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翼虽说为鲜卑人,但追随张虞十几年,早就被汉化了。自下关中以来,什翼因身份的抬升,他便找汉人士子教学。坐镇陇右以来,什翼更是每日让士人读兵书,从中学习兵法韬略。今得知张虞选用他为将,被安置于陇右三年的什翼早已是渴望厮杀。
“我军步骑有四千余众,今千里而援汉中,恐兵卒不能尽至。”任隗担忧道。
什翼用手在舆图上指点,说道:“沿途向羌、氐部民借马,能有多少人随行,那便让多少人随行,今下关键是先到陈仓,与中条军汇合,之后翻行蜀道赶至汉中。”
“祁山道需经阳平关,而今阳平关被孙策所破,怕已是难以通行。”
“中条军多少人马,统率为何人?”任隗问道。
什翼笑道:“三百人少年郎,君侯精心栽培之心腹。”
心腹不心腹,任隗不知道,但听见中条军仅三百人,且还是少年郎,便忍不住吐槽说道:“兵马不足五千,却欲援汉中,将军恐需随机应变,待援军齐至,方能与之交手。”
“我自有方略!”
军情紧急,什翼不敢耽搁时间,从四千人中拣选出精锐三千人,之后便昼夜兼程赶路。
兵法曰,百里而趋利者,则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而行军之关键在于补给,如需兵马随身携带军粮,大军行军会受到补给的限制,日均行军仅有三、四十里,急行军五十里则会与辎重兵马脱节。
从陇右至汉中,且又绕行汉中,其沿途道路有两千多里,那么为了避免补给的不足,故沿途诸郡早已备好口粮,供给急行军的什翼。因此在辎重的保障下,什翼几乎是日均百余里赶路,力求能在半月之内赶到汉中。
经八、九日的行军,什翼率部赶至陈仓,而彼时中条军三百少年郎已在等候。
三百人即三百骑,众骑皆有甲胄,马挂双箭囊,骑弓配于腰。并人人具有毛制品,或肩披或马罩,若是凑近一看,便能发现这些毛皮皆为虎、狼、熊等野兽的毛皮,令人望之而生畏。
见三百骑魁梧,杀气腾腾,任隗心中顿惊了下,眼前这群骑卒哪里是少年郎,分别是嗜血的猛兽。
而当中条骑见到什翼时,将身上的杀气隐去,转而露出欣喜之色,显然不少人依旧记得什翼教学箭术的日子。
有了什翼的统率,三百中条骑悉听军令,从秦岭走褒斜道入汉中。而褒斜道有八、九百里之遥,若是日均百里的急行军,十日便能至汉中。然因沿途无法提供军辎,遂关中征调兵民为什翼押运军粮,由此什翼的速度慢了下来。
在什翼赶路之时,南郑内部众人多忧。
府内,张鲁神情憔悴,说道:“孙策围困南郑多达六十余日,今外无援军,而内人心不安,诸君有何见解?”
“师君!”
伊辉作揖说道:“孙策破阳平,诸军齐入汉中,今汉中形势危急,以辉之见,不如投靠孙策,如此汉中能消兵患,师君亦能安享太平,不被案牍所劳。”
“住口!”
张卫从席上猛地起身,沉声说道:“城中尚有兵两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怎能献城而降!”
伊辉驳斥道:“若非将军失守阳平关,我汉中情形怎会危急至此!”
张卫恼怒说道:“非我兵败失守阳平,而是孙策寻觅小道,趁我不备之际,兵马偷渡击之。而见阳平莫能守,我才退回南郑。”
伊辉不以为然,说道:“将军信誓旦旦能守阳平,而今不能守,怎非将军之罪!”
“你~”
“肃静!”
张鲁打断二人的争吵,问道:“子苗有何见解?”
若是之前的张鲁,说不准会宰了伊辉。然随着孙策几下汉中,张鲁已无之前鄙夷孙策的心情,对于倾向投降的伊辉也是宽容不少。
阎圃沉吟良久,说道:“师君,汉中距离关、陇遥远,按脚程而言,我军使者已至安邑。然今之所以不见援兵,恐是路途遥远。师君不如拒城暂忍,待山西援军至,孙策则必撤军。”
伊辉冷哼了声,说道:“今等候六十余日,不知还要等多久?当下若是不归降,恐孙策破城后,南郑将遭劫掠。”
阎圃瞟了眼伊辉,淡淡说道:“孙策如有破城之能,则城池早被孙策所下,何以等候至今时?”
“况张虞坐有河朔,孙策何能与之相比?今投孙策,师君仅有富贵,并将受人终生羁留。而投靠张虞则是不同,钱粮丰厚不说,师君能得裂土之爵。”
伊辉说道:“君所想甚好,但莫忘记张虞大军在河北,今下迟迟未至,恐张虞无意发兵救援!”
阎圃没有理会伊辉,而是向张鲁拱手,说道:“师君,我出使张虞时,张虞多有询问蜀中情况,可见张虞有意图谋巴蜀。汉中为巴蜀门户,孙策据之则关陇有危,张虞既是有志益州,岂会甘心让孙策据有汉中,其兵必来尔!”
张鲁深叹说道:“恨我不能早听子苗之言,而今招有此败。”
“请师君坚守南郑,援军或在路上!”阎圃安慰说道。
ps:本章有些卡文,暂就两千字
第440章 互市与留守
邺城,州府。
“君侯!”
荀攸奉上军报,说道:“据幽州军报,公孙度见君侯大纛至右北平,遂惊畏而走,从傍海道撤军,今幽州兵事已消。”
张虞指着舆图,说道:“公达来着正好,依国让所言,他以为公孙度跋涉千里,不仅欲侵占幽州,而是别有所图。”
荀攸蹙眉了下,看向田豫,说道:“不知田君有何高见?”
田豫在张虞眼神的鼓励下,走至舆图跟前,指点说道:“自文远将军斩破蹋顿,边塞乌桓由是大乱。君侯虽遣阎将军招抚乌桓诸部,但辽西乌桓却因位于辽西不便被我军所招降。”
“辽西乌桓常居于柳城以北一带,诸部糅居其中。昔蹋顿得据辽西,凭水草丰茂,由是称霸百蛮。故以豫之拙见,而今公孙度西征幽州,不仅欲取燕云,更欲假道招降乌桓。故辽西之地被公孙度所下,则恐幽州无宁日。”
辽西与辽东的分界线为辽水,而辽水的东西两侧主要的经济产业不同,如辽东地区农耕经济占比高,适合汉人居住生活。广义上的辽西地区的游牧经济占比高,内部便包含后世科尔沁草原,而科尔沁草原属于是游牧民族重要的放牧草场,两汉之时属于是乌桓人的生活区。
历史上,在乌桓被曹操内迁,先是鲜卑人继承了乌桓的位置,而随着鲜卑人的内迁至中原争霸,契丹人则是入主科尔沁草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称霸东北,建立起辽国。
因此大量的胡人生活在辽西地区,公孙度如能趁乌桓无主的空窗期,拉拢到辽西诸胡,那么公孙度将能肆无忌惮的侵犯北疆,这是张虞所不愿见到。
荀攸本是不太了解辽西地理,但经由田豫的一番的分析,倒是明白其中缘由,问道:“君侯令阎柔招降乌桓,莫非乌桓诸部不降?”
“边塞诸部倒愿归降,并接受阎柔调遣。然关键在于辽西位于燕北,我军虽斩蹋顿,但蹋顿余孽在辽西,与其归降我,恐会投效辽东。”张虞说道。
“那如何是好?”荀攸问道。
田豫沉吟少许,说道:“欲平胡患,需安辽西。今君侯急在内,辽东为小患,攘外欲先安内,故中原未平之前,不宜遣将远征辽东。因此以豫之见,不如以夷制夷,辽西之地不止乌桓,亦有鲜卑诸部。”
“君侯招安鲜卑、乌桓,诱二部攻伐不顺之胡,或是令二族互相攻伐,则幽州可得暂安。及天下一统,欲消幽州胡患,则能出兵辽水,控制辽水草场,册封诸小部贵人,以来永宁边陲。”
“至于如何令辽西鲜卑、乌桓臣服,豫以为不如开关互市,得有君侯册封诏令之部落方能至幽州互市,此是为伯安公之旧政。中原出粮、铁、盐,而胡虏出马、皮、革等物,君侯将能用辽西之马征讨天下之贼寇。”
言欲平御胡患,众人常以为需控制河套,然殊不知辽西亦为关键所在,东汉设置的度辽将军,早期便是为了控制辽水东西的胡寇所设立,中后期移至河套地区。因此纵观历代边防,东控辽西、西制河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边防战略。
至于为何说控制辽水,便能令幽州免于胡乱,除了科尔沁草原能被中原所辐射,更关键是能以辽西为跳板,随时征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胡人。而锡林郭勒草原之于游牧民族而言,可类比为农耕民族的中原地区。
另外,辽西草原北与呼伦贝尔草原毗邻,控制了辽西草原同样有利于打击游牧民族。
在历史上,从辽西北伐游牧民族著名的战役分别为霍去病远征漠北,以及蓝玉的捕鱼海大捷。
反过来的话,历代游牧民族欲从河北入主中原,都是先控制了锡林郭勒草原,再控制辽西地区,然后借用辽西毗邻幽州的特点,继而占据幽冀二州。
辽西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张虞而言却是鞭长莫及,在中原未一统之前,他无法向燕山以外派遣兵力,自然是无法与辽东地区的公孙度争夺东北胡族。
然军事势力的不足,却可用另外手段与弥补,即互市制度。中原地区即便经历战乱,但经济活力依旧比辽东强,甚至消费市场也比辽东大,相反辽东地区某些的产出与辽西胡人的产品具有冲突,市场竞争由是难以兼容。
刘虞上位幽州,便是用互市消弭了乌桓叛乱,令汉胡皆有利可图。尤其是今下张虞集团急于征讨天下,辽西鲜卑、乌桓能提供大量马匹与本朝互市,一定程度上能让辽西胡部倒向张虞,而不是倾向辽东。
荀攸面露敬佩之色,说道:“田君深谙幽、辽军事,见识之长远,非攸所能及,恭贺君侯喜得大才!”
“哈哈!”
张虞笑了笑,说道:“孤得国让辅佐,则幽州无事尔!”
对田豫的多月了解,张虞可以说田豫在三国时期属于是严重被低估的将领,他在曹魏内部绝对是大才小用。
田豫对军事地理的了解远超一般将领,尤其是对幽辽地区的胡人非常了解,不仅知道胡人的秉性,更了解诸部的分布情况。今后欲征辽东,非用幽州地区兵将不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停顿了下,张虞问道:“我今欲设辽水通市监,专安辽西胡人,并理开关互市之职,不知国让可有贤吏举荐?”
田豫思考良久,说道:“君侯,幽州长史田畴内刚外柔,知与胡人交集,并晓通胡语,君侯不妨令田畴出任辽水通市监。”
“田畴?”
张虞笑了笑,说道:“田畴有州辅之才,今任辽水通市监恐有所屈就。然能与胡人交际者之才少,可让田畴领辽水都尉,兼辽水通市监,辅刘幽州治胡。”
张虞对田畴的感官很好,田畴不是单纯的士大夫,而是少有通晓汉胡习俗的幽州俊才,并且具有良好的操守,他对刘虞父子颇是忠心。幽州能够安稳,刘和多亏田畴的辅佐。
而今张虞与刘和联姻,随之幽州军事权被渐渐剥离,田畴不单单是刘和的臣子,今更是张虞的臣下。
“诺!”
“公达,二袁情况何如?”张虞问道。
“禀君侯!”
荀攸整理思绪,说道:“据细作军报,君侯率军离开后,袁谭不满袁尚继任齐王,于是设宴伏杀袁尚,然袁尚有所察觉,率兵征讨袁谭,两军交手,袁谭败走安乐。而今青州诸郡各有表态,或助袁尚,或有发兵为袁谭效力。”
“那高干呢?”
“高干无意介入二者军事,遂引兵撤回徐州。”荀攸笑道:“诸袁不能齐心,高干远居徐州,名为无意助袁,实行割据之举。”
张虞问道:“袁术可有表态?”
“袁术册封袁尚为齐王!”
荀攸思虑了下,说道:“今有袁术助之,袁谭多半非袁尚之敌,而若袁谭兵败于袁尚,走投无路之下恐会投靠我军。”
张虞微微颔首,说道:“公达所言有理,二袁相争,必有一伤。袁谭无处容身,委曲求全之下,依附我军并非不可能!”
贾诩捋须说道:“君侯与二袁有深仇,今不论何人投效,往后必叛!”
“先看二袁兵事情况!”张虞笑道:“若是袁谭取胜,则袁尚安会降我,当逃效袁术。”
其实所有人甚至包括袁谭、袁尚二人都知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但今为了权利,为了排除异己必须去争。而在当事人眼里,他们都认为成功者会是自己。至于外界的危险,他们有十足的信心,在危险来临前,解决内部权利纷争。
说着,张虞话锋一转,说道:“今幽州兵事消弭,二袁起兵争位,我虽能安心西归。但汉中为我深忧之事,不知徐晃、什翼能否击退孙策。”
“解围或许无需取胜!”
荀攸分析说道:“蜀道有千里之遥,巴蜀转运辎重艰难,而南郑兵有两万,粮可支一年。我军如能至汉中,令张鲁知我军救援,城中军民便能坚守。对峙至明岁,孙策兵马无粮久支,则汉中之围自解,以徐将军之智必知其中之关键。”
荀攸不愧有良、平之才,对于战况总能察觉到核心问题。徐晃、什翼二军南下,如能击败孙策,自然能解包围。但如果不能击败孙策,不一定代表解围失败,毕竟关键在于孙策撤军。
如何让孙策撤军,无非是粮草维持不下去,另是失去了打下汉中的机会。那么与之长期对峙,令孙策无粮自退,便是方法之一,而以徐晃之兵略,他无取胜的希望下,或许会用这种稳妥的方案。
“随时关注汉中兵事!”
张虞先是点了点头,之后看向身侧的郦嵩,说道:“此番出兵虽未覆没袁熙,但却夺取东郡。我率军西归之后,君率军坐镇邺城,总理河济军事,如东郡守孟宁之救援,伯松不可不救。然若是吕布向伯松求援,则君依势观之。”
“末将遵命!”郦嵩神情严肃,领命道。
第441章 救与围
在张虞担忧汉中军情时,什翼率军先沿斜水行军,再转至褒水赶路。经八天的急行军,什翼所部终将至褒中城。
距褒中城的几里外,一支数千人的山西军牵马步行依次从石门隧道中穿行。深入陌生环境的军士们虽说风尘仆仆,但斗志却是昂扬,渴望在汉中这片土地上建功。
褒中城者,位于褒斜道的南口,因正当褒谷口,故名为褒中城。而石门者,为东汉明帝命人凿穿贯通山岭之隧道,其总长虽仅有六丈余(15-16米),但却是隧道之祖。
溪水在山间潺潺而响,注入褒水之中冲刷出褒口。今时北方已是秋意盎然,但今栈道两侧依旧青山碧树,空气中水汽弥漫,微风吹拂而来冰凉透体。
什翼望着汉中景象,他从来没想过世上竟有这般地方。
他在陇上时候,秋天已是黄绿参差,风吹拂而来尽是干燥的气息。而若是北疆,估计天气已是渐冷,难以瞧见绿色景象。如若遇见大风天,估计沙石四起,人畜皆惊。
难怪巴蜀号称天府之国,有这般水草,还怕收成不好吗?
君侯若能打下巴蜀,估计往后有吃不完的粮!
“将军!”
在什翼出神之际,却见中条军里的丘郎策马在复杂的栈道上穿行,今已到什翼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