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万户侯,旧约言
长秋宫,长信殿。
殿内,张虞与王霁对坐用膳,而具有国色之貌的冯姬忙碌服侍。
“下午,阿弟进宫见我,言将出任上庸郡守。不知上庸在何方,户籍多寡?”王霁问道。
张虞漱了下口,吐到水盂中,说道:“上庸郡本归汉中郡之土,而今诸卿以为汉中郡人口众多,故将东四县设为上庸郡,以西五县复为汉中郡。”
顿了顿,张虞如实说道:“上庸郡四县虽旧降张鲁,但却各有长吏自守,故人口多寡,莫能预料,户籍应不下数万。”
王霁微蹙柳眉,说道:“上庸郡既未宾服,为何不让阿弟出任汉中郡守?”
张虞说道:“彦云有大才,上庸四县未服,他若能为国降服四县,并严惩郡中豪强,编户齐民,则是有开疆扩土之功。而出任汉中郡守,虽说汉中户籍丰实,然却少有立功之机。彦云追随我多年,我视如亲弟,怎会不为其前程思量?”
从表面上看,汉中、上庸二郡中出任汉中太守更好,但实际情况不然。张鲁虽说献郡而降,但追随张鲁的旧部如何安抚,需郡守花费大量时间安抚,
若安抚不当的话,内部恐生动荡。而若安抚得当,虽说立得一功,然与开疆扩土相比,此安抚之功莫能及也!
而上庸郡眼下看似无实际掌控疆域,诸县内部豪强林立,但因依靠唐国资源,不论征讨豪强,亦或说安抚诸豪都相对容易些。
见张虞讲得颇是有理,王霁眉目舒展,笑道:“先前不能领悟夫君之意,倒是妾见识短浅了!”
说着,见张虞用膳以来,多有垂涎冯姬姿色,王霁神情微正,说道:“冯姬,今夜孤身体不适,便由你服侍殿下。”
“诺!”
冯姬脸色微红应道。
张虞内心自是荡漾,但脸上却不动声色。
冯姬乃冯芳之女,名冯霜,字秋白。先前王霁招入宫中,欲充实宫中妃嫔。但王霁恐张虞会沉迷冯霜美色,冯霜因此恃宠而骄。故王霁将冯霜留在身边,名为女官服侍自己,实为施加威慑。而今王霁见张虞垂涎冯姬已久,遂顺势成全张虞。
星夜灿烂,烛光摇曳。
是夜,娇体白如雪,莺莺燕燕如泣声。张虞在佳人的服侍下,又做新郎官,好不得意!
盖是佳人的服侍让张虞满意,或是看在冯芳的面上,张虞下诏册封冯霜为九嫔之一的‘修容’。
张虞名为大王,然为了今后省事,诸多制度堪比帝皇。如后宫制度便以两汉后宫制为基础,稍微修改了下,立三夫人、九妃嫔之制。
三夫人为贵嫔、夫人、贵人,受封者分别为郦素衣、阿剌海、蔡琰三人。九妃嫔:冯霜、邹绮、甄宓、郭湟。余者佳人为美人、才人、中才人等。
在冯霜的服侍下,张虞换上礼服,在宣政殿接见张鲁。
“仆张鲁携汉中文武拜见唐王!”
张鲁率阎圃、张卫、张愧、张富等子弟、亲信数人跪地齐拜,说道:“昔在汉中不能拜谒,望大王见谅。”
“多礼了!”
张虞顺阶而下,扶起张鲁,说道:“孤在长安恭候卿久矣,今卿识大义而归顺,实乃孤之幸事。”
“谢殿下厚遇,鲁惭愧尔!”
张虞神情温和,问道:“卿千里至长安,不知今后欲留于长安,亦或是留镇汉中?”
“禀殿下!”
张鲁迟疑片刻,说道:“孙策窥视汉中,而鲁才疏学浅,难以坐镇汉中。今请命入朝,愿为殿下效力。”
“善!”
张虞脸上洋溢笑容,说道:“今百官初列,九卿太常暂无贤吏出任,卿有教化、通道之学,可拜太常尔!”
说着,张虞看向左右,吩咐道:“张公献郡有功,今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见张虞竟封自己为万户侯,张鲁重新跪地告谢,激动说道:“唐王待下恩重,臣拜谢唐王。”
张虞再扶起张鲁,笑眯眯问道:“卿留于长安任职,那不知卿子弟欲留汉中,亦或是长安?”
“长安!”
张鲁毫不犹豫,说道:“臣子弟欲沐王化已久,今既归顺殿下,那便迁居长安。”
在册封万户侯前,张鲁或许会犹豫舍不得离开汉中。但张虞册封万户侯予他,则是出乎他的意料。故张虞既礼遇于他,他岂能不感激张虞?
若他拖拖拉拉,惦记着汉中基业,怕不是会让张虞恼怒。因此张鲁非常识趣,今干脆将族人子弟迁至长安,省着有子弟不长眼,最终惹怒了张虞。
“好!”
见张鲁如此爽快,张虞也是干脆,说道:“卿子弟既迁至长安,那便一一封拜官职,以便诸君在长安安居。”
“拜谢殿下!”
张鲁领着张卫、张愧等子弟跪拜,以再谢张虞厚赏之情。
继张鲁封万户侯之后,今唐国已有两万户侯,即吕布、刘和二人。以上三人之所以能被封为万户侯,除了本身是诸侯的身份,更关键是投效张虞。
如刘和举幽州归顺,兵民合有数十万人;吕布虽未明确归降,但为了吸引吕布归降,遂封为万户侯。而张鲁与刘和情况类似,治下人口有二十余万,今献国归顺张虞,其待遇自与刘和相同,仅在官爵上略逊些。
在宣政殿中,张虞向张氏子弟问话后,便册封众人。如二弟张卫封为昭义将军,三弟张愧为驸马都尉,儿子张富为黄门侍郎。
在一番安抚后,张鲁领着诸子弟兴高采烈而退。阎圃则是在张鲁退下之后,被张虞唤留于殿中。
“仆拜见殿下!”
阎圃作揖而拜,笑道:“殿下安陇右时,圃为使拜殿下。昔日之约言,不知殿下记否?”
“君乃趣人也!”
张虞仰笑了几声,说道:“旧时约言,孤怎会忘记?孤问卿汉中能降否?卿曰破袁绍之时,则汉中自降。”
“约言不敢忘,卿有大功于孤,不知欲求何官?”
阎圃拱手说道:“圃顺应天命而降,既为唐氏臣,便以殿下之诏为先,不敢妄求官职。”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卿愿回汉中任职否?”
“愿为殿下效力!”
见阎圃无意见,张虞说道:“孤析汉中为汉中、上庸二郡,而汉中为巴蜀之门户,孙策窥探之。卿有智谋之才,不妨以枢密院雍州护军之职驻汉中,调和雍州诸郡兵,以御孙策犯边。”
顿了顿,张虞补充说道:“君献汉中有功,特封卿为平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阎圃为巴郡人,深谙汉中地理,今留在长安无用,不如外放至汉中任职。另外阎圃为张鲁亲信,由他出任雍州护军,有利于郭淮安抚汉中诸将。
第457章 中原得失
神武元年,二月。
“殿下,臣依令在淇水口筑枋头堰引水,将淇水改道,使其东注以通白沟(黄河故道)。”
殿内,许攸将淇水口河图奉上,说道:“今之漕船由黄河登岸,陆运数十里转白沟,水运可通至邺城。反之,冀州诸郡粮饷先运至邺城,再至枋城陆运入大河,河北之粮将能调度于四方。”
白沟本为黄河故道,在黄河改道东流入海之后,乃是河北地区少有从西南东北流向的河流,几乎是贯穿了冀州。然白沟水量稀少,水期不稳定,舟舸难以通行,不利调度河北资源。且因无河流连通幽州,导致了幽州虽归顺张虞,但未能深度掌控。
故张虞在降服河北后,采纳鲜于辅、田豫、许攸等人之见,以白沟为主要河道,连通河北诸郡,强化他对河北的控制力,并有利于后续征讨中原。
在综合情况下,考虑到人力情况,张虞让许攸负责一期工程,即丰富白沟水量,以便能行舟舸。
许攸主事期间,修筑枋头堰,引淇水东注白沟,以丰富白沟水量,令其得以行舟。在上游维修了王景修治黄河时期的菀水分水溉田系统,灌溉良田多达百顷。
张虞手指河图,问道:“白沟至大河仅数十里,今能否引大河水注白沟,或是让白沟之水分渠黄河,以省让陆路转运之劳。”
“恐是不便!”
许攸摇了摇头,说道:“先时修缮河道,攸本欲仅筑枋头堰,引淇、清二水东注白沟,令宿胥口与大河相连,使舟舸回溯流转,省转运之功。然宿胥口低洼,不修筑河堰,白沟之水泄流大河,水量大减,为能通行漕运,攸不得不于宿胥口再筑石堰,令菀、淇、清三水东注白沟。”
张虞微微点头,根本问题在于白沟的水量小,受雨水季节影响大。欲让白沟常年维持能漕运的水位,在源头上需有稳定供给水流的河水,如果为了追求与黄河连通的效果,反而会影响了漕运。
“白沟东北注海,不经邺城,今怎与邺城连通?”张虞问道。
闻言,许攸上前指点河图,介绍说道:“白沟虽不经邺城,但支流洹水出太行,流经邺城南。是故朝发邺都桥,暮济枋头堰,舟舫行白沟,兵粮不绝尔!”
说着,许攸得意说道:“白沟渠通,经魏、清河、安平、河间四郡,注渤海之滨。如欲舟通幽州,修河渠以连漳、滹沱、三水便可。若殿下不弃,攸愿主持修缮河北水道。”
“修渠之事关键,不宜草率决断。”
张虞瞧着河图,说道:“子远修渠有功,今暂封卿为枢密院长史。”
许攸神情微露不悦,张虞封赏百官时,他受封都亭侯,享食邑三百户,与田丰爵位同,他便有所不满。然今修缮河漕有功,他本以为张虞会大手笔封赏,不料不仅没有加封食邑,所领的官职亦是未在众人之上。
“怎么?”
见许攸未做声,张虞偏头望去,问道:“莫非卿有不同之见?”
“谢殿下封赏!”
当着张虞的面,许攸不敢直接抱怨,仅能郁闷受领官职,暗忖:“若无自己献策,张虞安能下冀州?”
在许攸眼里,他的官职至少超出众人,纵不能为长吏,亦是与贾诩、董昭之流并尊。然他却与田丰并列,实属令他不爽啊!
其实张虞所赏许攸官爵已经不低了,尚书令杜畿食邑方才八百户,贾诩、荀攸各六百户,董昭四百户,因此许攸受封三百户已是文臣序列里的第二梯队。
至于田丰为何与许攸官爵相同,则是在于田丰在安抚冀州上出力甚多。
田丰属于是汉朝旧臣,个人在冀州名声显赫,为袁绍效力之后,田丰深得冀州官吏钦佩,在军中亦得兵将的尊敬。在为张虞效力以来,田丰常常奔走,安抚或劝降袁氏旧部,其功劳不比许攸差多少。
当然了,许攸借修缮河道事宜,中饱私囊,兼并良田,已让张虞大减印象分。
“殿下,白沟虽说经殷、海二州而注渤海,但常山、中山、赵、巨鹿等郡欲与白沟连通,需先注漳水,于河间与白沟相会,再折溯流西进,将绕行上千里,此将不利于漕运。”
观察河图少许,田豫拱手说道:“豫以为不如在魏郡内开河渠,以连白沟与漳水。殷州诸郡漕粮能先至魏郡,再南至白沟,而非先至河间郡,再转白沟。”
白沟与漳水同属于西南东北流向的河流,二者相汇于河间郡,如依白沟而漕运,则殷州诸郡粮草需至海州的河间,再换白沟河道方能运抵河内,其间绕行上千里河道,将费时费力。
故田豫以为不如在魏郡内打通两条河流,以节省绕行的时间,及转至海州而产生的行政沟通成本。
张虞盯着河图上的漳、白二水,不由点了点头,感慨说道:“河北平坦辽阔,水系错综复杂,若能将诸水连通,则河北之粮将源源不绝以注黄河。若天下太平,孤必从之。然天下纷乱,却不敢徒发徭役。”
对于田豫的建议,张虞颇是心动。毕竟农业社会下,水运永远是最便捷、最省力的运输方式。然修缮河渠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堪比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殿下,征讨中原用关西之兵,食河北之粮,幽州不伤民力。今白沟已有河水,不妨让幽州自疏河渠,令滹沱、、漳三水互通。”
田豫沉吟几许,说道:“今时劳累修渠,及中原安定,兵粮云集幽州,将能伐辽东尔!”
“是啊!”
张虞略有意动,依照之前规划,关西兵将征中原,冀州士民供给辎重,而地理偏远的幽州则不会影响太多。幽州若能打通诸水与白沟的河渠,后续征服辽东或是威降辽东,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见张虞有意,许攸贪图修缮河渠之利,说道:“殿下,田参军所言不无道理,攸愿至幽州,为殿下修筑河渠,令河北之粮以注黄河。”
闻言,张虞瞄了眼许攸,见其如此积极,便知许攸必然又想从中取利,遂生厌恶之心。
张虞未理会许攸,看向众文臣,问道:“令幽州自修河渠,不知诸君有何见解?”
董昭腹有成稿,拱手说道:“殿下,幽州归而未治,故不妨以修缮河渠之名,实为深治幽州。即河渠疏通,则幽州归治矣!”
之前有言,修缮河渠堪比大规模军事行动,民夫需征调,而兵将需看护民夫,因此将调动上下全州诸郡官吏及诸将帐下兵马。
基于这点考虑,董昭认为不如通过修缮河渠,渐将幽州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手里,有利于后续调换官吏至幽州上任。
“公仁之见不无道理!”
张虞微吟少许,说道:“子远修缮河渠许久,风吹日晒,多有疲惫。今不如由公仁操劳,孤封卿以尚书仆射之职,兼河道都督,持节赴任幽州,准领三千兵,负责幽州河渠之事。”
“臣领命!”
董昭毫不犹豫,作揖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