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看著闹,总算明白为啥出发前闹说不必带吃食,还要少带些东西,原是为此,他的行囊里此刻也装满了肉脯、鸡子等物。
见崖看著自己,闹笑道:“此非因你我,而是因我等传大王之令!”
是啊,他们只是因为传达大王的政令,便得到了乡民如此热情地招待,他们所承的乃是大王的恩德。
晚上,奔波了一整天的崖回到家中,一边濯足,一边兴奋地和家人讲说白日间的经历。
崖所在的乡还没被通知,听到崖说出那条条政令后,老翁、老媪、女子也激动无比,尤其老翁,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呼三声“大王万岁!”
这就是他们老秦人一直在期盼的好日子啊,他们愿意追随秦王打这么多年的仗,不就是盼著这些吗?
若不是觉得在秦王带领下,统一天下后,能过得比其他国家的百姓更好,就凭那严苛残酷的秦律就能镇得住所有人?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大概不会再验证一遍,可在李念所知的历史上,秦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凭秦律严苛残酷镇不住他们,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不把他们当人,那他们也就不把自己当秦人!
如今,大王不仅修改秦律,还减免他们的徭役赋税,以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老翁认真地对男子道:“崖,日后若为官,定要尽心尽力为大王办事,若我得知你不尽心,定不轻饶!”
男子同样认真地回答老翁:“父请放心,崖必尽心为大王做事,绝不敢有负大王!”
这么好的大王哪里去找?
唯有尽心尽力为大王办事!
这是老秦人们当前最真实的想法,其实也是这片大地上许多人的想法,不管哪个时代,只要统治者们能给予一点善意,他们便将以诚心相报,可惜很多统治者丁点善意也不愿给予。
发生在男子崖身上的事也在其他地方发生,诸多秦卒归于家乡,一条条政令从咸阳传于天下。
第144章 秦令传四方(30)
六国各地,大秦的政令也在传播,但受限于人手和对当地的控制能力,未像秦地那般一个一个乡的通知,不过这些地方也有通知之法。
楚地某县城,一阵洪亮的鼓声突然在城中响起,吸引了许多人注意,何人擂鼓,发生了何事?
人们正猜想,鼓声停下,一个人声传来:“各位乡亲父老,都快来听啊,天大的好事来了!”
好事,还是天大的好事?
人们的好奇心被引动,朝鼓声和人声的源头寻去,只见县衙外搭建起一座高台,几名县吏站于其上,身旁架著一口大鼓。
很明显,方才那鼓声便是这些县吏擂鼓发出。
此刻,一名县吏正重复喊著那句“好事来了!”,等这名县吏喊了会儿后,一县吏开始擂鼓,擂一阵鼓,又换一县吏继续喊话。
如此重复擂鼓、喊话,吸引过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将高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些人等不及了,冲台上的县吏问道:“有何好事?让我等快来听,却又不说,是何道理?”
此话一出,立即引得很多人附和,有好事就快说,莫要让他们在这白等,白白耽搁时间。
高台上一县吏道:“各位乡亲莫急,县令这就来为各位乡亲讲说是何好事。真是好事,天大的好事,且等一等!”
在这名县吏安抚下,众人又耐心下来。
不多时,在十多名县吏簇拥下,县令从县衙中出来,其所行目标正是高台。
围著高台的人群迅速为县令让出一条路,有人注意到跟在县令身边的县吏手中捧著一只木盒。
县令登上高台,看了眼下方民众,直接开门见山道:“得咸阳传令,今有天大的好事告于各位乡亲父老。”
“今七国一统,天下归一,大王将于下月之初称皇帝,虽我等以往为楚人,然今时皆为大王治下之民,大王欲普天同庆,邀我等同乐,特恩赏天下。”
“其一,往后五年,将减免我等徭役赋税,具体如何减免,将于下月之初于县中公告。”
这位县令第一个讲的是减免徭役赋税,而听到县令的话,四周的楚地百姓们先一阵沉默,随后反应过来:什么,秦王要减免他们未来五年的徭役税赋?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尽管还没说具体要减免多少,但这总归是好事,而且还是连减五年。
他们作为战败国的民众,秦王不给他们加重徭役赋税就不错了,还能减免,确实是天大的好事。
秦王这是真将他们当成了治下之民。
众楚人心中不由生出“秦王好像也没那么恐怖,也许在秦王治下,会过得比以前更好也说不定”的念头。
县令又接著讲说从咸阳传来的其他政令,引得围著高台的楚人们再次惊呼,那秦王居然还要修改秦律,废除其中那些残酷的刑罚。
“其三,大王将于咸阳举办咸阳大考,有才有能者,不拘出身,不拘年龄,皆可前往咸阳参考。”
“大考最优者为状元,次优者为榜眼,再次者为探花……将名传于天下,世人共知!”
听到县令说出这条政令,人群中有数人勃然变色,秦王这是要网罗天下贤才为他所用啊,但这一招还真有效。
但还没等他们惊讶完,却听高台上的那县令又道:“若诸子百家入咸阳,大王有一物相赠……”
说到此,县令微微转身,将一旁县吏捧著的木盒打开,从中取出一物。
众人看到那物看上去似乎是布,但又不像,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秦篆。
县令将此物持在手中,向围观的楚地民众展示:“此物为纸,为大王所赐,可用于书写,比竹简更妙,至于妙在何处,读书识字者稍后可亲来一观。”
看著在县令手中似乎毫不费力的纸,人群中那变色的数人脸色更加认真严肃,仅凭眼观,已能看出此物优于竹简的一大优势:其比竹简更轻!
县令将纸放回盒中,又和围观的民众讲说政令。
听完县令所讲,民众感觉好似一觉未醒,一切恍如在梦中:那秦王能这么好?这还是那个凶的秦王,还是那个虎狼之秦吗?
种种政令让他们感觉不真实,就像狼突然不吃羊了,反而亲切地和羊勾肩搭背,称为兄弟。
看著沉默的民众,县令问道:“各位乡亲若有疑问,尽可问之。到下月之初,本县每日都会使人将在城中宣讲,也劳各位乡亲传告那些尚未知晓的乡亲。”
一民众壮著胆子道:“敢问县令,此是真是假?”
县令道:“自然是真,此令传于天下,岂能有假?若不信,可往其他郡县相查。”
围观的民众暗自点头,骗他们一县或许有可能,但骗整个天下,可能性不大,就算他们没太高的见识,也知道失信于整个天下的后果。
这让诸多民众放下心来,脸上透著喜色,如果这些政令为真,那么他们在秦王治下,未必会过得很差。
又一民问道:“县令,此令传于天下,秦人也要减免徭役赋税?不知其等减免几年?”
这话让围观的民众全好奇起来,纷纷看向县令,尽管心中清楚秦人肯定会更受到秦王的优待,但还是想知道优待了多少。
县令看了看提问的那位民众,回道:“减免年数是按我等统一时日先后所定,韩赵最先,为七年,魏楚随后,为五年,燕齐为三年。”
“至于关中秦人,将减免十年徭役税赋,待十年后,天下徭役赋税将同等。”
其实也不可能同等,燕赵苦寒,生产力不如其他地方,所征收的徭役赋税自然也要随之变通,因地制宜。
听到十年后,秦人和他们将会同徭役等赋税,围著高台的楚地民众心中更加高兴,这是秦王将他们和秦人一视同仁,没有因他们是楚人而区别相待,是真将他们当作了治下之民。
从对秦人和六国之民一视同仁这点来说,原来历史上的嬴政也做到了,确实一视同仁,没刻意偏向谁,不管是秦人,还是六国之民,统统置于他严酷的统治下!
第145章 秦令传四方(40)
又回答了几名民众的问题,见没人再问,县令道:“有识字想观纸者,尽可上台一观。”
围观的民众很多人想一观那纸,可听到县令点名要求会识字之人才可观,又打消了念头,但更加好奇了。
县令会做此要求,目的正是防止所有人都来观纸,人多就会有意外,这纸可是咸阳专门赐下,用来吸引天下贤才和诸子百家往咸阳之物,要是给弄坏就不好了。
县令话落不久,一老者从人群中走出,冲县令道:“不若我来先来一观,看这纸有何奇处!”
县令认识这名老者,冲老者行礼道:“原是卢老,请上台一观!”
老者向县令还了一礼后,走上高台,伸手向那县吏捧著的盒中,刚摸到纸便感到了和布的不同,不由“咦”了一声,从盒中将纸给取出。
一旁的县令道:“卢老,此物易被损毁,还请小心!”
老者点了点头,小心地将纸拿在手里,一边摩挲,一边看纸上写满的秦篆,随时间推移,老者脸上的惊奇越重。
相比于竹简,这东西太好了,若说此物有问题,那可能只有一个未确定的问题:此物易制与否?
老者问县令道:“比之于布,此物是否易制?”
县令道:“据咸阳所传消息,此物制作不难,一日便能做出许多。”
听完,老者将纸放回盒中,摇头叹了一句“秦有此物,天下将变矣!”,便下了台去。
这东西易制,制作之法又被秦王掌握在手,诸子百家和天下间诸多贤才都要被秦王所拿捏了。
老者已然看出,此物必将取代竹简,影响整个天下,而这份影响掌握在那位秦王手里……
凭借这纸,秦王便能使诸子百家受制,谁不愿受制,那就不给其纸,使之学说难以传播。
在老者后,又有人上台观纸,得出了和老者一样的结论,看出了那位秦王的用意。
不久后,此县一间住屋,几人神情凝重地坐于屋内,他们都是墨者,不过不是早已投靠了秦国的秦墨,而是楚墨。
坐在上首的那人道:“今日那纸,可都见过?”
待众人点头,此人又道:“此物必将取竹简木牍代之,日后天下人书写都将用此物,百家也将以此物记述经典,哪家能得更多纸,便能使自家经典传于更多人知。”
“反之,得纸少的百家,其经典传播自是更少人知,长此以往,得纸少的百家将越发势弱,乃至消亡。”
上首那人叹道:“无愧是秦王,竟能想出此计制约百家,此纸一出,若不知晓其制法,天下百家皆将为秦王所制。”
一人听出了上首那人的意思,道:“巨子,您莫非想?”
上首那人正是这一代楚墨巨子,谁能想到堂堂楚墨首领竟会身在这个小县之中。
楚墨巨子道:“秦王拿出此纸,既是引诱我等,也是在逼我等前往咸阳。若我不去,其定会限制我等得纸,发生如我所言之事,使我等日渐衰亡。”
听到巨子的话,一人道:“可即使去了咸阳,也未必能从秦王那得到纸,反倒会使您陷入危险。”
纸可是掌握在秦王手里,给谁多少全看秦王想法,并非是去了就一定能拿到。
楚墨巨子看向说话者:“你所言有理,然我以为当能取得纸,且不会有危。”
“秦王若想取信百家,定会赠予前去咸阳的百家一批纸,只是数量上或有差别,至于安危,秦王会比我等更为用心。”
“我去不仅不会有危,反倒能得一批纸,若不去,却绝无机会。”
又一人道:“这也不必巨子您亲自前往,派我等前去亦可!”
楚墨巨子却主意已定:“我意已决,勿复言!”
墨家内部等级制度极严,所有墨徒必须遵守巨子命令,楚墨巨子说出这句话后,其他人唯有听令。
他此次去咸阳,不仅是想代表楚墨的身份去得纸,还想看一看那咸阳大考,查一查那纸的来历。
此行或将涉及楚墨日后存亡,怎能不亲往?
此县另一处,一间房中也有几人,他们的脸色比那几名楚墨更加沉重,已不能说是沉重,应说是不安。
因为他们是曾经的楚国贵族。
坐于主位的一人看了看房内的其他人,沉声道:“诸位,秦王这些政令一旦施行,我等日后将再难起事复国,有何办法?”
一人暴躁地一捶面前的案:“有何办法?你们没看到那些愚夫愚妇听到减免徭役赋税后,有多开心?全忘了他们是楚人,巴不得给秦王摇尾当犬!”
另一人分析道:“秦王出此政令,无非是想安抚天下,使天下为其所治,若真让其做成,我等不仅难再起事复国,便是活著也难。”
他们这些旧日贵族能存活下来,还活得不错,是仰仗于昔日家族在楚国民众间的威望。