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91节

  秦给他们的感觉就像一头巨龙,且这头巨龙充满活力,还在不断变得强壮,而他们匈奴却像一头到了暮年的狼,身躯在老迈,爪牙在腐朽,散发著沉沉暮气。

  一头本就强大,且还在不断强大的巨龙,一只腐朽老迈的狼如何会是其对手?

  根据刘季传回的消息,这也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现象:这些匈奴人开始称赞大秦的强大和美好,对大秦充满了羡慕和向往,甚至有匈奴使者表示如果能为大秦人多好。

  这消息摆到嬴政案上,嬴政做出决定,让刘季和匈奴使团众人进行更深的接触,发展这些人为大秦在匈奴的眼线。

  冒顿之死在民间倒是引起了一些波澜,但将黑锅在李念身上扣得更紧了,普遍认为是李念对冒顿下的手,就算不是亲自下的令,也绝对有李念的手笔。

  但在民间的传闻中,并不认为李念杀冒顿有什么不对,反而太对了,李念公子是为舜英公主才一怒杀了那匈奴太子,何等浪漫?

  李念是为公主一怒杀匈奴太子的版本在民间传得最快最广,只是越传越离谱,往里加了不少料,估计过个几百年,也会成为民间一经典故事,被搬上荧幕。

  李念在得知民间出现的版本后,只能感叹不管哪个时代,人们都喜欢八卦,哪怕是生产力落后的大秦。

  希望民间版本的故事不要编的太离谱,不要太过狗血,日后也不要让小鲜肉流量明星来演自己。

  但李念现在没心思关心他的民间故事,因为咸阳大考马上要举行了,他正对咸阳大考的整个流程进行查漏补缺。

  咸阳大考,实质便是大秦版的科举,其为第一届,必将影响到后面正式设立的大秦各种考试,能做好的地方尽量做好。

  和后来王朝科举不同的是,咸阳大考不考儒家经义,考策问、算学、格物三门,一天内考完。

  策问的题由始皇出,而算学和格物则是李念出。

  正月初一,在后世为岁首,新年第一天,此时并不是,但却是咸阳大考举行之日。

  在始皇尚未称帝时,将在咸阳举行大考的消息就已传于天下,数月时间内,被大考吸引到咸阳的人不少。

  据李念所知的报考人数,足有三千多人。

  这在后世,可能还不如一所高中的高考报名人数,但在这时代已经很不得了。

  一是识字率低,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来。

  能有三千多人赶来参考,已相当不错。

  卯时,范增来到了考场外。

  他十分仇秦,一心想复楚,但得到咸阳大考的消息,左思右想后,跑了过来,没别的原因,只是想过来看看那秦王要干什么。

  他也读过《孙子兵法》,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要想击败大秦这种强敌,就须先了解大秦的动向。

  这里是咸阳附近的一处军营,现被当作咸阳大考用地。

  经过营门口的秦卒检查后,范增进到了军营中,寻找他今日要在的那座八号考场。

  在前几日,秦人组织他们那什么查看考场时,他就已到过,因此很顺利找到了考场。

  找到以秦篆和两个不认识符号写成的二十三号位坐下,范增从行囊中拿出砚台、竹筒、墨条、笔等进行考前准备。

  待准备妥当好后,范增才开始打量考场内的其他人,大多都是中年人和老者,年轻人不多。

  虽有许多人和他一样在打量考场,但很明显大家都没有什么交流的兴致,倒是他目光看向右手边这人时,这人冲他点了点头。

  这人是个中年汉子,体格甚为魁伟,即使坐在那,也比他要高出不少,不像个该读书识字之辈,更该提刀上战场厮杀。

  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人虽长得像上战场的料,但说不定其人学问颇高,更在他范增之上呢?

  范增向这人回了一礼,才闭目养起神来,据说此次考试会用到那名为“纸”的东西,也不知会怎么用那纸考试。

  没让范增养神太久,一声音从前方传来:“诸位,咸阳大考即将在一刻后开始,现在有需如厕者、有笔墨未备好者,还可去如厕和报备领取笔墨。考试一旦开始,直到此堂考试结束,中途皆不可离场!”

  这声音话落,便有人起身走了出去,范增想了想,还是去如一趟厕吧,据说这堂考试将考一个半时辰,他已年过半百,万一憋不住咋办?

  待范增回来后,发现考场中多了数名秦卒。

  这些秦卒自然是过来监考他们。

  范增回到座位上不久,只听到“当”的一声响,自外走进一人,是方才让他们去如厕的那人,只是现在其手里多了一个囊。

  此人举起手中的囊向考场内众人展示道:“这是今日考卷所在,一人只能拿一卷,拿到试卷的人向后传递,不可多拿,此堂考试为策问,时间为一个半时辰。”

  “时间一到,即使有未答完考题,也须立即停笔,考试途中,不可走动,不可离场,不可言语,不可窥视他人考卷,不可影响他人作答,一旦发现有以上行为者,本堂考试成绩作废。”

第188章 范增参考记

  “本次考卷为纸制成,纸和竹简、木牍不同,墨可能在纸上散开,书写时须注意,作答时请在指定处作答,若答题纸不足,可举手再要。”

  “另外,莫忘写上姓名,之后放榜,诸位才好找到自己。”

  “中途有作答完想离场者,同样举手示意,待收取检查过考卷后才可离去,但离场后,不得再返回答题……”

  讲了一堆奇奇怪怪的规矩后,此人将拿著的囊打开。

  范增看到囊里装的不是竹简和木牍,而是他曾在老家居见过县令展示过的纸。

  但那时他只看过,并亲自上手接触过,更别说用纸书写。

  “现在开始分发试卷!”

  这人将试卷和答题纸从囊中拿出,分发给坐在前排的考生,再由前排考生依次向后传。

  范增很快拿到了考卷,他并未先看卷上的考题,而是先拿著考卷观察摩挲。

  这纸拿在手中的触感不同于丝绸等布料,并不光滑,反而有些粗糙,但又很柔和,不会损伤到肌肤,还有一股独特的味道,应是墨和纸本身气味混合的味道,说不上来好闻,也谈不上臭。

  其非常轻,且可折迭,相比于竹简有相当巨大的优势,同样轻重的纸和竹简,纸能记载下的文字远超竹简,还更方便携带。

  范增暗叹:仅凭此物,诸子百家和天下众多贤人将为秦所制,他想要复楚也越发艰难。

  他们能拿出和秦对抗的东西,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样便是秦缺乏足够官吏,在地方上不得不用他们。

  通俗说,大秦要治理地方需要识字读书之人,可大秦本身的人手不足,而他们这些人读书识字,甚至还相对垄断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学习的机会,使大秦被迫要靠他们。

  而他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打入大秦中去,就算暂时不表露出反秦的面目,但可以混到里面静观时局变化。

  当然,他们还是比不过后来的世家门阀。

  门阀世家为什么觉得自己牛?

  因为他们觉得不论谁当了皇帝,想治理好天下就得靠他们,天下间的读书识字者都出于他们,不靠他们,皇帝还能靠谁?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这纸后,诸子百家和许多人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会倒向秦一方。

  且这纸还会让受教育学习变得比用竹简时简单,大秦可以绕过他们,培养出一批属于大秦的读书识字之人。

  将制作试卷的纸观摩完,范增这才看起考卷上的题目。

  说是看题,实际是先看字,他一下便发现了奇处:一是这纸上的字排列相当规整,每个字的大小都近乎一样,这是如何做到?

  二是这上面的字用了特殊的符号,“,”、“、”、“:”“。”……

  范增一看便明白了这些符号的用途,可让字里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明白,不至于产生歧义。

  像儒家《论语.泰伯》中有句话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可解读出多种含义,但谁知道哪种才是孔子真正想表达之意?

  日后有了这些符号用于文章中后,便能清楚明白将文章作者之意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知晓。

  ‘这‘,’是用于断句,这‘。’代表一句话结束……此物虽简,却将大利于天下。’

  ‘今日来参考者估计三千有余,即有三千多这等考卷,其他考卷是否也如我手中之卷一般规整?’

  ‘若是如此,靠人一卷卷誊写,很难做到,必有法可快速将字速录于其上。’

  范增想的没错,这些考卷靠人一卷卷去誊抄,能是能抄出这么多,但想要做到卷卷一样,那很难。

  这是李念整出了印刷术制作的。

  将脑中涌现出的思绪按下,范增正式开始看题:嗯?这些题居然还计分?第一部分的题目是选择题,第二部分题目是填空题,第三部分是论述题。

  这自然也是李念给嬴政带来的灵感,考试怎么能没有分数呢?

  没有分数怎么比较谁学习更优啊,还怎么鞭策学生进步?

  策问这一科考的比较杂,结合了历史、地理、政策问答等要素。

  比如范增此刻看的第一道选择题便是历史类。

  问孝公后第三代秦王是谁?

  一、惠文王;二、武王;三、昭襄王;四、孝文王。

  选出其中正确的答案,并将之答在答题纸上(切记:莫忘在答题纸上写上姓名)。

  明显的送分题,但凡知道一点秦的历史,都不会选错,对范增更是没有一点难度。

  经过几道大秦历史的选择题后,范增看到了一道地理题:

  问雍城位于咸阳哪个方向?

  一、北方;二、西方;三、东方;四、南方。

  这些题太简单,出这种题干什么?是个人都能答对吧?

  这些题都和秦有关,这明摆著是想要借这些题加深他们对秦的印象。

  果不其然,之后的填空题也和选择题一样,都和秦有关,写出一条秦地内的河或一座山的名称,写出秦地最适合种植的作物。

  出这些题,始皇的用意不仅是借此加深考生对秦的一些印象,也是想让他们都拿点分。

  毕竟后面那两科,估计许多人都很难拿分。

  但这是第一次举行咸阳大考,不好让人答不上题,得个零分就回去了吧?

  这传出去影响的不仅是考生的面子,也影响大秦的颜面。

  可接下来的论述题就来真的了,第一道便是大的:请论述秦何以一统天下,六国有何失,秦有何得?

  这些论述题才是策问这一科的核心,而将这道题放在第一道,既是想从众多考生这得到一些想法和意见,也是想通过考生们给出的答案看看他们的政治倾向:是倾向于大秦,还是倾向六国,还是中立?

  虽然这肯定看不出真实的倾向,但能让这些人写下一些违心之言也极妙。

  当背叛和违心有了第一次之后,接下来就顺利多了。

  而且,这也相当于这些人自己给自己在心里留了一个把柄,让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忠于故国。

第189章 出题之人,用心险恶

  范增这等聪明人,自然不难看出始皇帝出这题的意图,但看出又怎样,还不得捏著鼻子答题?

  对于秦和六国的得失,他在心中思考总结了不知有多少遍,从律法、军事、民心、君王等方面都考虑过,如今只不过是将他所思的内容改一改,写于这纸上。

  第二道论述题也是大的,直接问若要治理好原六国各地,当如何治理?

  这道题对范增也没任何难度,或者说对来参考的考生普遍都没难度。

  因为在大秦尚未完成一统,但统一之势已成时,就有许多人在思考秦一统天下,要如何治理天下。

  第三道策问题放松了一点:问他们是否听闻咸阳城内最近传播的世界舆图,若世界真如那舆图,大秦当何去何从,当如何待各国?

  甚至考卷上还印了一部分世界地图,让众考生知晓题中之意。

  这又是道钓鱼题,除了真想获得一些不错的意见和建议外,也是告诉考生中那些心向六国之人:

  看,外面的世界很大,资源丰富,要不哥几个就别蹲在神州耗了,出去逛逛?

  想要对抗我大秦,想要复国,你们去了海外也一样可以做,并且海外没有大秦限制,你们想反秦复国更加容易。

  对于世界舆图,在大秦外有广袤的土地,来咸阳多日的范增自然也听过,他还现场去看过秦吏讲说,但他持怀疑态度,此时看到这道题,心中怀疑更甚。

首节上一节91/1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