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263节

第356章 仲氏兴,疑兵策

  建兴元年,公元196年,秋。

  “孙坚用兵可比吴汉,先斩赵韪,兵破江州,复三巴郡县。率兵西进,得沈弥、娄发、甘宁三将归顺,于广汉大破庞羲。今兵马逼近涪县,蜀人莫能挡,不日或能下蜀尔。”

  袁术于堂中踱步,欣喜而笑,说道。

  阎象捋须而露忧色,说道:“孙坚势如破竹,兵锋将指蜀郡,是为可喜之事。然明公莫忘自率兵入蜀以来,孙坚便重用孙氏族人。而今孙坚遣长子孙策为将,分兵别讨犍为,降服蜀将严颜,名声渐是显赫。”

  “父子二人皆有军功,及若下蜀,恐巴蜀之人仅知孙氏,而不识明公尔!”

  袁术踱步而思,心中则是被阎象说动。孙坚率兵入蜀兵马两万,其中万人归孙氏所统,另外半数为荆州水师。眼下随着孙坚在巴蜀招兵买马,以及降服大量蜀兵,孙坚在军中的影响恐已是超越袁氏。

  停下脚步,袁术问道:“孙坚领兵西征,今或冒然更替大将,恐于兵事不利。我今欲限制孙坚,不知卿有何见解?”

  阎象考虑少许,说道:“孙坚令孙静为巴东太守,侄子为巴郡太守,又表子孙策为犍为太守。故明公如欲束缚孙坚,当先行遣官吏为广汉、蜀、巴西三郡太守,断不能让孙氏子弟皆为益州郡守。”

  “有理!”

  袁术点了点头,说道:“今选三人出任郡太守,并遣督军监视孙坚,以为制衡之用。及待巴蜀归附,便能表孙坚为兖州牧,让他率兵北伐!”

  阎象提醒说道:“经豫州之事,孙坚心中恐有不满。今复行豫州之事,恐会令孙坚生怨。故明公欲大用孙坚,还需以官爵重赏之。”

  袁术笑了笑,说道:“汉室衰微,袁氏将兴。孙坚献祥瑞于宛城,而孤岂会薄待孙坚,当拜孙坚为大将,并与之成姻亲之交。”

  之前袁术颇忌惮孙坚,而今随着孙坚献玉玺,并支持他称帝,袁术对孙坚渐渐改观。考虑孙坚兵略出众,自己需用孙坚打天下,袁术打算给予孙氏上政治优待,如与孙策联姻,或是说拜孙坚为大将军。

  阎象心有忧虑,劝道:“明公,昔周自后稷至文王,积德累功数甲子,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族望昌盛,却深受汉恩,今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公据天下之其一,未若有周氏之盛。故明公欲代汉室,望能慎行。”

  阎象虽说为袁术心腹,但他对袁术称帝一直抱有怀疑,不是说他得不到政治利益,而是汉室四百年的影响深远。尤其汉室四百年的日子里,眼前虽说衰败了,但其巅峰时期,足以让不少人自豪。

  为何说因汉朝的巅峰时期会让人自豪,或是说让后世人难忘汉朝,本质在于汉朝所带来的辉煌太过耀眼。

  王朝的强盛或许不能让贫民富裕,但却能让众人塑造出荣誉感,继而影响个人的政治偏好。如刘秀能早早称帝,并赢得众人投降,除了与他身上的汉室之后的标签外,便是他能不断打胜仗。

  粟将军有番话或能解释这一现象,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一个政权受到质疑,最好手段就是赢,用赢来解决思想问题。

  故以此来看袁术称帝问题,袁术登基称帝,为何难以得到众人一致性认同,无非是袁术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无法给人带去信心,继而质疑袁术称帝的合法性。尤其两汉耀眼的成绩摆在那,差别之下自然无法比较。

  见阎象拒绝他称帝,袁术脸色由是不快,说道:“汉室虽无商纣之暴,然其岁数已尽。君不闻‘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语?”

  见袁术称帝之心坚定,阎象心中暗叹口气,深感袁术称帝的决策太草率。

  “明公如欲称帝,当提防汉室旧臣!”阎象闷声说道。

  “嗯!”

  袁术应声颔首,谓左右说道:“今岁能进九锡乎?”

  蔡瑁顿时领悟,谄媚说道:“明公,以瑁之见,今岁或能作禅文!”

  “恐太着急了!”袁术有所意动,故作犹豫说道。

  邓察恭维说道:“以公之声威,如能至朝,纵无九锡,亦能登基继位。”

  “不妥!”

  袁术性情虽说桀骜,但却颇重礼节,摇头说道:“今天子在上,不进九锡,不授王爵,恐与礼不符。”

  说着,袁术看向蒯越,问道:“不知卿有何高见?”

  蒯越虽不想掺合袁术称帝之事,但见袁术询问,不得不说道:“禀明公,不如待孙坚平益州,令他献祥瑞,而后明公再进帝位,或能令人心服。而今关键之事,需试探朝廷诸卿意见。”

  袁术若有所思,询问左右道:“自狩猎之事以后,不知刘备、董承、杨彪等人有何表态?”

  “刘备言行谨慎,深入浅出,于后宅耕作,寡与外人联络。董承常出入禁宫,并多与公卿联络。而杨彪每日与孔融、士孙瑞饮酒,据参宴之人言语,多谈及诗歌。若有涉及明公,众人虽有怨言,但却不敢多言。”

  蔡瑁谄媚说道:“以瑁之见,诸卿中董承行为有异,刘备太过孤僻,恐需令人多多查访二人。”

  袁术眼睛微眯,说道:“看能否收买董承、刘备府中亲信。”

  “刘备府中无奴仆,仅留乡人与关、张在府中。董承府上多奴仆、亲信,或能收买。”蔡瑁说道。

  “多让人试试,务必了解到二人动向!”袁术说道。

  “遵命!”

  相比董承奔走联络,刘备可谓谨慎至极,后宅之事由妻妾操办,不留奴仆在身边服侍,仅靠士仁、简雍、关羽、张飞等人奔走。

  袁术坐到榻上,问道:“公卿之外,宫中狂儿何如?可是仍以天子身份自傲?”

  “自春猎之后,天子言行谨慎,如与臣子会面,不留人服侍。倒是在一月前,以皇后省亲之名,赐董承衣袍。”侍郎邓察说道。

  袁术抓着颌下胡须,笑道:“许久未与天子会面,容我过些日进宫,以封九锡之事试探天子。”

  且不说因益州孙坚、扬州袁嗣二人的支持篡位,让袁术心中更替汉室的念头愈发强烈。而今远在河北的袁绍却为如何与张虞作战而头疼。

  信都,州牧府。

  “明公,据斥候密报,张虞以贾衢为邸阁督,于上党诸道营造邸阁;且在一月前,张燕于安邑受领征北将军,自归井陉之后,便厉兵秣马,囤积军粮。而在幽州,刘和下令屯粮,并让诸郡扩招兵马,于秋冬操练兵马。”

  许攸向袁绍汇报,说道:“据张虞、张燕、刘和三者动向来看,张虞不日起兵东出,早则今岁冬季,晚则明岁春耕之后。”

  袁绍眉目微皱,负手踱步,问道:“观张虞所为,不知诸君可有高见?”

  沮授说道:“明公近讨兖州,师出历年,百姓凋敝,仓库无积粮,徭役频重,不宜大动兵马。以授之见,明公需安抚兖、徐,大治青冀。而后进屯邯郸、邺城,屏蔽并州之兵。如敌举兵,明公遣兵据之,我军得逸,敌军疲惫,可再战尔!”

  连年用兵,导致百姓凋敝的问题,不仅令山西头疼,袁绍同样面对这问题。如早年时,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并防备张虞进犯;中期时,袁绍向南征青州,并安抚冀州内部;而近几年,袁绍另辟战场,插手中原局势。可以说袁绍治下战频繁,几乎无休整时间。

  审配反对说道:“明公地跨四州,领海滨之众,兵马数目尤胜张虞,今何须畏惧。如不趁势击之,往后明公举兵伐上党,则将因山道险峻,关隘高耸而难。”

  沮授摇头说道:“张虞南迎天子于关中,举兵向西平陇右,助刘和下幽州,得河朔之人心。故其举兵向东,必倾国而用兵。张虞兵马精练,非袁术、公孙瓒之众所能比。如今不用坚城消磨其锐气,而与之兴兵作战,实非明智之举。”

  审配不满沮授多时,说道:“张虞兵马比董卓何如?昔明公率渤海之众,讨董卓于雒阳,令其不得已迁都长安。而今明公率四州之众,何须畏张虞兵锋。今海滨之民敬服明公,文武竭心尽力,为何不能讨张虞?沮君之策稳重,然用兵之事在于寻机应变!”

  说着,审配拱手说道:“明公,以配之拙见,刘和声威羸弱,兵马由诸郡守所领,故不妨令公孙、蹋顿率兵先讨幽州。”

  “不可!”

  见审配有意主动出兵,田丰连忙劝道:“张虞善用兵,变化无常,不可轻视之。以丰之见,不如与之久持。将军据有河北,拥四州之众,内修农事,外守坚城,然后待张虞兵退,率兵追击,则能挫张虞锐气。”

  “然后简其精锐,北讨幽州、黑山,剪除羽翼,则能一统河北。往后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并州,令三晋之民不得安业。张虞进讨,则明公守缘山关隘。山西不及河北富饶,未几年,张虞兵民疲惫,则能决分胜负。”

  见田丰、沮授劝他保守用兵,让袁绍心生不满,含糊回复道:“兵事慎重,容孤深思!”

第357章 分歧决于上

  历史虽有变化,但袁绍帐下众谋士对用兵方略,依旧是矛盾重重。如审配、许攸希望通过与张虞决战,从而分出胜负;沮授、田丰二人看出张、袁实力差距,希望能与之持久战。

  然就实际而言,二者计策无分优劣,仅是用兵角度不同。甚至偏好持久战的沮授、田丰二人,在具体兵略上也有不同。因此采用哪一种计策,需要君主有自我清晰的判断力。

  而今在用兵计策上,其实不仅袁绍内部有分歧,张虞内部也有用兵分歧。

  大堂内,犹如墙纸的舆图张在墙上,张虞麾下文武各列坐于马扎上,抒发自我见解。

  钟繇按剑踱步,手指舆图,说道:“兵马出上党非正道,若袁绍分屯井陉、邺城,我军将受堵于山口。我军兵粮转运千里,而袁绍背靠冀州,粮草源源不绝。故为用兵考虑,不妨出兵河内,破朝歌,逼近邺城。”

  “袁绍领兵来御,则能遣骑出井陉、壶口,抄掠河北,令缘山诸郡不得安宁。待敌疲惫之时,则能与之决战,败袁绍,下邺城,则能据缘山诸郡。”

  赵咨皱眉说道:“从河内出兵,粮草需用河内转运。而今袁绍据有河济,岂不将我军粮道暴露于兖州兵马。以咨之见,君侯或能别遣兵马出雒阳,先伐东郡,再出河内,进逼邺城。”

  “先讨东郡,再伐邺城,是为多此一举!”

  郭图挺直身子,向张虞作揖,说道:“君侯率山西之众,握天下强兵,何须畏袁绍?以图之见,不如与之列阵厮杀,夹用骑兵击之,与袁绍决分胜负,便能转取缘山诸郡。”

  “可有不同高见?”

  “佐治!”

  辛毗本为太原郡守,张虞念及辛毗初在袁绍帐下效力,以及后续将出兵冀州,需要由善政之人辅佐,于是便调辛毗入将军府,由司马朗转任太原郡守。而眼下众人意见不统一,张虞干脆让众人一一发表意见。

  辛毗拱手说道:“并州与河北之间虽有八陉,但能用于行军讨袁者,仅井陉、太行、滏口、白陉四道。而四道中从滏口东出,虽能取赵、魏,然却毗邻邺城,故君侯或能转取井陉,兵粮出太原。兵至井陉,则能北应幽州,别遣兵马出滏口,则能袭扰邺城。”

  张虞坐在榻上,见众人所言皆有可取之处,便点了点头,以为鼓励众人发言,然却不发表意见。

  荀攸捋须而思,说道:“君侯胜在兵精善动,而袁绍胜在兵多粮足,故与袁绍交手,难言列阵厮杀必胜。故君侯欲取胜,需弱袁绍,再出兵决分胜负。以攸之见,君侯不如广树兵马,与袁绍对峙于赵、魏,而实出幽州,败公孙,退乌桓,再起幽州之众南下,并击袁绍于赵、魏。”

  “文和呢?”

  见张虞点名,贾诩说道:“君侯用兵如鬼神,选吏度将皆尽人力。而袁绍不善用兵,见事迟缓,非君侯之敌。然袁绍兵多将广,背靠冀州,供粮便捷。故以诩之见,君侯不妨出兵武安,与袁绍对峙于赵、魏。”

  “君言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沛,今何以与之久峙,岂不是以己之短而攻敌之所长?”张虞疑惑问道。

  贾诩笑了笑,说道:“如先言所言,君侯四胜袁绍,率骑陷阵,破阵斩将,是谓勇武胜;选吏度将人尽其才,是谓用人胜;南征北战,无所不败,是谓谋略胜;兵精将勇,汉胡效力,是谓兵将胜。”

  “君侯有四胜,袁绍有四败。用兵对峙累月,袁绍岂会用兵无误?待其兵马有失,君侯寻机而战,须臾便能胜之。”

  闻言,张虞瞧了眼贾诩,说道:“用兵胜败于须臾,今如何取胜,望文和赐教!”

  对于击败袁绍,张虞不需要虚无缥缈的鸡血,而是需要实打实的计策。

  贾诩不紧不慢,说道:“昔高祖与项羽决战于荥阳,说黥布、彭越反楚,用韩信取河北。会战二十八月,大小战数十场,终归高祖所有天下。而今君侯将伐关东,兖州吕布、黑山张燕、幽州刘和,是为君侯之布、越。”

  “君侯不妨强羽翼而弱袁绍,三者扰侵冀州,则袁绍必然心忧,彼时便是君侯取胜之希冀。故以诩之见,君侯选何道出兵非关键,如何弱袁绍而强羽翼,或是关键之事。”

  贾诩的用兵计策不难理解,则是告诉张虞己方的优势。如张虞在外交上,比袁绍有利多了。故为了保证取胜概率大,贾诩建议张虞别着急与袁绍决战,多关注其他战场。如果其他战场能取得进展,以冀州的地形,将会转化为四战之地。

  或许是信息量太大,张虞需要时间整理,于是端起水杯,抿了口清水。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张虞斟酌思绪,说道:“我军胜在骑精善动,故与袁绍交手,需多出奇兵。而张燕、吕布、刘和为我军之羽翼不可不用,三者凡能胜敌,以冀州平坦之地形,则是我精骑驰骋之天下。”

  说着,张虞从榻上起身,走至舆图跟前,指点说道:“今为探冀州虚实,可遣骑兵出诸陉,劫抄辎重,探查敌情。之后待明岁春耕之后,率兵择道而出河北。近来多与黑山、幽州联络,并予吕布马匹。”

  “那君侯欲遣何将率骑出掠河北?”荀攸问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令柯比出井陉,马超出滏口,张君出河内,阎行掠东郡,各率两千骑卒。于九月出兵,遇强敌则退兵。”

  “诺!”

  马超神情喜悦,拱手领命而出。

  趁着赵咨撰写军令,郭图说道:“吕布受陶商所邀,率兵支援徐州。如吕布深陷徐州,则恐不能袭扰兖州。”

  张虞瞧着舆图,说道:“兖州百姓疲惫,今是为袁绍初下之地,凭袁熙之能不足为虑。青州归附袁氏多年,今高干率兵南下,将是分青州之兵。故吕布如能牵制高干,或是挥兵取胜,将是为我军分忧。而能为袁氏所用兵马,仅冀州之众。”

  顿了顿,张虞伸手指向幽州,说道:“如以形势观之,战局关键在于幽州!”

  “恐袁绍为解北疆之危,会出兵先讨幽州!”赵咨担忧说道。

  ……

  为了劝袁绍先行下手,审配劝道:“明公,幽州可用兵马数万,如不能先取幽州,恐会为我军之祸!”

  “不可先取幽州!”

  田丰语气强硬,说道:“幽州突骑虽名震天下,然人心不一,如今若是先讨幽州,危机之下,幽州人心合一,岂能骤下。况刘和为刘虞之子,父子二人有恩于民,今如伐之,民将拥刘和!”

  “不然!”

  审配说道:“公孙善骑,乌桓胡众,二者先伐幽州,如能破敌陷城,明公将能调骑南下,彼时将无畏张虞骑卒。且能出兵井陉,或飞狐陉,袭扰并州诸郡。”

  沮授反对说道:“我军连战,兵马疲惫。而张虞兵马休整近有一年,敌逸而我疲非正道尔。今先休养生息,如敌率兵进犯,以赵、魏坚城御敌,耗其兵马锐气,待其撤军之际,率兵追之则能取胜。”

  许攸冷笑了声,说道:“乌桓受邀出兵,我军如能围攻幽州,或能逼张虞率兵救援。我军操练方阵,多缮弓弩,何须畏张虞骑卒。相反如让张虞用兵,其将借骑卒精锐善动,别援诸军,抄掠河北,我军将苦不堪言。”

  田丰瞪大眼睛,沉声说道:“山西粮少我军,如与之交手,岂不如张虞之意。抄掠河北之策,丰挥手便能破之。”

  说着,田丰朝榻上的袁绍拱手,说道:“明公,张虞抄掠河北,丰有计策破之。并州与河北道路崎岖,出太行则为坦途。故如张虞遣骑抄掠河北,明公遣兵马截断山口,则能令敌骑不得西归。”

  “而幽州人心不一,有乌桓袭扰,公孙守北疆,则明公无需为幽州而忧。明公今与张虞交手,关乎天下得失,不可着急用兵,缓缓用兵是为上策。”

首节上一节263/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