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78节

  张肃说道:“忠义守节,为臣之本分之事。故肃侍使君为君,其君臣名义已定,故决不背君。仆受命出使,虽赴汤蹈火,不能辞也。”

  “今谒长安,见张公其人,仆以为张公英明神武,宽厚礼下,心怀兼济之志,故能一统中国。使君如能上顺张公,归附唐室,裂土封侯,必享百世之利,蜀国当受庇佑。”

  闻言,孙权神情略有不满,他没想到张肃出使长安之后,竟反劝他归顺唐室。

  “与高、世二祖相比,不知卿以为张虞何如?”孙权问道。

  张肃沉吟少许,说道:“肃前至长安,张公遣人迎见,每日设宴款待。半月之间,肃见张公数次,每与之相会,自晨至夕,言思敏捷,开诚布公,无所隐瞒,无迂腐之礼。如谈及军事,侃侃而谈,能匡正误,麾下诸将无不从之。”

  “另问政事,国中以钟繇、杜畿、庾嶷为先,尚书、计司并治中原。然张公有大略,召众论政,群策群力,大有裨益。”

  “如与高、世二祖相比,肃以为当与高祖比列,世祖中兴稍逊之。张公虽善军、政,但却不喜干预群下,似高祖而不同于世祖。另喜饮酒,酒量豁达,却能有度。下若犯错,常问原由,以法纪治罪,后以情理抚慰,群臣莫敢不尽力!”

  孙权郁郁不平,说道:“如依卿所言,张虞岂不堪为完人?”

  张肃说道:“张公非完人,其性好色,每破一地,取姿色秀丽者以实后宅。另张公好狩猎,每月必出猎,动辄数百骑,有好武征伐之嫌!”

  孙权神情稍好转,再问道:“唐室初建,不知治下军民何如?”

  张肃说道:“自张公登基以来,国中便议赋税新政,欲取富济贫。而兵将者封田授爵,无不欢喜,众议南征,欲建功以取富贵。”

  在每战必胜的战绩下,兵将们对南征之事大为期待。毕竟打一仗少一仗,若想更进一步,必须抓住每次机会。

  闻言,孙权内心渐忧,他在怀疑自己选择是否正确,同时猜忌张肃是否收了唐人的好处。

  见孙权不语,张肃说道:“仆返程之时,张公问使君无子,不知能否遣送幼弟为质?”

  孙权眉头微皱,说道:“质子之事再议,今卿奔波疲惫,可先退下休息。”

  “诺!”

  及张肃趋步告退,孙权问道:“不知诸卿有何见解?”

  “中原初安,兵威正盛,今使君既称藩于唐。以仆之见,不如遣送质子,以安中国之心。”许靖担忧道。

  “许君所言有理,今州内关键在于讨逆,张虞既有心征吴楚,使君何不暂顺之,以便先中原之心。如惹张虞猜忌,反取巴蜀,则大事去矣!”王商说道。

  “孝直有何高见?”孙权问道。

  法正沉吟少许,说道:“昔楚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皆因继嗣贤能,披荆斩棘,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西谋巴蜀,南至南海,传业延祚,八九百岁。”

  “今使君承父兄之资,兼有十五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取山炼盐,肥田广粮,境内富饶,为天府之国。崇山峻岭,险关重隘,兵将骁勇,所向无前。今向张虞称藩联姻,便已示心诚,何故再送质子。”

  “使君遣质,便乃受唐羁绊。故以正之见,不如先联姻交好,静观其变。如张虞率众灭吴楚,将军遣送质子不晚。若张虞兵败,使君抗威据敌,又何须送质?”

  “另忧张虞南征,正以为张虞既喜我国称藩,又岂会因质子之事动怒。何况使君不如言,老夫人已送别爱女,若再远送质子,老夫人伤心欲绝,望其容忍厚待。母子之情在上,张虞安敢强求!”法正说道。

  法正对形势看得透彻,依照法正之见,今遣送质子意味着将完全受制于张虞,故不如先拒绝送质子。等到局势分明时,再进一步判断。如张虞有一统天下之势,再送质子。如果张虞兵败南方,便能割据巴蜀,因此不用着急下将手上的牌打光。

  孙权大为满意,说道:“以军师之言,以报张虞!”

  “诺!”

  法正继续说道:“北境稍安,今先速安内乱。江阳诸县于数日前反叛,使君需遣兵马征讨,以免动荡波及周围郡县。”

  自孙策病逝,巴蜀内部动荡不安。先是孙企图夺权,率犍为郡兵前往成都,中途遇徐琨兵马阻挠。在徐琨的威逼利诱下,孙放弃夺权,独自至成都奔丧,遂被囚禁于成都。

  孙兵马被收缴后,其部将在江阳郡的汉安起兵,连下周围二县,举众多达万人。今孙权首要之事,便是征讨叛军,以免让叛乱的范围扩大。

  “善!”

  孙权看向徐琨,说道:“我欲亲征叛将,劳督军辅之。”

  “遵命!”徐琨沉声应道。

  之前有言徐琨深受孙策重用,委授于都督诸将之权。因此孙权上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娶徐琨的女儿徐夫人,并置于原有妻子张氏之上。亲上加亲之后,徐琨便成为支持孙权的主要力量。

  而随着徐琨、法正、许靖等关键文武支持孙权,孙权算是勉强坐稳州牧之位。

  待众人退下后,孙权独留法正议事,将一封书信递上,神情严肃,问道:“巴郡太守孙辅为国肱骨,然因忧我非张虞之敌,独自遣人投降。今使者中途告我,不知当如何治罪?”

  法正读了下书信全文,蹙眉说道:“孙辅之所以降,实忧州牧无法安境,故招引张虞归降。今孙辅既无起兵作乱,又无反抗使君,故无需大动兵戈,令外人知宗亲谋叛之事。”

  “以正之见,使君何不召其共伐江阳叛军。及叛军平息,使君独召孙辅以为问责。孙辅仓促无备之下,岂不惶恐告罪。使君夺其兵马,置于成都府中,则能平息此事!”

  “可从军师之计!”

  ps:昨天欠一更,今天补上一章!

第527章 粗统户籍,胡人九户

  公元200年,神武二年,冬。

  上计日至,天下诸州郡上呈户籍至尚书台,经钟、杜二人的整理,由崔琰入宫向张虞汇报。

  “今国中户籍如何?”张虞问道。

  “禀陛下,殷、海二州三十三万户,汇幽州七余万户,河北盖有四十万户。雍、司隶、并三州之合,有五十四万户,因此旧地盖有九十五余万户。”

  崔琰整理州郡数据,说道:“豫、荆二州共有四十一万户,青、徐二州合计二十二万户,兖州有民七万三千户,新降之地合算户籍有七十余万。”

  “除凉州诸郡外,今国中户籍当在一百七十万户上下,盖口有八百一十余万。州郡详细数目尽在公文之上,陛下如有疑问,可咨询于臣!”

  既开国称帝,那么户籍数目需入档上报。而粗计天下人口,算上益、扬、南楚、交、平、凉州五州半之地,至少能有二百多万人口,或能至三百万。因此粗统天下人口,千万人以上乃是大概率之事。

  至于详细人口,今时大概率难以统计。而是要等天下承平,并经一段时间治理,方能得到相对明确的数据。

  张虞翻阅公文,见荆州户籍仅有十八万户,问道:“陈国归降时,朕犹记荆州有户近三十万,今怎仅有十八万户?”

  “归降时,荆州有五郡,其中长沙郡户近十万,而今长沙郡被刘备所据,夏口、夷陵又分被曹操、孙权所占,故少十万户之民。另荆州因毗邻边境,今暂无严查户籍之政。”

  崔琰依照荆州上计情况汇报,说道:“而青、徐二州因位于中原,且经满、郦二位将军整顿户籍,故户籍大有上涨,皆有十万余户之数。”

  微微点了点头,张虞指着公文上的数据,说道:“河北、关西户籍多年未变化,尚书台可知其中缘由?”

  崔琰沉吟了下,说道:“旧地户籍变化之时,琰与尚书令、丞相皆有商讨,以为河北人口之所以稀少,实因战乱令百姓流离,大族隐匿民众,收为佃户而不上报朝廷。另据臣所知,河北中畜养奴隶者众。”

  “基于以上二点,臣以为当借新税改制为由,大检河北户籍,并授田于民。其次,朝廷当颁布释奴令,令人口析出为民。以此而行严法,三年之内河北户籍或能多有数万户。”

  张虞颔首说道:“昔因河北初下之故,朕不敢大检户籍。而今河北诸郡承平,当让郡县长官检索。至于释奴令,可由卿草拟一封,朕令左右抄写颁布。”

  “遵命!”

  “新税进展何如?”

  瞧了户籍半天,见没有大问题,张虞问道:“可有关中计算士民家资,如依新税施行,能否广增赋税?”

  “陛下,依尚书台、司隶校尉及关中三辅长官遣人统计,盖中户者民众约有三层半数;而贫穷者次之约占户籍六层,上等户籍者占有半层。故依三等九级制而行,朝廷赋税与旧时相差不大,但贫穷百姓多有受益。”

  崔琰迟疑了下,说道:“然因是粗略盖算,臣与尚书台诸卿不敢断言!”

  “能与旧税相差无几,便能下令施行!”张虞将笔搁在案几上,说道:“令丞相尽快拟写条文,务必在冬季之前颁布,明岁核查治下家资,并依新税制征收户税。”

  “诺!”

  继而,张虞又向尚书台了解今年所征收赋税数目。因去年平中国,并没有向新降之地征收赋税,因此今岁虽说初安,但唐朝官吏如数征收赋税,共得收粮五百一十万石,有绢(或布)一百七十万匹,绵七十万斤。

  “卿与丞相、尚书令、吏部尚书三人商讨俸禄,旧时因钱粮紧缺,常以军饷为先,故俸禄常折扣发放。今岁赋税大涨,国库大为充盈,看能否多发些俸禄。”张虞说道。

  “俸禄之事,尚书台已有商论,众人以为二千石以上俸禄,依照折算分发。但二千石以下官吏,因俸禄较少之故,尽量足额分发。”崔琰拱手说道:“且依各州户籍多寡,分发不同俸禄,以为激励地方官吏。”

  官员级别与俸禄挂钩,秦汉时期俸禄按年发放;至东汉中期开始,俸禄按月发放,支付方式为半钱半谷。

  但至动荡时期,在先军政策下,从政的士人根本收不到实际俸禄,常常是折扣发放,两千石官吏到手能有千石便谢天谢地了,甚至张虞治下官吏常出现用盐抵粮的操作。

  故此番赋税大涨,张虞相对也愿多发些俸禄。毕竟当官虽与打工有些许不同,但不代表官吏们不喜欢钱财。或许大族子弟因出身优渥看不上俸禄,但对于出身卑微的官吏而言,增加俸禄对他们意义重大。

  “尽快拟出方案,以便在正旦前将俸禄送至文武之手!”张虞说道。

  “诺!”

  及崔琰受领政令告退,久等的郦嵩便趋步入堂,并递上公文。

  “胡人分级赋税之事,今略有所得,请陛下批复!”

  张虞浏览奏疏,见其上内容顿有兴趣。郦嵩依照针对汉人施行的三等九级之制,根据对胡人的了解,制定了相应的交税数目。

  胡人分为九级,一至三级为上等户,四至七级为中等户,八级以下为下等户。上户输羊两口,次户输羊一口,下户以三户为单位出一口羊。若难以用羊为税,则按地方钱粮折算缴纳。

  不仅于此,在徭役方面,如有服兵役,自备鞍马,超过三十天,则免输羊税,上户可以用羊抵徭役,如一头羊换算三十天。如服徭役之胡人,凡超过六十天,未至九十天,朝廷用半头羊返利;超过九十天,未至半年天,则以一头羊为佣金。

  另外,内附胡人所生儿子,入汉人籍贯,享受汉人待遇,不得为番户,以此促进民族融合。

  羌、氐等农耕蛮夷,统一按照汉户半额赋税征收,徭役同样可以出钱,所生孩子同入汉籍。

  当然了,为了让胡人适应,以上赋税针对内附两年以上胡人征收,不足两年者则免除赋税。而若实际研究胡人赋税,郦嵩在鼓励贫穷胡人长时间从军,服徭役,以便享受到金额补贴,平衡王朝在边境地区的军事与经济负担。

  “北院所制赋税,深谙胡人之俗!”

  张虞赞许说道:“相较上户胡人,下户胡人生性剽悍,多收为兵可壮军力。而今边地汉少而胡众,能让胡人多服兵役,将能大省兵马远调之劳。”

  郦嵩沉吟了下,说道:“胡众如若从军,既欲得钱封赏,亦有求图上进之念。故请陛下下诏,每岁精选从军胡众武艺者至禁军,并迁户至内地,以为激励胡人。”

  “安能不可!”

  张虞说道:“华人为干,胡人为枝。凡边军中有胡人勇士,可拣选入禁军。”

  “陛下英明!”

  郦嵩恭维了声,说道:“除三等九级户制外,嵩以为部落大会当定期召开,以便朝廷及时听取地方变动或是诸部内情。后汉之时,蛮夷常有叛乱,便因朝廷不知部落内情,而地方汉人官吏横征暴敛。”

  “一年一小会,三年一大会,以便朝廷洞察各地部落内情!”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边塞胡人可秋冬南下大会,而羌氐之民可春夏大会。具体细则,由卿与北院诸卿商定。”

  “诺!”

  ps:第三更到了!

第528章 开疆拓土

  随着年关将至,张虞渐渐空闲下来,并有时间关心起自家孩子的教育。

  寒风萧瑟,雪花纷飞,宫宇尽被皑皑白雪所盖。宫内,张虞翻阅五个孩子的学业汇总,司马徽、宋忠二人立于左右,微微弓腰以示恭敬。

  五子虽说岁数不同,但皆为司马徽、宋忠所教学子弟,仅因年纪不同而教授内容不同。

  张洛、张弼、张漳、蔡袭及义子何晏五人站在堂内,时不时抬头看向自己的父亲,其眼神里既有担忧,又有期待之色!

  其中最忐忑者莫过于太子张洛、义子何晏二人,前者担心得不到张虞的认可,后者担忧不被张虞所喜。

  张虞仔细翻阅五子的功课,其中学业的最出众莫过于何晏,经学诗书样样精通。其次便是蔡袭,因常年受蔡琰、蔡邕的教导,文史水平远超同龄人。

  太子张洛乃中中水平,既谈不上出众,却也谈不上差劲。好武习兵的张弼不出意料垫底,三子张漳学业水平仅有同龄人水平。

  与文化课相反,何晏、蔡袭分别垫底,张弼、张漳名列前茅,而太子张洛又是中中。

  张虞将诸子学业汇总放下,勉励说道:“朕因征战之故,无法督促你等功课,幸有二师及亲长教导。今观你五人功课各有优劣,学习勤勉,朕心甚慰!”

  “太子文武皆通,但离精进尚远,望太子勉之。弼儿重武轻文,如欲有志为将,不可不忽视文略。晏儿经学通达,但却不能自满。袭儿如有志习文史,需博览群书,然却不能不习武。”

  孩子的天赋不同,不可能事事要求孩子出色。且除太子身份特殊外,其余孩子依照喜好去培养便好。因此对张虞而言,孩子们品行端正才是关键之事,毕竟他们作为皇子若品行不端,利用政治特权行事暴虐,除非天子出面,一般人无法整治。

  顿了顿,张虞看向三子张漳,问道:“漳儿通文善武,不知可有立志?”

  张漳挠了挠脑袋,说道:“儿无远志,仅希望能为父皇分忧。父皇常年出征,劳累于鞍马,风餐露宿,儿甚是心疼!”

  闻言,张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厮杀天下十余年,第一次听见有人为他心疼。

  “漳儿有心了!”

首节上一节378/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