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71节

  故今孙策遇刺身亡,换上善用人,而不善将兵的孙权,对唐军而言利弊皆有。

  钟繇点了点头,笑道:“看来大王一统天下不远矣!”

  张虞无意在宴上谈事,与钟繇浅聊一番,便继续与诸将谈笑。

  时至黄昏,宴散微醺,兴尽而返。

  在侍从的引路下,张虞至长信殿就寝,王霁盛装出迎。

  “大王!”

  张虞牵着王霁的柔荑,笑道:“夫人可有收到琴曲?”

  王霁笑道:“时过多年,大王仍记诺言,出乎妾之意料。”

  说着,王霁微白了眼张虞,说道:“二桥美艳,大王有齐人之福。今大王能至长信,可舍得二桥?”

  张虞安抚说道:“夫人与孤共甘同苦,非余者妃嫔所能比,何必在意她人呢?”

  随着宫中妃嫔变多,张虞宠幸王霁的时间没以前那么多。但张虞依旧惦记王霁,毕竟糟糠之妻非她人所能比,何况王氏给予他的政治资源,对他入仕之初多有帮助。

  入了殿内,张虞环视一圈不见二子,问道:“二子何在?”

  “家母生辰,妾让二子回府看望二老了!”王霁替张虞更衣,说道。

  张虞问道:“二子学识如何?”

  “学识皆有所增长,先生多有好评!”

  “洛儿骑术如何?”

  “精进不少,大王不妨抽空考察一番!”王霁说道。

  被张虞呵斥一顿,王霁在培养孩子上不敢再自作主张了!

  “与夫人一同!”

  老夫妻相见絮絮叨叨,所问多是家庭之事,不是孩子,便是老人。

  聊了半响,王霁贴了上来,环抱张虞胸腰,微声说道:“许久不见,大王出征思念妾否?”

  “怎会不想?”

  张虞嗅着诱人的香气,转身抱住王霁丰腴的腰肢,火气渐起,挑逗道:“夫人想我否?”

  “怎会不想呢!”

  王霁柔声说道:“大王陷阵擒袁术时,妾知大王中箭,甚是担忧。幸大王身体无事!”

  “不是让人不准外传吗?”张虞眉头微皱。

  “大王之事,便是我之事,我怎不能过问?”王霁抬头说道。

  “怕你等担心而已!”

  张虞虽不喜消息泄露,但碍于王霁关心,倒也没有多说。

  “妾闻大王即将称帝?”

  “嗯!”

  张虞的大手上下游走,轻声微应。

  继而,张虞吹着热气,说道:“我为帝,夫人将母仪天下。”

  “那洛~”

  “呜!”

  话没说完,张虞便及时堵上去,不让王霁多说。

第516章 太子与

  按规矩而言,嫡长子为太子,应是情理之中。故张虞如若称帝,张洛理应为太子。

  而张虞为何犹豫,实在是担心张洛不成器,以后为了张唐国祚,不得不更替太子,从而引发风波。故张虞想等到诸子稍大年纪,再做决断。

  但张虞一旦称帝,若不及时立太子,储君之位空缺,势必会引起诸子的争储之风,继而大概率会爆发党争。

  一番考虑之下,张虞诏贾诩入宫咨询,以免自己思虑有失。

  “南寇虽未除,但中国一统。是故天下幅员辽阔,治下百姓千万,非贤者不能治政。今立长子为太子,又恐长子无能,为求国祚兴盛,不得不罢黜,如此实伤人心,故孤有欲观才略之意。不知卿有何见解?”张虞问道。

  “孤视卿为肱骨、心腹,望卿能如实进谏!”为免贾诩耍滑,张虞提醒道。

  贾诩捋须而吟,说道:“大王忧虑长远,非常人所能及。昔时立季历而树姬昌,隆周享七百之期;黜临江而罪戾园,炎汉定两京之业。因此储副之重,社稷系以安危。”

  “以此详观历代,以周、汉之鉴观之,先是有长子,再有废除之事。而罢黜嫡长子,乃因其不逊,不得不罢之。大王何不观两汉之所为。如高祖欲废惠帝,因商山四皓而留用;世祖废太子,乃因东海聪慧而改立。旧事如此,大王何不效之?”

  作为顶尖谋士,贾诩知道如何用不同案例来劝说君主。如今面对张虞的疑虑,贾诩前后用了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周国时,姬昌的爷爷公父认为自己的少子季历最有出息,孙子姬昌年少聪慧,故便废了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的继承权。季历上位之后,大大扩张周的势力,为周伐商奠定基础。

  第二个例子,便是汉景帝时,废临江王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上位之后,不用多说,无疑是扩张狂魔,向外征服大片土地,并打败了匈奴。

  第三、第四例子,便是刘邦思废太子与刘秀更替太子之事。

  贾诩通过四个例子告诉张虞,不是嫡长子一定当太子,而是作为嫡长子拥有优先权。凡事换太子都是太子不成器,故不得不换,而未有将太子与其他子嗣放在一起比较。

  一番劝说下来,张虞心神大畅。作为后来人,他总因历史上二代亡国而担忧,故不敢妄立太子。然真正的做法应该先考核嫡长子,如果嫡长子不行,通过对诸子长期的观察,再从中选择合适之人。

  “卿洞察之语,当开孤之顿悟啊!”

  张虞笑眯眯说道:“太子受封,卿可教授东宫。”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贾诩暗生警惕,恭敬说道:“诩学识浅薄,岂敢教授太子?何况诩年老体衰,精力匮乏,能为大王分忧,便是仆思虑之限。”

  通过劝立而攀附上太子,换作一般人大概屁颠屁颠就去了,但贾诩何许人?

  贾诩生性谨慎,他深知君王禁忌,那些可以触碰,那些不能触碰。如贾诩对自己的定位便是私人谋士,因此他服务的对象不是朝廷,而是仅限张虞一人。

  如太子犯错,才能不足以继承大位,张虞咨询他是否罢黜。贾诩将会为张虞选择最适宜的建议,而听与不听就不是他所能决断。

  因此贾诩不会选择服侍张洛,除非张虞临终托孤,他作为私人谋士才能服务下任君主。

  至于争权夺利?

  贾诩的态度很简单,为人知足常乐,干该干的事。不该干的事,他绝对不碰。

  见贾诩有自知之明,张虞放心不少,笑道:“卿解孤心中一忧,今值用膳之时,卿可留居宫中陪宴。”

  “拜谢大王!”贾诩恭敬道。

  在君臣用膳之际,郭图经汇报趋步入堂。

  见贾诩能与张虞用膳,郭图心中有几分嫉妒。

  须知自他出任侍中以来,因张虞秉持近臣不亲,外臣不疏的原则,对秘书台官吏没有额外优待,仅有极少次才能一同用膳。而贾诩不同,作为张虞心腹外臣,每次入宫都能享受食膳。

  将杂念压下,郭图说道:“大王,图有密事上报!”

  “文和非外人,今有何事但说无妨!”张虞示意郭图落座,说道。

  “大王可记得孔融、祢衡二人?”

  张虞放下筷子,蹙眉说道:“若无记错,孔融、祢衡二人因不逊袁术,被强行送入关中,经我丈人举荐,出任东观秘书郎。今是何状况?”

  孔融、祢衡二人被袁术挟送至关中起,因担心有人报复他,故非常聪明攀附上王宏。而王宏因看重孔融、祢衡二人名声,于是便出面庇护,并求了个闲散官职给二人。张虞不好驳王宏的面,于是让二人辅修《东观汉记》。

  “大王,孔融于前日宴上,鼓吹刘协品德,邀诸卿共推刘协复辟。其中祢衡在宴上鄙夷大王,言大王~”

  恐张虞生气,郭图吞吞吐吐不敢深言。

  “祢衡说什么了?”

  “言大王出身卑微,得汉之恩诏,得妻族之扶辅,方才有今日之盛!”郭图硬着头皮说道。

  “孔融匹夫,上不能辅国家,下不能安郡县。恃孔圣人血脉之名,蛊惑人心,不杀不足以平人愤。”

  张虞脸色骤冷,杀意顿生,说道:“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今自取灭亡,孤当从其意也!”

  “大王慎重!”

  见张虞想杀祢衡、孔融之念,贾诩连忙劝道:“大王威震天下,斩公孙,亡袁绍,擒袁术,所杀之无不为扬名天下之辈。而此二人虽有虚名,但却不能与二袁、公孙相比。大王屠征虎狼,今杀之辈,不仅不能扬名,反而恐惹臭嗅上身。”

  者,后世俗称臭虫。贾诩将祢衡、孔融二人比作臭虫,既抬高张虞身份,又变相告知张虞斩杀二人的后果,即捏死臭虫,将留臭味于身。

  张虞怒气微退,说道:“虽不能似虎狼残害性命,但虫骚扰却令人夜不能寝。”

  贾诩沉吟少许,说道:“既不能亲弑虫,何不如驱赶虫出户,以令他人杀之。昔袁术遣送二人于大王,盖与此意相同。”

  闻言,张虞若有所思,说道:“文和之意,欲送二人出使?”

  贾诩捋须而思,说道:“祢衡志大才疏,口无遮拦,今可令其出使辽东。公孙度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见祢衡狂妄不逊,必难容之。而孔融名扬四海,士民无不礼遇,当另寻计策。”

  祢衡年轻气盛,虽有才能,但自视甚高。而公孙度心胸狭隘,当年起兵之后,杀了不少欺凌过他的大族子弟。祢衡到了辽东,一旦管不住嘴,公孙度可不会惯着他,生气之下就会处死。

  张虞冷笑说道:“孔融无大智之才,徒凭虚名以进仕,若非碍于名声,孤早杀之。”

  对于孔融其人,张虞打心底厌恶,不是因为孔融站在支持汉室那边,而是孔融为人极端自私与无视百姓性命。为了他眼中忠孝,孔融甚至不惜破坏规则。

  如孔融出任北海相,有人遭父丧,在墓侧哭泣时,因神色无憔悴,孔融便以不孝而杀之。有一盗贼因母亲病愈后想吃新麦,便偷盗邻居熟麦,孔融得知此事,以勤养母亲为由,特别嘉奖盗贼。

  以上逆天之操作,初看觉得孔融做法正确,但细看一番,纯粹是孔融凭个人喜好,行事标新立异,严重破坏国家法纪与社会风气。

  郭图眼珠子微转,说道:“大王欲杀孔融,何不先毁孔融名声,再严惩治罪,如此或能令人心服口服。”

  “公则何计?”

  “可污蔑孔融昔在北海时,有不遵朝廷之念,大王再遣心腹之人治罪,孔融下狱可诛矣!”郭图说道。

  张虞蹙眉说道:“蔡、王二公礼重孔融,今凭不遵之罪,安能令他伏法?”

  顿了顿,张虞沉吟了下,说道:“自朱符病故,交州无主。今下诏封孔融为交州牧,令他南下至交州上任。若孔融不守敕令,罢黜官职,流放陇山。”

  相比自己下手杀孔融,张虞更倾向让孔融自取灭亡。孔融南下至交岭上任,若中途投靠曹操,张虞便能以投敌之罪惩治。若孔融至交州上任,作为地方霸主的士燮必然不能容忍,或囚禁之,或伏杀之。

  “大王欲行借刀杀人之策,然恐有官吏为孔融求情,并非议大王!”贾诩说道。

  “以文和之见,当如何是好?”张虞问道。

  “大王!”

  贾诩拱手说道:“孔融与文远将军有怨,今让孔融至淮北,诏抚旧吏门人。时临近边疆,诸事难料,文远将军应愿为大王效劳。”

  张虞微微点头,对贾诩之策颇是满意。上次孔融至关中求粮,便是张辽出面惩治,打了好几巴掌。今惩治孔融,让张辽出面最合适不过。毕竟因临近边疆,如发生兵戈之事,难免会出现伤亡。

  “公则,你代孤书信一封于文远,切记不得被外人所知。”张虞叮嘱道。

  “诺!”

  郭图领命告退后不久,受张虞相招的钟繇、杜畿二人经通报入殿。

  “拜见大王!”

  “坐!”

  张虞指着坐席,说道:“孤离京远征多时,多赖二君主持国家大事。今不知国中近况如何?”

  “禀大王!”

首节上一节371/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