身体安康,当仆胡言便好。”

  因是为前朝宦官,张夯一向不敢多说,更不敢劝谏张虞,生怕张虞有所不满。然今见张虞神色憔悴,这让他不得不劝谏下。

  自我评估了下身体,张虞笑道:“卿从善之言,朕岂会不纳,今日便在殿内休息。”

  “诺!”

  见张虞自认可自己的劝谏,张夯内心的紧张方才散去。

  “近日分封诸侯王诏书下达,妃嫔与皇子有何声音?”张虞问道。

  张夯沉吟几许,说道:“禀陛下,自知封于边郡为王,诸妃嫔忧子嗣封国为蛮夷之所,故常有怨言,希望陛下能够改封至内郡。”

  “你以为如何?”

  张夯识趣说道:“陛下如高祖,思维非常人所能及。今仆虽能体谅诸妃嫔关切子嗣之心,但更知陛下胸怀天下。诸皇子不仅为妃嫔子嗣,更是为陛下之子。陛下能舍诸子远封,其中必有道理。”

  “诸妃嫔能如你所思,那今便好了!”张虞叹息说道。

  虽然张虞近月夜夜笙歌,但有子的妃嫔去得少。除了阿剌海外,余者妃嫔便试图劝说张虞改封,其中怨念最大者莫过皇后王霁。

  在王霁眼中庶子封到边郡无所谓,但嫡次子张渭封至几千里外的西平当王,乃是她无法接受。在她预想里张渭应该封到中原或河北为王,纵不得权势,但也能富贵一生。故近来凡有见到张虞,王霁便趁机劝说张虞改封,让张虞为之头疼。

  “后宫不知陛下苦心,但诸皇子应能体谅陛下苦心。”张夯宽慰道。

  “不管了!”

  张虞自知难以说服爱子心切的妃嫔们,摆烂说道:“今闹上几月,自知无法更改诏令,便不再强求了!”

  张夯沉默不语,他知道这种事不是他所能插手。今陛下找他倾诉,无非是无人体谅。

  张虞吐槽了几句后,郭图便在殿外求见。

  “臣图拜见陛下!”郭图作揖施礼。

  “何事啊!”

  “祢衡死了!”

  郭图凑上跟前,说道:“陛下,公孙度上疏,言祢衡出游时不幸被胡人所害,今请陛下见谅!”

  “哦?”

  张虞饶有兴致,说道:“既然如此,那便降诏一封,督促公孙度讨伐贼人,务必为祢衡报仇。”

  公孙度上报祢衡死于胡人之手,张虞肯定不会相信,但张虞却无意深究祢衡死因,毕竟在他原先计划内,他让祢衡出使辽东,便是希望借公孙度之手杀祢衡。

  “陛下!”

  郭图劝道:“陛下虽厌恶祢衡,但祢衡却奉陛下之令出使辽东。今使者被害,陛下不可不追究过错?”

  张虞微微点头,问道:“卿所言不无道理,卿以为如何?”

  郭图说道:“陛下降诏责罚,勒令公孙度擒送凶手至长安,方能让外人知陛下威严。”

首节上一节380/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