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张卫的阴阳怪气,徐晃可不会惯着他,即便他贵为张鲁之弟,徐晃亦是不放眼里,莫忘了他才是救汉中于危难之人。
“你~”
“住口!”
张鲁呵斥了声,先是打断张卫的话,而后换了个语气,语气谦和说道:“徐将军,张侯册封某为汉中郡守,故鲁代张侯治理汉川之民。而今汉川之民被徙一户,则张侯少一户百姓。”
说着,张鲁看向阎圃,说道:“昔战事频繁,道路断绝,不便呈送案牍。今岁时至,汉中当依律上计,唯望将军以大局为重。”
“师君!”
见张鲁有意将汉中献于张虞,张卫有话想说,却又被张鲁打断。
“将军为名将,今军务之事,一切由将军做主!”张鲁说道。
随着张鲁表明态度,流露出归降之意,徐晃神情则是有所变化。毕竟张鲁如果归降,他作为大军的主帅亦是有份功绩。而今仗打得越出彩,他才能在唐王国中占据越高的位置。
徐晃语气缓和,说道:“张侯担忧汉中军情,故今除我之外,另有两股兵马在路上,人数约近万人。万人步骑若至,则孙策将无兵力之优,彼时方有机会驱孙策出汉中。”
闻言,张鲁作揖而笑,说道:“张侯挂念汉中,鲁不胜感激。将军既为主帅,汉中兵民皆由将军调遣,望将军早破孙策。”
徐晃回礼说道:“本职之事!”
见两军达成合作,郭淮避席出列,说道:“将军,孙策欲迁汉川民众,乃是欲弱汉中,以强巴蜀。然迁民之事困难,百姓贪恋故土,岂愿顺从孙策,故以淮之见,府君既有天师之职,故不如诱百姓北逃,令孙策难得民众。”
徐晃微微点头,看向张鲁说道:“孙策兵将多为蜀人,不识汉中地理。君如能诱百姓北逃,则蜀人难迁汉川之民!”
张鲁沉吟良久,说道:“鲁于汉中略有薄名,今教徒遍布汉川,如欲令汉南之民北渡不难,仅是有劳将军接应民众,以免汉南百姓遭蜀军所害。”
薄名乃是张鲁的自谦,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政教一体的政府,控制了汉川之民及大巴山中的人。而今通过基层力量,引诱汉南百姓逃至汉北不算什么难事,仅是需要徐晃能接应这些逃难的百姓。
历史上,曹操能从汉中迁走大量百姓,还能派遣张深入巴中迁徙人,便是依靠张鲁的鼓动。若无张鲁的鼓动,参考曹操欲迁淮南民众的表现,彼时淮南民众得知曹操迁民,数十万百姓投奔江左。
因此郭淮之策不可不谓出彩,他抓住张鲁身份的不凡,企图凭舆论力量与掌握军事力量的孙策展开汉南百姓争夺战。
“善!”
又聊了几句,徐晃婉拒张鲁宴请的邀请,与诸将各回军营里。
待众人退下之后,张卫留了下来,不满问道:“兄长坐拥汉川,户籍众多,好不自在,何故献汉中以谒张虞?”
张鲁怒其不争说道:“汉中偏僻之所,北与张虞接壤,南与孙策为邻。此番若无张虞遣军救援,恐汉中已被孙策所下。今不结交强邻,而欲自立,将自断生路。”
“你若是争气,能守住阳平关,今下何须外人出兵?”
相比张鲁能识形势,知晓顺势而为。弟弟张卫一心追求如何能割据一方,而他军事能力又差,可谓好高骛远。若非是张鲁弟弟,张卫岂能成为汉中军事一把手?
张卫脸上露出悻悻然之色,在交兵之前,他确实夸下海口,凭阳平关能阻挡孙策的脚步。然随着战事的进行,阳平关被破,他逃回南郑固守,令汉中有覆没之危。眼下因张虞介入汉中战场,今汉川才得以保全。
见张卫不说话,张鲁哼了一声,说道:“张虞兵马俱在汉中,其兵马之强壮远胜孙氏,而我军不及孙氏精壮。故今不识趣投效,则恐徐晃击退孙策之日,便是囚禁你我兄弟之时。”
之前在阎蒲的劝说下,张鲁尚有犹豫是否归降张虞。然今随着张鲁见识到山西军的战斗力,张鲁决意真心归降张虞。
“兄长贵为师君,今日何必这般卑微?”张卫找补说道。
张鲁无奈说道:“徐晃为张虞帐下名将,深受张虞器重。你我若降张虞,岂能不与徐晃交好关系?若是得罪徐晃及其左右,在张虞面前进献谗言,试问如何应对!”
既是投靠张虞,张鲁自然想在张虞麾下混得好些,而交好亲信文武是为立身之基!
第448章 双喜临门
长安的宫殿间,张虞在王霁的引路下,观赏经她之手所布置的宫殿。
在张虞巡视雒阳之时,考虑到从安邑再到长安的繁琐,于是让王霁将家眷迁至长安,同行者有大将军府幕僚。
为了方便张虞直接入宫居住,于是王霁先行与诸妾置办宫中物件。
“如何?”
望着宫殿内朴素的布置,张虞满意点头,说道:“夫人有贤后之风,知今天下动荡,国库不丰,不宜奢华享乐。”
王霁脸上含笑,说道:“前汉之时,宫宇遮天蔽日,廊道连台接榭,昆明大池蔚然壮观,然经绿林之乱,前汉宫宇由是残破。虽经后汉修缮,但却不复昔日之盛。今大事未济,不妨暂居一时。”
“有劳夫人!”
张虞伸手握住王霁的柔荑,笑道。
王霁瞧着张虞的侧脸,似笑非笑说道:“今下可要逛逛后宫,看看女眷居所?”
“不必了!”
张虞笑了笑,说道:“夫人为后宫之主,女眷之事由夫人料理!”
王霁笑道:“夫君常年在外征讨,女眷可是思念的紧。今下夫君称了王,应当封赏名次,以正诸妾之尊卑。且有人言张氏子嗣不丰,不利夫君基业,我今从官宦之家,挑选国色之女,以丰宫中妃嫔。”
张虞紧攥着王霁的手,低声说道:“内事有夫人做主,子嗣之事急求不得,待诸事平息之际,何愁未有子嗣。”
张虞与王霁相处多年,自知王霁性格偏强势,故今在王后职权内的诸事便交由王霁自理,张虞尽可能不理不管,以免让王霁多想,或是觉得他偏爱某个妾室。
至于子嗣的话,因张氏直系宗亲人少,张虞确实要背负起繁衍后代的职责,而这繁衍任务不管张虞愿意与否,他必须接受,甚至臣子会向他施压。
“对了!”
王霁念起一事,问道:“今若深居宫中,不可无近侍服侍。钟元常上疏请招天下出身疾苦童子为宫人,不知夫君意见如何?”
张虞沉吟了下,说道:“河朔户籍凋敝,人丁单薄,收童子为宦人,将不利人口繁衍,故可取被虏孩童为宦,并杂招汉、胡、羌等困顿孩童。”
张虞名号虽为王爵,但诸多事上与皇帝制没多大区别。故今既有宫殿,那便需要宦官服侍。收汉人孩童为宦官,故对本就凋敝的汉人人口不利,因此张虞决意并招胡、羌孩童入宫,及征战过程中被俘虏的少年。
“诺!”
在张虞与王霁交谈时,却见女侍趋步而来,说道。
“殿下,有军报送至,荀、郭、贾诸君在紫宸殿等候。”
“今有大事,夫君可要料理?”王霁问道。
“应是汉中军情,我需与左右共理!”张虞离开前,叮嘱说道:“宫中之事由夫人操持,一切以简朴为主,不可奢华!”
“诺!”
在侍女的引路下,张虞便赶往紫宸殿。
汉代宫殿各有名称,但考虑到新朝新气象,王霁让蔡琰请年迈的蔡邕出场,为宫殿各取名称,今紫宸殿便是张虞与亲近大臣论政之所在。
“拜见殿下!”
见张虞入殿,几人行以君臣礼。
张虞坐在榻上,伸手示意荀攸、郭嘉、郭图等人免礼入座。
之前张虞并不适应身份的转变,本欲等到称王之时再让众人行以君臣礼,但众臣中不乏有心之人,便表示张虞今虽未登坛为王,但与大王已无区别,故需行以君臣礼,经一番考虑,张虞也就答应了。
至于称王之事,张虞一直在拖延,先是打算在邺城称王,后因战事之故,放弃在邺城称王的计划,便有意在长安称王。之后考虑到汉中战事,担心要由他亲自出征,于是继续推迟称王的时间,准备等到汉中兵事结束,再进行所谓的称王。
“殿下,汉中军报传至!”
荀攸将军报奉上,说道:“据军报中言,徐晃与柯比以驱马破阵之术,击溃孙策兵马,解南郑之围,并与什翼汇合。今下与孙策隔汉水对峙,欲等候后续援兵,再商讨用兵事宜。”
顿了顿,荀攸补充道:“除军报外,另有张鲁遣使一名,持信件一封。张鲁深感君侯威德,今献汉中户籍、田亩至长安,示恭顺之心,并欲在战后拜谒君。以攸观之,张鲁自知汉中地窄,无力与巴蜀相据,故上表归降。”
在荀攸陈述之时,张虞率先瞧了张鲁所写的书信,见张鲁于书信中明确表达归顺之意,让张虞不禁露出笑容。
“张鲁之意与公达所言相同,知无能据汉川自守,今愿献土归降。”张虞扬了扬书信,谓左右笑道。
“恭贺殿下,收复汉中!”在贾诩的领头下,几人齐声庆贺。
张虞笑道:“张鲁能识趣归降,倒是省了不少功夫。不知诸卿今有何见解,何以待张鲁?”
“殿下!”
郭图起身说道:“张鲁割据汉中近有十年,以天师道教化汉夷,深得汉巴人心。今巴蜀未下,而殿下志在中原,故以图之见,君侯不如留张鲁于汉中,遣将驻守之,以御孙策北伐。及中原承平,而汉中又非初降,君侯则能调换太守,而后挥兵南征巴蜀。”
“典军之言不无道理!”
田丰迟疑了下,说道:“仅是张鲁深得人心,今时献土归顺,实因形势所迫。恐大军撤离汉中,张鲁重生叛乱之心。”
“此事不难!”
郭嘉说道:“将除张鲁以外家眷,尽数迁居长安,张鲁无亲族为羽翼,则难以成事!”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是役之后,张鲁欲至长安拜谒,可先观张鲁言行,再看何人适宜坐镇汉中!”
从统治的角度上看,张虞并不希望张鲁留在汉中,毕竟张鲁不离开汉中,汉中百姓皆会受张鲁的影响。然考虑到张鲁对巴地有影响,能够为孙策造成麻烦,这让张虞有些犹豫。
“诺!”
荀攸应了声,问道:“殿下,徐晃与孙策隔水对峙,今孙策迁汉南之民南下,徐晃有意遣军救回百姓,不知殿下有何吩咐?”
张虞沉吟说道:“今南郑之围已解,那便让徐晃自抉用兵,救回百姓也罢,或是击败孙策亦可。然需立于不败之地。”
“遵命!”
“可有其余军报?”见汉中军事进展顺利,张虞随口问道。
“有!”
“殿下!”
郭嘉趋步出列,上报道:“郝将军传书信至长安,言袁谭败于袁尚之手,今被困于临济之中。袁谭遣使者出城,向郝将军求援,愿归顺殿下,共击袁尚。然郝将军不敢决断,快马加急求问。”
“诸子有何见解?”张虞问道。
“殿下,袁氏兄弟相伐,非他人离间之,而是自以为有平天下之能。今袁谭而向殿下求援,是为势竭。而袁尚不能平袁谭,可见袁尚兵疲尔。今国分为二,高干不顺,袁熙无能。据丰所知,因征伐频繁之故,青州旱蝗,国无余粮,可见有土崩瓦解之势。”
田丰立即起身,沉声说道:“今殿下若坐视袁谭覆没,袁尚纠集海滨之士,背依袁术救急,则有卷土重来之危。故以丰之见,当遣兵为袁谭解围,令袁谭与袁尚攻伐,诸袁不能合力,兵困民乏之际,君侯遣将远征,海滨臣服。时海滨土复,则中原可下!”
“善!”
张虞自有救援袁谭之念,今见田丰也赞同出兵,遂毫不犹豫说道:“传令于满宠、郝昭二将渡河,救援临济之袁谭。并册封袁谭为青州牧,令他伐取青州。”
“遵命!”
见袁谭被册封为青州牧,贾诩提醒道:“汉中归附,袁谭投效,当为殿下贺。然袁谭势穷而降,殿下不可不提防!”
“贾君洞察深远!”
郭嘉说道:“袁谭势穷而降,与张鲁情形不同。袁谭势大之时,恐会行反复之事!”
张虞笑道:“袁谭仅有小智,今用他乃离间诸袁!”
第449章 九卿六部二府
十一月,长安飘起雪花,深宫已是白雪皑皑。
深夜,偏殿内灯盏长明,张虞在踱步徘徊,在墙上悬有一幅长长的巾帛。
巾帛上,赫然是唐王国各级官职名称,而在名称左右有众人姓名与之一一对应,然纵观下来却有几处位置空缺。
“夫君怎不休息?”
见到张虞迟迟未入里屋,王霁披着外袍从而出,关心问道。
“开国登基在即,百官封赏未定,今在深思尔!”瞧着巾帛上名称,张虞头疼说道。
既要开国,那便要给众人封官授职,而如何封官授职则是令人头疼之事。
在开国之前,因张虞以开府治下,故诸多官职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不大,常有低官配高职的情况,如负责人事的杨俊。而今封赏百官的话,势必会产生明显的上下分化。
且之前诸事由钟繇、杜畿负责,眼下如若开国称王,那唐王国诸事便需要尚书台诸吏及九卿负责,其人选则是又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