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凶的性格绝非一朝一夕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绝对有痕迹体现,只是被胡亥掩饰得很好,他没能注意到罢了。
再如赵高,在他面前多忠心听话的一条狗,让他往东,就不敢往西,让他捉鱼,就不会撵鸡。
哪知在他死后,这狗东西竟反噬起了主人,伙同李斯、胡亥伪造他的遗诏,更在大秦朝堂上演指鹿为马的好戏。
这种嚣张跋扈、胆大妄为,也定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
他如今便是要让人调查这些人的蛛丝马迹,判断在他死后,这些人是否有做出李念所说那些事的可能。
只要判断出有可能,无需确凿证据,他也会处置这些人。
至于以这种方式处置错了咋办?
错了便错了呗,不过是失去一个儿子、一些大臣,只要能为他的大秦排除隐患,有何不可?
下完旨,嬴政看向殿外,他是上午叫来的李念,此时却已到下午,他道:“蒙卿,可愿随寡人出去走走?”
蒙毅一愣,大王想去哪走走?
但大王相邀,向来忠心的蒙毅岂会不应,当即道:“臣愿随大王!”
在蒙毅和一众侍卫护卫下,嬴政朝殿外走去,说是出去走走,其实也就在宫内转。
没走多远,蒙毅便猜到了嬴政的目的:‘这个方向,大王是要去看望扶苏公子?’
蒙毅明白了,虽然李念说的话无法证明真假,但依旧对大王产生了很大影响,让大王认为于扶苏公子有所亏欠,毕竟在李念所说的那段历史中,扶苏公子会死,有部分原因在大王身上。
若非大王令扶苏公子前往上郡,离开了大王身边,也不会被胡亥、赵高、李斯等人谋害。
若不是胡亥公子继位,而是扶苏公子顺利登基,大秦可能也不会二世而亡……
走著,已经到了扶苏所住的宫殿。
扶苏早已等在殿外,见嬴政走来,当即行大礼参拜:“扶苏见过父王!”
扶苏者,树木也,出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为子取名“扶苏”,是嬴政期望这个孩子像树木一样茂盛挺拔,长成一名好男儿。
可期望终归是期望,扶苏并没按照嬴政期望的那样成长,或者说没完全按照,以致于嬴政对他有些失望,尤其在扶苏年龄越来越大,越有自己想法的时候。
于是,这对父子间便有了隔阂。
扶苏对他的父王是既崇敬,又不满,崇敬父王的强大,将大秦推向巅峰,实现了大秦先祖们一直想达成的目标,不满于父王的不仁。
在扶苏的想法中,天下当以仁治,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杀人,却不能像父王杀的那般凶那般狠。
凶威只能震住人们一时,想长治久安,还得施行仁政,而父王的不少作为与扶苏心中的仁政背道而驰。
扶苏知道父王对他也有不满,所以很久前经常来看望自己的父王渐渐不再来了,今日接到父王前来的消息时,他心中既惊讶,又欣喜。
看著这个曾被他寄予厚望,至今也还不愿放弃的长子,嬴政平静道:“起来吧!最近在读什么书?”
扶苏从地上起来,回道:“最近在读《孟子》!”
这个回答让嬴政又看了眼扶苏,淡淡问道:“可有收获?”
扶苏没注意嬴政的语气变化,点头道:“大有所获,尤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言令儿臣深有所感。”
嬴政道:“那你以为大秦是‘得道多助’,还是‘失道寡助’?”
扶苏怔在了原地,不知该怎么回答。
因为按《孟子》中的说法,秦明显是寡助的一方。
其他六国都是大秦之敌,一对六,可不是寡助的一方?
那么问题就来了,按《孟子》之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即失道寡助者当败。
然而事实却是大秦这个寡助者把六国灭了,统一了天下,如此一来便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论产生了矛盾。
见扶苏怔在那不说话,嬴政又道:“儒家那套若是有用,孔子和孟子也不会一生游走各国,游说于君王之间。”
扶苏想反驳,却发现好像没法反驳,因为嬴政说的是事实,孔子和孟子一生并不得志,他们那套理论根本没几个君王重视。
嬴政又道:“孔子、孟子,教徒授课尚可,治国理政非二人所长。”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孔子和孟子耍耍嘴皮子功夫、教教书还行,但治国理政,还是算了吧。
每天发完更新,作者都会对章节进行修整(如章节名、错别字、段落分布),现在是本书的公众章节时期,作者希望尽可能做好。向大大们求个追读,感谢支持!
第18章 父与子(胡亥)
嬴政继续道:“以后少和淳于越这等人来往,以这等人为师,只会误了你。”
尽管李念没说淳于越在历史上干了什么,但能被写在那份竹简上,肯定有问题。
嬴政准备找个时间,将李念找来仔细问问。
扶苏张了张嘴,有心想维护自己的老师,但见嬴政说的严厉,又不敢出口。
想到李念,嬴政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不把他这长得有点歪的儿子丢给李念?
嬴政越想越觉得可以一试,于是对扶苏道:“寡人为你另找了位老师,此人眼界学识远胜淳于越!”
扶苏满脸不信,但受于嬴政的威严,不敢出言反驳,只得将不服埋在心底,心想等父王所说的那人来了,定要称称其斤两。
嬴政虽有让李念做扶苏老师的念头,但还只是个念头,还得确定李念真的对大秦无害,还要考察李念的人品学识,才会真正实行,否则他不会把扶苏丢给李念。
瞧著明显有些不服的长子,嬴政有些无奈,又觉得好笑,他这位长子在“倔”这方面确实和他有些像。
只不过他的“倔”是认定一件事,就会努力将之办成,哪怕绕些弯路也要,而长子的“倔”是认定了事就不回头,因此变得愚而不知变通,就像李念告知的历史中,扶苏因伪造的遗诏自尽。
换作是他,就不会因为那份遗诏自尽,即使遗诏是真的,也不会,他只会带著大军亲自去找胡亥、赵高验证真假。
可扶苏没有,和蒙恬真信了那份遗诏,双双自尽,就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会杀他,遗诏有没有可能是假的?
遗诏到了,连怀疑都不怀疑,直接就按遗诏所说自尽,父子间连这点信任都没有吗?
而且,能力也有问题,不会扣下传诏的使者,问清楚状况,了解遗诏是怎么发出,那使者是否别有目的?
只要有点脑子,就完全可避免最坏的情况,可扶苏偏偏没有。
想到此处,嬴政丢下一句“好自为之!”,便转身离去。
“恭送父王!”
看著嬴政离去的背影,扶苏总觉得今日的父王有些奇怪,好像对他抱有期望,又好像对他很失望,最后离开时还有些意兴阑珊。
嬴政身影消失后,扶苏才问身边的内侍:“今日宫中有何事发生?何人入宫见过父王?”
李念的存在一直被嬴政封锁,虽有人知道宫里好像有什么事,但却不知具体情况。
内侍摇头:“公子,我等也不知啊!”
扶苏皱了皱眉,想起最近得知的一些宫内消息,据说宫中住了位神秘人,其住处被严密封锁,进出都需严格检查。
原先他猜测可能是父王从哪收罗来的一位美女,如今想来,可能是父王口中的那位老师。
‘能得父王如此对待,此人来头怕是不小。到时,本公子倒要看他学识是否真如父王所言那般。’
他决定找几个问题好好问问那位“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老师,你不会连这点小问题都答不上来吧?
与扶苏分别,嬴政并未返回他的宫殿,而是朝王宫另一处而去。
看著嬴政前进的方向,蒙毅暗道:‘大王这是去找胡亥公子?’
对胡亥,蒙毅原本既不喜欢,也不厌恶,只有对大王之子的尊敬,但从李念得知那些事后,蒙毅心里自然而然有了厌恶。
胡亥和赵高、李斯勾结,谋害他兄长蒙恬,尽管他的结果未被李念道出,但想来也差不多,而且蒙毅还知道了胡亥继位后,以残忍的手段杀害兄弟姐妹。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知道李念所言不一定为真,蒙毅心中还是生出了对胡亥的厌恶,乃至恨意。
所以,在大王问他对李念所言真假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是相信为真,他那一通看似公允的分析,实则是偏向李念。
这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厌恶对自己有害的事物,哪怕蒙毅对嬴政十分忠心,他忠于的是嬴政,和胡亥有什么关系?
等嬴政来到胡亥的宫殿,和扶苏一样,胡亥早已等候在外,见嬴政走来,忙一脸笑容地跑了过去,一副“我看到老爹很高兴,喜迎老爹”的样子。
往日嬴政来看望他时,他也是这做的,能哄得嬴政十分开心,试问哪个爹不想看到儿子这么喜欢自己?
要是李念在这见到胡亥喜迎嬴政的场面,定会腹诽:‘小子,你今天高兴得太早了,父见子未亡,抽出七匹狼!’
胡亥跑到嬴政身前,向嬴政行礼:“胡亥见过父王!”脸上带著甜甜的笑,满是看到老爹来了的惊喜和高兴。
往日嬴政也是这么被哄高兴得,可今日,嬴政只平静地发出了一个鼻音:“起来吧!”
嬴政的反应让胡亥一愣,父王今日见到他,怎么好像不高兴?
但胡亥也机灵,忙委屈小心翼翼地道:“父王,是儿臣哪里做的不好,让父王不高兴了吗?父王告知儿臣,儿臣一定改!”
看著一脸委屈的胡亥,嬴政很难想像这个还未到十岁的小孩未来会将他的大秦推向灭亡,会残酷杀害他其他的儿女。
一想到大秦二世而亡,面前这小子日后将残杀兄弟姐妹,嬴政心里就有一股气,今天倘若不出了这口气,他憋著难受,而想出气,哪有比找罪魁祸首出气更好的呢?
无视掉胡亥的委屈可怜,嬴政问:“最近在做些什么?”
“儿臣做的可多了……”
胡亥赶紧将他最近做的事里都说了出来,好好吃饭、认真读书、乖乖睡觉、善待内侍宫女,完全是个超听话的宝宝,结尾还补了一句:“只是父王不来看望儿臣,儿臣甚是想念!”
胡亥本以为他这番话会讨嬴政喜欢,孰料嬴政一眼看过来:“不好生学习,想寡人作甚?该罚!”
这剧本不对啊,胡亥懵了,不应该是他表达对父王的想念后,父王该高兴地夸他孝顺才对吗?怎么反倒要罚他?
是哪个奸人在向父王进本公子的谗言?
别让本公子知道,否则定让你和那些宾雀一样……
第19章 咱在大秦有房了
狠狠揍了顿胡亥,心里的怒气终于减轻了许多,嬴政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
果然,当自己不快乐时,只要把这种不快乐转移给别人,自己就能好很多。
看了眼趴在一张几上,满脸委屈的胡亥,嬴政道:“扶他回宫,召太医!”
说罢,转身离去。
至于会否打错了胡亥,嬴政并不在意,错了就错了,就算后世历史上,胡亥没干过那些事,老子就不能收拾儿子了?
何况要是这小子真会干出那些事,抽一顿只是轻的。
嬴政走后,胡亥被两名宫女扶起,小脸上依旧满是委屈,一边哭,一边对宫女道:“是胡亥做的不好,才受父王责罚,都是胡亥之过!”
实则胡亥心中在想:‘父王一向疼我,绝不会无端罚我,定是有人向父王进了谗言,害本公子受了这顿责罚!此人是谁?’
‘听闻宫里最近住了位神秘人,莫非是此人?’
‘可我和他无冤无仇,为何要在父王面前构陷于我?但不管你是谁,这仇,本公子都记下来,日后必百倍还你!’
‘不!暂时须得忍耐,此人能在父王面前构陷我,必深得父王信任,暂不可与之为敌,反倒要与其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