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34节

  王凌沉默半响,说道:“申君既欲归降,我岂能不愿。劳使者回禀,言若真心归降,唐王必会厚待之。”

  “诺!”

  聊了几句,使者李尚见王凌同意请求,遂欣喜告退。

  “王将军,申氏为上庸豪强,今因势危而降。若遇事急,岂不会反叛唐王。”阎圃担忧说道。

  王凌笑了笑,说道:“申氏之意,我岂会不知,今自有计较!”

  “善!”

  申耽既有归顺之意,而王凌顺其意而招降,经使者李尚的奔波。王凌以外戚身份保证,许诺封兄弟二人官爵,弟弟申仪为亭侯,入京为官;哥哥申耽为乡侯,屯兵于洵口。

  申氏兄弟见王凌不似有假,遂与唐军约期归降。

  时王凌于上庸外下营,见申氏遣使奉表归降,在营外设宴庆贺。而申氏兄弟因初降之故,疑虑王凌设宴用意,然见王凌单骑至城下邀约,并设宴于河水畔,周围无唐军兵卒,遂无疑虑,欣然赴宴。

  宴会上,众人觥筹交错,王凌以张鲁为例子,不断向申氏兄弟勾勒美好舆图。

  一酒下肚,王凌笑眯眯说道:“张公祺入朝为官,得封万户侯,不知申大兄为何不愿入朝?”

  申耽将酒樽放下,说道:“我与兄弟部曲众多,今时舍部曲入朝,恐部下因此作乱,望王将军谅解。”

  部曲众多自为借口,申耽单纯想观望形势。若张虞不敌袁术,他或会立马倒戈袁术。

  “君当真不愿入朝?”王凌问道。

  申仪大为警惕,观察宴上情况,问道:“王将军是为何意?”

  王凌喝了口酒,望着二人及其扈从,说道:“二君入朝,必能得重赏。今时无意入朝~”

  “噔!”

  说着,举起酒樽猛地摔到地上,空空的酒樽发出响亮的声音。

  申仪见势不妙,手按剑柄随时准备抽出,斥声道:“你今是为何意?”

  话没说完,却见刚刚尚是人影空荡的周围,今有大批甲士从中冒出,湿漉漉的身子,说明了他们从河水中潜伏而出。

  “王凌,你言而无信,不惧唐王怪罪否?”申耽惊恐问道。

  “唐王只要上庸,你等刚刚若是入朝,我尚能饶你性命。而今拒不入朝,休怪我无信了!”王凌满脸惋惜,说道。

  申耽畏惧道:“将军住手,我兄弟愿入朝侍奉唐王!”

  “晚矣!”

  王凌摇头,挥手招呼道。

  “杀!”

  ……

  三月二日,申氏兄弟求降,王凌假意顺从,将申氏兄弟哄骗赴宴,于水中暗伏刀斧手,将申氏兄弟及其扈从斩杀,仅留下使者李尚一命。

  申氏兄弟被杀,李尚为求性命,诈开城门,引王凌率军入城。

  入城之后,王凌依李尚指引,杀申氏兄弟亲信十余人,并禁申氏族人数百人。

  经几日的整顿,上庸内外尽被唐军所控制。因忧旧人联合申氏旧人作乱,王凌尽迁申氏及其亲信百余家至南郑,交由郭淮看护,以候长安的安排。

  上庸暂安后,王凌找李尚问话。

  “君为关中人,因关中大乱而避难上庸,不知从何道至此?”王凌问道。

  李尚恭敬答道:“长安至上庸有小道,北从库谷而入,顺至柞水,汇入旬水,则至上庸。此道因联系长安与上庸,二者少有人丁往来,故知者甚少。然因寡有人烟,道路通行不便,如欲通行,还需遣民修缮之。”

  “道路多远?”

  “盖三、四百里之遥,因不经汉中,故至长安最为便捷。”李尚说道。

  李尚口中的小道为库谷道,库谷道出现在史书上的时间为北魏时期,而至唐时已发展为官道之一,与子午、傥骆等道并重。然在三国时期,库谷道仅为小道,上庸能承接关中流民,多依赖此道。

  王凌若有所思,继续问道:“那房陵情况何如?”

  “房陵人口较少,兵仅数百人,不比西县、上庸二县,其中多有人。昔为旧汉县长治理,病逝之后由袁术所遣吏人治理。”

  李尚补充说道:“人以耕作为生,好武善斗,习与汉人近似,府君或能用之。”

  “善!”

  “上庸距宛城多远,今顺汉水而下,可至南阳何地?”王凌再问道。

  “一千二百里,将军遣人遏守险,凭山道崎岖,陈兵莫能轻犯。而顺汉水下行,可至襄阳,再经夏口,其中水道数千里,奔注长江。”李尚说道。

第460章 修道与联姻

  三月,长安。

  “哈哈!”

  紫宸殿内响起张虞爽朗的笑声,左右众人致贺。

  “恭贺殿下,拓土上庸,据有汉川上游!”郭图庆贺道。

  张虞微收笑容,说道:“申氏兄弟盘踞上庸,凭地利之险,割据多时。王凌因时用计,旬月而下上庸,足堪大用!”

  张虞敢让王凌出任上庸太守,便相信小舅子王凌的能力。

  王凌文武俱全,少年习武通文,属于是典型北境士族子弟中的精英。又因早早出仕从军,王凌能力大受磨砺,比历史同期更加出色。

  能旬月下上庸,王凌虽有借申耽归降之利,但王凌大胆设鸿门宴是为神来之笔。毕竟大部分将领在接纳申耽投降后就会见好就收,而王凌则是奔着控制上庸为目标。

  “上庸看似地贫户寡,然在乱世里却为避难之所,仅申氏兄弟二人治下便有近万户部曲。”张虞将王凌所呈奏疏交于左右,说道:“及诸县太平,整治恶豪,大检户籍,上庸郡能有数万户人丁。”

  “殿下,王上庸欲修山道直通长安,倒是值得商讨!”

  杜畿浏览奏疏,惊讶说道:“汉中为巴蜀之门户,故有三道与之通行,然上庸、西城等县因地理偏远,户籍稀少之故,素无官道。士民欲至长安,需西行数百里,绕至子午谷道,方能北通秦岭,抵达长安。”

  “如能修通上庸至长安道路,能大大节省脚程,亦有助于朝廷控制上庸郡。”

  见奏疏里提及从上庸取南阳的方略,荀攸大为欣喜说道:“昔白起顺汉水伐楚,今袁术以南阳为京尹,殿下兴兵伐河南,袁术倾兵而出,殿下大军败之,再出奇兵顺汉水而袭南阳,宛城陷落则荆州传檄而定矣!”

  贾诩捋须而赞,说道:“王上庸文武俱全,实不愧为殿下所器重之将!”

  “修缮数百里山道需费调发数万民众,今下国中以用兵为先,如欲维修栈道,恐需上庸自修!”张虞说道。

  “征讨河南,不动汉中、上庸一兵一卒,故殿下不妨让二郡守调发民众,以修缮长安至上庸官道。”杜畿拱手说道:“臣闻上庸郡内多人,今修缮官道,何不出钱粮聘人出山。”

  “杜令君所言有理!”

  列席参议的徐晃起身作揖,说道:“禀殿下,张鲁献汉中而降时,府库粮草多达上百石,晃在汉中用度,皆赖汉中府库度支供给。汉中闭塞为险,粮草难以骤调关中,今不如让二郡自费钱粮,聘请人与百姓修缮道路,开长安至上庸之大道。”

  巴蜀虽说富饶,但关键环境闭塞,内部产生的钱粮运抵关中需费大量人力物力,故历代中原王朝治巴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巴蜀的钱粮运抵出川,以供朝廷度支使用。

  基于闭塞的环境,历代王朝无不大费力气修缮蜀道,故汉中诸道的大规模修缮历史可追溯到西汉。

  至李唐时期,汉中诸道迎来第二次大规模修缮。而上庸地区因人口激增之故,库谷道便被修缮。不仅于此,为了调度汉中、上庸的钱粮,李唐多有开辟新道,希望将通过河流漕运。

  当下汉中、上庸二郡虽有旧道通行,但钱粮调度依旧不方便,故徐晃的见解倒是出彩,让二郡用收取的钱粮聘请人与汉民修缮道路。

  张虞考虑良久,看向丞相钟繇,问道:“卿以为何如?”

  钟繇沉吟少许,说道:“殿下,秦汉以来斜谷水路,运米以至秦岭中,再由陆上转运至渭水,顺渭水而下,则将蜀粮运至长安。今大王既复以长安为京,则需延续前人旧策,修缮褒水道,将汉中米粮运至关中,或是利于兵马调度。”

  “上庸又需修道,故殿下不如令汉中、上庸自修栈道,由孙雍州督视。及褒水道成,汉中米粮可供关中,而关中之兵可征巴蜀。”

  从秦朝时,巴蜀运粮至关中,不是被地震震碎并改道的虚假水道,而是一直使用褒斜道中的水路。

  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爆发的五丈原之役,其蜀军辎重便从斜谷而出。为了能更好利用褒水漕运,诸葛亮制作了‘流马’以运输辎重。

  及至唐朝时,巴蜀的粮草调度依旧延续前代的路线,以水陆联动的方式转运至关中。

  “上庸道、褒斜道?”

  张虞思索片刻,心中了然,说道:“丞相之言有理,巴蜀水陆道路晚修不如早修,今二郡兵、米难以调度,那便让二郡先行修缮水陆道路。而此事由雍州刺史孙资负责,州府出人调度,计司遣吏核算,御史台遣人督查。”

  “遵命!”

  自去年以来,张虞将修路、屯粮、聚民之事列为优先级。先是在河北修河渠,欲将河北打通水系。今再修秦岭官道,其目的与在河北修河渠相同,皆为便于调兵与方便调度赋税。

  “殿下,王上庸问申氏族人及其亲信百余家当如何处理?”郭图问道。

  张虞指敲扶手,说道:“申氏不顺,将其家小迁至金城郡实边,不准返回上庸。”

  郭图继续问道:“那王上庸此番建功,当如何封赏?”

  张虞微吟而思,说道:“下诏迁王凌为昭武将军,封都亭侯。”

  “诺!”

  趁君臣无话之际,尚书令狐邵避席出列,作揖道:“殿下,吕布遣使许汜奉表至京,今如何接待?”

  “吕布受领官职否?”张虞问道。

  “据使者许汜言,吕布知殿下称王并拜他为大将军,喜言朔人开国,他将富贵。”令狐邵微思了下,说道:“领大将军印时,吕布邀帐下文武赴宴,将印章示以众人,得意不已。”

  “呵呵!”

  闻言,张虞笑了笑,说道:“恶虎饱腹,今可驱使尔!”

  吕布不似曹操、袁术、袁绍有称帝进王野心,其人不甘为人下,好闭门为君,又酷好虚名。因此吕布才会屡被他人所驱使,并在意自己是否被朝廷通缉。

  在汉室被袁术所终结,吕布与不少旧人竟都出现恍惚,不知天下奉何人为主。在张虞击败袁绍,进吞河北之后,吕布已是真心倒向张虞。

  顿了顿,张虞问道:“吕布此番遣使至长安,不知求粮亦或为求马?”

  “禀殿下!”

  令狐邵说道:“吕布膝下有一女一子,子男尚小,方仅两岁;长女年有八岁,今可定亲出嫁。故许汜此番谒京,不求粮、马,而是欲与殿下联姻。”

  “联姻?”

  张虞眉头微蹙,思考自己膝下诸子。

  他后宫妻妾十余人,共为他生有六子三女。长子张洛、五子张渭为王霁所生,次子张弼为阿剌海所生,三子张漳为郦素衣所生,四子为蔡琰所生的蔡袭,六子为邹绮所生的张洮。女儿有三人,分别为红娘、呼衍玉、尹氏所生。算上便宜儿子何晏的话,张虞共有七子三女。

  七子三女中从五子起算,后续诸子女岁数皆小。不算张洛的话,次子张弼八岁,三子张漳六岁。而今吕布之女八岁,适龄之子为张弼。

  见张虞不说话,贾诩拱手说道:“殿下,吕布无进王称帝之念,所求者仅是富贵。今与殿下求亲,盖求不为太子妃,亦愿为王妃。如为外戚,吕布以为归顺殿下后,可保一生富贵无祸。”

  随着天下形势愈发分明,且吕布选择倒向张虞,那么他不可能不为自己而考虑。而刘和便是最好的例子,与张虞子嗣联姻,因此吕布欲效刘和,凭借姻亲之关系以保证归降之后的富贵。

  “次子年岁与其长女相仿,吕布既欲联姻,可让孤次子与之订下亲事!”张虞考虑说道。

  张弼有匈奴血脉,不在特殊情况下,因血缘关系,张弼难以得到众臣的承认。加之张虞早欲封张弼为王,以统御匈奴之众,将内附的匈奴之众汉化。今吕布有意联姻,张虞不妨让吕布做张弼的岳父。

  “孔叔,你与丞相出面接待许汜,并言孤愿与吕布联姻。稍后你安排使者,出使吕布,以为通好。”张虞说道。

  “遵命!”

  令狐邵为太原令狐氏子弟,在张虞下太原时,他投入张虞帐下为吏。在张虞受封大将军之后,令狐邵便为府吏。其主事以来,宽厚待人,倡减刑狱,好学崇文,深受众人所推崇。

  在挑选尚书六部主官时,因令狐劭品性正直,为官清廉,被张虞所看重,被为礼部尚书,负责孝廉考科,与礼仪接待。

第461章 御下厚,爱将妇

  昌邑州府内,歌姬舞姿曼妙,歌声婉转动人。

  吕布盛情款待唐使薛夏,兖州文武奉命陪侍左右,众人吃喝谈笑,边赏乐舞,氛围好不欢乐。

首节上一节334/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